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养微生物同化碳在土壤腐殖质组分及团聚体中的分配 被引量:5
1
作者 简燕 曾冠军 +4 位作者 周萍 袁红朝 葛体达 邹冬生 吴金水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99-1504,共6页
采用14C-CO2(碳同位素)连续标记技术结合室内模拟培养试验,采用土壤有机质的物理、化学分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P-R(盘塘水稻土)、P-U(盘塘水旱轮作土)和U-C(盘塘坡旱土)〕下14C-SOC(自养微生物同化碳)在土壤腐殖质组分和团聚体... 采用14C-CO2(碳同位素)连续标记技术结合室内模拟培养试验,采用土壤有机质的物理、化学分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P-R(盘塘水稻土)、P-U(盘塘水旱轮作土)和U-C(盘塘坡旱土)〕下14C-SOC(自养微生物同化碳)在土壤腐殖质组分和团聚体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显著影响自养微生物的固碳能力,P-R的自养微生物固碳能力最强〔w(14C-SOC)为38.32mg/kg〕,约为P-U和U-C的2倍;P-R和P-U中w(14C-DOC)、w(14C-MBC)显著大于U-C中.14C-SOC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土壤的3种腐殖质组分(胡敏素、胡敏酸、富啡酸)中,其中进入胡敏素中的14C-SOC占总量的67.7%.14C-SOC亦进入了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中,其中主要进入了Ⅲ级(0.020 mm≤粒径<0.200 mm)和Ⅱ级(0.200 mm≤粒径<2.000 mm)粒径的大团聚体中,表现出了碳汇效应;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中,以P-R土壤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w(14C-SOC)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全土中的w(14C-SOC)与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w(14C-SOC)和胡敏酸中w(14C-SOC)均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养微生物同化 种植方式 团聚体 腐殖质 14C连续标记
下载PDF
土壤中无机氮的微生物同化和非生物固定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程谊 张金波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0-1036,共7页
土壤中无机氮的迅速固持有利于土壤氮的持留,从而减少NO3-淋溶、NH3挥发以及N2O和NO排放损失。本文综述了土壤中无机氮的微生物同化和非生物固定作用,指出了无机氮微生物同化和非生物固定在氮循环中的重要意义,初步讨论了生物过程和非... 土壤中无机氮的迅速固持有利于土壤氮的持留,从而减少NO3-淋溶、NH3挥发以及N2O和NO排放损失。本文综述了土壤中无机氮的微生物同化和非生物固定作用,指出了无机氮微生物同化和非生物固定在氮循环中的重要意义,初步讨论了生物过程和非生物过程固定无机氮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但是对于非生物固定NO3--N,其机理目前还不清楚。从现有的文献报道来看,能够解释非生物固定NO3--N机制的仅有铁环假说。然而,铁环假说尚未得到完全证实,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同化 生物固定 NH4+-15N NO3--15N
下载PDF
含油固废残渣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固碳能力
3
作者 宋佳宇 彭梓怡 +2 位作者 李兴春 付爱民 任金蔓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96,共13页
生物固碳是一种经济环保且环境友好的CO_(2)固定技术。该研究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明含油固废残渣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主要固碳途径,并采用无碳源富集培养及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方法,构建含油固废残渣中高效固碳微... 生物固碳是一种经济环保且环境友好的CO_(2)固定技术。该研究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明含油固废残渣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主要固碳途径,并采用无碳源富集培养及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方法,构建含油固废残渣中高效固碳微生物菌群并验证其固碳潜力。16S rDNA结果表明,含油固废残渣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呈DQ1>DQ2≈LH1>WY>XJ>LH2的趋势,其中,排名前三的门水平物种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典型固碳功能基因cbbM(1.30×10^(9) copies/g)和cbbL-R(5.28×10^(8) copies/g)丰度最高,比fhs、aclB、accA等固碳基因高2个数量级以上;固碳菌筛选结果显示,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人苍白杆菌(Brucella anthropic)、施氏假单胞菌(Stutzerimonas frequens)的RubisCO酶酶活性最高,依次为(36.36±0.81)、(43.83±0.84)、(35.84±1.20)U/g;选用上述3种固碳菌构建高效复合菌群并利用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方法测算其碳同化量及碳同化速率,结果显示,与未施加菌液的含油固废残渣相比,施加复合菌群S7的含油固废残渣样品微生物碳同化量和碳同化速率分别为(1.30±0.22)mg/kg、(0.14±0.02)mg C/(m^(2)·d),均提升78.08%±7.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固废残渣 生物群落结构 RubisCO酶 生物同化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中最佳臭氧投加剂量的确定 被引量:20
4
作者 孔令宇 张晓健 王占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45-1347,共3页
在水处理过程中投加臭氧,可提高饮用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臭氧氧化后继的生物过滤,可以减少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数量,提高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试验表明,臭氧投加量2~8mg/L可使AOC—P17,AOC-NOX和BDOC分别增加20.9%~85.5%,4... 在水处理过程中投加臭氧,可提高饮用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臭氧氧化后继的生物过滤,可以减少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数量,提高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试验表明,臭氧投加量2~8mg/L可使AOC—P17,AOC-NOX和BDOC分别增加20.9%~85.5%,42.1%~158.2%和21.4%~84.4%.臭氧投加量为3mg/L时,AOC和BDOC增加得最多,即3mg/L的臭氧投量为最佳投加剂量.生物活性炭滤柱(BAC)出水AOC浓度(乙酸碳)均低于50μg/L,在35.9~46.6μg/L之间,属于生物稳定性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物活性炭 臭氧化 臭氧投加量 生物稳定性 生物同化有机碳 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
下载PDF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灵芝 李建渠 王占生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4年第5期34-36,共3页
综述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概念,并讨论了余氯量、有机营养物、水力条件、温度等因素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 饮用水 生物稳定性 生物降解有机碳 生物同化有机碳
下载PDF
论建构篇章隐喻的生物哲学基础
6
作者 魏纪东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117-119,共3页
依据生物同化的原理,基本隐喻的生成来自人本身的生物体验,其产生过程也类似于生物同化的转换机制,这一本体行为在一定的社团中经过长期的减熵结晶化过程最终被规约化和社会化。就隐喻建构篇章而言,与工具延伸生物官能同理。隐喻在篇章... 依据生物同化的原理,基本隐喻的生成来自人本身的生物体验,其产生过程也类似于生物同化的转换机制,这一本体行为在一定的社团中经过长期的减熵结晶化过程最终被规约化和社会化。就隐喻建构篇章而言,与工具延伸生物官能同理。隐喻在篇章中的推进过程就是对隐喻式言语的延伸过程。这既是篇章隐喻的生成过程,也是对博喻性篇章的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同化 隐喻 博喻 篇章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对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舒诗湖 严敏 +2 位作者 苏定江 蔡云龙 高乃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8-641,共4页
测定了南方某水厂中试规模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不同处理阶段(原水、沉淀水、砂滤水、臭氧化水、生物活性炭出水)有机物(TOC和UV254)的分子量(MW)分布.分析了原水中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AOC主要属于天然有机物(... 测定了南方某水厂中试规模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不同处理阶段(原水、沉淀水、砂滤水、臭氧化水、生物活性炭出水)有机物(TOC和UV254)的分子量(MW)分布.分析了原水中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AOC主要属于天然有机物(NOM)中MW<1kDa的部分.MW<1kDa的部分占可溶解性有机碳(DOC)的53%~67%,而AOC只占DOC的2.65%~5.91%,表明去除大部分DOC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并不能有效去除A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 生物同化有机碳(AOC)
下载PDF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体系 被引量:16
8
作者 马颖 龙腾锐 方振东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6-98,共3页
 AOC和温度对饮用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试验的方法对不同AOC含量、不同温度条件下静止存放的饮用水(自来水和瓶装水)的生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AOC-TDWMS评价体系,弥补了用AOC单项指标评价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不...  AOC和温度对饮用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试验的方法对不同AOC含量、不同温度条件下静止存放的饮用水(自来水和瓶装水)的生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AOC-TDWMS评价体系,弥补了用AOC单项指标评价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不足,更科学、可靠,且更具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生物稳定性 生物同化有机碳
下载PDF
北方某城市给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新瑜 李秀杰 +3 位作者 李欣 王亮亮 齐晶瑶 袁一星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95-98,共4页
以我国东北某市市政给水管网为研究对象,采用AOC和BDOC指标共同评价了管网水的生物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管网水中AOC为39—379μg/L,BDOC为0.8~2.8mg/L,属于生物略不稳定的饮用水;随着管网的延长,水中的AOC和BDOC浓度总体上... 以我国东北某市市政给水管网为研究对象,采用AOC和BDOC指标共同评价了管网水的生物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管网水中AOC为39—379μg/L,BDOC为0.8~2.8mg/L,属于生物略不稳定的饮用水;随着管网的延长,水中的AOC和BDOC浓度总体上处于降低趋势,余氯浓度对AOC和BDOC浓度的变化均有较大影响;冬、夏两季节,管网水中AOC占BDOC的比例分别为5.8%和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管网 生物稳定性 生物同化性有机碳 生物可降解性有机碳
下载PDF
管网水限制性营养元素对微生物再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齐枝花 赵阳 +2 位作者 陈海棠 邬卓颖 于鑫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2年第10期109-112,共4页
考察C、N、P等饮用水中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对微生物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是管网中细菌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饮用水最适合细菌生长的最佳C∶P为100∶5。另外,对于管网微生物而言,乙酸碳等易降解有机物是一种更容易被利用的有机物。因此... 考察C、N、P等饮用水中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对微生物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是管网中细菌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饮用水最适合细菌生长的最佳C∶P为100∶5。另外,对于管网微生物而言,乙酸碳等易降解有机物是一种更容易被利用的有机物。因此,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去除原水中磷,使出厂水TP控制在5μg/L以下,同时要防止饮用水被一些有机物特别是小分子易降解有机物污染,以确保饮用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同化有机碳 生物可利用磷 管网 生物稳定性
下载PDF
浅谈饮用水生物稳定性评价指标及体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建广 黄传伟 +1 位作者 王燕 王丹 《净水技术》 CAS 2008年第6期1-4,37,共5页
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与配水系统中水的生物稳定性关系,并分别就BDOC(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TP(磷)以及AOC-TDWMS和用细菌生长潜力(BGP)各自的测定方法及工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比较。饮用... 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与配水系统中水的生物稳定性关系,并分别就BDOC(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TP(磷)以及AOC-TDWMS和用细菌生长潜力(BGP)各自的测定方法及工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比较。饮用水生物稳定性作为一个新兴研究课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各控制指标的监测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以及寻求更好的控制指标及体系来控制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稳定性 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 生物同化有机碳(AOC)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在水厂净水工艺中的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华 吕锡武 +2 位作者 陆继来 王小平 杨振亚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5,共5页
以上海市两座不同水源的典型水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OM)和总有机物(以DOC表征)在水厂常规净水工艺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厂常规工艺对AOC、BDOC与DOC的去除能力均不高,且受水温影响明显,两水厂出水均为生物不稳定... 以上海市两座不同水源的典型水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OM)和总有机物(以DOC表征)在水厂常规净水工艺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厂常规工艺对AOC、BDOC与DOC的去除能力均不高,且受水温影响明显,两水厂出水均为生物不稳定性饮用水;DOC主要在沉淀单元被去除,BDOC在沉淀、砂滤单元都有去除,AOC则主要在砂滤单元被去除;加氯可造成DOC(或BDOC)向AOC的转化,使出厂水AOC浓度增加,要确保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必须同步削减水中BOM与总有机物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厂 常规工艺 生物降解有机物 生物同化有机碳 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给水处理工艺的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士才 雷云霞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28-31,36,共5页
以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对常规处理工艺和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深度处理工艺控制AOC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艺都会使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变差,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使出厂水的AOC... 以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对常规处理工艺和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深度处理工艺控制AOC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艺都会使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变差,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使出厂水的AOC平均浓度分别增加了26%、70%;尽管砂滤和BAC滤池去除AOC的效果良好,但O3氧化和氯胺消毒会大幅度提高AOC浓度。因此,有必要采取减少后臭氧投加量或单独采用BAC、增加生物滤池接触时间以及减少消毒剂投加量等措施来控制AOC浓度,促使出厂水水质达到生物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处理 常规工艺 O3/BAC 生物稳定性 生物同化有机碳
下载PDF
基于二氧化碳的生物制造: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挑战 被引量:10
14
作者 任杰 曾安平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6期854-862,共9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在二氧化碳(CO_(2))捕获和利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通过生物技术大规模利用CO_(2)还缺乏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新的方案和技术。谭天伟和JensNielsen的团队(刘子鹤等,2020)最近回顾了第三代(3G)生物炼制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在二氧化碳(CO_(2))捕获和利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通过生物技术大规模利用CO_(2)还缺乏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新的方案和技术。谭天伟和JensNielsen的团队(刘子鹤等,2020)最近回顾了第三代(3G)生物炼制技术中生物固定CO_(2)方面的进展和挑战,对原材料、碳固定途径和所涉及的关键因素、能源供应和它们将二氧化碳同化为生物质的效率,以及随后基于3G的产品进行了出色的总结和探讨。该文还介绍了3G生物炼制的前景,指出了存在的挑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建议。文章也讨论了整合多种碳固定途径和来自化学、生物和过程工程的技术以实现CO_(2)闭环固定和利用的机会和挑战。除了技术方面,文章还强调有必要进一步增加社会、政治和经济激励措施。本评论简要介绍刘子鹤等综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讨论了基于CO_(2)的生物制造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①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对碳碳键生成的机理进行更深入的基础和定量研究,以显著提高固碳途径的关键酶和代谢模块的效率;②在代谢途径及细胞水平上,对固碳反应与代谢网络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的定量研究;③在生物炼制的意义上,将物理、化学和电化学CO_(2)捕获和转化方法与生物过程相结合,同时考虑产品回收的下游处理;④从工业应用的角度来看,基于自养合成的生物制造存在多个技术瓶颈和经济限制,这些问题短期很难解决,混合营养生物合成(使用CO_(2)和混合碳源)是一个实用的解决方案;⑤大多数CO_(2)固定途径及其产品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需要更多的工程研究来实现从“0到1”到“1到100”的技术需求,从而真正为碳中和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生物炼制 二氧化碳 生物同化途径 可再生能源 合成生物 生物制造
下载PDF
给水管网中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的研究
15
作者 范晓慧 汤金如 王威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53-156,共4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给水管网生物稳定性的问题,分析了饮用水中评价生物稳定性的四项指标:可生物同化有机碳(AOC)、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可生物利用磷(MAP)和总磷(TP),以及各指标的测定方法和应用,并且分析了给水管网中水温,自由... 本文主要研究了给水管网生物稳定性的问题,分析了饮用水中评价生物稳定性的四项指标:可生物同化有机碳(AOC)、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可生物利用磷(MAP)和总磷(TP),以及各指标的测定方法和应用,并且分析了给水管网中水温,自由余氯等因素对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稳定性 给水管网 生物同化有机碳 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 生物利用磷
下载PDF
The biofilm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a marine microbial-electrolysis-cell-based biosensor under positive anodic potential
16
作者 CAO Yuanyuan ZHANG Chaoqun +2 位作者 LIU Xiang CHENG Liang YANG Yang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230,共10页
Microbial fuel cells have already been used as biosensors to monitor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AOC).However,their signal production from AOC is known to be completely suppressed by dissoved oxygen(DO).In this study,t... Microbial fuel cells have already been used as biosensors to monitor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AOC).However,their signal production from AOC is known to be completely suppressed by dissoved oxygen(DO).In this study,two identical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based biosensors were inoculated with marine sediment and operated at two different anodic potentials,namely-300 mV and+250 mV relative to Ag/AgCl.The MEC biosensor operated under positive anodic potential conditions had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n the anode,including members of the Shewanellaceae,Pseudoalteromonadaceae,and Clostridiaceae families.However,the strictly anaerobic members of the Desulfuromonadaceae,Desulfobulbaceae and Desulfobacteraceae families were found only in the negative anodic potential MEC biosensor.The positive anodic potential MEC biosensor showed several other advantages as well,such as faster start-up,significantly higher maximum current production,fivefold improvement in the AOC detection limit,and tolerance of low dissolved oxygen,compared to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negative anodic potential MEC biosensor.The developed positive anodic potential MEC biosensor can thus be used as a real-time and inexpensive detector of AOC concentrations in high saline and low DO sea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SENSOR microbial fuel cell anodic potential marine biofilm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下载PDF
松花江水源水深度处理过程水质生物稳定性研究
17
作者 刘丽娜 高翔 《化学工程师》 CAS 2009年第7期32-34,共3页
哈尔滨市目前供水水源地主要为磨盘山水库,而松花江作为哈尔滨市的传统水源地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否作为哈尔滨市的战略水源地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围绕着松花江源水深度处理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提出在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 哈尔滨市目前供水水源地主要为磨盘山水库,而松花江作为哈尔滨市的传统水源地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否作为哈尔滨市的战略水源地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围绕着松花江源水深度处理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提出在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采用臭氧预氧化结合活性炭工艺组合进行深度处理,重点考察不同处理单元的生物稳定性问题,并分析了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作为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AOC数值的大小可以准确地评价松花江源水深度处理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稳定性 生物同化有机碳 深度处理 饮用水
下载PDF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评价指标及体系
18
作者 黄传伟 王燕 王丹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8年第B10期20-22,共3页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研究是近年来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与配水系统中水的生物稳定性关系,并分别就BDOC(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TP(磷),以及AOC-TDWMS和用细菌生...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研究是近年来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与配水系统中水的生物稳定性关系,并分别就BDOC(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TP(磷),以及AOC-TDWMS和用细菌生长潜力(BGP)各自的测定方法及工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稳定性 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 生物同化有机碳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水质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章斌 贾瑞宝 《城镇供水》 2010年第2期67-70,共4页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是当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给水处理技术,但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饮用水水质安全性的因素。本文系统介绍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细菌泄漏、臭氧化副产物以及生物可同化有机碳等问题,探...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是当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给水处理技术,但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饮用水水质安全性的因素。本文系统介绍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细菌泄漏、臭氧化副产物以及生物可同化有机碳等问题,探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水质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物活性炭 深度处理 生物泄漏 溴酸盐 生物同化有机碳
下载PDF
北方盐碱区给水管网微生物可利用磷变化规律
20
作者 俎倩 李欣 +2 位作者 王亮亮 齐晶瑶 赵洪宾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698-700,735,共4页
以北方盐碱地区的城市给水管网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管网中微生物可利用磷(MAP)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高的条件下,管网中MAP的质量浓度较高.MAP的变化趋势与总磷的变化趋势相反,与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在管网中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反... 以北方盐碱地区的城市给水管网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管网中微生物可利用磷(MAP)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高的条件下,管网中MAP的质量浓度较高.MAP的变化趋势与总磷的变化趋势相反,与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在管网中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反.分析认为该地区磷元素是水样中微生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管网 生物可利用磷 生物同化有机碳 细菌生长潜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