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英文) 被引量:36
1
作者 邱铸鼎 王晓鸣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4-181,共18页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格和通古尔的考察与化石采集。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新近纪经典地点。特别是通古尔,由于其产出的化石丰富、具有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特征, 已引入中国地质年表,作为新生代中一个“阶”的名称。最近20多年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发现了数个不同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层位,同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内蒙古中部各地点化石层的厚度一般不大,但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材料丰富。由于具有这一特点,使其化石组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短期内动物群体的结构面貌,较客观地指示沉积时期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些组合进行动物群相对时代的确定,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恢复无疑都会很有意义。但是,这里的地层缺乏测试绝对年龄的材料,化石组合间少见有直接的叠置关系,使得在这一地区建立独立的动物群时间顺序,确定动物群的演替序列和生物年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对动物系统发育和动物群体变化的研究。本文对这一地区各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进行了审定,提供了最新的动物群名单;根据默尔根地点上部层位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提议把该组合命名为铁木钦动物群;通过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将动物群进行先后排序,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群在各生物年代的演替特征;同时展示了各动物群与有关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关系。文中进一步认定了苏尼特左旗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现知新近纪动物群中的最早代表,其后依次为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二登图动物群、哈尔鄂博动物群、比例克动物群、高特格动物群。内蒙古中部被认为是新近纪生物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地点,在地质时代上这一哺乳动物群系列跨越了新近纪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其中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具有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山旺期的典型持征;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构成的广义通古尔动物群,正是定义东亚中中新世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依据;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和二登图动物群符合保德期动物群的含义;比例克动物群和高特格动物群具有榆社期动物群的性质。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据这些动物群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时限进行精确界定, 但依某些动物阶元(主要为科和属一级)的最早迁入或在该区的最早出现,以及在该区地层中的最后出席,概述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动物群所指示的哺乳动物年代特征,并分别把通古尔期和保德期细分为3个和4个非正规亚期。深入的研究,包括在这一地区发现新的化石层位和材料,不仅会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生物年代的厘定提供更多的资料,而且有助于完善中国新近纪地质年代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新近纪 哺乳动物 动物群演替 生物年代
下载PDF
中国境内部分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支序系统学分析及生物年代学推断 被引量:2
2
作者 董为 刘文晖 白炜鹏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81,共15页
在中国境内有很多地点产出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为哺乳动物演化、生物年代学、古生态学、古环境学、古动物地理学等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生物年代学方面,动物群组合面貌和绝灭率曾经是用来推断动物群年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 在中国境内有很多地点产出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为哺乳动物演化、生物年代学、古生态学、古环境学、古动物地理学等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生物年代学方面,动物群组合面貌和绝灭率曾经是用来推断动物群年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根据Brainerd-Robinson法则对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进行排序,通过二元相似性系数确定动物群的古老系数判断动物群的年代顺序等方法。而二元相似性系数的确定取决于一个种类在一个动物群中的存在与否,类似于支序系统学中性状矩阵的建立是根据一个特征在一个种类中存在与否那样。因此本文尝试使用支序系统学方法来研究动物群之间的演化关系,选择了一些经过二元相似性系数排序的动物群进行支序系统学分析,将这些结果与使用其他生物年代学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合一些动物群绝对年龄的测年成果,对那些尚未进行绝对年龄测年的动物群进行年龄推断,得出的绝对年龄如下:辽宁大连的古龙山动物群为16~20 ka;辽宁本溪的山城子动物群为20~30 ka;安徽东至人遗址的华龙洞动物群为150~400 ka;河南南召人遗址的杏花山动物群为150~400 ka;陕西洛南人遗址的东河动物群为500~700 ka;湖北郧西人遗址的白龙洞动物群为500~850 ka;湖北郧县的梅铺动物群为500~850 ka;广西田东人遗址的么会洞动物群为1.2~1.8 Ma;广西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为1.2~1.5 Ma;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动物群为1.6~1.9 Ma;安徽繁昌人字洞动物群为1.9~2.4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支序系统学 生物年代
下载PDF
甘肃灵台雷家河剖面中的[鼠平]类化石与中国[鼠平]类生物年代学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颖奇 郑绍华 魏光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2-635,共14页
系统记述了产自甘肃灵台雷家河文王沟93001地点和小石沟72074(4)地点的(鼠平)类化石,包括比例克模鼠相似种Mimomys cf.M.bilikeensis、甘肃模鼠Mimomys(Cromeromys)gansuntcus、欧洲异费鼠Allophaiomys deucalion、繁昌维蓝尼鼠相似种Vi... 系统记述了产自甘肃灵台雷家河文王沟93001地点和小石沟72074(4)地点的(鼠平)类化石,包括比例克模鼠相似种Mimomys cf.M.bilikeensis、甘肃模鼠Mimomys(Cromeromys)gansuntcus、欧洲异费鼠Allophaiomys deucalion、繁昌维蓝尼鼠相似种Villanyia cf.V.fanchangensis、波尔索地鼠未定种Borsodia sp.、沟牙田鼠Proedromys bedfordi和(鼠平)亚科属种未定Arvicolinae gen.et sp.indet.。将它们在雷家河剖面晚中新世-早更新世综合生物地层剖面上的时代分布与中国其他地点的早期(鼠平)类化石进行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中国早期(鼠平)类生物年代学的进展,探讨了中国早期觯类生物年代学框架建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孵类化石 雷家河剖面 [鼠平]类生物年代 系统发育关系 演化谱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LS33a钻井微体古生物年代地层格架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晓锋 孙志鹏 +5 位作者 刘新宇 刘东生 翟世奎 龙海燕 姜龙杰 毕东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0-902,共13页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接收了渐新世以来数千米厚的海相沉积地层,蕴藏着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深水区LS33a钻井岩芯的取样和化石鉴定,识别出21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N22带~P19带)和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NN19带~NP24带)。通过与大洋钻...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接收了渐新世以来数千米厚的海相沉积地层,蕴藏着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深水区LS33a钻井岩芯的取样和化石鉴定,识别出21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N22带~P19带)和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NN19带~NP24带)。通过与大洋钻探(ODP)在南海实施的184航次的钻探结果和"国际年代地层表(2012)"等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化石事件的地质年代意义,构建了LS33a钻井生物年代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更新统与上新统、上上新统与下上新统、上新统与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下中新统、中新统与渐新统、上渐新统与下渐新统之间地层界线位置以及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莺歌海组和乐东组地层的时代归属,建立了适用于南海北部深水区的高分辨率综合年代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钙质超微化石 化石事件 生物年代地层 深水区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氨基酸外消旋的生物年代学和药物学意义
5
作者 钟月明 《氨基酸杂志》 1992年第1期36-37,共2页
随着氨基酸生物化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氨基酸外消旋作用的应用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近10多年来,有许多关于应用方面的报道。本文仅着重介绍氨基酸外消旋作用在生物年代学和医药学上的意义。
关键词 氨基酸 外消旋 生物年代 药物学
下载PDF
大洋钻探与地层学──高分辨率磁性生物年代地层格架
6
作者 徐钰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58-262,共5页
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实施以来促进了地层学的发展。通过对大洋沉积物的研究,利用生物属、种的始、末现面事件建立起了晚中生代一新生代高精度的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放射虫以及沟鞭藻的化石带,综合利... 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实施以来促进了地层学的发展。通过对大洋沉积物的研究,利用生物属、种的始、末现面事件建立起了晚中生代一新生代高精度的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放射虫以及沟鞭藻的化石带,综合利用这些基准面事件,可使地层划分精度达10万年以内。使用液压活塞取心技术,建立起了完整、连续的中、新生代磁性地层剖面,加之放射性年龄的测定,确定了数百个生物属、种始、末现面的绝对年龄值,建立起高分辨率的磁性生物年代格架,使之可以进行全球性的高分辨率地层对比,以及进行有关海洋生物的发生、迁移、演化、绝灭等理论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 地层学 高分辨率 生物地层 生物年代
下载PDF
亚洲早古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学与生物地理学的新认识(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Pieter MISSIAEN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52,共24页
近期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亚洲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哺乳动物群信息,因此有必要对现存亚洲生物年代学和生物地理学框架做出调整。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生物年代界线与主要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对应起来,改进了古新世和早始新世亚洲陆相哺... 近期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亚洲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哺乳动物群信息,因此有必要对现存亚洲生物年代学和生物地理学框架做出调整。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生物年代界线与主要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对应起来,改进了古新世和早始新世亚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年代对比及生物地理学的认识。以往知之甚少的上湖期以原始啮形类和钝脚类为主,其后的浓山期则呈现出亚洲哺乳动物的地方性分异。随着新的基干啮形类以及真正的啮型类的出现,啮形类开始辐射。上湖期-浓山期的界线与北美Torrejonian-Tiffanian界线相当,并且动物群更替很可能是由全球变冷阶段的开始引发的。格沙头期哺乳动物进一步分化,亚洲土著类群急剧减少,以多瘤齿兽类、夜鼩类(nyctitheriids)、克莫土兽类(cimolestids)和食果猴为代表的北美迁入物种开始出现。而在北美,亚洲哺乳动物(包括北柱兽类和原恐角兽类)的第一次入侵发生于Tiffanian-5a期初期,第二次入侵发生于Clarkforkian初期,包含了啮齿类、裂齿类及冠齿兽类。因此格沙头期的开始可与北美Tiffanian-5a的开始相对比。伯姆巴期的开始以偶蹄类、奇蹄类和真灵长类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相当。这些类群在亚洲的出现与它们在北美和欧洲出现于始新世之初的情况类似。与格沙头期初期的动物群扩散不同,伯姆巴期的动物群扩散似乎持续了更长时间,并且也有可能直接发生在亚洲和欧洲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古新世 早始新世 上湖期 浓山期 格沙头期 伯姆巴期 生物年代 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生物年代》信息分析系统──研究含油气盆地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和信息处理的数据库
8
作者 Н. В. 欣尼科夫 Е. А. 叶利钦 +8 位作者 Н. К. 巴哈列夫 О. А. 别切赫琴娜 Р.Т.格拉齐阿诺娃 В.Н.叶利钦娜 Н.Г.伊卓赫 Т.П.基普里雅诺娃 А.Г.克列茨 А.О.罗济娜 本刊编辑部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54-362,共9页
现阶段含油气盆地的研究需要引入新的设备和手段,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各种地质信息。地层-古生物资料块就是进一步分析这类信息最独特、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计算机处理技术,资料的累积、统一、保存和多结构的分析,以及利用大量的地层古... 现阶段含油气盆地的研究需要引入新的设备和手段,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各种地质信息。地层-古生物资料块就是进一步分析这类信息最独特、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计算机处理技术,资料的累积、统一、保存和多结构的分析,以及利用大量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对认识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形成、发展史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了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建议使用《生物年代》专用信息分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数据库 地层 生物 生物年代 信息分析系统 油气盆地
下载PDF
三叠纪脊椎动物生物年代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
9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5-95,共1页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陆生脊椎动物 生物年代 三叠纪 生物地层框架 空间分析技术 GIS技术 空间数据 环境问题 四足动物
下载PDF
中国东北、韩国东南和日本西南部早白垩世非海相与海相地层对比,非海相软体动物的生物年代学和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沙金庚 泮燕红 +2 位作者 王亚琼 张晓林 饶馨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7-381,共25页
根据非海相与海相,特别是共同的海相和非海相软体动物化石的对比,并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中国东北黑龙江东部和辽宁西部,韩国东南部庆尚盆地,日本西南部内带岐阜县北部牧户/庄川地区和外带四国德岛和物部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得到了对比,... 根据非海相与海相,特别是共同的海相和非海相软体动物化石的对比,并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中国东北黑龙江东部和辽宁西部,韩国东南部庆尚盆地,日本西南部内带岐阜县北部牧户/庄川地区和外带四国德岛和物部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得到了对比,产自这些地层的非海相软体动物的时代也因此受到了约束。著名的中国东北含煤地层龙爪沟和鸡西群,盛产热河生物群/动物群的热河群的时代均为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阿普特期,它们的上覆地层桦山群和孙家湾组为阿尔必期。韩国西南部新洞群和除金洞组以外的河阳群为阿普特期阿尔必期,不整合于新洞群之下的卯谷组主要为欧特里沃期。日本西南部内带的牧户/庄川地区的手取群和外带德岛和物部地区的物部川群均为欧特里沃期阿尔必期。Cuniopsis kihongi,Nakamuranaia leei,Koreanaia cheongi和Trigonioides(Wakinoa)tetoriensis的时代为欧特里沃期早巴列姆期。Viviparus onogoensis,Unio ogamigoensis,Myrene(Mesocorbicular)tetoriensis及Tetoria(Tetoria)yokoyami为欧特里沃期阿普特期。Arguniella cf.quadrata,A.cf.ventricosa,Sphaerium(Sphaerium)anderssoni,Probaicalia vitimensis和Pr.gerassimovi为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阿普特期。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Plicatounio(Plicatounio)multiplicatus,Sphaerium(Sphaerium)coreanicum和Micromelania?katoensis为阿普特期阿尔必期。Nippononaia sinensis,Nip.tetoriensis,Nip.ryosekiana和Trigo-nioides(Wakinoa)wakinoensis是阿普特期的标志。Trigonioides(Trigonioides)quadratus,T.(T.)heilongjiangensis,Plicatounio(Plicatounio)naktongensis,Unio longus与Sphaerium(Sphaerium)chintaoense为晚阿普特期阿尔必期或阿尔必期的标志化石。我国东北、韩国东南和日本西南部非海相,特别是淡水软体动物接近的相似性表明这三地区在早白垩世时相连,并处于同一水系。但是,在欧特里沃期阿尔必期期间,这一陆块的东部,即频临古太平洋的日本西南部的外带因地势低而多被海水覆盖,在牧户/庄川和黑龙江东部存有遭受海侵的浅而窄的海湾,凡兰吟期,特别是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之前,中国东北韩国东南部日本西南部陆块为受造山运动引起的隆起和沉降活动影响的高低不平的高原,经受了广泛而长期的剥蚀。多数含有包括熔岩和凝灰岩在内的火山岩,并与北东北北东方向的断裂带近于平行分布的非海相白垩纪盆地直至欧特里沃期/早巴列期(有些地区可能稍早(凡兰吟期))(134~126Ma),即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高峰期(130~120Ma)才形成。这一现象表明,这些盆地受断裂,特别是伴随有强烈火山喷发和时而局部海侵的沿着古太平洋西北缘和郯庐断裂带的构造运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海相与海相 生物地层对比 非海相软体动物的生物年代 古地理意义 早白垩世 中国 韩国 日本
原文传递
中国犬科化石生物年代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博阳 邓涛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犬科动物是中国晚新生代地层中的常见动物。中国上新世动物群中最多的是始犬属(Eucyon),早更新世动物群中最多的是犬属(Canis),即真犬。通过对中国重要晚新生代动物群产出的地点、年代和其中犬科动物化石的修订和追索,犬科动物呈现出显... 犬科动物是中国晚新生代地层中的常见动物。中国上新世动物群中最多的是始犬属(Eucyon),早更新世动物群中最多的是犬属(Canis),即真犬。通过对中国重要晚新生代动物群产出的地点、年代和其中犬科动物化石的修订和追索,犬科动物呈现出显著的地层学意义。始犬属的晚期成员小始犬(Eucyon minor)可视为早更新世早、中期的标志动物。犬属在旧大陆的首次出现与第四纪底界吻合,但由于其化石记录在欧洲缺失,利用真犬标定第四纪底界的应用性逊于真马。至早更新世中期,与现生犬类更接近的类群广布于欧亚大陆,同时出现的还有中等体型、四肢纤细的真马,这一事件在地层年代、气候变化和动物群转换方面均有标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科动物 上新世 第四纪 生物年代 地层学
原文传递
更新世代表性哺乳动物群的生物年代排序及与测年值的对比
12
作者 董为 张颖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7-1246,共20页
哺乳动物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化出与原来不同的特征,因此可以根据化石标本的形态特征判断它们在系统演化中的位置,并根据动物群中各个种类的演化程度判断不同动物群之间的生物年代顺序。本项研究在传统的绝灭率、共有属种、二元相似性... 哺乳动物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化出与原来不同的特征,因此可以根据化石标本的形态特征判断它们在系统演化中的位置,并根据动物群中各个种类的演化程度判断不同动物群之间的生物年代顺序。本项研究在传统的绝灭率、共有属种、二元相似性系数等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拓展了二元共有度和排序梯度等共9种方法,对选自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15个更新世哺乳动物群进行了生物年代排序。自老至新的动物群以其产地为名的生物年代合意顺序及推测的绝对年龄为:泥河湾下沙沟(1.75~2.2 Ma)-繁昌人字洞(1.7~2.1 Ma)-巫山龙骨坡(1.5~1.9 Ma)-元谋人遗址(1.4~1.8 Ma)-建始龙骨洞(1.3~1.6 Ma)-柳城巨猿洞(1.15~1.5 Ma)-蓝田公王岭(1.1~1.3 Ma)-崇左三合大洞(0.6~1.2 Ma)-和县人遗址龙潭洞(490~800 ka)-周口店第一地点下部(460~770 ka)-周口店第一地点上部(230~450 ka)-海城小孤山(30~80 ka)-本溪山城子(约30 ka)-大连古龙山(27~30 ka)-周口店山顶洞(18~27 ka)。研究表明,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动物群进行生物年代排序的结果在大尺度范围内是一致的,但在小尺度范围内会出现一些差异,这与排序标准和统计计算方法有关。一旦化石标本的分类鉴定结果和生物年代排序的方法确定下来,动物群的生物年代序列就基本上是固定的,不会随研究者的更换而改变,因此可以用来检验绝对年龄的测年结果。由于组成各个动物群的种类可能会因鉴定人员的不同而有差别,造成生物年代排序结果与测年结果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组织同一团队的研究人员核对各个地点的化石种类鉴定结果,并与测年工作配合进行。和县人遗址的龙潭洞动物群在本项研究的生物年代排序中早于周口店第一地点,这个动物群的化石标本以及产出地层值得重新观察和测年。根据本项研究的实践,这类数字化排序的方法还有细化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年代 序列 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绝对年龄
原文传递
北美内陆西部白垩纪脊椎动物生物年代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Spencer G. LUCAS Robert M. SULLIVAN Justin A. SPIELMANN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6-461,共26页
北美西部内陆白垩纪的脊椎动物生物年代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90年代。前人建议的期,即陆生脊椎动物"期"或陆生哺乳动物"期"名已过十二个,但其中具有精确的定义者甚少,仅有少量的建议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本文定义或... 北美西部内陆白垩纪的脊椎动物生物年代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90年代。前人建议的期,即陆生脊椎动物"期"或陆生哺乳动物"期"名已过十二个,但其中具有精确的定义者甚少,仅有少量的建议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本文定义或重新定义了10个陆生脊椎动物"期",包括了西部内陆从最老至最新的全部白垩纪—Comobluffian期(~提塘期至欧特里沃期)、Buffalogapian期(~巴列姆期至早阿普特期)、Cashenranchian期(~早阿普特期至晚阿尔布期)、Mussentuchian期(~晚阿尔布期至塞诺曼期)、Fencelakean期(土伦期至晚塞农期)、Aquilan期(~晚塞农期至早坎潘期)、Judithian期(~中坎潘期)、Kirtlandian期(~晚坎潘期)、Edmontonian期(~坎潘期末期至早马斯特里赫特期)以及Lancian期(~早马斯特里赫特期晚期)。每一个"期"的开始由一种恐龙或哺乳动物种类的首现来定义,而其结束由后续的"期"的开始来定义。这样定义的脊椎动物生物年代代表了完整的白垩纪时间表。但有些时间段(尤其是Neocomian(尼欧克姆期)的大部分以及部分"中"白垩世的一部分)缺乏足够的脊椎动物化石特征。这些白垩纪陆生脊椎动物"期"构成了一个能使北美西部内陆的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得以序和解释年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学 脊椎动物的生物年代 陆相脊椎动物“期” 白垩纪 西部内陆 北美地区
原文传递
甘肃陇中盆地会宁关公滩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百灵 邓成龙 +7 位作者 孔艳芬 刘素贞 孙蕗 李仕虎 葛俊逸 王元 金昌柱 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90-1399,共10页
本文对陇中盆地会宁含小哺乳动物化石的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关公滩剖面沉积物记录了典型的原生沉积组构,沉积物沉积以后几乎没有受到后期的扰动.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 本文对陇中盆地会宁含小哺乳动物化石的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关公滩剖面沉积物记录了典型的原生沉积组构,沉积物沉积以后几乎没有受到后期的扰动.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与现今的古水流流向基本一致,表明区域西高东低的地貌至少在中更新世早期已经形成.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的矫顽力谱分析、三轴等温剩磁退磁曲线等岩石磁学结果显示: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的磁性矿物有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其中磁铁矿和赤铁矿是主要的剩磁载体,但其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为主.系统退磁结果显示,在大部分样品中,磁铁矿和赤铁矿均记录了几乎相同的特征剩磁的方向,整个剖面呈现单一的正极性.另外,关公滩剖面底部河湖相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小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初步研究包括复齿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变异仓鼠(Cricetinus varians)、大林姬鼠(Cricetinus varians)、复齿旱獭(Marmota complicidens)等六个种类,其中丁氏鼢鼠和复齿鼠兔是相对原始的种类,其时代跨越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早期,其他都是我国北方中、晚更新世常见的种类,该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性质表明其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早期.因此,综合磁性地层学和小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学结果,关公滩剖面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的沉积,剖面底部堆积及其哺乳动物群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学 陇中盆地 河湖相沉积 生物年代 中更新世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化石哺乳动物及年代讨论 被引量:13
15
作者 蔡保全 李强 郑绍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本文简述了马圈沟旧石器遗址产出的哺乳动物化石:出自马圈沟遗址Ⅲ的20个种,马圈沟遗址Ⅰ的4个种,半山遗址的7个种;分析了以Allophaiomys deucalion,Cromeromys gansunicus,Borsodia chinensis等小哺乳动物组合为代表的马圈沟遗址Ⅲ的... 本文简述了马圈沟旧石器遗址产出的哺乳动物化石:出自马圈沟遗址Ⅲ的20个种,马圈沟遗址Ⅰ的4个种,半山遗址的7个种;分析了以Allophaiomys deucalion,Cromeromys gansunicus,Borsodia chinensis等小哺乳动物组合为代表的马圈沟遗址Ⅲ的生物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绝对年龄应大于1.80Ma;讨论了该遗址生物地层时代与磁性地层年代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马圈沟遗址 哺乳动物化石 生物地层和磁性地层年代
下载PDF
义县阶的时代与侏罗系—白垩系界线——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建立和研究之三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五力 张立君 +6 位作者 郑少林 任东 郑月娟 丁秋红 张宏 李之彤 杨芳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4-242,共9页
义县阶中孔子鸟类、中华龙鸟类、翼龙类、叶肢介、昆虫、双壳类和植物(包括木化石)时代确定为晚侏罗世晚期或提塘晚期;哺乳类、鸟臀类恐龙和孢粉为早白垩世早期或贝里阿斯期;介形类、鱼类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过渡期或提塘晚期—贝里阿... 义县阶中孔子鸟类、中华龙鸟类、翼龙类、叶肢介、昆虫、双壳类和植物(包括木化石)时代确定为晚侏罗世晚期或提塘晚期;哺乳类、鸟臀类恐龙和孢粉为早白垩世早期或贝里阿斯期;介形类、鱼类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过渡期或提塘晚期—贝里阿斯期。考虑到义县期生物群与德国索伦霍芬(Solnhofen)生物群、英国普尔贝克(Purbeck)生物群,日本晚侏罗世手取(Tetori)型、领石(Ryoseki)型植物群可以比较、对比以及与中侏罗世约克郡(Yorkshire)植物群、大河口(Great Estuarine)叶肢介群的联系分析,综合时代可确定为提塘晚期至贝里阿斯期;尖山沟层时代倾向于提塘晚期,大康堡层时代倾向于贝里阿斯期。由于可与义县组对比的英国普尔贝克(Purbeck)群(组或层)的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仍未确定;同时因缺乏实测数据,国际地层表推荐的14 4 Ma、14 5 Ma、135 Ma等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年龄,不能作为可靠的依据标准;因此应据中国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的综合生物年代及实测同位素年代确定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界线倾向于义县阶下部尖山沟层与上部大康堡层之间,同位素年龄以12 4Ma为界线年龄符合目前综合生物年代,是较优选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县阶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标准地层剖面 生物 综合生物年代
下载PDF
陕西嵌齿象与同心铲齿象同物异名考及铲齿象属一新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世骐 李春晓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7-133,共17页
铲齿象(Platybelodon)在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长鼻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对其头骨和颊齿形态学的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与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区别并没有仔细研究。重新研究了之前被鉴定为陕西嵌齿象(Gomphotherium shensiense)... 铲齿象(Platybelodon)在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长鼻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对其头骨和颊齿形态学的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与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区别并没有仔细研究。重新研究了之前被鉴定为陕西嵌齿象(Gomphotherium shensiense)的一件较为完整的头骨。这件标本上牙无釉质带,吻部窄长,面部位置靠前且伸长,有一个很大的“鼻前斜坡”。这些形态特征不同于已知任何嵌齿象的头骨,但与铲齿象的原始类群,如同心铲齿象(P.tongxinensis)和达氏铲齿象(P.danovi)相吻合;臼齿也和同心铲齿象正型标本M3一样,具有四脊,齿脊间距离较宽,外轮廓弯曲,有白垩质型齿发育的倾向。据以上特征,将陕西嵌齿象归为同心铲齿象,两者为同物异名。另外,还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察队在中国通古尔地区采集的一批格氏铲齿象(P.grangeri)材料中鉴定出一个新种四脊铲齿象(Platybelodon tetralophus sp.nov.)。不同于格氏铲齿象和其他的种,四脊铲齿象的M2和m2有4个齿脊,是铲齿象中最进步的种;它只在通古尔组的最上部层位出现,即属于铁木钦(Tamuqin)动物群的Platybelodon Quarry地点和Wolf Camp Quarry地点。本研究工作是对中国铲齿象属的全面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齿象属 嵌齿象属 生物地层 生物年代
下载PDF
晚中新世晚期土城子小哺乳动物组合及土城子动物群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的位置
18
作者 张立民 董为 +1 位作者 倪喜军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63,共19页
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命名和描述了10余个哺乳动物群,其时代跨越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它们已经成为建立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地层框架的重要依据。早在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过程中... 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命名和描述了10余个哺乳动物群,其时代跨越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它们已经成为建立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地层框架的重要依据。早在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过程中就已经发现土城子地区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但这些化石以大–中型哺乳动物为主,缺乏小哺乳动物。土城子动物群的构成和其在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地层框架中的位置长期以来不是特别明确。报道了在土城子新发现的6种小哺乳动物化石。根据Lophocricetus grabaui–Sinocricetus zdanskyi–Prosiphneus licenti–Hansdebruijnia pusilla–Moschus grandaevus的组合特点,认为土城子动物群的年代应该可以很好地约束在晚中新世(或者保德期)的晚期。土城子动物群明显比内蒙古的宝格达乌拉动物群要进步一些,与二登图动物群非常相似,时代上晚于前者,略早于后者。依据动物群整体面貌,推测在晚中新世晚期土城子地区存在森林和草原混合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化德土城子 晚中新世晚期 保德期 小哺乳动物 生物年代
下载PDF
中国新近纪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演化和生物地层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世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672,共36页
中国新近纪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包括长鼻目、蹄兔目、奇蹄目、偶蹄目4个目至少32科,超过300种。它们在全球的演化和迁徙受到新近纪全球气候改变的驱动以及海陆分布的影响,各门类组成和地理分布由古近纪的古老面貌向第四纪的现代面貌转变... 中国新近纪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包括长鼻目、蹄兔目、奇蹄目、偶蹄目4个目至少32科,超过300种。它们在全球的演化和迁徙受到新近纪全球气候改变的驱动以及海陆分布的影响,各门类组成和地理分布由古近纪的古老面貌向第四纪的现代面貌转变。长鼻目和蹄兔目是非洲起源的类群;中国蹄兔目的种类和地史分布非常局限,但非常特化;中国的长鼻目则相当繁盛,成为长鼻类的第二演化中心和跨洲交流的十字路口。奇蹄目和偶蹄目是欧亚大陆起源的类群;相比古近纪,奇蹄类在新近纪持续衰落,但马科和犀科的多样性高,演化速率快,成为地层对比的标志性类群;偶蹄类则呈持续繁荣的状态,特别是反刍的优势使鹿科和牛科达到非常高的多样性,成为新近纪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中占优势的类群。中国新近纪大型植食性哺乳动物各门类中的现代类型均在山旺阶开始适应辐射,时间上对应于中中新气候适宜期,到通古尔阶中中新气候转型期开始多样性下降,在通古尔和灞河阶界线上发生了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和重组事件,90%的类群灭绝;至灞河阶下部,开阔生态系统成为中国北方的主导,产生了早期适应开阔环境的哺乳动物群,并逐渐扩散到全球;保德阶上部气候转湿润,诱发了南方哺乳动物群的北迁事件,并持续到高庄阶;至麻则沟阶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现生属。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当地在上新世时产生了适应寒冷气候的高原动物群,成为第四纪冰期动物群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鼻目 蹄兔目 奇蹄目 偶蹄目 生物年代
原文传递
琼东南盆地井震地层对比分析及区域地层格架的建立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宏言 孙志鹏 +4 位作者 翟世奎 刘新宇 刘晓锋 罗威 修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4,共14页
琼东南盆地历经断陷、断坳、裂后热沉降和裂后加速沉降等一系列的构造变动,沉积环境由始新世的滨海环境发展为现今的深水环境,形成了一套包括滨岸沉积、滨浅海沉积、陆架和陆坡沉积、以及半深海沉积的地层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的生... 琼东南盆地历经断陷、断坳、裂后热沉降和裂后加速沉降等一系列的构造变动,沉积环境由始新世的滨海环境发展为现今的深水环境,形成了一套包括滨岸沉积、滨浅海沉积、陆架和陆坡沉积、以及半深海沉积的地层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的生储盖条件,已成为当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本文首先对盆地区域内钻井和地震剖面进行了主要地层界面(T20、T30、T40、T50、T60和T70)的识别和提取(点),继而结合连井地震剖面(线)和盆地区域过井地震剖面(面)对主要地层界面做了追踪对比分析,再依据古生物年代,建立了适用于琼东南盆地的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在琼东南盆地浅水区主要沉积了新近系地层(T60-T20),断裂基本不发育,地层厚度变化不大,极少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局部地区发育有利于油气储集的三角洲沉积体系,表明琼东南盆地新近纪时期受构造作用影响较小。在深水区,新近系地层(T60-T20)和浅水区特征相似,仅反射特征有所不同;古近系地层(T100-T60)内部层序结构主要为楔状或近平行状,具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地层厚度较大,断裂明显并导致地层错断,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在古近纪时期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并伴随着强烈的拉张和快速沉降作用,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在近东西向的中央峡谷内存在有三期砂体:第一期砂体(井深3 528~3 336m,厚约192m)形成于距今11.6~5.5Ma(T40-T30),分布范围跨越中央峡谷的陵水-松南-宝岛段,沉积物构成包括浊积水道沉积、浊积席状砂、块体流沉积、深海泥质沉积、天然堤及漫溢沉积等;第二期砂体(井深4 100~3 900m,厚约200m)形成于距今5.5~4.2Ma(T30-T29),分布范围跨越中央峡谷的乐东-陵水段,以重力流沉积为主;第三期砂体(深度3 630~3 400m,厚约230m)发育于距今4.2~3.6Ma(T29-T28),分布于峡谷的乐东-莺东段,以浊积水道沉积为主。三期砂体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自东向西、由老到新依次展布,构成了良好的油气储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井震地层对比分析 生物年代 区域地层格架 中央峡谷砂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