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人工器官及生物人工小脑构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朱侗明 朱剑虹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7,共5页
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病变、损伤及衰老导致的器官功能失用等,造成临床上组织器官替代治疗出现巨大的缺口。生物人工器官的研究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了实现对天然器官功能替代,有2个主要终点需要实现... 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病变、损伤及衰老导致的器官功能失用等,造成临床上组织器官替代治疗出现巨大的缺口。生物人工器官的研究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了实现对天然器官功能替代,有2个主要终点需要实现:生成正确的成分细胞类型,建立一个有生理特性及功能的立体组织架构,对于相应的器官来说,二者均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工器官 人体组织器官 小脑 器官功能 临床应用 替代治疗 医学研究 细胞类型
原文传递
细胞移植和生物化人工器官中的免疫隔离材料和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曾宪森 畅继武 俞耀庭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0年第2期43-50,共8页
关键词 细胞移植 生物人工器官 免疫隔离材料 人工细胞 免疫排斥
下载PDF
浙江大学与西澳大学合作共建人工器官研究基地
3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47-347,共1页
由我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建的“中澳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合作研究中心”揭牌仪式,2007年6月9日在杭州举行。该中心将在生物人工器官研究,如人工肝的应用研究、活体器官移植和组织移植、千细胞研究、对... 由我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建的“中澳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合作研究中心”揭牌仪式,2007年6月9日在杭州举行。该中心将在生物人工器官研究,如人工肝的应用研究、活体器官移植和组织移植、千细胞研究、对受损器官进行基因治疗等领域,展开临床与基础研究。校长杨卫院士、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和西澳州总理卡朋特、西澳大学校长罗伯森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人工器官 医学合作 浙江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 活体器官移植 生物治疗 澳大利亚 组织移植
下载PDF
构建软骨支架的天然生物材料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浩 徐乐 +2 位作者 常亚南 赵玉玲 周晓辉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39-545,共7页
关节软骨的自我修复能力有限,发生损伤后须进行修复或置换,然而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组织工程技术为此难题带来了曙光。在组织工程三要素(种子细胞、支架材料、信号分子)中,支架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关节软骨支架材... 关节软骨的自我修复能力有限,发生损伤后须进行修复或置换,然而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组织工程技术为此难题带来了曙光。在组织工程三要素(种子细胞、支架材料、信号分子)中,支架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关节软骨支架材料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软骨组织中天然存在的Ⅱ型胶原蛋白、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3种生物材料,并就目前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器官生物医学材料学 软骨支架 Ⅱ型胶原蛋白 透明质酸 硫酸软骨素
下载PDF
微囊及其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5
作者 东华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1986年第Z1期7-8,共2页
一种新型的生物人工器官——微囊活细胞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的蓬勃发展,新一代的生物人工器官已接近应用阶段。目前最为成熟的首推生物人工胰脏。预计在数年后,糖尿病患者将不必每天注射胰岛素,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年乃至数年注射(移植)
关键词 生物人工器官 微囊 人工胰脏 生物工程领域 异种移植 生物医学工程学 海藻酸盐 胰岛移植 高血糖素 免疫隔离
下载PDF
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6
作者 胡江 陶祖莱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5-79,共5页
组织工程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方向 ,本文概述了组织工程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人工器官 生物材料
下载PDF
细胞三维培养:组织工程的关键技术突破口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昭烈 胡显文 黄培堂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0-22,56,共4页
组织工程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缺损或失能的医学难题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组织、器官发育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进一步揭示和体外构建工程组织、器官的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将使组织工程在新的千年成为广泛应用的新的治疗模式。细胞... 组织工程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缺损或失能的医学难题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组织、器官发育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进一步揭示和体外构建工程组织、器官的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将使组织工程在新的千年成为广泛应用的新的治疗模式。细胞三维培养要成为体外构建工程组织、器官的成熟技术体系需先解决以下问题 :( 1)细胞 ;( 2 )生物材料 ;( 3 )培养基 ;( 4 )培养装置 ;( 5 )异型细胞的共培养 ;( 6)细胞三维培养物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人工器官 三维培养 细胞培养
下载PDF
组织工程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姜宗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05-1006,共2页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研究 细胞培养 生物人工器官
下载PDF
肠器官芯片构建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胡亮 裴雪涛 李艳华 《军事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8期561-565,共5页
肠器官芯片是近年来新兴的体外肠道仿生模型,相对于传统的肠上皮细胞静态培养模型而言,肠芯片具有与体内肠组织相似的形态结构、可模拟肠组织微生理环境、可规模化定制并实现高通量药物筛选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肠道疾病模型制备、新药... 肠器官芯片是近年来新兴的体外肠道仿生模型,相对于传统的肠上皮细胞静态培养模型而言,肠芯片具有与体内肠组织相似的形态结构、可模拟肠组织微生理环境、可规模化定制并实现高通量药物筛选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肠道疾病模型制备、新药筛选和测试等研究领域。肠芯片建立于肠上皮细胞及其他多种类型细胞共培养的体系之上,并结合微工程技术构建肠道微绒毛、肠褶皱等肠道三维仿生结构,还通过使用微流控装置来模拟肠组织内的血液流动和生理蠕动等生物力学参数,使其具有天然肠组织相似的微生理特征并受到生物力学调控。该文主要从细胞共培养技术、微流控技术、微工程技术等方面对肠器官芯片构建技术的发展进行综述,同时总结了其在肠相关疾病模型模拟、药物筛选和测试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物器官 细胞共培养 微工程技术 疾病模型 药物临床前评价
原文传递
Gore-Tex人工腱索在二尖瓣前叶脱垂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强 朱丹 +5 位作者 王宜青 夏利民 陈安清 王哲 杨成 徐德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评价使用Gore-Tex作为人工腱索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近、远期疗效。方法比较38例使用Gore-Tex作为人工腱索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病人术前、术后心功能、左心室、左心房直径和二尖瓣反流程度的变化。结果病人术后心腔明显缩小。左房直... 目的评价使用Gore-Tex作为人工腱索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近、远期疗效。方法比较38例使用Gore-Tex作为人工腱索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病人术前、术后心功能、左心室、左心房直径和二尖瓣反流程度的变化。结果病人术后心腔明显缩小。左房直径从术前(56·24±5·98)mm减少至(37·58±5·64)mm(P<0·05),左室舒张末直径从术前(64·17±8·25)mm减少至(50·88±5·34)mm(P<0·05),左室收缩末直径从术前(49·13±6·02)mm减少至(38·11±5·01)mm(P<0·05)。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射血分数(EF)从术前的0·58±0·08提高至0·64±0·06(P<0·05)。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明显减轻,术前(3·76±0·43)+,术中食管超声(0·76±0·68)+,随访二尖瓣反流程度为(1·08±0·99)+,(P<0·05)。结论Gore-Tex线作为人工腱索替代物安全、可靠,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脱垂 腱索 人工生物器官 缝线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可吸收脱细胞猪主动脉基质构建人工食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哲 陈景寒 +4 位作者 孟龙 王磊 王晓航 彭忠民 张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脱细胞猪主动脉基质制备人工食管进行食管替代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胰酶、Triton X-100制备脱细胞猪主动脉基质.切除实验犬5 cm颈段食管,用两片脱细胞猪主动脉基质缝制的人工食管进行重建,观察存活情况和愈合过程.结果6...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脱细胞猪主动脉基质制备人工食管进行食管替代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胰酶、Triton X-100制备脱细胞猪主动脉基质.切除实验犬5 cm颈段食管,用两片脱细胞猪主动脉基质缝制的人工食管进行重建,观察存活情况和愈合过程.结果6只实验犬无死亡,发生吻合口瘘1只,1只在行内镜下扩张治疗时新生食管破裂死亡.病理结果显示术后2周时有疏松结缔组织及大量新生血管形成,4周时大部分人工食管被食管黏膜上皮覆盖,镜下见黏膜上皮细胞约5~8层,12周时上皮细胞分化至8~10层,有黏膜下腺体结构及肌肉组织.原人工食管大部分已吸收,无法用肉眼分辨人工和正常食管.结论可吸收猪胸主动脉脱细胞血管基质可作为理想的代食管材料,能较好诱导组织的再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人工生物器官 食管成形术 动物替代试验
原文传递
移植器官的新来源
12
作者 王峰 周晓爽 严律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52-255,共4页
根据美国国家器官获取和移植网络(OPTN)最新年度报告显示,移植器官极度紧缺。本文将异种移植、3D打印器官及生物人工器官等获取移植器官的技术做如下综述,希望在移植器官来源方面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移植器官 生物人工器官 年度报告 器官获取 异种移植 器官来源
原文传递
人工气管组分材料的毒理学评价
13
作者 裴昶 史宏灿 +1 位作者 邓卫军 徐洪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对人工气管的相关组分材料进行毒理学评价实验。方法本实验按照同际国内既定标准,对纳米碳纤维、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等组分材料进行体外毒理学实验研究,包括细胞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本实验涉及的生... 目的对人工气管的相关组分材料进行毒理学评价实验。方法本实验按照同际国内既定标准,对纳米碳纤维、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等组分材料进行体外毒理学实验研究,包括细胞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本实验涉及的生物材料以及混合材料没有发现细胞毒性及遗传毒性作用。各组材料浸渍液与L-929细胞共培养7d,细胞相对增殖率均〉100%(纳米碳纤维:136.21%;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135.10%;混合材料:112.05%),毒性分级均为0级。动物实验亦未见明显的全身毒性作用,均符合毒理学评价实验的安全标准。结论利用纳米碳纤维、胶原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设计制作的人工气管符合生物相容性毒理学评价实验的安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相容性材料 人工生物器官 毒理学 人丁气管 材料试验
原文传递
成人肝细胞的分离及培养的初步研究
14
作者 刘鸿凌 辛绍杰 +7 位作者 游绍莉 胡燕 荣义辉 周霖 杨永平 李志伟 刘振文 貌盼勇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索成人肝细胞的分离方法以及培养条件。方法在获取外科手术切除或不适宜肝移植的成人肝脏后,采用改良胶原酶P两步法分离成人肝细胞,锥虫蓝计算存活率后,接种普通培养,或将肝细胞接种于中空纤维反应器中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 目的探索成人肝细胞的分离方法以及培养条件。方法在获取外科手术切除或不适宜肝移植的成人肝脏后,采用改良胶原酶P两步法分离成人肝细胞,锥虫蓝计算存活率后,接种普通培养,或将肝细胞接种于中空纤维反应器中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尿素合成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利多卡因代谢等。结果利用改良两步胶原酶分离法成功分离出大量成人肝细胞,而且较好的维持其生物学活性,并被成功的培养在中空纤维反应器中。检测结果显示较好地保持了尿素合成以及利多卡因代谢能力,结论胶原酶P两步法可分离出成人肝细胞,采用普通培养和中空纤维反应器培养可较好的保持细胞的功能,可为生物反应器的制备提供初步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细胞培养 人工生物器官
原文传递
非免疫抑制状态甲状旁腺移植
15
《国际外科学杂志》 1998年第3期170-171,共2页
关键词 甲状旁腺素 免疫抑制状态 甲状旁腺机能低下 组织培养 异体移植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生物人工器官 细胞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治疗 异种移植
原文传递
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礼明 张亚军 +1 位作者 张军 李勤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7期2965-2968,共4页
目的 探讨颈椎人工间盘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骨科1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颈椎病患者行DiscoverT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按计划随访术后1、3、6、12、18个月,记录... 目的 探讨颈椎人工间盘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骨科1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颈椎病患者行DiscoverT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按计划随访术后1、3、6、12、18个月,记录术前和术后每个时间点JOA评分,Odom分级及VAS评分.术前、术后3、6、12、18个月登记颈椎正侧及动力位X线片,分析评价椎间盘的位置.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未发现假体松动和移位.JOA评分从术前(7.2±1.8)分到术后(16.7±4.5)分,VAS评分从术前(8.4±1.4)分到术后(2.0±1.1)分,术后手术效果按照Odom分级都是优良结果,优16例,良2例.结论 DiscoverT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安全可靠且恢复快,既可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稳定,又可维持颈椎的生理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盘 人工生物器官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