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6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单元生死技术的埋地管道塌陷过程力学分析
1
作者 滕振超 周亚东 +3 位作者 池林林 刘晓燕 李正巍 刘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1,共9页
为解决埋地管道塌陷发育过程中管周土动态流失的非线性问题,首先,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构建穿越塌陷区的管-土非线性耦合模型,并应用单元生死技术模拟土体流失过程;其次,依托试验实测数据及规范验证模型,分析不同塌陷阶段埋地管道的应力变... 为解决埋地管道塌陷发育过程中管周土动态流失的非线性问题,首先,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构建穿越塌陷区的管-土非线性耦合模型,并应用单元生死技术模拟土体流失过程;其次,依托试验实测数据及规范验证模型,分析不同塌陷阶段埋地管道的应力变形特征;然后,研究埋地管道遭受土体塌陷作用下的破坏机制,确定埋地管道的控制应力及危险截面;最后,通过分析管土接触,探讨管土相互作用揭示埋地管道塌陷动态演化过程及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轴向应力为控制应力,跨中管底为控制点,跨中截面为危险截面,过度的拉应力是埋地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证实管土分离现象的存在,且在塌陷深度达到48 mm时管土分离;随着塌陷过程的进展,管-土结构从开始变形到埋地管道受拉破坏的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顶部受压阶段、过渡阶段和底部受拉阶段,塌陷深度80与160 mm为分界点;塌陷深度达到59 mm时,管顶应力在跨中位置处实现谷值到峰值的转变;塌陷深度达到80 mm时,摩擦应力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生死技术 埋地管道 塌陷过程 管土分离 土体流失
下载PDF
鲁迅“生死追问”的生命底色及其文学史影响
2
作者 刘勇 解楚冰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7,239,共8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感,冷峻肃穆之下暗涌着丰沛的人文激情,这本质上源于他对无数个体生命的极度关切,其贯穿一生的生死追问具有“向死而生”的哲学底蕴。鲁迅所开创的生死传统在萧红、曹禺、孙犁的创作中得以接续,艺术风格与感知方式的差异铸就了不同的情感温度,但最终都回归到对人之生存的眷顾与反思。余华、史铁生等当代作家的痛苦体验连通并呼应了鲁迅的人生体悟,既坚忍地承担着黑暗的沉重,又以一种近乎纯粹与本真的热情超越幽暗,这种理性与诗性交织的丰饶与张力构成了鲁迅生命美学的哲思意味。鲁迅“生死追问”的文脉奠定了现当代文学对终极命题持续探赜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敢于搏击命运的精神底气与生命底色。“生”与“死”作为关涉生命与文学的根本问题,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容量,见证了个体与民族充满艰辛与荣光的精神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生死追问 精神传承 文学史影响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居民死亡素养现状及当代生死教育初探
3
作者 朱明霞 谢淑玲 +1 位作者 黎想 伍慧儿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1-498,共8页
目的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居民的死亡素养现状,探讨提升社会大众死亡素养的教育途径。方法采用死亡素养指数量表,包括实践、经验、事实、社区四个维度共29项,对粤港澳大湾区2002位居民进行了死亡素养问卷调查。结果受访者死亡素养平均... 目的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居民的死亡素养现状,探讨提升社会大众死亡素养的教育途径。方法采用死亡素养指数量表,包括实践、经验、事实、社区四个维度共29项,对粤港澳大湾区2002位居民进行了死亡素养问卷调查。结果受访者死亡素养平均得分中等(6.70分),其中实践与经验知识得分(7.32分、7.50分)高于事实及社区知识方面(6.20分、6.10分);最薄弱的内容有与刚失去亲人的人谈论丧亲(5.07分)、在家死亡相关法律条例(5.35分)以及对临终者及家属在社区获得支持等。结论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居民的死亡素养为中等状态,其中社区知识较弱,包括对临终者及照顾者的关注与支持不足。由此提出社区健康教育策略,加强大众生死教育,提升居民死亡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素养 粤港澳大湾区 生死教育
下载PDF
从华为的企业生死观说起
4
作者 杨杜 《企业管理》 2024年第1期36-38,共3页
企业的生存定律是:知道你吃谁,决定你的成长;知道谁吃你,决定你的生存!活下来的华为每次谈到企业,总少不了华为--要说活得不易,恐怕少有比华为更难的了;可要说活得给力,也非它莫属!曾占营收半壁江山的华为手机业务销量一度暴跌88%,几被... 企业的生存定律是:知道你吃谁,决定你的成长;知道谁吃你,决定你的生存!活下来的华为每次谈到企业,总少不了华为--要说活得不易,恐怕少有比华为更难的了;可要说活得给力,也非它莫属!曾占营收半壁江山的华为手机业务销量一度暴跌88%,几被置于死地;但2023年8月29日悄然上市的Mate 60 Pro引爆舆论话题,大大鼓舞了国人士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为 生死 企业六面观 企业“三命”说 企业三活法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习语翻译研究——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5
作者 朱琳 马莉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1期373-381,共9页
《生死疲劳》是诺奖得主莫言的集大成之作,蕴含丰富乡土文化及地域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研究基于韦努蒂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以葛译本《生死疲劳》中习语英译为研究对象,借助ParaConc自建汉英平行习语语料库,从翻译策略及方法两个... 《生死疲劳》是诺奖得主莫言的集大成之作,蕴含丰富乡土文化及地域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研究基于韦努蒂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以葛译本《生死疲劳》中习语英译为研究对象,借助ParaConc自建汉英平行习语语料库,从翻译策略及方法两个层面对葛译习语进行量化统计与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解读不同习语种类所对应的翻译倾向。研究发现,葛浩文倾向“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兼含异化与归化结合”翻译策略。成语、谚语、粗俗语、歇后语等习语显著倾向采用异化策略,占比高达70.49%,归化策略占比约为30%,异归结合法占比最小,仅为1.08%;俗语、典故等习语异化策略占比约为50%、归化策略占比超40%,而异归结合法可达8.16%。本文为葛译《生死疲劳》中习语英译提供翻译风格及倾向的语料库支撑,以期对文学作品中习语英译提供借鉴,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习语翻译 翻译研究 葛浩文 生死疲劳》
下载PDF
某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生生死教育认知与需求现状分析
6
作者 李子琦 范盈盈 +2 位作者 谢晋 刘佳文 柳云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1323-1327,共5页
目的了解河北省某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生生死教育认知与需求现状,为完善全科医学生生死教育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23年河北省某医学院校在校的427名全科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分析全科医学生对生死... 目的了解河北省某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生生死教育认知与需求现状,为完善全科医学生生死教育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23年河北省某医学院校在校的427名全科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分析全科医学生对生死教育的认知与需求。结果63.68%的全科医学生认为开展生死教育非常重要,52.49%的全科医学生对生死教育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为一般。关于开展生死教育相关课程的作用,医学生认为有助于树立正确且积极的生命观与死亡观(80.10%)、提升职业认同感(68.41%)、降低死亡焦虑与恐惧(49.50%)。大部分全科医学生认为开展生死教育的层面应该是学校教育(42.30%)、家庭教育(41.30%)。49.50%的全科医学生表示未学习过专门课程,但在其他课程中涉及过生死教育知识。40.30%全科医学生认为应该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死教育。全科医学生想了解的生死教育课程内容主要为生死意识(68.66%)、生命文化(62.94%)、生死知识(57.71%)、生死本质与尊严(51.49%)、生死两安(46.02%)。不同时间接受生死教育的全科医学生在开展生死教育重要性、对生死教育相关知识的认知、学校开设有关生死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科医学生对于生死教育相关知识的认知不足但需求较大。全科医学生最早接触生死相关知识的时间会正面影响其对生死教育的认知。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全科医学生的生死教育认知程度,满足其生死教育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学生 生死教育 认知 需求
下载PDF
从葬礼仪式探寻白裤瑶的生死观
7
作者 蒙祖演 李妮娜 许金廷 《时代人物》 2024年第1期24-27,共4页
南丹白裤瑶的葬礼仪式个性鲜明,有严格的禁忌,规模盛大,环节繁多,信仰多元,仪式中的砍牛祭葬及击鼓送灵场面震撼人心,象征符号指向分明。生的热烈、死的庄肃,都凝聚在葬礼仪式行为之中。整个葬礼仪式折射出白裤瑶人坦然面对死亡和珍爱... 南丹白裤瑶的葬礼仪式个性鲜明,有严格的禁忌,规模盛大,环节繁多,信仰多元,仪式中的砍牛祭葬及击鼓送灵场面震撼人心,象征符号指向分明。生的热烈、死的庄肃,都凝聚在葬礼仪式行为之中。整个葬礼仪式折射出白裤瑶人坦然面对死亡和珍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裤瑶 葬礼仪式 生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
8
作者 陈松友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100,共3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与死的现象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不可逆转性。中国文化体系的开放性使得儒释道三家思想能够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会通共生的格局,随着中国古代朝代更迭和社会发展,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也在长期碰撞交流中逐渐互融互补,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与死的现象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不可逆转性。中国文化体系的开放性使得儒释道三家思想能够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会通共生的格局,随着中国古代朝代更迭和社会发展,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也在长期碰撞交流中逐渐互融互补,共同形成了生死认知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智慧,为当下认识生死和理解生命价值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 古代 流变 借鉴
下载PDF
萧红《生死场》“文本断裂”问题再评价
9
作者 晏杰雄 曾楚乔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29,165,共6页
新世纪初,有学者认为《生死场》后八章转向抗日主题,与前九章生民生老病死的主题存在断裂,一度引发学界争议。本文认为,《生死场》实际并未出现文本断裂。后八章并非割裂地讲述抗日故事,而是着意深入表现生民对战争作为新的常态化生活... 新世纪初,有学者认为《生死场》后八章转向抗日主题,与前九章生民生老病死的主题存在断裂,一度引发学界争议。本文认为,《生死场》实际并未出现文本断裂。后八章并非割裂地讲述抗日故事,而是着意深入表现生民对战争作为新的常态化生活的适应;且在人物塑造上均注重营造宿命感,人物的命运轨迹前后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全篇看,《生死场》统一于表现北方人民深受压迫后艰难觉醒、理性精神逐渐萌芽的主题,前后部分均处于有机联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场》 文本断裂 生命状态 有限觉醒 理性精神
下载PDF
《生死场》的国家意识
10
作者 赵雪琪 范庆超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2-85,共4页
萧红《生死场》的反帝抗战救亡话语也可解读成一种政治学话语,那就是国家意识。保家卫国的公民义务观、殉国思想和国家至上意识,是《生死场》所要表达的国家意识。因为是一部带有政治使命的小说,所以,萧红在兼顾功能性和文学性的基础上... 萧红《生死场》的反帝抗战救亡话语也可解读成一种政治学话语,那就是国家意识。保家卫国的公民义务观、殉国思想和国家至上意识,是《生死场》所要表达的国家意识。因为是一部带有政治使命的小说,所以,萧红在兼顾功能性和文学性的基础上择取表达国家意识的方式,这些方式包括感性语言的呼唤、间接描写的衬托和被动式的变迁,它们有效促进了《生死场》国家意识表达的深化。萧红之所以表达强烈的国家意识,或与她特殊的“失国”体验和“反弹式”的国家认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 国家意识
下载PDF
萧红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特征及其成因探析——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
11
作者 王东凯 杜红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5-51,共7页
萧红以细腻而富有情感的笔触描写了在旧中国传统封建礼教观念对女性命运的束缚与摧残,她在《生死场》《呼兰河传》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悲剧特征的女性形象。文章以命运多舛的女性人物为切入点,对萧红作品中女性群体的悲剧命运进行剖析,... 萧红以细腻而富有情感的笔触描写了在旧中国传统封建礼教观念对女性命运的束缚与摧残,她在《生死场》《呼兰河传》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悲剧特征的女性形象。文章以命运多舛的女性人物为切入点,对萧红作品中女性群体的悲剧命运进行剖析,旨在揭露封建思想和男权社会给女性带来的伤害,同时探究萧红书写女性苦难的原因和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 《呼兰河传》 女性悲剧
下载PDF
《人生大事》:关于生死观念的转变及中国化的父子关系——人生除死,无大事
12
作者 杨少雪 《今传媒》 2024年第4期88-91,共4页
“殡葬”一直是国内外影视作品较少涉及的一种冷门题材。于2022年上映的《人生大事》较为冒险地选择该题材来表现中国人对于死亡的哲学观,其突破性的表达使影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基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生命哲学与儒家终极关怀思想,... “殡葬”一直是国内外影视作品较少涉及的一种冷门题材。于2022年上映的《人生大事》较为冒险地选择该题材来表现中国人对于死亡的哲学观,其突破性的表达使影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基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生命哲学与儒家终极关怀思想,对传统父子关系及新时代下的父子伦理关系进行探讨,并阐述了神话隐喻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旨在为影视创作者将生与死、父与子等不同元素更好地融入影视创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大事》 生死 父子伦理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哈代诗歌《生死迎日出》的文学文体学分析
13
作者 邱小梅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2-96,共5页
国内学者对哈代小说的研究硕果累累,对哈代诗歌的研究比较少,这与哈代自己对诗歌的执着不相匹配。而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哈代诗歌的研究鲜有。文章从语音、词汇、句子、意义四个层面对哈代诗歌《生死迎日出》进行文体学分析,同时借助语料库... 国内学者对哈代小说的研究硕果累累,对哈代诗歌的研究比较少,这与哈代自己对诗歌的执着不相匹配。而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哈代诗歌的研究鲜有。文章从语音、词汇、句子、意义四个层面对哈代诗歌《生死迎日出》进行文体学分析,同时借助语料库BNC网页版获得一些基础数据,帮助阐释此诗的文体特征和意义,以期使传统的文学文体学分析更加客观、准确和有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哈代 生死迎日出》 文体学 语料库
下载PDF
《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熟语的翻译策略
14
作者 于鑫宇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0期19-23,共5页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叙述语言极具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使得英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列举《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实例,探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葛浩文在翻译熟语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最大限度地展现...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叙述语言极具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使得英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列举《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实例,探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葛浩文在翻译熟语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语 翻译策略 生死疲劳》 英译
下载PDF
重返《生死场》、女性主义批评与20世纪90年代知识氛围——重读刘禾《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15
作者 杨希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意无意地对这篇小说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解读,从而压抑了小说自身更加丰富的意义可能性。刘禾对《生死场》的解读方式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在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时可能产生的一些偏离和误区,这些偏离和误区可以看作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知识范式转换的症候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生死场》 女性主义批评 20世纪90年代知识范式
下载PDF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苦难元素
16
作者 孟醒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5期12-14,共3页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独特的风格、鲜明的意识,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劳动妇女的生命状态、生活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审视,通过苦难元素的书写增添了作品的魅力。本文就在介绍萧红及其作品《生死场》的基础上,对《生死场》中苦难元素的构成、...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独特的风格、鲜明的意识,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劳动妇女的生命状态、生活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审视,通过苦难元素的书写增添了作品的魅力。本文就在介绍萧红及其作品《生死场》的基础上,对《生死场》中苦难元素的构成、叙述方式进行了解析,并凸显了这些苦难元素书写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 苦难元素 叙述方式
下载PDF
原始主义视角下当代小说中志怪元素的英译研究——以莫言小说《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为例
17
作者 李若君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3期81-87,共7页
志怪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怪文类兴盛于六朝,从六朝到北宋中叶,志怪作品逐渐退出主流位置,地位逐渐下降。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莫言为代表的一大批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开启了对中国小说志怪传奇传统创造性改造... 志怪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怪文类兴盛于六朝,从六朝到北宋中叶,志怪作品逐渐退出主流位置,地位逐渐下降。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莫言为代表的一大批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开启了对中国小说志怪传奇传统创造性改造的潮流。此次潮流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古代的志怪述异文学传统的双重影响、启迪,同时兼具本土性和现代性,但究其本质,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场创造性复兴。志怪元素充满原始文明的神秘色彩,代表着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原始美好的向往,这一特征与西方原始主义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原始主义视角,以莫言的《生死疲劳》为研究对象,研究小说中志怪元素中体现的西方原始主义的两大外延——文化原始主义和年代原始主义以及四种内涵,剖析在英译本中原始主义要素产生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怪 生死疲劳》 原始主义 莫言 归化与异化
下载PDF
凝固的无助与恐惧——蒙克《病房里的死亡》生死观
18
作者 刘青青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0期36-38,共3页
《病房里的死亡》是蒙克“垂死的家人”主题绘画之一,描绘了人们生病的孤独画面,体现出人类在死亡面前的无法掌控感。该文旨在通过解析该作品的象征元素、人物构成和色彩对比三个层面,探讨画面背后折射的情感追寻,探寻蒙克在这幅作品中... 《病房里的死亡》是蒙克“垂死的家人”主题绘画之一,描绘了人们生病的孤独画面,体现出人类在死亡面前的无法掌控感。该文旨在通过解析该作品的象征元素、人物构成和色彩对比三个层面,探讨画面背后折射的情感追寻,探寻蒙克在这幅作品中对生死观的独特表达及其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克 病房里的死亡 生死
下载PDF
东千佛洞第2窟涅躲经变与西夏生死观
19
作者 焦树峰 《西夏研究》 2024年第3期107-112,共6页
东千佛洞第2窟所呈现的涅经变,深刻反映出西夏时期对于生死观的独特理解。经过对窟内涅檗图像的剖析,发现窟主在创作过程中,特意选用了火焰纹以及孔雀、猴子等几种动物图像元素,体现出在密教影响下的涅檗思想。将“清信士”的图像融入... 东千佛洞第2窟所呈现的涅经变,深刻反映出西夏时期对于生死观的独特理解。经过对窟内涅檗图像的剖析,发现窟主在创作过程中,特意选用了火焰纹以及孔雀、猴子等几种动物图像元素,体现出在密教影响下的涅檗思想。将“清信士”的图像融入涅经变的空间布局之中,并与窟内的现世救渡思想相互呼应,进一步展现出这一时期西夏信众往生净土的生死观念。东千佛洞第2窟的涅檗经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艺术遗产,更是揭示西夏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的重要图像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第2窟 涅躲经变 生死
下载PDF
社会文化背景下史诗的英雄观与生死观——以《吉尔伽美什》和《伊利亚特》为例
20
作者 奚文漪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06,共3页
《吉尔伽美什》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诞生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下,讲述了国王吉尔伽美什与好友恩奇都一同斩杀恶兽保卫家园,并在恩奇都受惩罚死去后历经艰难险阻寻求永生的故事。《伊利亚特》据传是盲诗人荷马所著著名史诗,诞... 《吉尔伽美什》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诞生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下,讲述了国王吉尔伽美什与好友恩奇都一同斩杀恶兽保卫家园,并在恩奇都受惩罚死去后历经艰难险阻寻求永生的故事。《伊利亚特》据传是盲诗人荷马所著著名史诗,诞生于爱琴海流域古希腊文明下,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英雄阿基琉斯因女俘被主帅阿伽门农所抢愤怒退出战役,又在挚友帕特罗克洛斯战死后重归战场复仇,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吉尔伽美什》和《伊利亚特》都是世界历史上杰出的史诗作品,而两位主人公又具有极为相似的出生和经历。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分别分析两部史诗中体现出的英雄观——何谓英雄和生死观——如何面对必然的死亡,进而分析它们各自的诞生背景和所属社会文化的差异,并最终在比较中探寻不同社会文化塑造英雄和对待生死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尔伽美什》 《伊利亚特》 英雄观 生死 社会文化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