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活本体论”建构的理论基石及其意义
1
作者 郑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9-12,共4页
党的十九大的最重要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新时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和确定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学术研究要... 党的十九大的最重要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新时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和确定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学术研究要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本刊围绕"创造美好生活的学理基础"发表一组文章。《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滋养》一文提出,当前学界的一项重大理论任务就是如何依据"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相统一的原则,科学阐释符合我国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含义及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如何从生活的逻辑出发,以提升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超越经济范畴的"广义社会供给侧"结构改革;如何提升生活主体的素质和发挥"生活方式效益",实现美好生活社会建构和生活者自我建构的统一。《"生活本体论"的回归与重构》和《"生活本体论"建构的理论基石及其意义》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王雅林教授的专著《回家的路:重回生活的社会》作出了理论回应,前者把该书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创新概括为"四个为什么",指出作者基于文化自信,所建立的"生活本体论"社会概念解释框架是对西方社会学主客体"二分研究范式的超越,为我国实现以美好生活为目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概念基础,后者在梳理马克思及中外学术史的基础上指出该书从方法论上超越结构论和建构论,基于关系论的理论策略和整体论的学术立场,建构"生活本体论"社会范畴的科学合理性。最后一篇《创造美好生活应从寻找生活真相开始》一文指出,如何界定生活范畴是对社会学家智慧的挑战,强调了如何解释生活真相(生活事实)、从而把握美好生活生成规律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本体论 生活型社会 意义 生活方式 生产型社会 教授 纯学术
下载PDF
“生活本体论”的回归与重构
2
作者 叶南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6-9,共4页
党的十九大的最重要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新时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和确定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学术研究要... 党的十九大的最重要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新时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和确定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学术研究要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本刊围绕"创造美好生活的学理基础"发表一组文章。《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滋养》一文提出,当前学界的一项重大理论任务就是如何依据"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相统一的原则,科学阐释符合我国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含义及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如何从生活的逻辑出发,以提升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超越经济范畴的"广义社会供给侧"结构改革;如何提升生活主体的素质和发挥"生活方式效益",实现美好生活社会建构和生活者自我建构的统一。《"生活本体论"的回归与重构》和《"生活本体论"建构的理论基石及其意义》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王雅林教授的专著《回家的路:重回生活的社会》作出了理论回应,前者把该书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创新概括为"四个为什么",指出作者基于文化自信,所建立的"生活本体论"社会概念解释框架是对西方社会学主客体"二分研究范式的超越,为我国实现以美好生活为目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概念基础,后者在梳理马克思及中外学术史的基础上指出该书从方法论上超越结构论和建构论,基于关系论的理论策略和整体论的学术立场,建构"生活本体论"社会范畴的科学合理性。最后一篇《创造美好生活应从寻找生活真相开始》一文指出,如何界定生活范畴是对社会学家智慧的挑战,强调了如何解释生活真相(生活事实)、从而把握美好生活生成规律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本体论 现代文明社会 重构 回归 美好生活 历史条件 高峰论坛 国际合作
下载PDF
生活道德教育提纲——从关系本体论到生活本体论
3
作者 毕世响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3年第5期63-66,共4页
人文精神是时代德育的核心。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主体性德育,进一步发展为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样的德育是以后现代思维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为本体论的,即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本文提出以生活为本体论的德育体系:生活道德教育。... 人文精神是时代德育的核心。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主体性德育,进一步发展为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样的德育是以后现代思维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为本体论的,即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本文提出以生活为本体论的德育体系:生活道德教育。德育要回归生活,生活与德育为一体。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是道德,是教育,是智慧。以生活场景和情境作为德育的生长点,德育就是人和生活场景或者人和情境的对话。生活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道德教育 人文精神 关系本体论 生活本体论 主体性德育
下载PDF
以实践辩证法为逻辑的生活本体论:萌芽、发展与成熟
4
作者 管锦绣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28,共9页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对人的现存生活状况揭示、批判和革命化的丰富哲学思想,“生活”因而成为其哲学的重要范畴。“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哲学原则,与以实践作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建构起来的实践辩证法具有内在统一性,赋予了以实践辩证...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对人的现存生活状况揭示、批判和革命化的丰富哲学思想,“生活”因而成为其哲学的重要范畴。“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哲学原则,与以实践作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建构起来的实践辩证法具有内在统一性,赋予了以实践辩证法为逻辑的生活本体论在马克思生活哲学中的基础性与一般性地位。生活本体论是在实践辩证逻辑下得以提出和推演的。随着实践辩证法的发展,生活本体论得以萌芽、发展与成熟,体现为生活本体论由“类生活”理论向“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全面化理论转换。深入地挖掘马克思的生活本体论思想,更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色及其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辩证法 生活本体论 思辨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发展:回归生活本体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雅林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共6页
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科学发展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在破解发展的理论难题中,从元理论上确立正确的发展本体论前提具有首要的意义。人类社会的起源及其发展告诉我们,生活是人特有的现实的生命活动的展开和生命存在形式,是... 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科学发展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在破解发展的理论难题中,从元理论上确立正确的发展本体论前提具有首要的意义。人类社会的起源及其发展告诉我们,生活是人特有的现实的生命活动的展开和生命存在形式,是社会的本体,并将是社会的终极形态;社会是为了人的生命、生活活动的展开而建立起来的组织结构,因此,社会以生活为本体,生活又以社会为场域和实现形式。基于生活本体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形态和基本事实,我们要树立的社会观、发展观和认识感知世界的方式应是"生活本体论"的。马克思关于生活本体论的重要思想为社会发展研究设定了生命和生活、生活和社会、生活和生产、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四大理论关系。依据生活本体论,我们可以把发展的本质内涵界定为在不断增进社会生产的基础上以社会的方式提升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文明的过程。以生活本体论界定发展的本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建构功能在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发展要用人民的生活福祉状态来衡量,而不能用GDP来定义;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但基点是以"每个人"的个体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生活本体论的科学发展,要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特质出发,按照"美的规律"和"需要上升规律"实现社会生产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从生活本体论的角度看发展,会看到在具体而细微、无比丰富的生活活动之中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发展动力,这种动力就是"生活力";由科学发展的本质内涵决定,为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必要条件就是充分发挥生活方式作为"软件系统"的资源配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科学发展观 生活本体论 “物本论”
下载PDF
论人本学哲学的三种本体论形态
6
作者 朱宝信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0-44,共5页
我国当前的人学研究热预示了我国哲学研究已转入人本学哲学范式。由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不同,人本学哲学范式的人本体论呈现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和海德格尔的生活本体论三种形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应以... 我国当前的人学研究热预示了我国哲学研究已转入人本学哲学范式。由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不同,人本学哲学范式的人本体论呈现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和海德格尔的生活本体论三种形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应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展开社会批判的实践本体论为主体价值观念,同时辅以感性本体论的直观自然、维护感性和生活本体论的拯救大地、保护环境的合理价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人本学哲学 范式 感性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 生活本体论
下载PDF
论人的本质规定的可变易性——兼论人的本质说、本体论和价值观的关系
7
作者 朱宝信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75-78,共4页
一与世界上一切其他存在物不同,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然而,尽管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对于自己是什么都能明确地回答说:“我是人”,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人... 一与世界上一切其他存在物不同,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然而,尽管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对于自己是什么都能明确地回答说:“我是人”,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人是什么?”就往往不能确切地回答。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哲学本体论 价值观 物质本体论 主体间性 实践本体论 生活本体论 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后现代哲学
下载PDF
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本真意蕴及民生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永志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68,共5页
马克思生活哲学是在不断继承和超越诸多先哲关于生活哲学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本真意蕴可以从生活本体论(生活是世界的"事实")、生活认识论(生活是思想的源泉)和生活... 马克思生活哲学是在不断继承和超越诸多先哲关于生活哲学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的本真意蕴可以从生活本体论(生活是世界的"事实")、生活认识论(生活是思想的源泉)和生活历史论(生活的演进是客观历史过程)三个维度加以全方位解析。对马克思生活哲学本真内涵进行系统梳理,能够为构建当代中国特色民生话语范式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哲学 民生 生活本体论 生活认识论 生活历史论
下载PDF
“物质”是人之存在的“本体”吗?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曙光 《湖湘论坛》 2009年第4期43-47,共5页
存在论承诺是马克思人学不可或缺的意义维度。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思想,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我的解读,马克思是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感性生活"确立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基... 存在论承诺是马克思人学不可或缺的意义维度。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思想,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我的解读,马克思是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感性生活"确立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基础就是"感性生活本体论"。那么,"物质"何以不能成为人之存在的本体呢?从理论上说,人的"感性对象"≠"感性活动";从现实来看,人的"直观形式"≠"人本身";从本质上说,人的"存在"≠"物质"。因此,"物质"作为人之存在的"本体"不能成立,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不能归结为物质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人学 物质 物质本体论 感性生活本体论
下载PDF
日常生活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音希 《岭南学刊》 2019年第2期48-53,共6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追求和变革社会的实践精神,但其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过于关注宏大的社会政治革命,而较少涉及有关日常生活改造的论述。基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革命的第二天"的问题,继承并发挥...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追求和变革社会的实践精神,但其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过于关注宏大的社会政治革命,而较少涉及有关日常生活改造的论述。基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革命的第二天"的问题,继承并发挥了异化理论,使其进入到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之中。曾经以统治、束缚为特征的异化机制从传统的政治和经济压迫中逐渐转焕为更为隐蔽的方式,使得技术理性、意识形态、性格心理、大众文化乃至整个生存方式都对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操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革命 日常生活本体论 日常生活辩证性批判
下载PDF
“生活世界的本体论”与“实践的一元论”--兼论胡塞尔的本体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本体论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庆熊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8-113,共6页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在其晚年著作《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概述了"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的任务。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在他的《狱中笔记》中提出过"实践的一元论"的构想。我觉得这两种本体论的思路有暗合...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在其晚年著作《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概述了"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的任务。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在他的《狱中笔记》中提出过"实践的一元论"的构想。我觉得这两种本体论的思路有暗合之处。它们是构成论的本体论,而不是实体论的本体论。它们通过把主观与客观统一于实践或生活世界,克服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当然,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本体论没有摆脱先验唯心主义的窠臼。但我们可以对它加以改造,批判地吸取它的合理内核,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的本体论 实践一元论 现象学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存在论的断裂与马克思的重建——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下)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曙光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1-167,共7页
费尔巴哈开辟了"回归感性"的存在论道路,昭示了人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西方人学存在论的现代转向和革命变革拓展出崭新的平台,但费氏人本学绝不是这场革命的实现,更不是这场革命的完成。马克思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我欲故... 费尔巴哈开辟了"回归感性"的存在论道路,昭示了人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西方人学存在论的现代转向和革命变革拓展出崭新的平台,但费氏人本学绝不是这场革命的实现,更不是这场革命的完成。马克思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我欲故我在"的存在论境界,开辟了"直面生活本身"的人学存在论道路。"人的感性生活"构成了人成其为人的最本原的基础、最充足的根据、最后的原因。感性生活本体论的出场是人学史上发生的一场"哥白尼革命",它标志着实体本体论传统的"断裂",标志着现代生成本体论路向的开启,标志着"我思故我在"的坚硬内核的瓦解,标志着"实体宰制生活"的基本建制的摧毁,标志着西方传统人学从此走向终结。感性生活本体论直接的是回答了"人是什么"的存在论难题,深层的却是彰显了"如何对待人"(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论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 实体本体论 感性生活本体论 存在论革命 以人为本
下载PDF
“小同大异”:马克思人学与费尔巴哈人学的存在论分野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曙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0,共6页
超感性领域统治感性领域,实体宰制生活,构成了近代西方人学的强大传统。为实体祛魔,恢复感性的崇高地位,恢复人的最高权威,这是摆在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终结实体本体论传统的人学革命中,费尔巴哈起到了探路先锋的作用。... 超感性领域统治感性领域,实体宰制生活,构成了近代西方人学的强大传统。为实体祛魔,恢复感性的崇高地位,恢复人的最高权威,这是摆在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终结实体本体论传统的人学革命中,费尔巴哈起到了探路先锋的作用。费尔巴哈以"我欲故我在"颠覆了"我思故我在"的近代理性主义传统,开辟了回归感性的存在论道路,但终归未能贯彻到底而止步于感性直观。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进,终结了实体本体论的强大传统,开启了直面生活的人学存在论道路,瓦解了西方传统人学的基本建制和"我思故我在"的坚硬内核。感性生活本体论的出场是人学史上的一场"哥白尼革命",它标志着近代实体论人学的彻底断裂以及现代生成论人学的正式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实体本体论 感性直观本体论 感性生活本体论 “以人为本”
下载PDF
马克思人学范式革命的存在之维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曙光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29,共15页
马克思于"存在论"的根基处发动了一场人学革命。在西方人学思想史上,实体本体论的僭妄已经成就了一种难以撼动的强大传统,西方传统人学因为本体论的错位而失去了深层的人学统帅根基,处于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悖论之中。费尔巴哈... 马克思于"存在论"的根基处发动了一场人学革命。在西方人学思想史上,实体本体论的僭妄已经成就了一种难以撼动的强大传统,西方传统人学因为本体论的错位而失去了深层的人学统帅根基,处于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悖论之中。费尔巴哈开启了感性直观本体论的新境界,但这只是实体本体论的内部颠覆与造反,是从理论人学的实体本体论阶段向实践人学的现代本体论阶段过渡的中介。实体本体论的彻底"崩塌"是在马克思开辟的"感性生活本体论"这一存在论的新境界中实现的。"感性生活本体论"是一种新的理路和原则,它终结了实体本体论的强大传统,克服了实体本体论的困境与悖论,开辟了一条能够通达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命的存在论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实体本体论 感性直观本体论 感性生活本体论 存在论革命
下载PDF
道德实践:道德教育的本体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新玉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4-295,共2页
关键词 生活本体论 道德教育 道德实践 实践本体论 教育问题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一位现代哲学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文阁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4期25-29,共5页
关键词 马克思 马克思哲学 世界观 生活本体论 现代哲学
原文传递
The "Living Wisdom" of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17
作者 Deng Zheng-lai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年第2期19-44,共26页
The deepening and widening of globalization have profoundly modified the world'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as we know them. It calls for not only a green revolution in our ways of production and way... The deepening and widening of globalization have profoundly modified the world'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as we know them. It calls for not only a green revolution in our ways of production and ways of life, but also a restructuring of the "knowledge-oriented" model of intellectual production that has served as bedrock to support the single-minded mentality of developmentalism. One of the possible routes to arrive at a new Weltanschauung is what I have termed as the "living wisdom" that can help to explicate the inexplicables by existing social theories. I argue in this paper that the Chinese living wisdom offers a nutshell view of how traditional resources can be made accessible for us to respond to current unprecedented chaJJenges facing htunamty. It is as much a best oppommky in the "metropolitan moment" for a "China's representation" as for other civilizations, cultures and nations, such as the "eco--social time" in primitive societies, the ancient European philosophies on ontology and cosmology, and the rejection of sagehood and intellect by Zhuangz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ing wisdom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development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