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纯西辉长岩对烃源岩异常生排烃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万从礼 金强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20-25,共6页
 基性岩浆带来大量的热量和地幔物质,并产生极高的压力,加速了周围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且促使其排烃,形成放射状排烃格局;辉长岩中的过渡金属由于有机酸的活化、迁移,并最终在周围烃源岩中沉淀、聚集,它们对烃源岩生烃起到显著的催化作用...  基性岩浆带来大量的热量和地幔物质,并产生极高的压力,加速了周围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且促使其排烃,形成放射状排烃格局;辉长岩中的过渡金属由于有机酸的活化、迁移,并最终在周围烃源岩中沉淀、聚集,它们对烃源岩生烃起到显著的催化作用,使其早熟;火山热液中以及辉长岩蚀变产生的CH4和H2对烃源岩生烃起到加氢作用,显著扩大了其生烃量和提高了区域油气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源岩 加氢作用 生排烃作用
下载PDF
干酪根与芳烃化合物固—液有机质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2
作者 林晓慧 梁天 +2 位作者 邹艳荣 陶成 王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4-620,共7页
地质条件下,烃源岩中最初生成的油气,达到饱和后,才能排出运移,而干酪根对烃类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含油饱和度的重要因素。热解作用产生的烃类物质会与干酪根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研究固体干酪根有机质对液态烃的溶解和吸附能力,可以明确... 地质条件下,烃源岩中最初生成的油气,达到饱和后,才能排出运移,而干酪根对烃类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含油饱和度的重要因素。热解作用产生的烃类物质会与干酪根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研究固体干酪根有机质对液态烃的溶解和吸附能力,可以明确烃源岩对烃类化合物的选择性滞留及生排烃特征。芳烃是石油烃类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酪根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utodock软件将不同类型的芳烃化合物分子(包括苯、稠环芳烃和稠环芳烃衍生物)与不同成熟度的干酪根分子进行半柔性对接结算,计算两者结合所需的吉布斯自由能,研究芳烃化合物与干酪根结合的特征,从分子层面上研究干酪根吸附芳烃化合物的机理,揭示固—液有机质相互作用的本质。当与相同成熟度的干酪根结合时,稠环芳烃的分子质量越大、化合物中的甲基数量越多、分子缩合度越高,与干酪根分子结合所需的吉布斯自由能越低;芳烃化合物与干酪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受到芳烃的分子质量、分子缩合程度以及体系内甲基数量3个因素的影响。处于生烃高峰后,芳碳甲基含量较高的干酪根对芳烃的吸附能力较强;分子质量大、缩合度高的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与干酪根的结合能力较强;常规连接的小分子芳烃化合物在干酪根中的滞留能力较弱,更易发生排烃作用,运移富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 化合物 分子对接 吸附作用 吉布斯自由能 生排烃作用
下载PDF
富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和油页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与生、排烃意义 被引量:35
3
作者 曾庆辉 钱玲 +4 位作者 刘德汉 肖贤明 田辉 申家贵 李贤庆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用近代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我国四川盆地等下古生界富有机质沉积的海相黑色页岩,和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湖相油页岩的显微有机组成特征与热演化生烃、排烃作用的关系。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黑色页岩热演... 用近代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我国四川盆地等下古生界富有机质沉积的海相黑色页岩,和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湖相油页岩的显微有机组成特征与热演化生烃、排烃作用的关系。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黑色页岩热演化程度很高,目前热解烃含量很低,但残余有机碳含量达1%-3%,黑色页岩中保存了早期生油阶段由无定型有机质生油作用转化而形成的微粒体有机质,和未排出的石油演变而来的残余沥青,表明其为原始生烃性能很好的烃源岩。根据黑色页岩中微粒体和残余沥青的含量,可用来了解已生-排烃量和再沉降埋深过程中古油藏储层沥青、微粒体和残余沥青再生气对古生界碳酸盐气藏的贡献。富有机质沉积的下第三系湖相油页岩热演化程度不高,游离烃(S1为0.2-1.4mg/g)和热解烃(S2为8-44mg/g),有机碳含量达2.4%-8%,是生油性能很好的烃源岩,油页岩中不仅存在强荧光的藻和无定型有机质,而且油页岩的纹层中广泛存在富有机质的荧光沥青,反映了有利于排烃运移的信息,表明是本区生油贡献最大的烃源岩。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和油页岩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有机质的赋存形式、热演化中变化过程的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生烃、排烃作用既有很多相似性,又有一定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黑色页岩 湖相油页岩 有机岩石学 生排烃作用 显微荧光
下载PDF
辽河油田曙光欢喜岭潜山带 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熊永强 耿安松 +4 位作者 王春江 盛国英 傅家谟 肖乾华 李金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7-264,共8页
对辽河油田曙光欢喜岭潜山带沙三段(Es3) 和沙四段(Es4) 典型的未成熟源岩样品进行了高温高压干体系的生排烃热压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00 ~400 ℃(Ro =0 .33 % ~1 .30 % ) 为该区域烃源岩的主... 对辽河油田曙光欢喜岭潜山带沙三段(Es3) 和沙四段(Es4) 典型的未成熟源岩样品进行了高温高压干体系的生排烃热压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00 ~400 ℃(Ro =0 .33 % ~1 .30 % ) 为该区域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阶段;沙四段具有更好的生排油潜力,可能是曙光- 欢喜岭潜山带较好的烃源岩;生排烃作用对排出油和残留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油/ 源对比时应特别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验 残留油 辽河油田 源岩 生排烃作用
下载PDF
生排烃过程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熊永强 耿安松 +1 位作者 盛国英 傅家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69-473,共5页
通过对生排烃模拟实验产物 (残留油和排出油 )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揭示出生排烃过程中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生烃初期 ,液态正构烷烃主要来自干酪根的初次裂解 ,它们的碳同位素组成不论是在排出油... 通过对生排烃模拟实验产物 (残留油和排出油 )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揭示出生排烃过程中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生烃初期 ,液态正构烷烃主要来自干酪根的初次裂解 ,它们的碳同位素组成不论是在排出油中还是在残留油中 ,随温度的变化都不明显 ,呈现较相似的分布特征 ;在生烃高峰期 ,早期形成的沥青质和非烃等组分的二次裂解以及高碳数正构烷烃可能存在的裂解 ,使得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富集13 C ,尤其在高碳数部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排烃作用 残留油 出油 正构烷 GC-IRMS 碳同位素 有机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