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生成进路的辩护 被引量:2
1
作者 黄翔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1期4-16,196,共15页
海伦·朗基诺的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可被理解为两个版本。弱版本认为在科学实践中社会性因素必然地参与到知识论过程中。强版本则坚持一些社会性因素是科学实践中知识论过程的构成性成分。弱版本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强版本则引起许多... 海伦·朗基诺的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可被理解为两个版本。弱版本认为在科学实践中社会性因素必然地参与到知识论过程中。强版本则坚持一些社会性因素是科学实践中知识论过程的构成性成分。弱版本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强版本则引起许多争议。这两个版本之间存在着论证上的鸿沟,而该鸿沟是学界质疑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CCE)的主要原因。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具身进路也存在着类似的强弱版本之间的鸿沟。生成理论对强版本具身进路的辩护策略可以被借用来处理批判语境主义的强弱版本之间的鸿沟。两种对应强弱版本鸿沟策略的相似性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意味着生成进路所提供的资源可为批判语境主义提供更好的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语境主义 海伦·朗基诺 生成进路 具身认知
下载PDF
基于生成进路的社会认知理论建构
2
作者 武建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68-72,共5页
生成主义作为一种日趋成熟的研究范式,已然超出认知科学范围,被广泛运用于社会认知领域中。这促使社会认知领域发生了生成转向。传统认知主义的方法论个体主义试图从第三人称视角将一切社会—文化因素还原为个体的内在心理表征,而生成... 生成主义作为一种日趋成熟的研究范式,已然超出认知科学范围,被广泛运用于社会认知领域中。这促使社会认知领域发生了生成转向。传统认知主义的方法论个体主义试图从第三人称视角将一切社会—文化因素还原为个体的内在心理表征,而生成进路则从根本上认为社会认知不可还原为个体内部认知机制的运行,试图为理解社会认知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文章旨在从生成进路的基本认知原则和方法论原则出发,在整合社会认知研究的个体说明、具身说明和交互说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社会认知的生成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进路 社会认知 社会交互作用 参与式意义建构
下载PDF
论土地经营权的生成进路和体系定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74,共7页
要科学阐释土地经营权的生成进路及其体系定位,一方面要参考各国物权法上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则要立足我国集体土地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现阶段“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承包制”改革到“三权分置”改革,我国集体土地体制改革是一... 要科学阐释土地经营权的生成进路及其体系定位,一方面要参考各国物权法上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则要立足我国集体土地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现阶段“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承包制”改革到“三权分置”改革,我国集体土地体制改革是一条在集体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之间既逐步分离又相互协调的改革进路。从集体土地物权体系构建来看,土地经营权须根据物权法上的“设定”原理,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基础上通过“层层设定”或“层层解锁”而渐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营权 用益物权 生成进路 体系定位 集体土地所有权
下载PDF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成进路、价值意蕴及实践指向 被引量:2
4
作者 高远 张秀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3-19,共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其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思想成果是其...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其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思想成果是其历史基因,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其现实基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多层次的科学体系:发展为了人民,是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发展依靠人民,是肯定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决定党的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地位,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根本价值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生成进路 价值意蕴 实践指向
下载PDF
生成进路下人工智能的道德主体地位 被引量:8
5
作者 代欣玲 彭小兵 程鹏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5-42,共8页
人工智能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会撼动现代社会法律及伦理秩序。学术界对人工智能道德主体地位以意向为轴的多元主张仍存在内在张力。生成进路通过“道德知觉”、有机图式分别对道德主体中的道德来源、道德目的进行建构,以强调心智与生命... 人工智能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会撼动现代社会法律及伦理秩序。学术界对人工智能道德主体地位以意向为轴的多元主张仍存在内在张力。生成进路通过“道德知觉”、有机图式分别对道德主体中的道德来源、道德目的进行建构,以强调心智与生命在道德主体形塑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确立了能感入他者道德世界的公共世界之非自我中心物及时间性的存在者才有资格成为道德主体。基于认知科学的生成进路道德观继承了该进路试图在心智与生命间的解释鸿沟上取得进展的传统,与离身的精神及无意的行为进行二分,提出了整合心智与生命的“道德知觉-有机图式”的道德观,这是一种与古典进路和具身进路相区别的生成进路的人工智能道德主体考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进路 人工智能 道德主体 道德知觉 有机论
原文传递
论中国近代逻辑观的生成进路及其文化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宁莉娜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4-122,共9页
中国近代逻辑观是由中、西逻辑学说及其文化形态碰撞、交融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危机加剧之际。面对千年大变局,思想家们将视角投向了重塑国人思维方式这个文化结构的深层要素,从译介西方逻辑著作、复兴墨... 中国近代逻辑观是由中、西逻辑学说及其文化形态碰撞、交融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危机加剧之际。面对千年大变局,思想家们将视角投向了重塑国人思维方式这个文化结构的深层要素,从译介西方逻辑著作、复兴墨家逻辑思想以及开展逻辑教育等三条进路着眼,突破西方逻辑囿于表征与刻画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作用,展现逻辑观念所特有的文化价值,促使国人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自觉应变,从而实现由民强走向国强的目标。中国近代逻辑观的生成,表现出批判与继承、兼容与创新相结合的特征,极具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逻辑观 生成进路 文化价值 思维方式 理性自觉
原文传递
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进路生成算法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徐洪泽 燕永田 徐立新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94-98,共5页
提出了一种有效分解车站站场图形的方法.构造出由股道区段组成的子集链.在此基础上进路生成问题转化为变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通过对子集的处理消除了约束条件.给出了适于生成进路的遗传算法.理论分析及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给出的进路... 提出了一种有效分解车站站场图形的方法.构造出由股道区段组成的子集链.在此基础上进路生成问题转化为变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通过对子集的处理消除了约束条件.给出了适于生成进路的遗传算法.理论分析及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给出的进路生成算法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联锁 进路生成算法 遗传算法
下载PDF
论生成认知科学的现象学基础 被引量:2
8
作者 武建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0-65,共6页
生成主义是生成认知科学奉行的研究范式,它因对意识和主体性的密切关注而与现象学产生了强烈共鸣。现象学的一些核心观点和方法原则成为了生成进路的直接思想来源,它在生成理论框架的构建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生成进路并非单纯地... 生成主义是生成认知科学奉行的研究范式,它因对意识和主体性的密切关注而与现象学产生了强烈共鸣。现象学的一些核心观点和方法原则成为了生成进路的直接思想来源,它在生成理论框架的构建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生成进路并非单纯地把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用于相关的认知问题研究,它还旨在整合心智科学和人类经验的现象学研究,并具体提出了以神经现象学为代表的自然化现象学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认知科学 生成进路 现象学 自然化现象学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生成理路
9
作者 王蕊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年第1期37-41,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与重要载体,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培养。高校要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与重要载体,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培养。高校要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载体、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等维度全面发力,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生成进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