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参对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清除作用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石林 杨红生 +2 位作者 周毅 张涛 袁秀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1-24,共4页
室内模拟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湿体质量13.94 g±2.92 g),对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和海带粉不同配比饵料的摄食、吸收及其生长,评价了刺参对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的清除作用。实验共设5个饵料配比组,即纯海带(A组),25... 室内模拟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湿体质量13.94 g±2.92 g),对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和海带粉不同配比饵料的摄食、吸收及其生长,评价了刺参对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的清除作用。实验共设5个饵料配比组,即纯海带(A组),25%沉积物+75%海带(B组),50%沉积物+50%海带(C组),75%沉积物+25%海带(D组)以及纯沉积物(E组)。在海水温度6-16℃条件下,刺参摄食率随沉积物含量的增加明显增大,A组与E组分别出现刺参日摄食率的最小值(0.88%/d)和最大值(9.34%/d);D组刺参日瞬时生长率和对饵料的吸收效率最高,分别为:1.67%/d和48.3%;A组刺参吸收效率虽然较高,但摄食率和瞬时生长率最低;E组刺参的吸收效率出现负值,但刺参生长效果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刺参清除浅海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生态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Aposticho pusjaponicus) 生物沉积物 海带粉 摄食率 吸收效率 瞬时生长率
下载PDF
桑沟湾长牡蛎生物沉积物对环境底质影响的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4
2
作者 任黎华 张继红 +3 位作者 牛亚丽 张义涛 李加琦 张明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9-85,共7页
贝类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加速了养殖海区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向海底的输送。在桑沟湾中筏式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将大量的有机物以生物沉积物(真粪和假粪)的形式排向养殖区海底。为完成对桑沟湾筏式养殖长牡蛎生物沉积物对环境底... 贝类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加速了养殖海区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向海底的输送。在桑沟湾中筏式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将大量的有机物以生物沉积物(真粪和假粪)的形式排向养殖区海底。为完成对桑沟湾筏式养殖长牡蛎生物沉积物对环境底质影响的量化研究,作者通过在桑沟湾内不同的海区设置采样点(5个养殖区,3个对照点),对采样点SG 2与SG 6两个点的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与海区悬浮颗粒物进行了稳定同位测定及有机物来源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选取的采样点沉积物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集中于δ^(13)C–22.82‰~–21.62‰,δ^(15)N 4.73‰~6.21‰。在SG 2点的悬浮颗粒物中,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贡献有机物占9.95%,对照区沉积物与SG 2区沉积物贡献分别为54.19%和35.86%。在典型的采样点,稳定同位素法能较准确地量化出各有机物来源的贡献比例。以SG C点为对照,其余7个采样点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有机物贡献在4.06%~28.64%,平均贡献率为13.96%±8.62%,牡蛎养殖已经对桑沟湾底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δ13C δ15N 生物沉积物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下载PDF
我国西沙群岛第四纪生物沉积物及成岛时期的探讨 被引量:18
3
作者 卢演俦 杨学昌 贾蓉芬 《地球化学》 CAS 1979年第2期93-102,i004-i005,共12页
Bioclastic sediments in the Xisha archipelago were form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late Pleisloeene to Πolocene. Except for loose coral shell sand, they can be dividcd,according to petrological features, into coral ree... Bioclastic sediments in the Xisha archipelago were form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late Pleisloeene to Πolocene. Except for loose coral shell sand, they can be dividcd,according to petrological features, into coral reef limestone, phosphate-cemented foraminifera (or red aglae and Eehinodermate, etc.), calcarenite or calcirudite. All of them have been subjected to raring degrees of deuterogene alterations such as phosphatization, calcitization as well as dissolution and filling. The age of formation of the Xisha archipelago, i.e., the time it finally emerged from under the sea may be dealt with as: (1) Sand bars. (1.5-3.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took shape about 2000--2500 years ago; (2) Coral reefs (3--5 meters above sea level, with the exception of rock islands) formed 400-5000 years ago,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high sea level stage in the post-glacial period; (3) Rock islands(about 15 meters above sea level) formed at late Pleistocene or earlier, which can probably be correlated with the high sea level period some 80000--125000 years a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生物沉积物 西沙群岛 珊瑚礁岛屿 地貌学
下载PDF
基于梯度提升回归树的有机污染物生物-沉积物积累因子预测模型
4
作者 王如冰 蔡喜运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3,共12页
生物-沉积物积累因子(BSAF)是评价底栖无脊椎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生物积累能力的重要参数,是由化合物、底栖环境与无脊椎生物之间的三相作用决定的。现有模型通常采用线性算法研究化合物BSAF与化合物理化性质的关系,忽略了由于环境-生物-... 生物-沉积物积累因子(BSAF)是评价底栖无脊椎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生物积累能力的重要参数,是由化合物、底栖环境与无脊椎生物之间的三相作用决定的。现有模型通常采用线性算法研究化合物BSAF与化合物理化性质的关系,忽略了由于环境-生物-化合物相互作用引发的非线性影响,导致线性模型拟合和预测能力有限。本研究基于理化性质(PCP)和分子指纹(ECFP)描述化合物特征,结合环境样点和生物特征,采用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的非线性算法,分别构建了底栖生物体内积累因子的GBRT-PCP和GBRT-ECFP预测模型,并与利用岭回归算法构建的线性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BRT模型训练集决定系数(R 2)均为0.97,验证集R 2为0.82~0.83,表明GBRT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测能力显著优于岭回归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R 2分别为0.38~0.56和0.38~0.52)。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对生物-沉积物积累因子的影响呈波动下降趋势,脂质含量呈先波动上升而后下降趋势。GBRT-PCP模型结果表明,化合物疏水性(log K_(OW))对生物积累影响呈先平稳后上升而后下降趋势,吸附性(log K_(OC))对生物积累呈波动下降趋势。总体上,具有中等log K_(OW)(6.8~8.2)和中等log K_(OC)(4.4~5.2)的化合物易于积累在生物组织。GBRT-ECFP模型阐明了稠环、芳香环、醚键、C—Br键、联苯键等结构是影响生物积累的关键子结构,该模型基于分子指纹结构可实现对化学品生物积累的高通量预测。本研究建立的模型为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和管理决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底栖无脊椎生物 生物-沉积物积累因子 梯度提升回归树
下载PDF
水生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修复黑臭水 被引量:2
5
作者 潘晶 王诗尧 +4 位作者 孟雨欣 张钰茜 李梓琪 范琳琳 李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73-179,共7页
水生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aquatic plant 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AP-SMFC)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及能源短缺的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以黑臭水体底泥为底质,构建了芦苇-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标记为APSM1)、美人蕉-沉积物... 水生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aquatic plant 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AP-SMFC)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及能源短缺的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以黑臭水体底泥为底质,构建了芦苇-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标记为APSM1)、美人蕉-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标记为APSM2)和无植物的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标记为SM)共3个实验系统,研究了3个系统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特性及对上覆水和底泥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APSM1,APSM2和SM启动期为8 d;3个实验系统启动结束后均能维持较稳定的产电,输出电压、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顺序为APSM1>APSM2>SM。APSM1和APSM2对上覆水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氨氮(ammonia nitrogen,NH+4-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3%和81.6%,82.7%和79.3%,85.5%和83.4%,并且显著高于SM。APSM1,APSM2和SM对底泥中的有机质、NH+4-N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去除率分别高于80.5%,49.4%和49.2%,3个实验系统间没有显著差异。APSM1和APSM2对底泥中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6%和66.4%,显著高于SM(42.6%)。APSM1,APSM2和SM对底泥中As,Pb的去除率均高于79%,各系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底泥中Zn,Cr和Cu的去除率均高于80%,显著高于SM(<61%)。芦苇和美人蕉的引入提升了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的产电性能,增强了系统对上覆水中COD,NH+4-N,TP及底泥中TP,Zn,Cr和Cu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沉积物生物燃料电池 产电 修复
下载PDF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固碳潜力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紫琪 何语堂 +7 位作者 羊妍珂 陶玉林 吴骏男 蒋振楠 严小军 廖智 刘雪珠 何建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2-513,共12页
海洋蓝碳是海洋碳汇研究的重要领域,厘清不同蓝碳生境中沉积物有机碳组分格局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更好地理解此问题,现以近海厚壳贻贝养殖区这一特殊蓝碳生境为对象,解析沉积物中的碳氮组分格局;进一步通过关联沉积物微生物群落、... 海洋蓝碳是海洋碳汇研究的重要领域,厘清不同蓝碳生境中沉积物有机碳组分格局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更好地理解此问题,现以近海厚壳贻贝养殖区这一特殊蓝碳生境为对象,解析沉积物中的碳氮组分格局;进一步通过关联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合卡尔文循环和还原三羧酸循环的关键基因相对丰度分析,评估厚壳贻贝养殖区沉积物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相较于非养殖区,厚壳贻贝养殖区沉积物惰性碳的累积较大,氮组分主要以氨氮形式存在;同时养殖区高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指示了其沉积物中碳周转较快,碳氮组分特征差异明显。沉积物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主要以Gamma变形菌纲和Delta变形菌纲为主,且微生物类群与颗粒有机碳、惰性碳等碳组分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惰性碳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的硫微螺菌科(Thiomicrospiraceae)丰度在养殖区沉积物中显著高于非养殖区沉积物。贻贝养殖区沉积物包含cbbL在内的6种关键功能基因,固碳潜力明显。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究蓝碳生境的有机碳来源和微生物固碳效率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沉积物生物 多样性 固碳
下载PDF
水生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7
作者 潘晶 范琳琳 +4 位作者 王诗尧 李梓琪 陈晶娜 姜泽芳 王蕾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78-384,共7页
水生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将水生植物引入沉积物环境体系中,利用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中蕴含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能够实现“污水净化”和“能量回收”的双重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 水生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将水生植物引入沉积物环境体系中,利用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中蕴含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能够实现“污水净化”和“能量回收”的双重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详细介绍了水生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原理,阐述了电极、外电阻、微生物、电子中介体、水生植物等电池内部结构及温度、溶解氧浓度、沉积物中有机物等电池外部环境对其产电和去污的影响,同时对水生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面临的挑战、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沉积物生物燃料电池 产电原理 电池结构 外部环境
下载PDF
河蚬对太湖梅梁湾沉积物多环芳烃的生物富集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天云 黄圣彪 +3 位作者 孙凡 查金苗 乔敏 王子健 《环境科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54-2360,共7页
以采自清洁水体的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实验生物,利用生物富集实验测试了河蚬对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物富集.研究结果表明:将河蚬暴露于多环芳烃污染程度不同的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PAHs总含量分别为991.4~1210.9... 以采自清洁水体的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实验生物,利用生物富集实验测试了河蚬对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物富集.研究结果表明:将河蚬暴露于多环芳烃污染程度不同的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PAHs总含量分别为991.4~1210.9ng.g-1(以干重计),平均为1101.0ng.g-1),暴露7d后各样点中河蚬对PAHs的富集量为233.5~342.6ng.g-1,其中2、3、4环PAHs分别占总含量的23.5%±4.9%、26.2%±4.4%和46.6%±8.5%;含量最高的4种多环芳烃依次为芘、萘、菲和荧蒽,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9.4%±8.2%、23.5%±4.9%、14.6%±6.1%和12.5%±3.6%.河蚬对多环芳烃的生物-沉积物生物富集因子(BSAF)为0.09~0.44,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BSAF要比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BSAF值高,其中芘、萘、菲和荧蒽的BSAF值分别为0.09±0.04、0.24±0.04、0.44±0.23和0.19±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蚬 多环芳烃 生物富集 生物-沉积物生物富集因子 太湖 沉积物
下载PDF
河蚬对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生物富集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天云 黄圣彪 +3 位作者 孙凡 查金苗 乔敏 王子健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09-1016,共8页
以采自清洁水体的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实验生物,利用生物富集实验测试了河蚬对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生物富集。研究结果表明,将河蚬暴露于有机氯农药污染程度相似的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HCHs和DDTs浓度分别... 以采自清洁水体的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实验生物,利用生物富集实验测试了河蚬对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生物富集。研究结果表明,将河蚬暴露于有机氯农药污染程度相似的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HCHs和DDTs浓度分别为1.5~1.8 ng/g (以干重计)和1.1~1.7 ng/g (以干重计))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24~168 h),河蚬对有机氯农药的富集量随着暴露时间逐渐增加。试验结束时各样点中河蚬对HCHs和DDTs的富集量分别为(9.4±2.2)ng/g (以干重计)、(20.7±7.6)ng/g(以干重计)。实验水体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BSAF)分别为1.5±0.1和4.4±0.7。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BSAF)与有机物的辛醇-水比值(Kow)存在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六六 滴滴涕 生物富集 太湖 河蚬 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
下载PDF
北戴河近岸沉积物中微生物16SrDNA的PCR-RFLP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樊景凤 张兰 +4 位作者 明红霞 陈立广 吴利军 林凤翱 陈吉平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09-413,共5页
采用间接法提取了北戴河地区近岸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总DNA,以细菌的通用引物27F和1492R扩增16S rDNA片段,将扩增产物克隆到T-载体上,并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构建沉积物中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PCR扩增基因文库中插入的16S rDNA外源片... 采用间接法提取了北戴河地区近岸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总DNA,以细菌的通用引物27F和1492R扩增16S rDNA片段,将扩增产物克隆到T-载体上,并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构建沉积物中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PCR扩增基因文库中插入的16S rDNA外源片段,用两种限制性内切酶HhaI和RsaI分别酶切,获得该海洋沉积物131个克隆的酶切指纹图谱。结果表明:HhaI和RsaI联合酶切产生了41个基因分型,文库的覆盖度达74.81%,HhaI和RsaI单酶切产生的基因分型分别为30和22,但文库的覆盖度高;克隆文库中存在一种优势类群,占总克隆的23%。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北戴河近岸沉积物中的细菌在分类方面主要属于α-和γ-变形杆菌亚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中微生物 间接提取法 16S rDNA克隆文库 RFLP分析
下载PDF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志强 朱玲 +3 位作者 朱伟 柳淑芳 范艳君 庄志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4-1121,共8页
本研究以nirS基因为分子标记,将PCR、克隆文库构建与测序和典范对应分析相结合,对珠江口表层沉积物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3个站位共获得180个nirS基因克隆子,隶属于62个OTUs,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在50%—100%之间。... 本研究以nirS基因为分子标记,将PCR、克隆文库构建与测序和典范对应分析相结合,对珠江口表层沉积物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3个站位共获得180个nirS基因克隆子,隶属于62个OTUs,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在50%—100%之间。各站位OTU分布格局差异明显,范围在19—33之间,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系统进化分析表明,62个OTUs形成了5个类群,分别与河口、海洋沉积物、海岸养殖排放废水、富营养化海湾及海水养殖沉积物等的反硝化微生物聚类在一起,表明珠江口作为海淡水交汇区具有独特的反硝化微生物群落分布格局,同时也指示了珠江口氮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盐度、氮相关营养盐水平(PON/TN、NH4-N、NO-N和NO-N)可能是影响其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rS基因 反硝化微生物 多样性 沉积物 珠江口
下载PDF
近岸海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方法及内容探讨——海底沉积物-水-底栖生物系统调查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鲁静 原晓军 +2 位作者 姜竹田 叶思源 周小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z1期45-50,共6页
近岸海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提出和探讨了关于开展“海底沉积物-水-底栖生物系统”调查评价的内容、方法及其工作要求。建议对系统的3种组成介质进行同站位、同步和近... 近岸海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提出和探讨了关于开展“海底沉积物-水-底栖生物系统”调查评价的内容、方法及其工作要求。建议对系统的3种组成介质进行同站位、同步和近原始状态(未扰动)、密度网格采样,辅助开展海洋地球物理剖面测量,分析评价海底表层环境系统内重金属元素来源、运移的地球化学作用及其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底栖生物系统 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 方法及内容
下载PDF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生物扰动对藻华水体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芳 郑忠明 +2 位作者 陆开宏 翟海佳 邵路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7-362,共6页
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s)法测定了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生物扰动下沉积物表层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含螺处理组PLFAs总生物量有了明显的升高,且与底泥总有机碳(TOC)含量变化趋势有很高的相关性(r=0.541)(P<0.05)... 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s)法测定了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生物扰动下沉积物表层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含螺处理组PLFAs总生物量有了明显的升高,且与底泥总有机碳(TOC)含量变化趋势有很高的相关性(r=0.541)(P<0.05)。实验过程中细菌/真菌值发生显著变化,中密度处理组的细菌/真菌值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说明中密度螺影响下细菌生长较真菌更快,细菌生物量显著升高。主成分分析(PCA)显示,低、高密度螺处理下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对照组相似,而中密度螺处理组(3个螺/培养柱)(相当于196ind/m2)能够使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脂肪酸(PLFAs)沉积物 生物群落结构.生物标记物
下载PDF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玉玲 皇青 晏再生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3,共4页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ECs)是一种典型的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它借助于沉积物中具有电化学活性微生物的催化作用,氧化沉积物中有机物以获得电能。本文根据国内外SMFCs研究发展现状,探讨了SMFCs在为海洋或内陆水体的长期监测仪器提供低...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ECs)是一种典型的无膜微生物燃料电池,它借助于沉积物中具有电化学活性微生物的催化作用,氧化沉积物中有机物以获得电能。本文根据国内外SMFCs研究发展现状,探讨了SMFCs在为海洋或内陆水体的长期监测仪器提供低功率的电源、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沉积物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以及作为毒性检测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讨论了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生物燃料电池 产电 原位生物修复 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阿特拉津、镉在表层沉积物(生物膜)上的干扰吸附特性
15
作者 李鱼 王岙 +3 位作者 高茜 王晓丽 翦英红 徐自力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8年第1期68-74,共7页
目的研究镉和阿特拉津共存体系中二者在表层沉积物(生物膜)上的干扰吸附特性。方法采用选择性萃取方法分离表层沉积物(生物膜)中各活性组分(铁氧化物、锰氧化物、有机质),利用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研究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对阿... 目的研究镉和阿特拉津共存体系中二者在表层沉积物(生物膜)上的干扰吸附特性。方法采用选择性萃取方法分离表层沉积物(生物膜)中各活性组分(铁氧化物、锰氧化物、有机质),利用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研究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对阿特拉津的吸附特性及各组分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贡献。结果镉的存在对阿特拉津的吸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镉的浓度达到8mg/L时,对阿特拉津的吸附产生抑制作用;生物膜及各组分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能力高于表层沉积物;表层沉积物(生物膜)非残渣态组分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能力均大于残渣态组分,且非残渣态中铁氧化物的单位吸附能力最强,其次是有机质。结论镉的存在能够影响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对阿持拉津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表层沉积物(生物膜) 干扰吸附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海洋沉积物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
16
作者 郭瑞 赵新强 +2 位作者 于翠芳 张名爱 程凡升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97-202,213,共7页
海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是自然界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分,在维持环境与海洋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的研究中,细胞裂解率低、片段不够完整等问题导致无法高效地提取微生物的总DNA片段。本实验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 海洋沉积物中的微生物是自然界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分,在维持环境与海洋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的研究中,细胞裂解率低、片段不够完整等问题导致无法高效地提取微生物的总DNA片段。本实验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CTAB-SDS-冻融DNA提取法进行优化。根据单因素的实验结果,选取溶菌酶含量、65℃水浴时间、蛋白酶K含量作为影响因子,利用Box-Behnken进行实验设计,将DNA浓度作为响应值,进行DNA提取方法的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发现:当溶菌酶含量为1.13mg/mL、65℃水浴时间为100min、蛋白酶K含量为0.21mg/mL时,DNA提取效果达到最好。验证实验表明:优化后提取DNA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相近,具有可行性,优化后提取的DNA片段在纯度、浓度方面高于优化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海洋沉积物生物 DNA提取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刺参对贝类生物性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
17
作者 赵永军 张慧 《河北渔业》 2004年第4期16-19,共4页
以常规实验生态方法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刺参对贝类生物性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 ,得出了实验过程中 ,平均水温为 13.2 0~ 2 2 .30℃时 ,不同规格刺参对贝类生物沉积物平均摄食率 (g/ g .h)依次为大 (0 .0 0 32 4 )、中 (0 .0 0 6 ... 以常规实验生态方法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刺参对贝类生物性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 ,得出了实验过程中 ,平均水温为 13.2 0~ 2 2 .30℃时 ,不同规格刺参对贝类生物沉积物平均摄食率 (g/ g .h)依次为大 (0 .0 0 32 4 )、中 (0 .0 0 6 4 8)、小 (0 .0 0 95 9)。另外 ,不同规格刺参对贝类生物沉积物平均吸收率依大(7.32 % )、中 (13.4 9% )、小 (17.6 1% )。其中 ,温度在 15 .13℃时 ,大规格刺参的吸收率达最大 ,为15 .32 % ;当温度上升到 2 3.2 0℃ ,中、小两种规格刺参吸收率达最高 ,依次为中 (2 3.5 6 % )、小 (2 6 .4 9% )。刺参对沉积物中有机物的吸收与利用 ,降低了水底有机物的含量 ,可有效抑制水体有害物质的积累及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刺参 贝类 生物沉积物 摄食量 吸收机理
下载PDF
聚苯胺基改性阳极在海底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金枝 赵文元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112,共5页
本文采用电化学聚合法在碳毡表面沉积制备聚苯胺基改性阳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成分表征,用光学显微镜对改性电极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进行了一系列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聚苯胺和聚吡咯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使电池的抗极化... 本文采用电化学聚合法在碳毡表面沉积制备聚苯胺基改性阳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成分表征,用光学显微镜对改性电极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进行了一系列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聚苯胺和聚吡咯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使电池的抗极化性能得到提高,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提高了3倍左右,电池的整体性能得到改善。最后探讨了聚苯胺基改性阳极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海底沉积物生物燃料电池 改性阳极 循环伏安法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在淤泥污染去除中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江灵 代建辉 +2 位作者 孙竹腾 史高创 张金凤 《水道港口》 2020年第6期725-730,共6页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作为一种原位底泥修复技术近年来广受关注。与传统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相比,其结构简单,能够在降解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同时输出电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河底淤泥为研究对象,利用含碳蜂巢格室结构作为阳...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作为一种原位底泥修复技术近年来广受关注。与传统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相比,其结构简单,能够在降解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同时输出电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河底淤泥为研究对象,利用含碳蜂巢格室结构作为阳极,碳布和石墨毡为阴极,构建并成功启动两个400 L的大尺度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对电池的产电特性以及淤泥中总有机碳和总氮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碳布阴极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是石墨毡阴极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的两倍。经过36 d的运行,碳布阴极和石墨毡阴极电池的总有机碳分别下降4.33%和10.52%,总氮分别下降54.4%、4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淤泥 沉积物生物燃料电池 产电性能
下载PDF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河口底泥修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钟传强 胡江灵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85-1589,共5页
河流污染底泥治理近年来备受重视,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作为一种新型原位底泥修复技术广受关注。为推进SMFC装置的现场底泥去污应用,在深圳市新涌河河口进行了底泥修复实验。以蜂巢格室结构热压碳网作为阳极,石墨毡为阴极,构建了... 河流污染底泥治理近年来备受重视,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作为一种新型原位底泥修复技术广受关注。为推进SMFC装置的现场底泥去污应用,在深圳市新涌河河口进行了底泥修复实验。以蜂巢格室结构热压碳网作为阳极,石墨毡为阴极,构建了一个大尺度SMFC装置。对装置覆盖区域底泥的污染物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阳极附近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运行3个月后,实验区域底泥的总有机碳、全氮质量浓度分别比不做处理低18.5%、22.5%,阳极附近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得到了提升,群落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装置对底泥中的污染物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为SMFC产电去污的现场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底泥 沉积物生物燃料电池 生物修复 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