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8年登陆广东热带气旋位置和生成源地的变化 被引量:21
1
作者 胡娅敏 宋丽莉 罗晓玲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3-120,共8页
根据1949-2006年《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8 a登陆广东及各区域热带气旋的频数、时间、强度及其与生成源地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近58年登陆热带气旋最多(少)集中于粤西西区(粤东中区),7-9月是各区登... 根据1949-2006年《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8 a登陆广东及各区域热带气旋的频数、时间、强度及其与生成源地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近58年登陆热带气旋最多(少)集中于粤西西区(粤东中区),7-9月是各区登陆高峰期,其中粤西和珠三角呈现出弱的下降趋势,而粤东无明显变化趋势。②登陆热带气旋生成源地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大部分热带气旋从5月开始生成,随后源地逐渐向东向北扩大,9月达到最东和最北位置,从10月开始逐步南移和西移。但各区登陆时间与发生源地的关系无明显规律性。③登陆广东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其生成区域也不同:登陆时达到热带气旋等级的集中生成于南海、菲律宾海盆和加罗林群岛,登陆时达到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等级的主要生成于南海,登陆时达到强热带风暴和超强台风等级的生成于西太平洋。各区均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登陆居多、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较少,登陆粤东的强度强于粤西。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气旋以登陆粤西最多,其次是珠三角,登陆珠三角和粤东的超强台风源地较粤西偏南偏东。登陆粤西和粤东的热带气旋源地分布于在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分布区间内,而珠三角较为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广东 登陆位置 生成源地
下载PDF
浅谈对粤东海区造成影响的热带气旋生成源地的特点
2
作者 邹菊香 张金玲 周益平 《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3年第3期170-170,共1页
根据2000~2012年的热带气旋相关资料,分析对粤东海区造成影响的热带气旋生成源地的特点,结果表明:对粤东海区造成影响的热带气旋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份,影响特别严重的热带气旋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130.6°~136.8°E,8.3&#... 根据2000~2012年的热带气旋相关资料,分析对粤东海区造成影响的热带气旋生成源地的特点,结果表明:对粤东海区造成影响的热带气旋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份,影响特别严重的热带气旋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130.6°~136.8°E,8.3°~14.0°N;影响程度严重的热带气旋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120°~130°E,13°~20°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粤东 生成源地
下载PDF
广东沿海地区近50年登陆台风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66
3
作者 唐晓春 刘会平 +3 位作者 潘安定 梁必骐 李燕彤 王同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2-187,共6页
根据 1949~ 1998年广东沿海地区登陆台风灾害资料 ,并对这 5 0年登陆台风活动特征进行分析 ,对台风灾害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导致台风灾害的因素 ,对台风所造成的主要灾害进行归类并进行灾情统计 ,探讨了广东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 根据 1949~ 1998年广东沿海地区登陆台风灾害资料 ,并对这 5 0年登陆台风活动特征进行分析 ,对台风灾害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导致台风灾害的因素 ,对台风所造成的主要灾害进行归类并进行灾情统计 ,探讨了广东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特点以及主要台风灾害与台风路径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地区 台风灾害 台风路径 登陆次数 生成源地 强度
下载PDF
基于新等级标准中国登陆热带气旋气候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燕 林良勋 +1 位作者 黄忠 程正泉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4-300,共7页
利用1949-2006年热带气旋(TC)年鉴资料,根据2006年新制定的TC等级标准,分析了登陆我国TC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登陆TC中强热带风暴(STS,38.5%)最多,其余依次为台风(TY)、热带风暴(TS)、强台风(STY)和超强台风(SuperT... 利用1949-2006年热带气旋(TC)年鉴资料,根据2006年新制定的TC等级标准,分析了登陆我国TC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登陆TC中强热带风暴(STS,38.5%)最多,其余依次为台风(TY)、热带风暴(TS)、强台风(STY)和超强台风(SuperTY)。59%的STY和66.7%的SuperTY在台湾省登陆,尽管登陆广东的TC最多,但登陆的STY和SuperTY却很少。7~9月是TC登陆活跃期,而8~9月登陆TC平均强度最强。登陆TC频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登陆TC频数呈弱的减少趋势,而TY及以上级别TC频数则有增加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登陆TC的生成源地有向北移的趋势,然而近年来南落明显。登陆TC的平均强度出现减弱趋势,但进入21世纪以来,平均强度显著增强,尤其是TC逐年强度极值表现更为明显。登陆TC的平均登陆点无明显的南北偏移,但逐年登陆点最北纬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有南落现象,以35°N以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登陆频数 等级标准 生成源地 登陆地点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方丽娟 于学泉 +3 位作者 王元 王承伟 王永波 陈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3期35-41,共7页
普查2005年5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FY-2C每隔30 min一次的红外云图,根据修正的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标准,统计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出现的MCC变化。结果表明:普查期间共出现22个MCC,其中19个出现在7—8月;东北地区MCC生成源... 普查2005年5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FY-2C每隔30 min一次的红外云图,根据修正的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标准,统计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出现的MCC变化。结果表明:普查期间共出现22个MCC,其中19个出现在7—8月;东北地区MCC生成源地有明显的地域特点,MCC的生成与大兴安岭的地形密切相关,而辽宁和吉林东部极少生成MCC。中国东北地区MCC平均生命史为9.3 h,比美洲及中国南方地区都短,而≤-52℃和≤-32℃冷云罩面积明显大于以上两个区域;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夜发性特征,近85%的MCC生成于午后到傍晚,15—24时为MCC对流最旺盛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生命史 生成源地 夜发性
下载PDF
2003~2012年高原低涡活动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凯荣 肖天贵 +2 位作者 魏海宁 黄作顺 崔曜鹏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5年第3期106-115,共10页
本文以高原低涡资料为基础,统计分析了2003~2012年高原低涡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高原低涡主要生成于高原东部,生涡高频区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杂多、德格、曲麻莱和柴达木五个地区。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主要生成于高原东部,高原移出低涡... 本文以高原低涡资料为基础,统计分析了2003~2012年高原低涡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高原低涡主要生成于高原东部,生涡高频区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杂多、德格、曲麻莱和柴达木五个地区。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主要生成于高原东部,高原移出低涡高频生成源地在曲麻莱最为集中。高原低涡出现次数的年际变化在2003~2009年呈明显增加趋势,2010年出现转折次数减少,2011~2012年继续增加。高原低涡集中出现在每年的4~9月,其中6月份最多。93.0%的高原低涡持续时间在60h以内。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高原低涡的出现次数显著减少。高原移出低涡的路径主要集中在东北、东南、东三个方向,移入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陕西和宁夏四个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移出低涡 生成源地 持续时间 移动路径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Geographical Origin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L(+)-Tartaric Acid by Isotopic Analyses with Chemometrics
7
作者 Glaucia Danielle Leirose Marie-Florence Grenier-Loustalot Arno Heeren de Oliveira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7年第2期45-50,共6页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origin as well as the adulter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is a technical problem due to similar chemical composition between an adulterant and the original. It is assumed that tarta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origin as well as the adulter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is a technical problem due to similar chemical composition between an adulterant and the original. It is assumed that tartaric acid comes from natural sources, however there is no specific regulation for this clai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se of isotope mass spectrometry associated with chemometrics to classify different samples of tartaric aci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bles δ^13C, δ^18O and δ^2H allowed the discrimination of tartaric acid samples by geographical origin and production method.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chemometfic analysis it was possible to confirm a notoriousseparation of the samples. Thus, this is a promising method to be applied in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authenticity of tartaric ac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taric acid multi-isotope analysis food authenticity geographical origin isotopic mass spectromet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