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区系过渡性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被引量:34
1
作者 冯建孟 徐成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利用野外考察和文献记载资料,结合气候数据,探讨了植物区系过渡性的生物地理意义及其与年平均温度之间的联系,并将区系过渡性的生物地理意义应用于中国东部地区植被的分区。结果表明:海拔与纬度均与Ttrop/Ttemp(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 利用野外考察和文献记载资料,结合气候数据,探讨了植物区系过渡性的生物地理意义及其与年平均温度之间的联系,并将区系过渡性的生物地理意义应用于中国东部地区植被的分区。结果表明:海拔与纬度均与Ttrop/Ttemp(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之比值)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区系过渡性可以通过其与纬度、海拔的回归方程进行估算;当区系过渡性为恒值时,出现恒定值的海拔高度,随着纬度的升高呈单调递降格局;区系过渡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呈偏峰分布格局。通过对区系过渡性与年平均温度之间联系的抛物线方程式的分析,中国东部地区热带雨林北缘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与北温带针叶林之间的分界线分别在21.5°N以南、34°N—35°N和47.5°N以北,年平均温度分别在23.40℃、12.45℃和1.51℃。这与过去的相关研究比较一致,并为中国东部地区植物区系的变化以及植被地理分布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过渡性 年平均温度 生物地理意义 植被分区
下载PDF
云南西部纵向岭谷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冯建孟 熊珺玲 徐成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3-378,共6页
利用野外考察资料和相关文献信息,对云南西部纵向岭谷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探讨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及其分布的生物地理意义.结果表明:(1)随着纬度或海拔的升高,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均呈递增趋势,而热带区... 利用野外考察资料和相关文献信息,对云南西部纵向岭谷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探讨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及其分布的生物地理意义.结果表明:(1)随着纬度或海拔的升高,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均呈递增趋势,而热带区系成分的比重呈递减格局.(2)在热量梯度上,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热带区系成分呈递增趋势;区系过渡性随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偏峰分布格局.当年平均温度在12.4℃左右时,区系过渡性达到峰值,出现区系平衡点;当年均温低于2.9℃时,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达到100%,相应的植被类型为温性针叶林,是温性针叶林分布的热量上限;当年均温高于21.8℃时,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达到100%,相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分布的热量下限.(3)区系过渡性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500m的无量山和哀牢山等地区;区系过渡性较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海拔较低(1500m以下)、热量较为丰富的河谷地带,同时也见于海拔3000m以上、气候相对温凉的北部高海拔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西部 纵向岭谷区 区系过渡性 地理分布格局 生物地理意义
下载PDF
东亚粗叶木属(茜草科)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朱华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14,共7页
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是亚洲热带原始林下优势地位明显的一类灌木植物。依据标本资料和分类学修订,研究了东亚产粗叶木属植物33个种的地理分布式样,并将其划分为热带亚洲、东亚和中国特有3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亚洲分布型可以进一步划分... 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是亚洲热带原始林下优势地位明显的一类灌木植物。依据标本资料和分类学修订,研究了东亚产粗叶木属植物33个种的地理分布式样,并将其划分为热带亚洲、东亚和中国特有3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亚洲分布型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印度(喜马拉雅)至马来西亚分布、印度(喜马拉雅)至中国南部和大陆东南亚分布及中国南部至大陆东南亚分布3个亚型。中国粗叶木属植物中热带亚洲分布型占总种数的72·7%,显示了中国热带地区植物区系的热带亚洲亲缘。一些粗叶木属植物种类的分布式样暗示了中国-日本、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区系的分区及物种形成,喜马拉雅(横断山)-台湾山地植物区系的联系及台湾-琉球-日本物种迁移通道。海南、台湾植物区系缺少特有种反映了它们的植物区系大陆性很强。粗叶木属植物种类的分布式样对中国热带植物种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草科 粗叶木属 种分布式样 生物地理意义
下载PDF
也论“田中线”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冯建孟 朱有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大尺度的植物区系分布信息,通过统计检验,验证了"田中线"存在的真实性及其新的生物地理意义。结果表明:"田中线"对中国-日本植物区系分布类型、东亚植物区系分布区类型和热带亚洲区系分布类型在云南的分布均具... 利用大尺度的植物区系分布信息,通过统计检验,验证了"田中线"存在的真实性及其新的生物地理意义。结果表明:"田中线"对中国-日本植物区系分布类型、东亚植物区系分布区类型和热带亚洲区系分布类型在云南的分布均具有严格的限制意义,但对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分布类型的分布缺乏严格的限制;同时,我们首次发现该生物地理对角线可能对中国特有属在云南的分布具有显著的限制作用;本研究不能证明"田中线"对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具有全局性的限制意义,有关"田中线"的真实性及其生物地理意义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中线 生物地理意义 统计学分析 种子植物区系 云南
原文传递
光叶珙桐的等位酶分析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20
5
作者 彭玉兰 胡运乾 孙航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62,共8页
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实验方法 ,对光叶珙桐 (Davidiainvolucratavar .vilmorini ana) 4个居群、 78个个体、 11种酶系统 ,2 1个位点进行了等位酶分析。各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 =2 8 6 %~ 4 7 6 % ,实际杂合度Ho=0 177~ 0 30 8... 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实验方法 ,对光叶珙桐 (Davidiainvolucratavar .vilmorini ana) 4个居群、 78个个体、 11种酶系统 ,2 1个位点进行了等位酶分析。各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 =2 8 6 %~ 4 7 6 % ,实际杂合度Ho=0 177~ 0 30 8,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1 3~ 1 6。在变种水平上 ,多态位点百分比P =5 2 4 % ,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 =1 8,实际杂合度Ho=0 2 72 ,期望杂合度He=0 2 16。基因分化系数FST=0 192 8,说明光叶珙桐居群间分化小。各项指标表明光叶珙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比原变种珙桐高 ,外部环境可能是影响珙桐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昭通与宝兴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居群 ,遗传多样性保存较为完整 ,而处于分布区东、西两侧边缘 (云南西北部和湖北五峰 )遗传多样性则相对较低 ,推测四川盆地边缘山地是该种的遗传多样化中心 ,可能是在地质灾难中 (如第四纪冰期 ) ,光叶珙桐真正的避难所。分布区东西两侧的居群可能是从四川盆地边缘山地扩散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叶珙桐 等位酶分析 生物地理意义 遗传多样性 珙桐属
下载PDF
滇东南丫蕊花属(百合科)一新种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文红 税玉民 喻智勇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7-268,共2页
报道了云南东南部金平县五台山丫蕊花属 (百合科 )一新种 。
关键词 滇东南 丫蕊花属 百合科 新种 生物地理意义
下载PDF
滇东南兰科无柱兰属一新种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文红 税玉民 郎楷永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1-524,共4页
报道了云南东南部的兰科新种———文山无柱兰 (AmitostigmawenshanenseW .H .Chen ,Y .M .Shui&K .Y .Lang) ,并与本属其他种的分布特点作了比较 ,根据本种分布的特殊性 ,阐述了其独特的生物地理学意义。
关键词 新种 文山无柱兰 生物地理意义 滇东南 兰科 地理分布图
下载PDF
四川杜鹃花科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小兵 仲小波 +3 位作者 侯全芬 沈丽 王鑫 喻丁香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5期47-49,共3页
报道四川杜鹃花科植物1新记录种,即弯柱杜鹃(Rhododendron campylogynum),其新的分布点为探讨杜鹃属植物地理分布型、川西与藏东南的异同及由东向西的趋化过程提供新数据。
关键词 弯柱杜鹃 新记录 生物地理意义 四川省
下载PDF
Phylogeny of the Labeoninae (Teleostei, Cypriniformes) based on nuclear DNA 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n character evolution and biogeography 被引量:2
9
作者 Lanping ZHENG Junxing YANG Xiaoyong CHEN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837-850,共14页
Abstract The Labeoninae is a subfamily of the family Cyprinidae, Order Cypriniformes. Oromandibular morphology within the Labeoninae is the greatest among cyprinid fishes. Although several phylogenetic studies about l... Abstract The Labeoninae is a subfamily of the family Cyprinidae, Order Cypriniformes. Oromandibular morphology within the Labeoninae is the greatest among cyprinid fishes. Although several phylogenetic studies about labeonines have been undertaken the results have been inconsistent and a comprehensive phylogeny is needed. Further, an incongruence betwee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phylogeny requires a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n the basis of the molecular phylogeny.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292 nucleotide sequences from 73 individuals (representing 24 genera and 73 species) of Labeonina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four major clades within Labeoninae and three monophyletic lineages within the fourth clade. Results of the character evolution show that all oromandibula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re homoplastically distributed on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and suggests that these characters evolved several times during the history of labeonines. In particular, the labeonine, a specific disc on the lower lip, has been acquired three times and reversed twice. Thes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do not have systematic significance but can be useful for taxonomy. The results of biogeography suggest that the Labeoninae originated from Southeast Asia and separately dispersed to Africa, 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LOGENY Character evolution BIOGEOGRAPHY LABEONINA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