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机主义文化史研究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1
作者 郑先兴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06年第6期18-25,共8页
由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和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所创立的新生机主义文化史观认为,文化史的发展就是自由生长,其动因在于事物内在的“本能”;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就是知识,其任务是揭示历史的进步,而其方法是“理智的同情”。“五四”运动期间,新生... 由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和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所创立的新生机主义文化史观认为,文化史的发展就是自由生长,其动因在于事物内在的“本能”;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就是知识,其任务是揭示历史的进步,而其方法是“理智的同情”。“五四”运动期间,新生机主义传入中国。朱谦之和张东荪运用新生机主义的文化史研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史,撰写出了中国文化史学史上真正的理论专著《历史哲学》、《文化哲学》和《知识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机主义 文化史研究 柏格森 杜里舒 朱谦之 张东荪
下载PDF
整体主义生机论:理解哈奇森道德哲学的一个视角
2
作者 陈晓曦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117,共6页
本文主要的思路是围绕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执道德哲学思想家之牛耳一位人物弗兰西斯.哈奇森为中心,揭示其情感主义道德哲学中整体主义生机论的历史渊源。本文认为他继承了古典亚里士多德主义尤其是随后的斯多亚主义中整体主义内核,文章试... 本文主要的思路是围绕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执道德哲学思想家之牛耳一位人物弗兰西斯.哈奇森为中心,揭示其情感主义道德哲学中整体主义生机论的历史渊源。本文认为他继承了古典亚里士多德主义尤其是随后的斯多亚主义中整体主义内核,文章试图在斯多亚与苏格兰启蒙运动中主要人物的关系中集中凸显哈奇森对斯多亚的继承性,而这种继承性又体现在他对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一书的翻译和注释。然后,通过几个核心概念的钩沉和梳理,文章清楚地揭示出斯多亚与启蒙运动,尤其是与哈奇森本人的承接关系。实际上,这样的整体主义生机论的视角在我们中国思想史中也是不陌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主义生机 斯多亚 沉思录 哈奇森
下载PDF
论物的政治生态学及其实践意义——从简·本尼特的生机物质主义出发 被引量:1
3
作者 阳小莉 《鄱阳湖学刊》 2019年第4期99-106,126,共9页
在人类世的地质世代,绝对扎根于地球的人类应该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生态灾难?美国政治哲学家简·本尼特在《充满生机的物质:物的政治生态学》一书中提出“生机物质主义”概念,认为物不能被简单粗暴地视为呆滞物质或是消极事物。相反... 在人类世的地质世代,绝对扎根于地球的人类应该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生态灾难?美国政治哲学家简·本尼特在《充满生机的物质:物的政治生态学》一书中提出“生机物质主义”概念,认为物不能被简单粗暴地视为呆滞物质或是消极事物。相反,物拥有自身的“物—力”,而且具有自身的习性、轨迹或是倾向,并能够作为代理参与政治行动。通过承认物的生机力,本尼特提出“政治生态学”的理念,其中人类和非人类的物构成集合体并共同参和政治与生态实践。将本尼特的理论置于西方近几十年来在本体认识论中发生的“非人类转向”和“物质转向”的激进哲学背景之中,特别是放在与布鲁诺·拉图尔、格雷汉姆·哈曼和其他特别关心非人类行动者和物的对象导向本体论者的对话之中,可以看出:尽管本尼特的“生机物质主义”在“人格化”“生机力”和“生命”等概念和实践上具有较大的争议性,但其“物的政治生态学”能够让我们认识到“物”在政治实践中的关键性,并激发关于生态和非人类实体的政治能力的思考,特别是关于何为人、何为物等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机物质主义 政治生态学 人类世
下载PDF
如何思考数字时代之物:当代新唯物主义的兴起 被引量:2
4
作者 苏丹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80,共9页
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可能性,也迫使我们反思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重思什么是物,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传统的现象学视域下,物是被人类知识点亮的,整个世界环绕着人类理性而存在;而新唯物主义则在新的技术时... 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生存可能性,也迫使我们反思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重思什么是物,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传统的现象学视域下,物是被人类知识点亮的,整个世界环绕着人类理性而存在;而新唯物主义则在新的技术时代,对物的问题做了新的现象学思考。生机唯物主义者将人与万物统归于生命的触动,以打破旧有的物质被动性;思辨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完全可以思考新的世界样态和生存形式,且人类可以拥有超凡的理性能力去面对任何巨变;而物导向本体论则认为,人应该泯灭于万物之中,让万物以人类完全陌异的方式存在,人只是一个陌生的倾听者和旁观者。几种新唯物主义意图从各自的角度建立起新的现象学,而这正是当今数字时代新的思想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唯物主义 生机唯物主义 思辨唯物主义 物导向本体论
下载PDF
宗白华的艺术批评思想、方法及实践
5
作者 张泽鸿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61-67,共7页
宗白华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理论的启发下,将生命本体的美学观念运用于现代艺术的解读,建立了"生机主义"的现代批评理论话语模式,开辟了生命意象批评与境界体验批评的方法,并具体展现在对中国现代诗画及西方现代艺术的批评实践... 宗白华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理论的启发下,将生命本体的美学观念运用于现代艺术的解读,建立了"生机主义"的现代批评理论话语模式,开辟了生命意象批评与境界体验批评的方法,并具体展现在对中国现代诗画及西方现代艺术的批评实践中。宗白华以其批评思想、批评实践以及批评史研究这三个维度建构了现代"艺术批评学"。宗白华的艺术批评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唯西方是从"的方法论缺陷,并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学和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生机主义 艺术批评思想 批评方法 艺术批评史
下载PDF
梁漱溟新儒学政治观探析
6
作者 李文珊 《船山学刊》 2004年第3期96-98,145,共4页
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在现代史上诸多政治思潮中独树一帜。它以现代新儒学思想作为理论前导 ,以中国社会特殊论为国情认识基础 ,以乡村建设为具体实现途径。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在理论上陷入了文化决定论和中国特殊论的单一化思维 ,在... 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在现代史上诸多政治思潮中独树一帜。它以现代新儒学思想作为理论前导 ,以中国社会特殊论为国情认识基础 ,以乡村建设为具体实现途径。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在理论上陷入了文化决定论和中国特殊论的单一化思维 ,在实践中也因没有抓住实质问题而难以成功。但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儒家实践精神令世人赞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儒学思想 政治理论 爱国主义精神 实践精神 生机主义哲学
下载PDF
何谓新唯物主义:通向操演性新唯物主义
7
作者 +1 位作者 牛小雪(译)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5,共13页
当代西方新唯物主义的共识在于质疑人类中心主义预设,并要求恢复物质自身的活力。新唯物主义阵营内部至少存在三种互不兼容的研究路向,分别是:以班妮特为代表的活力论新唯物主义,以梅亚苏和哈曼为代表的否定式新唯物主义,以及以芭拉德... 当代西方新唯物主义的共识在于质疑人类中心主义预设,并要求恢复物质自身的活力。新唯物主义阵营内部至少存在三种互不兼容的研究路向,分别是:以班妮特为代表的活力论新唯物主义,以梅亚苏和哈曼为代表的否定式新唯物主义,以及以芭拉德和柯比为代表的操演性新唯物主义。虽然三种新唯物主义研究的理论旨趣都指向了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扭转与此相应的机械物质形象,但在本文看来,无论是生机论新唯物主义对活力本体论的坚持,还是否定式新唯物主义对思与物之间的混淆,都无法彻底克服人类例外论的基础预设,只有操演性唯物主义彻底地让物质摆脱了对外在力量的依赖;新唯物主义研究的未来发展离不开运动、迭代和关系性这三重相互支撑的操演性方法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机论新唯物主义 否定式新唯物主义 操演性 思辨实在论 面向对象的本体论
原文传递
论当代新儒家的“新”
8
作者 马东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67-71,共5页
被中国大陆根本唾弃了的儒家文化,这几年在西洋和亚东骤然热了起来。西洋人目之为救世良方,东方“五龙”当之为治国精髓。实际上远在70多年前中国大陆一小批学者已经预言有今天儒家文化的复兴了,70多年来他们一直为儒学的“现代化”努... 被中国大陆根本唾弃了的儒家文化,这几年在西洋和亚东骤然热了起来。西洋人目之为救世良方,东方“五龙”当之为治国精髓。实际上远在70多年前中国大陆一小批学者已经预言有今天儒家文化的复兴了,70多年来他们一直为儒学的“现代化”努力“创造”着。这些人就叫“新儒家”,他们的创造文化叫“新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家 返本开新 生机主义 直觉主义
下载PDF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9
作者 陈胜利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37-39,共3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内涵,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如何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下面拟从四个方面略谈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初步认识。 ...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内涵,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如何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下面拟从四个方面略谈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初步认识。 一、人与天地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涉及到天道观、人文观、发展观几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自我修养 生机主义 《周易》 自然关系 传统文化内涵 古训是式 天地自然 发展观
下载PDF
Media Representing Shakespeare: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and Gender
10
作者 Iris Hsin-chun Tu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2期71-79,共9页
Applying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Feminism, and Performance Stud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and gender in the three films The Tempest (2010) directed by Julie Taymor, Prospero's Boo... Applying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Feminism, and Performance Stud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and gender in the three films The Tempest (2010) directed by Julie Taymor, Prospero's Books (1991) directed by Peter Greenaway, and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directed by John Madden, referenced to Gnomeo and Juliet (2011), a cartoon animation. Both films of The Tempest show visual spectacle and technology images by CGI (Computer-Generated Cinematic Graphic Image) effect. The author argues the power struggle between Caliban and Prospero played by actress Helen Mirren, changes from post-colonial discourse in the male domain, to be more about the intellect contest between man and woman, and Taymor's adaptation is more focused on maternity than actor John Gielgud's on politics. Inter-textuality exists in Shakespeare in Love and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nd Twelfth Night. Unlike the tragedy in the films, Gnomeo and Juliet ends happily as we can expect from most musicals and fairy tales. The inter-textuality of literature and art, dramatic plays, historical events, and biographical sketches are delicately intertwined. Media represent Shakespeare applied by Jean Baudrillard's "simulacra" and Richard Schechner's "simulation" to present the liminal threshold between reality, role-playing, and theatricality. Shakespeare represented by media rise to visual narrat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A SHAKESPEARE The Tempest Prospero's Books Shakespeare in Love Gnomeo and Juliet
下载PDF
Yang Zhu's "Guiji" Yangsheng and Its Modem Relevance
11
作者 Yanxia Zha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3期173-188,共16页
Condemned by Mencius (ca.372-289 BCE) as selfishness (weiwo, 为我), Yang Zhu's yangsheng philosophy in China is traditionally depicted as a philosophy of egoism and hedonism. In contrast, Yang Zhu (fl.ca.370-350... Condemned by Mencius (ca.372-289 BCE) as selfishness (weiwo, 为我), Yang Zhu's yangsheng philosophy in China is traditionally depicted as a philosophy of egoism and hedonism. In contrast, Yang Zhu (fl.ca.370-350 BCE) is described as an "early liberal or individualist" hero in the Western Discuss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Yang Zhu may not be a liberal or individualist hero as portrayed by the West, but surely he should not be depicted as a promoter of egoism as Mencius did. Both John Emerson and A.C. Graham are probably right when they claimed that Yang Zhu was a revolutionary thinker of his own time; and "Yang Zhu's intervention for the Chinese thinking world had provoked a metaphysical crisis which had threatened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and set them into a new course" (A.C. Graham 1978). From my reading, Yang Zhu's influence on Chinese philosophy had been and will be even greater, although his philosophy as a whole was not practiced by Chinese society in the past due to the dominance of Confucianism. Yet as the first person who clearly emphasized nourishing of life for individuals and the first theory that rooted morality into xing (性, human nature), Yang Zhu's yangsheng philosophy had indeed through history made a huge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nurturing life tradition, and had great potential in providing inspiration to modern moral thinking. Many discussions initiated or developed by Yang Zhu and his followers have influenced both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profoundly. His idea of nourishing life was not on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Zhuangzi and later Daoist religion from life preservation perspective, but also by Mencius and Xunzi from moral cultivation perspective. As a doctrine that has shown more and more relevance to modern society, people can find many inspirations from Yang Zhu's answer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is the aim of human life? What is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death? What is human natur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nourishment and individual freedom? Why nourishing one's own life should be as important as nourishing that of other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Why living a natural life is so important for human beings? Based on materials collected from various Chinese sources directly related to Yang Zhu's school, especially the chapter entitled as "Yang Zhu" from the book of Liezi,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essential features of Yang Zhu's yangsheng philosophy and its relevance to modern society. As "guiji" (贵已, cherishing oneself) is the core of Yang Zhu's yangsheng philosophy, discussion of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what Yang Zhu's "guiji" means, why Yang Zhu's "guiji" is not "weiwo" (为我, for oneself), and how Yang Zhu's "guiji" yangsheng is relevant to moder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sheng (nourishing life) ji (self) wo (oneself) xing (nature) guiji (cherishing self) weiwo (foroneself) quanxing (keep one's nature intact) baozhen (protecting one's genuineness)
下载PDF
从文昌鱼的胚胎发育中提供辩证唯物论的资料
12
作者 叶毓芬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60年第1期50-53,共4页
好几年前我曾学习过辩证唯物论,当时我的理解是一知半解的,谈不上如何联系实际。但我有一种信念。认为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自然界来说确实是发现真理的钥匙。因此我对辩证唯物论的学习是感兴趣的。
关键词 辩证唯物论 生机主义 自然界 形而上学 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信念 胚胎发育 真理 唯心
下载PDF
略论朱谦之的史学理论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庆云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1,共6页
朱谦之在史学理论、历史哲学方面著述颇丰,多有建树,在移植、整合西方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生机主义史观有完全的理论体系,自成一家之言。他虽然强调史学研究中“心智因素重于物质因素”,似与唯物史观针锋相对,但细究起来,他的史学理论建构... 朱谦之在史学理论、历史哲学方面著述颇丰,多有建树,在移植、整合西方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生机主义史观有完全的理论体系,自成一家之言。他虽然强调史学研究中“心智因素重于物质因素”,似与唯物史观针锋相对,但细究起来,他的史学理论建构非但无法绕越唯物史观的存在,且受到唯物史观的启发,始终以唯物史观作为重要参照,从唯物史观中获取思想资源。他强调史家应承担其社会责任,史学研究应有现实关怀,应以“考今”为目的,其所论切中民国史学时弊,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谦之 生机主义史观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与西方现代史学 被引量:12
14
作者 胡逢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68-77,共10页
“五四”时期西方史学的输入,是在19、20世纪之交西方史学主潮发生重大转折的背景下展开的。这是一个中西文化在交互碰撞中不断趋于理性融合的过程。其所确立的新一代治学规模和风气,对此后直至当代中国史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时期西方史学的输入,是在19、20世纪之交西方史学主潮发生重大转折的背景下展开的。这是一个中西文化在交互碰撞中不断趋于理性融合的过程。其所确立的新一代治学规模和风气,对此后直至当代中国史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是中国史学走向现代化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史学 西方现代史学 实证史学 “新史学” 中国史 历史哲学 实证主义史学 生机主义 历史学 傅斯年
原文传递
循天道 尚人文——中华元典精神刍议
15
作者 冯天瑜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6期49-55,共7页
本文将《易》、《诗》、《书》、《礼》、《春秋》等“五经”称为“中华文化元典”,其间包蕴的精神内核可称为“元典精神”。中华元典精神有多方面表现,笔者以为,“循天道,尚人文”是其基本路向。特论述如次。人类在跨入文明门槛的初级... 本文将《易》、《诗》、《书》、《礼》、《春秋》等“五经”称为“中华文化元典”,其间包蕴的精神内核可称为“元典精神”。中华元典精神有多方面表现,笔者以为,“循天道,尚人文”是其基本路向。特论述如次。人类在跨入文明门槛的初级阶段,还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从而形成起源决定论的哲学思考,正是在这种“推原思维”发达的时段,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纷纷制作的文化元典,提出了各自的宇宙生成模式和人类起源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中,透露出各民族运思方式的特征和走向。中华元典提出了卓尔不群的宇宙生成模式,显示了中华先民深邃而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宇宙生成模式的显著特色便是:既不否定神创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 元典精神 宇宙生成 万物 《周易》 天地 彖传 “天” 创世说 生机主义
原文传递
亨利·柏格森的哲学
16
作者 贺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3年第3期37-42,共6页
本文介绍了在二十世纪初对哲学、科学、文学都有较大影响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哲学。柏格森的哲学方法是直觉,他认为这是探求真理的唯一方法。从直觉出发,柏格森对哲学史上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经验派与理性派都有评述。本文指出,柏格森... 本文介绍了在二十世纪初对哲学、科学、文学都有较大影响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哲学。柏格森的哲学方法是直觉,他认为这是探求真理的唯一方法。从直觉出发,柏格森对哲学史上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经验派与理性派都有评述。本文指出,柏格森尊崇直觉,鄙弃理性,终于归入神秘主义。本文还评介了柏格森哲学与黑格尔、叔本华哲学的关系以及柏格森哲学中的生机主义、记忆、感觉、真我、绵延、繁复等概念。本文是作者即将出版的《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中的一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格森 哲学 真我 直觉 创化 生机主义 意识状态 黑格尔 甲虫 机械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