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α1D受体高表达细胞膜色谱研究9种配体的生物亲和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典 袁秉祥 +4 位作者 邓秀玲 杨广德 贺浪冲 张幼怡 韩启德 《中国药理通讯》 2003年第3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α1D受体 细胞膜色谱法 配体 生物亲和作用 细胞膜固定相 药物筛选
下载PDF
用α_(1A)-肾上腺素受体色谱研究哌嗪类化合物的生物亲和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宏飞 杨晴来 +3 位作者 左正龙 申旭霁 赵新锋 郑晓晖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用α1A-肾上腺素受体(α1A-AR)色谱法研究哌嗪类化合物与α1A-AR的生物亲和作用。方法采用亲和层析色谱法从家兔心脏组织中纯化得到α1A-AR,以大孔硅胶为载体,采用温和的化学偶联方法,将α1A-AR通过共价键均匀地固载在大孔硅胶表面... 目的用α1A-肾上腺素受体(α1A-AR)色谱法研究哌嗪类化合物与α1A-AR的生物亲和作用。方法采用亲和层析色谱法从家兔心脏组织中纯化得到α1A-AR,以大孔硅胶为载体,采用温和的化学偶联方法,将α1A-AR通过共价键均匀地固载在大孔硅胶表面,用盐酸特拉唑嗪、去甲肾上腺素、坦索罗辛、间羟胺和乌拉地尔表征α1A-AR色谱柱的保留特性;化学合成6种哌嗪类化合物,并用该色谱模型研究其与α1A-AR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所合成哌嗪类化合物与α1A-AR之间有生物亲和作用,其亲和力大小为:化合物3>化合物4>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5>化合物6。结论α1A-AR色谱法是一种特异、可靠的生物亲和色谱方法,可用于药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素能α1受体 哌嗪类 亲和色谱法 生物亲和作用
下载PDF
用a1D受体高表达细胞膜色谱研究9种配体的生物亲和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典 袁秉祥 +4 位作者 邓秀玲 杨广德 贺浪冲 张幼怡 韩启德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3-177,共5页
为了增加细胞膜色谱法的选择性和特异性,用受体高表达细胞膜色谱法研究9种a1-肾上腺素受体配体与a1D-肾上腺素受体亚型(a1D-AR)的生物亲和作用.培养稳定表达a1D-AR的HEK293细胞株,制备细胞膜固定相,应用受体高表达细胞膜色谱法研究不同... 为了增加细胞膜色谱法的选择性和特异性,用受体高表达细胞膜色谱法研究9种a1-肾上腺素受体配体与a1D-肾上腺素受体亚型(a1D-AR)的生物亲和作用.培养稳定表达a1D-AR的HEK293细胞株,制备细胞膜固定相,应用受体高表达细胞膜色谱法研究不同配体与a1D-AR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9种不同的a1-肾上腺素受体配体与大鼠a1D-AR的亲和顺序为:哌唑嗪,BMY7378,酚妥拉明,羟甲唑啉,5-甲基乌拉地尔,去甲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甲氧明,RS-17053.受体高表达细胞膜色谱法是一种特异、可靠的生物亲和色谱方法,可用于a1D-AR亚型选择性药物的高效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1D受体 细胞膜 色谱 生物亲和作用 Α1-肾上腺素受体 配体
原文传递
抗ICAM-1液态氟碳微球靶向结合损伤心肌细胞的体内外实验及其抗炎作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尚艳文 唐红 +6 位作者 韦馨 何佰永 侯江龙 王炼 李国华 宋海波 方华 《西部医学》 2013年第4期487-492,共6页
目的采用自制的靶向液态氟碳(PFOB)微球联合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通过生物素-亲和素作用实现与大鼠损伤心肌细胞的体外及体内靶向结合,并观察其抗炎效果。方法制备生物素化、普通及耦联抗ICAM-1单克隆抗体的PFOB微球,免... 目的采用自制的靶向液态氟碳(PFOB)微球联合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通过生物素-亲和素作用实现与大鼠损伤心肌细胞的体外及体内靶向结合,并观察其抗炎效果。方法制备生物素化、普通及耦联抗ICAM-1单克隆抗体的PFOB微球,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其偶联情况;体外培养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分为TNF-α处理组和非处理组,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生物素化的PFOB微球及靶向PFOB微球对TNF-α刺激后心肌细胞的间接、直接靶向结合。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A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靶向微球)、B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普通微球)、C组(正常大鼠+靶向微球)、D组(正常大鼠+普通微球)、E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生理盐水)、F组(假手术)。荧光显微镜观察A~D组心脏冰冻切片微球结合情况;液相芯片技术检测A、B、E、F组再灌注6h及24h血清中IL-8含量。结果 ICAM-1单抗与PFOB微球成功耦联,耦联率达95%;体外间接靶向TNF-α处理组可见大量绿色荧光微球结合于心肌细胞周围,而非处理组仅见少许微球;体外直接靶向无论心肌细胞是否暴露于TNF-α,普通微球均未附着在心肌细胞周围,而大量靶向微球与TNF-α损伤下的心肌细胞相结合。体内直接靶向A组心肌细胞见微球结合,而B、C、D组则无;相对于生理盐水组,靶向和普通PFOB微球都对受损心肌起到了一定的抗炎作用。结论抗ICAM-1靶向PFOB微球可间接、直接靶向结合体外及体内高表达ICAM-1的受损心肌细胞,并可发挥其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氟碳 超声造影剂 心肌再灌注损伤 细胞间粘附分子-1 靶向 生物素-亲和作用
下载PDF
单分子力谱测量方法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5
作者 沈轶 胡钧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4-80,共7页
单分子力谱是近二十年时间逐步发展起来的技术,其在研究单个生物分子的性质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可直接测量出分子的多重状态及其分布情况。因此,单分子力谱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了三种最常见的单分子力谱实验手段:光镊... 单分子力谱是近二十年时间逐步发展起来的技术,其在研究单个生物分子的性质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可直接测量出分子的多重状态及其分布情况。因此,单分子力谱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了三种最常见的单分子力谱实验手段:光镊、磁镊和原子力显微镜,以及它们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以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相互作用研究为例,具体介绍了单分子力谱实验数据的理论分析。同时阐述了单分子力谱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并展望了单分子力谱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力谱 光镊 磁镊 原子力显微镜 生物素.链霉亲和作用
下载PDF
β_2-肾上腺素受体亲和色谱及其在苦杏仁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郑晓晖 赵新锋 +3 位作者 杨荣 王世祥 卫引茂 郑建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2111-2115,共5页
用Sepharose-沙丁胺醇亲和色谱柱从家兔肺组织中纯化得到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drenoceptor,β2-AR),以大孔硅胶为载体,采用温和的化学偶联方法,将β2-AR通过共价键均匀地固载在大孔硅胶表面,用硫酸沙丁胺醇、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 用Sepharose-沙丁胺醇亲和色谱柱从家兔肺组织中纯化得到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drenoceptor,β2-AR),以大孔硅胶为载体,采用温和的化学偶联方法,将β2-AR通过共价键均匀地固载在大孔硅胶表面,用硫酸沙丁胺醇、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盐酸肾上腺素和盐酸普萘洛尔表征β2-AR色谱柱的保留特性,从而建立了β2-AR亲和色谱方法,并将该法用于苦杏仁粗提物中活性成分的筛选.结果表明,色谱固定相上的β2-AR能保持其生物活性和选择性;苦杏仁粗提物中与该受体色谱柱有保留作用的活性成分为苦杏仁苷.与已有色谱筛选方法相比,该法具有稳定性好和选择性强的特点,可对中药中与β2-AR作用的活性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筛选,可为中药等复杂体系中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亲和作用 亲和色谱 药物筛选 β2-肾上腺素受体 苦杏仁
原文传递
液态氟碳脂质微球靶向损伤心肌细胞的体外实验 被引量:4
7
作者 何佰永 李赵欢 +6 位作者 唐红 李国华 陈松 王炼 宋海波 方华 曾俊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70-1174,共5页
采用生物素-亲和素作用实现自制液态氟碳脂质微球与损伤后心肌细胞的靶向结合。先体外培养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将培养出的心肌细胞分为TNF-α处理组和非处理组,TNF-α处理组的心肌细胞给予200ng/ml TNF-α溶液刺激。6h后两组均先后加入等... 采用生物素-亲和素作用实现自制液态氟碳脂质微球与损伤后心肌细胞的靶向结合。先体外培养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将培养出的心肌细胞分为TNF-α处理组和非处理组,TNF-α处理组的心肌细胞给予200ng/ml TNF-α溶液刺激。6h后两组均先后加入等量的生物素化的抗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链酶亲和素和自制生物素化液态氟碳脂质微球,然后用Hoechst液对两组心肌细胞核染色,最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TNF-α处理组染成蓝色的心肌细胞核周围可见大量绿色荧光微球,但非处理组蓝色的心肌细胞核周围有极少许绿色荧光微球。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在TNF-α刺激下可产生ICAM-1炎症细胞因子,液态氟碳脂质微球联合ICAM-1单克隆抗体可通过生物素-亲和素作用实现与体外培养的大鼠损伤心肌细胞靶向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氟碳脂质微球 心肌细胞 损伤 靶向 ICAM-1单克隆抗体 生物素-亲和作用
原文传递
A mechanism study on the tamoxifen-mediated cellular internalization of liposomes
8
作者 汪小又 陈显慧 +6 位作者 杨秀聪 何冰 代文兵 王学清 王坚成 张烜 张强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4年第9期595-600,共6页
It was reported previously that tamoxifen (TAM) could increase the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of drug-loaded liposomes, but the exact mechanism is unknown although it was supposed that TAM might enhance the cell upt... It was reported previously that tamoxifen (TAM) could increase the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of drug-loaded liposomes, but the exact mechanism is unknown although it was supposed that TAM might enhance the cell uptake by inhibiting the drug efflux caused by P-glycoprotein (P-gp). To identify the mechanism of increased cellular uptake of liposomes induced by tamoxifen, PEGgylated liposomes (SSL) ofP-gp-substrate doxorubicin (DOX) or non-P-gp-substrate coumarin (Cou) were prepared with or without TAM. The cell uptake of these liposome systems was investigated in cell lines with different P-gp-expressing level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AM with lipid membrane was also studied. As the results, the co-encapsulation of TAM with DOX-SSL increased the intracellular uptake in all three tumor cell lines. In P-gp-highly-expressing MCF-7/Adr cells, the effect of TAM was the strongest and in negative control Hela cells, the impact weakened but still significant. The improvement was also observed in the cellular uptake of Cou-SS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AM-SSL exhibited a much stronger atYmity with model biomembrane compared with empty SSL, and ft^her test with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 showed that free TAM had an obvious interaction with lipid membrane. In conclusion, TAM could increase the affinity of liposomes with biomembrane and enhance the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of liposomes via both TAM-mediated P-gp inhibition and the increased interaction between hydrophobic TAM molecules and lipid membr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osomes TAMOXIFEN DOXORUBICIN BIOMEMBRANE AFFINITY
原文传递
Analysis of receptor-ligand binding by photoaffinity cross-linking
9
作者 XU Bin WU Li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4年第2期232-242,共11页
Photoaffinity cross-linking is a fast developing technology for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s,including receptor-ligand binding.The chemical mechanisms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photoactivatable probes and their respectiv... Photoaffinity cross-linking is a fast developing technology for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s,including receptor-ligand binding.The chemical mechanisms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photoactivatable probes and their respective photochemistry are summarized.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expanding utilities of this technology as a result of recent advances in the(i)identification of receptor contact sites,(ii)monitoring ligand-induced receptor conformational changes,(iii)identification of global binding surfaces,(iv)binding mode analysis using bifunctional photo-probes,(v)application of biosynthetic photo-probes,and(vi)examples of novel target discovery using this technology.Limitations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this approach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affinity cross-linking receptor-ligand interaction photoscanning bifunctional photo-probe biosynthetic photo-probe novel receptor discove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