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可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余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94-98,共5页
综述了生物质可降解塑料的种类,重点论述了发展生物质可降解塑料的意义和国内外研发和生产现状,并提出了生物质可降解塑料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塑料 种类 意义 进展
下载PDF
垃圾填埋场降解规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军 黄涛 曹江英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3,共3页
对成都长安垃圾填埋场内1 a、3 a、5 a、7 a、9 a的填埋垃圾的含水率、pH值、生物可降解物质(BDM)、有机质及有机碳等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填埋垃圾各指标在前3 a内变化较大,3 a以后变化则较为缓慢。根据垃圾有机质和BDM等指... 对成都长安垃圾填埋场内1 a、3 a、5 a、7 a、9 a的填埋垃圾的含水率、pH值、生物可降解物质(BDM)、有机质及有机碳等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填埋垃圾各指标在前3 a内变化较大,3 a以后变化则较为缓慢。根据垃圾有机质和BDM等指标预测该填埋场垃圾稳定化需25 a^27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 生物可降解物质 有机污染物 预测
下载PDF
不同覆膜方式对白及生长及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3
作者 徐歆雅 陈晴 +5 位作者 吴郡颖 戴林刚 温宇珂 齐浩然 余秀梅 陈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75,共8页
【目的】明确不同地膜覆盖对白及生长及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为生物质膜覆盖在白及种植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种植白及,设置不覆膜(CK)、覆盖生物基质膜(BM)、覆盖塑料地膜(PM)3个处理,分别测定田... 【目的】明确不同地膜覆盖对白及生长及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为生物质膜覆盖在白及种植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种植白及,设置不覆膜(CK)、覆盖生物基质膜(BM)、覆盖塑料地膜(PM)3个处理,分别测定田间杂草去除率、白及农艺性状、白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结果】覆膜处理(PM、BM)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以BM抑制杂草效果最好,杂草去除率达99.74%。生物质膜覆盖可有效促进白及生长,与CK和PM相比,BM处理的白及叶片长宽比分别显著提高26.55%和22.03%,SPAD值显著增加21.92%和19.20%(P<0.05);BM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处理上升26.58%、35.34%、49.80%、47.43%(P<0.05)。本实验从CK、PM和BM处理土壤分别获得26、23和29株细菌,BOXA1R形成42个遗传群,代表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分布于8个属,较好地揭示了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不同处理土壤优势类群也存在差异,CK处理的优势细菌为粘着剑菌,占比15.4%,BM为假蕈状芽孢杆菌,占比13.8%,PM为花椒芽孢杆菌,占比17.4%。单独从BM处理白及根际土壤分离得到枯草芽孢杆菌、暹罗芽孢杆菌等9个具有促生功能的细菌种群。【结论】生物质膜覆盖种植白及在去除杂草、促进白及生长、有效提升土壤养分方面表现出优良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地膜 除草效果 白及 土壤养分 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牙周缓释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广强 丁仲鹃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S2期190-193,共4页
局部缓释给药技术在牙周治疗的应用,既减少给药次数,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且减少了病人的就诊次数,使用方便,引起口腔专业领域的密切关注.就国内外在牙周缓释治疗中有效成分及缓释辅料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牙周病 缓释系统 药物治疗 原位凝胶 生物可降解物质
下载PDF
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植被恢复管理
5
作者 柯丹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16年第10期80-80,共1页
随着城市扩大化的深入发展,原位于城郊的垃圾填埋场逐渐向城市中心转移,如何恢复填埋场的生态系统,以便融入城市生态圈,植被恢复是主要的方法之一。本文从填埋场稳定化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分析了植被恢复管理与填埋场生长环境的相互影响关... 随着城市扩大化的深入发展,原位于城郊的垃圾填埋场逐渐向城市中心转移,如何恢复填埋场的生态系统,以便融入城市生态圈,植被恢复是主要的方法之一。本文从填埋场稳定化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分析了植被恢复管理与填埋场生长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希望最终形成一个相互依存、能够自我更新的无害化的填埋场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修复 封场 BDM(生物可降解物质)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实施新路径
6
作者 漆新华 仇冰洁 付君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989-990,共2页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农业领域“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又是重要的一环。本文阐述了农业废弃物除传统的“五料化”利用...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农业领域“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又是重要的一环。本文阐述了农业废弃物除传统的“五料化”利用技术之外的几种资源化新路径,包括将农业废弃物定向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及其他功能化碳材料、农业废弃物制备可燃气以及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质基可降解塑料等,并简要提出了这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新路径需要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及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最大程度的碳减排,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农业领域“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农业废弃物 生物质基化学品 生物能源 生物质基可降解塑料
下载PDF
不同性质污泥在模拟填埋场中的稳定化进程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华 赵由才 +3 位作者 黄仁华 周海燕 秦峰 刘大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03-2109,共7页
为确定污泥达到稳定化所需的时间,研究了污泥及改性污泥在填埋后的稳定化进程.结果显示,经过498d的降解,生物污泥、生物污泥+矿化垃圾和化学污泥中有机质的降解率分别为67.1%、61.6%和30.5%.污泥初始有机质含量越高,总降解率越高.生物... 为确定污泥达到稳定化所需的时间,研究了污泥及改性污泥在填埋后的稳定化进程.结果显示,经过498d的降解,生物污泥、生物污泥+矿化垃圾和化学污泥中有机质的降解率分别为67.1%、61.6%和30.5%.污泥初始有机质含量越高,总降解率越高.生物污泥较化学污泥易于降解.按照污泥中的有机质降到100mg·g-1预测,污泥填埋场达到稳定化所需时间约为3年;按照生物可降解物质(BDM)降到4.76%为污泥达到完全稳定状态预测,污泥填埋场达到稳定化所需时间是2.9~4.7年.从上海老港污泥填埋场多年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污泥填埋场在封场3年后即可达到稳定化,所形成的矿化污泥即可开采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卫生填埋场 有机质 生物可降解物质(BDM) 填埋稳定化时间
原文传递
Soil microbes alleviate allelopathy of invasive plants 被引量:12
8
作者 Yang-Ping Li Yu-Long Feng +1 位作者 Ya-Jun Chen Yao-Hua Tia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083-1091,I0002,共10页
Soil microb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allelopathic effects in the field. However, most studies testing the role of allelopathy in biological invasions did not consider the roles of soil microbes.... Soil microb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allelopathic effects in the field. However, most studies testing the role of allelopathy in biological invasions did not consider the roles of soil microbes. Here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soil microbes which can degrade allelochemicals may accumulate in soils over time by adaptation and therefore increase the degradation of allelochemicals and alleviate 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in biological invasions. As expected, soil microbes signifi- cantly decreased 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leaf leachates of eight in the nine invasive plant species studied. In addition, Ageratina adenophora showed lower allelopathic effects in soil with long or intermediately invasion history than those in soil with short invasion history. The two main allelo- chemicals of the invader were degraded more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invasion history in the soil. Correspondingly,biomass and activity of the soil microbes were higher in the soils with long invasion history than in that with short invasion history.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il microbes may graduaUy adapt to the allelochemicals of Ageratina and alleviate its allelopathic effects and thus support the above hypothesi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soil microbes when testing the roles of allelopathy or the novel weapons hypothesis in biological inva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ATION ALLELOPATHY Degradationof allelochemicals Soil microbes Invasive plan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