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肠道黏液屏障探讨“厚肠理论”的生物学内涵及其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治中的应用
1
作者 邢韵淇 李军祥 +4 位作者 张文基 韩海啸 孙中美 袁亚利 毛堂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5期128-132,共5页
“厚肠”作为一种中医治法,多次出现于本草类医籍及方书中,主要关联肠澼、泄泻、下利、滞下等肠道疾病,但由于多数医家对“厚肠”的理解较为模糊,笼统地将其称为增强肠道的功能,阻碍“厚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直至清代,邹润安等医家对... “厚肠”作为一种中医治法,多次出现于本草类医籍及方书中,主要关联肠澼、泄泻、下利、滞下等肠道疾病,但由于多数医家对“厚肠”的理解较为模糊,笼统地将其称为增强肠道的功能,阻碍“厚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直至清代,邹润安等医家对“厚肠”的理解才逐渐精确,认为肠道中存在一层固有的“脂膜”或“脂膏”,具有“护导滓秽使下行”的功效;而湿热或者其他原因导致“脂膜”或“脂膏”变薄,则是“肠垢”“肠澼”发生的关键病机,这与现代医学中肠道黏液屏障受损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病机相耦合。因此,在治疗上,针对肠道脂膜渐薄的不同病机,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使“消铄之源绝,而薄者厚矣”,达到“厚肠”的目的,最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这与现代医学的重塑黏液屏障功能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通过挖掘中医经典古籍,对“厚肠理论”进行了溯源和延伸,并从肠道黏液屏障入手,深入探讨其生物学内涵,以期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肠理论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黏液屏障 生物学内涵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伏热致癥”病机理论的生物学内涵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晓娜 高亚斌 +4 位作者 闫润泽 杨涵雯 王艺 宋鑫 王珍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8期1338-1341,共4页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几次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呈现出居高不下的发病率,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既往中医学认为阴虚燥热是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基本病机,而现代医家...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几次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呈现出居高不下的发病率,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既往中医学认为阴虚燥热是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基本病机,而现代医家对其病机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近年来"伏热致癥"核心病机理论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肯定的疗效,现试将"伏热致癥"病机理论从其中医内涵及物质基础等方面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伏热致癥 生物学内涵
下载PDF
肾阳亏虚证泄泻的现代生物学内涵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小雅 谭周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19-127,共9页
肾阳亏虚证作为泄泻常见中医证型,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本文从肠道菌群、信号通路、“肾-肠轴”相关分子三个层面探究肾阳亏虚证泄泻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寻找肾阳亏虚证泄泻的生物标记物,对揭示肾阳亏虚证泄泻的现代生物学内涵以及推进... 肾阳亏虚证作为泄泻常见中医证型,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本文从肠道菌群、信号通路、“肾-肠轴”相关分子三个层面探究肾阳亏虚证泄泻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寻找肾阳亏虚证泄泻的生物标记物,对揭示肾阳亏虚证泄泻的现代生物学内涵以及推进后续临床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阳亏虚证泄泻 肠道菌群 信号通路 肾-肠轴 现代生物学内涵
下载PDF
基于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探究大肠癌湿热蕴结病机的生物学内涵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毅娟 孙兴红 +1 位作者 郭海霞 张相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8-237,共10页
大肠癌(CRC)是以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CRC的发病机制与异常免疫反应及慢性炎症、肠道微生物失调及致癌代谢产物产生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 大肠癌(CRC)是以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CRC的发病机制与异常免疫反应及慢性炎症、肠道微生物失调及致癌代谢产物产生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和机体免疫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不仅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且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异常的免疫反应通过产生炎症因子、引起机体慢性炎症,破坏肠黏膜屏障及增加黏膜通透性,造成肠道微生物生态失调,大量致病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加速疾病进程;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失调,通过抑制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紊乱,影响肠道内外应激反应,诱导炎症发生,从而产生疾病。故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之间复杂的串扰机制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基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饮食因素是CRC发病的重要诱因,正气不足是其致病之本,湿热蕴结是关键病机。通过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研究,认为异常的免疫反应是湿热内蕴的微观表现,而肠道微生物失调是毒注大肠生物学基础,并且在CRC的发病中,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失衡与中医湿热蕴结相契合。从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探讨CRC湿热蕴结的生物学内涵,力争用客观数据诠释CRC湿热蕴结的病机内涵,对于CRC湿热蕴结证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 大肠癌 免疫反应 肠道微生物 串扰机制 湿热蕴结 生物学内涵
原文传递
基于脂噬角度探讨“态靶辨治”理念下高血压病“病-期-态”的生物学内涵
5
作者 王宗玉 农婷隽 郑景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3-201,共9页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能够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病变,近几年,高血压病渐渐成为常见的流行病之一,其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仝小林院士将中医理论及个人临床经验相结合,依据态靶理论,提...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能够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发生病变,近几年,高血压病渐渐成为常见的流行病之一,其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仝小林院士将中医理论及个人临床经验相结合,依据态靶理论,提出了高血压病“病-期-态”具体病机。脂噬可通过干预脂质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斑块形成、血管重塑、血管内皮损伤等高血压发病环节,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一方面认为脂噬动态病理变化与高血压态靶辨治“期”的密切相关,其动态病理变化与高血压病3个阶段疾病发生发展的时间点互相对应,另一方面认为脂噬是高血压态靶辨治“态”的重要微观体现。基于脂噬探讨高血压病的态靶辨治“病-期-态”模式的生物学内涵,借鉴现代医学疾病认知来认识疾病发展规律,可使中医宏观辨治思路与现代医学微观理化指标精准对接,实现中医精准治疗,以期为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防治拓展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靶 脂噬 高血压病 病-期-态 生物学内涵
原文传递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高血压“脾不升清”的生物学内涵
6
作者 黄云婷 顾宁 《中医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913-918,共6页
“脾不升清”是高血压的病机关键,并通过其本在脾虚失运、其标在浊阴上逆、其伤在清窍脉道3个方面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肠道微生态失衡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分布及肠屏障完整性,生成有害或有益的菌群代谢产物,介导免疫、炎症反... “脾不升清”是高血压的病机关键,并通过其本在脾虚失运、其标在浊阴上逆、其伤在清窍脉道3个方面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肠道微生态失衡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分布及肠屏障完整性,生成有害或有益的菌群代谢产物,介导免疫、炎症反应等方面推动血压升高。肠道菌群稳态是脾主升清微观层面的反映。一方面,肠道菌群平衡与脾主升清具有相似的生理功能。脾主升清发挥的固本实卫之职与肠道菌群的免疫防御作用相通,脾主升清助化浊与肠道菌群参与能量代谢过程相及。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紊乱与脾不升清具有类似的病理基础。其一,肠道菌群失衡与脾气虚弱的临床表现相近;其二,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炎症反应与脾不升清、浊阴逆乱的病机状态相符;其三,肠道菌群紊乱继发的肠-脑失调与脾不升清、主思失调的病理环节相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脾不升清” 肠道菌群 生物学内涵
下载PDF
基于胆汁酸-肠道菌群轴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病机的生物学内涵 被引量:6
7
作者 常艺 张相安 +4 位作者 郭海霞 刘静 米刘悦 许钰婷 安敬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9-236,共8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症的慢性难治性炎症性肠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断水平的提高,UC的发病率及患病率不断升高。UC的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免疫功能异常、肠道菌群紊乱、胆汁酸分泌异常等密...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症的慢性难治性炎症性肠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断水平的提高,UC的发病率及患病率不断升高。UC的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免疫功能异常、肠道菌群紊乱、胆汁酸分泌异常等密切相关。UC患者存在胆汁酸分泌异常及肠道菌群失调。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胆汁酸分泌异常抑制免疫功能、影响信号转导、破坏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紊乱,在炎症的发生发展、免疫稳态及应激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胆汁酸间接或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同时在肠道菌群的修饰下又可产生次级胆汁酸,并经过肠肝循环进入肝脏,故胆汁酸-肠道菌群轴之间复杂的对话机制与U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情志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肝郁脾虚是UC的关键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胆汁酸异常分泌是中医肝郁的微观体现,肠道菌群紊乱为脾虚的生物学基础,并且在UC发病过程中,胆汁酸-肠道菌群轴失衡与中医的肝郁脾病机相契合。从胆汁酸-肠道菌群轴角度探讨UC肝郁脾虚病机的生物学内涵,更好地阐释UC肝郁脾虚发病机制的科学性,对于研究UC肝郁脾虚的病机实质及代表组方防治此病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及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肠道菌群轴 溃疡性结肠炎 肝郁脾虚 生物学内涵
原文传递
博耶和科恩重组质粒转化实验所证明的生物学内涵
8
作者 刘红蕾 聂刘旺 《生物学通报》 2019年第4期7-9,共3页
高考题是对高中各学科重要知识点的集中体现,2017年和2018年的全国卷Ⅰ生物学高考题中,都对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考核,充分说明基因工程相关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从2018年高考题第38题的答案出发,对博耶和科恩的重组质粒转... 高考题是对高中各学科重要知识点的集中体现,2017年和2018年的全国卷Ⅰ生物学高考题中,都对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考核,充分说明基因工程相关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从2018年高考题第38题的答案出发,对博耶和科恩的重组质粒转化实验所证明的生物学内涵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实验 高中生物学 基因工程 生物学内涵
下载PDF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斌 李若楠 +2 位作者 郭静 由凤鸣 张怡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57-1462,共6页
"神"及其相关内容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着人体血气充和、形神合一,本神分藏于五脏形成"五脏神",即神、魂、魄、意、志。脑为元神之府,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脑神与脾胃... "神"及其相关内容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着人体血气充和、形神合一,本神分藏于五脏形成"五脏神",即神、魂、魄、意、志。脑为元神之府,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脑神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胃既可化生水谷精微为神识机能提供物质基础,又可调达脏腑升降气机以保证正常的神志活动,共同构成"脾(胃)-脑"神识系统。随着现代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脾(胃)-脑相关理论确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为《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提供客观依据,亦为中医脑病的临床诊疗构建科学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脑”神识系统 《内经》 理论基础 现代生物学内涵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及脂质代谢探讨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湿瘀互结”的病机内涵
10
作者 栾仲秋 张忠绅 张慧杰 《中医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919-923,共5页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微炎症状态发生发展常伴随肠道菌群紊乱与脂质代谢的异常,肠道菌群紊乱与中医痰湿证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平衡是脾肾运化水液功能的基本前提,CK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脾肾运化水液功...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微炎症状态发生发展常伴随肠道菌群紊乱与脂质代谢的异常,肠道菌群紊乱与中医痰湿证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平衡是脾肾运化水液功能的基本前提,CK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脾肾运化水液功能失职,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是中医痰湿证的生物学基础,亦是导致CKD患者炎症因子增加、免疫系统紊乱的重要病理机制。CKD患者常涉及全身和局部的脂质代谢异常,影响机体免疫、循环、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功能,与血瘀证致病范围广泛,症状多变的特点相合,脂质代谢异常可能为血瘀证的微观表现。故“肠道菌群-脂质代谢”互作失调引发免疫微环境异常的病理过程与“湿瘀互结”中医病机契合。祛湿化瘀药物有较好的广谱抗菌消炎作用,可以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并能改善肾脏微循环、调节机体代谢及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肠道菌群 脂质代谢 “湿瘀互结” 微炎症状态 生物学内涵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及炎性微环境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湿瘀互结病机的内涵
11
作者 孟凤云 李卫红 李婧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01-1007,共7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免疫炎症反应是其关键环节,湿瘀互结是EMs的重要病机,免疫炎性微环境是湿瘀状态的体现,脾病是湿瘀状态发生的基础,肠道菌群的稳态与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故在中医学“脾病,脉道...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免疫炎症反应是其关键环节,湿瘀互结是EMs的重要病机,免疫炎性微环境是湿瘀状态的体现,脾病是湿瘀状态发生的基础,肠道菌群的稳态与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故在中医学“脾病,脉道不利”的理论指导下,探讨肠道菌群及炎性微环境与EMs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菌群-湿瘀互结”的新视角阐明EMs的发病机制。故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重新建立内稳态,可成为预防和治疗EMs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肠道菌群 炎性微环境 湿瘀互结 生物学内涵
原文传递
于“血水同病”理论探讨中药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症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郑玮琳 符之逸 +2 位作者 温丹婷 刘浩 曹立幸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2024年第6期928-934,共7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微环境是其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医学认为“血水同病”,即湿瘀互结是EMs的关键病机,炎症微环境是EMs湿瘀状态的体现,正气不足导致水湿内生,瘀血停滞是湿瘀互结状态形成的基础...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微环境是其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医学认为“血水同病”,即湿瘀互结是EMs的关键病机,炎症微环境是EMs湿瘀状态的体现,正气不足导致水湿内生,瘀血停滞是湿瘀互结状态形成的基础。从现代分子生物学阐释EMs的发病机制,巨噬细胞调控的炎症微环境是“湿”形成的基础,巨噬细胞参与的血管生成是“血瘀”形成的关键。探讨EMs炎症微环境与“血水同病”理论的微观联系,有助于从新的视角阐明EMs的中医病机内涵;以巨噬细胞为靶点,可为EMs的中医证治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炎症微环境 巨噬细胞重编程 血水同病 湿瘀互结 生物学内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