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演变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启艳 翁炳霖 +4 位作者 李宗勋 赵雅曼 陈顺钰 侯晓龙 蔡丽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360-4368,共9页
以福建长汀典型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冶炼废弃地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堆浸废弃地不同植物恢复年限样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进行调查测定,分析植物恢复对稀土矿堆浸废弃地土壤理化特性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被... 以福建长汀典型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冶炼废弃地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堆浸废弃地不同植物恢复年限样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进行调查测定,分析植物恢复对稀土矿堆浸废弃地土壤理化特性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第3a和4a土壤理化性质显著高于未治理废弃地,但仍显著低于矿区周边未开采对照(P<0.05).植被恢复年4a以后,长汀稀土矿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则呈下降趋势,但仍显著高于未治理废弃地(P<0.05).长汀稀土矿堆浸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土壤细菌丰度及多样存在一定差异.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及丰度降低,但一些特殊细菌群如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等在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样地中其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具有固氮作用的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其相对丰度降低.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仅存在于未开采对照样地;土壤寡营养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相对丰度呈增大趋势.土壤中优势菌群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β-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Methanobacterium属、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与土壤pH、全磷、全钾、速效磷等呈正相关.土壤pH值、全磷、全钾等是影响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细菌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以上结果表明,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废弃地植被恢复治理到3~4a时,应采取防治措施对其进行人工抚育管理,否则可能会出现前期恢复后期退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废弃地 生态恢复 生物演变 16S RRNA 冗余分析
下载PDF
团藻基因组测序助专家研究单细胞生物演变
2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6-36,共1页
一个有德国研究者参加的周际研究小组最近完成了对最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团藻的基因组测序。科研人员希望以此帮助探寻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演变的奥秘。
关键词 基因组测序 单细胞生物 生物演变 团藻 多细胞生物 专家 科研人员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理论与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50
3
作者 贺纪正 王军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6575-6583,共9页
土壤微生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几乎所有的土壤生态过程,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以及污染物降解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土壤微生物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不仅是微生物演变和进化的基础科学问... 土壤微生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几乎所有的土壤生态过程,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以及污染物降解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土壤微生物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不仅是微生物演变和进化的基础科学问题,也是预测微生物及其所介导的生态功能对环境条件变化响应、适应和反馈的理论依据。讨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定义、测度方法和指标,认为群落是联系动植物宏观生态学与微生物生态学的基础,群落构建机制是宏观和微观生态学都需要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从生态学的群落构建理论出发,阐述了包括生态位理论/中性理论、过程理论和多样性-稳定性理论在土壤微生物时空演变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微生物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尺度效应;确立了以微生物群落构建理论为基础、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演变特征为主要内容的微生物演变研究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生物地理学 生物演变 生物多样性 群落构建
下载PDF
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变与重大全球环境变化事件研讨会在南京隆重举行
4
作者 古所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8-138,共1页
4月3日~4日,"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变与重大全球环境变化事件研讨会"在南京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由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6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出席大会的专家和领导有中... 4月3日~4日,"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变与重大全球环境变化事件研讨会"在南京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由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60周年所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出席大会的专家和领导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殷鸿福、周志炎、戎嘉余、张国伟、陈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全球环境变化 地质历史时期 生物演变 事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
原文传递
广东英德滑水山地区第四纪生物化石
5
作者 金建华 廖文波 +1 位作者 谢国忠 林术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7-128,共2页
广东英德滑水山地区近年来相继发现了第四纪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植物化石 ,这些化石对深入研究本区人类早期生活的古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植被和动物群演变的影响以及更好地保护现有的动植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滑水山地区 第四纪 生物化石 广东 英德市 古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 生物演变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地风蚀沙化植被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吕世海 卢欣石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6-10,23,共6页
对呼伦贝尔草地沙化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沙化、灌丛化明显,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群落α多样性急剧下降,其中,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严重沙化草地分别比潜在沙化草地减少59.4%、54.0%和31.... 对呼伦贝尔草地沙化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沙化、灌丛化明显,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群落α多样性急剧下降,其中,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严重沙化草地分别比潜在沙化草地减少59.4%、54.0%和31.4%,而生态优势度增加44.9%,说明草地沙化后群落物种数减少,优势种更加突出。四类沙化草地群落相似性与未沙化草地比较,相似系数分别为0.8649、0.6486、0.2593和0.1200,而四类沙化草地β多样性变化均呈明显增大趋势,其中严重沙化草地比潜在沙化草地高14.6倍,说明β多样性增大,群落相似性降低,生境异质性加大,预示草地沙化程度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沙化 植被退化 生物多样性演变 呼伦贝尔草地
下载PDF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suspension magnetization roasting of hematite using biomass waste as reductant:A perspective of gas evolution
7
作者 CAO Yue SUN Yong-sheng +2 位作者 HAN Yue-xin GAO Peng LI Yan-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870-1887,共18页
The magnetization reduction of hematite using biomass waste can effectively utilize waste and reduce CO_(2) emission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s on suspensi... The magnetization reduction of hematite using biomass waste can effectively utilize waste and reduce CO_(2) emission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s on suspension magnetization roasting of hematite using biomass waste for evolved gas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TG-FTIR,Py-GC/MS and gas composition analyzer.The mixture reduction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200-450℃ for mixture,the release of CO_(2),acids,and ketones is dominated in gases products.The yield and concentration of small molecules reducing gases increase when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from 450 to 900℃.At 700℃,the volume concentrations of CO,H_(2) and CH_(4) peak at 8.91%,8.90% and 4.91%,respectively.During the suspension magnetization roasting process,an optimal iron concentrate with an iron grade of 70.86%,a recovery of 98.66% and a magnetic conversion of 45.70% is obtained at 700℃.Therefore,the magnetization reduction could react greatly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600 to 700℃ owing to the suitable reducing gases.This study shows a detail gaseous evolution of roasting temperature and provides a new insight for studying the reduction process of hematite using biomass was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pension magnetization roasting biomass pyrolysis gases evolution reduction behavior
下载PDF
生物进化的第一动力
8
作者 宾昊 《飞碟探索》 2007年第8期40-41,共2页
人们把“进化”一词定义为:“生物逐渐演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这里的“由低级到高级”一般被理解为“由劣到优”、“由落后到先进”。例如很多人就是这样认为:高级先进的优秀人类是从低级落后... 人们把“进化”一词定义为:“生物逐渐演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这里的“由低级到高级”一般被理解为“由劣到优”、“由落后到先进”。例如很多人就是这样认为:高级先进的优秀人类是从低级落后的劣等生物“进化”而来。那么,生物为什么要做这样一种进步性运动?或者问:推动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动力是什么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进化 遗传信息复制 中性动力 生物演变
下载PDF
中国泡菜发酵态相对稳定性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功 张其圣 +7 位作者 李恒 唐垚 汪冬冬 伍亚龙 朱翔 张伟 余文华 游敬刚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0年第1期54-63,72,共11页
中国泡菜以四川泡菜为代表,发酵是其基本的状态(简称发酵态),而主导微生物是泡菜发酵的源动力。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阐述了泡菜发酵原理、菌群结构的演变、主导微生物及其数量变化、发酵态的变化及其稳定系统(稳态)的形成、稳态的... 中国泡菜以四川泡菜为代表,发酵是其基本的状态(简称发酵态),而主导微生物是泡菜发酵的源动力。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阐述了泡菜发酵原理、菌群结构的演变、主导微生物及其数量变化、发酵态的变化及其稳定系统(稳态)的形成、稳态的应用。揭示了我国传统泡菜发酵是动态和稳态的两个关键状态的演变过程,其中动态又包含启动态和非稳态。基于泡菜稳态的形成及其特征指标,首次正式提出“稳态发酵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泡菜现代化发酵加工生产,并保持了传统泡菜风味,既传承了经典泡菜工艺,又创新引领了泡菜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生物演变 稳态发酵 传承创新 应用
下载PDF
现代人起源六十年之争 被引量:2
10
作者 约翰·霍克斯 米尔福德·沃尔波夫 陈淳 《南方文物》 2011年第3期158-165,157,共9页
现代人起源的争议由来已久,而遗传学的冲击尤大。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类学家根据对147名各大洲不同人种妇女胎盘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分析,将所有现代人起源追溯到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妇女。这一被称为"夏娃理论"或... 现代人起源的争议由来已久,而遗传学的冲击尤大。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人类学家根据对147名各大洲不同人种妇女胎盘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分析,将所有现代人起源追溯到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妇女。这一被称为"夏娃理论"或"走出非洲"的假设对学术界和一般公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这意味着人类起源和进化的主干在非洲,其他各大洲的古人类代表都不过是进化中的旁支。后来,有学者对"夏娃理论"的遗传学推理做了检验,认为现代人有一个共同祖母的说法十分可疑②。虽然目前国际学界承认,古代的非洲种群不管在规模还是在古老性上,对全球现代人进化有着最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是整体取代还是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仍存在争议。本期介绍的是两位美国人类学家对现代人起源之争的历史回顾,对我们了解好似雾里看花的现代人起源之争有一定的帮助。现代人起源争论的关键,在于如何解释遗传学证据与化石材料之间的矛盾。遗传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变异非常小,表明其更新世祖先种群的规模很小,而且分布非常有限。但古人类化石却表明人类祖先的种群不少,分布也很广。如果古人类以很小的种群在漫长的时间里孤立进化却没有形成新的物种显然不可思议。于是,一种"瓶颈说"被提出来解释这种现象,即人类进化在更新世末遇到一个瓶颈,只有少量基因被保留下来,"夏娃理论"就认为现代人都是一小群非洲人的后代。但是与"夏娃理论"不同,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瓶颈在更新世一直存在,并提出了一种间断进化模式来说明人科化石记录的地理差异和遗传学解释,即人类进化是一种适应辐射(种群扩张)和物种选择(种群减少)的交替过程。他们认为,现代人起源也是这种过程的产物,大部分更新世人科化石是没有留下后裔的一批种群。在过去两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并非源自单一物种,而是来自由间断性物种形成事件所隔开的几个相继的物种,反复的遗传瓶颈大大减少了最后智人种群的遗传变异。作者还指出,现代人起源应该从生物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并重视自然选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问题 性质 现代人类起源 物种形成 美国人类学家 科学家 现代人起源 种间杂交 遗传变异 文化变迁 时间跨度 生物演变 认识论 杂志 行为 物质 关系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econdary minerals during bioleaching of chalcopyrite by thermoacidophilic Archaea Acidianus manzaensis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红昌 夏金兰 +5 位作者 聂珍媛 文闻 杨云 马陈燕 郑雷 赵屹东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2485-2494,共10页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econdary minerals during bioleaching of chalcopyrite by thermoacidophilic Archaea Acidianus manzaensis were analyzed by combin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diffraction(SR-XRD) and 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econdary minerals during bioleaching of chalcopyrite by thermoacidophilic Archaea Acidianus manzaensis were analyzed by combin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diffraction(SR-XRD) and S, Fe and Cu Kα X-ray absorption near edge structure(XANES) spectroscopy. Leaching experiment showed that 82.4% of Cu2+ was dissolved by A. manzaensis after 10 d. The surface of chalcopyrite was corroded apparently and covered with leaching products. During bioleach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econdary minerals were as follows: 1) little elemental sulfur, jarosite, bornite and chalcocite were found at days 2 and 4; and 2) bornite and chalcocite disappeared, covellite formed, and jarosite gradually became the main component at days 6 and 10.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etal-deficiency sulfides chalcocite and bornite were first formed with a low redox potential value(360-461 m V), and then gradually transformed to covellite with a high redox potential value(461-531 m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EACHING CHALCOPYRITE Acidianus manzaensis secondary minerals FORMATION EVOLUTION
下载PDF
浅谈河北省壳幔物质的形成、分布与壳幔物质演化规律
12
作者 许洪才 赵华平 +2 位作者 刘策 葛玢 李庆喆 《河北地质》 2017年第1期5-9,共5页
河北省壳幔物质的形成、分布与壳幔物质演化和生态的演变密切相关,本文结合不同时代壳幔物质的时空变化加以分析研究和总结,进而总结河北省壳幔物质演化和气候生物演变规律。
关键词 壳幔物质 形成分布 壳幔物质演化 气候生物演变
下载PDF
延时摄影美到爆
13
《微型计算机》 2013年第29期6-15,共10页
延时摄影是以一种用较低的帧率拍下图像或者视频·然后用正常或者较快的速率播放画面的摄影技术a延时摄影多用来拍摄野外风光、天文现象、生物演变等·能够在根短的时间内完整展示变换全过程·从而带给观众美妙的视觉享受。
关键词 摄影技术 延时 天文现象 视觉享受 生物演变 全过程 视频 图像
下载PDF
“智能能否设计”风行欧美校园
14
作者 余家驹 《世界科学》 2005年第6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设计 智能 校园 欧美 普通学校 生物演变 科研人员 理念 基督教 中学生 美国
下载PDF
达尔文的错误还要继续多久
15
作者 王红旗 《飞碟探索》 2007年第10期24-26,共3页
达尔文在100余年前提出的进化理论,仅仅是一种局部适用生物演变的进化理论.而不是一种完整的进化理论,因为它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理论缺陷和逻辑悖论。例如,它把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割裂开来,它拒绝讨论智力起源问题,它完全排除智力... 达尔文在100余年前提出的进化理论,仅仅是一种局部适用生物演变的进化理论.而不是一种完整的进化理论,因为它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理论缺陷和逻辑悖论。例如,它把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割裂开来,它拒绝讨论智力起源问题,它完全排除智力因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尔文 进化理论 生物进化过程 智力因素 生物演变 逻辑悖论 理论缺陷 自然选择
下载PDF
敬畏每一棵树
16
作者 竺奇志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00年第11期5-5,共1页
关键词 热带雨 被子植物 人与自然 生物演变 大型货车 本质的不同 亚马逊河 和谐共处 参天大树 街道边
下载PDF
反刍动物瘤胃发育规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晓彤 杨凯 +1 位作者 张瑞阳 丛玉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055-2062,共8页
瘤胃是反刍动物至关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部分降解的营养物质可直接通过瘤胃上皮被机体吸收和利用。因此,瘤胃的发育程度与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而瘤胃发育充分且功能健全是反刍动物最佳生产性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然而,幼龄反... 瘤胃是反刍动物至关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部分降解的营养物质可直接通过瘤胃上皮被机体吸收和利用。因此,瘤胃的发育程度与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而瘤胃发育充分且功能健全是反刍动物最佳生产性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然而,幼龄反刍动物瘤胃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均发育不完善,需在固体饲料、断母乳等外界刺激下完成经由非反刍阶段向反刍阶段转变的复杂过程,进而才可发挥其重要功能。目前,如何掌握并遵循瘤胃的发育规律,在保证瘤胃充分发育且功能完善的情况下,对幼龄反刍动物实施早期断奶技术,已成为现代反刍动物养殖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就反刍动物瘤胃发育进程中瘤胃微生物菌群的时空演变、瘤胃组织形态学发育和代谢改变及瘤胃发育调控机制进行综述,由生理结构至功能逐层对反刍动物瘤胃的发育规律进行全面总结,阐明影响反刍动物瘤胃发育的相关因素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本文旨在进一步丰富与瘤胃发育相关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利用瘤胃发育规律开发促进反刍动物瘤胃发育的营养调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为挖掘幼龄反刍动物的生产潜力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发育 生物菌群演变 细胞增殖 生酮作用
下载PDF
Oribatid Use as Bioindicateur of Environment: Case of Galumna sp. and Scheloribates sp. (Acari: Oribatida)
18
作者 Ghezali Djelloul Harkat Hafsa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2年第5期518-527,共10页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re often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in nature. However, species response vis-A-vis these factors differ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we hav...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re often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in nature. However, species response vis-A-vis these factors differ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we have conducted this study which consists of following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wo species of Oribatida (Scheloribates sp. and Galumna sp.). The sites which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are situated in different bioclimatic zones presenting a very different climatic, edaphic, nutritional, and altitudinal characteristics. The variability of ecological factors showed that the behavior of two species differs. Indeed, Scheloribates sp. is present in all sites except in Biskra whereas Galumna sp. is present only in sites belonging to humid and sub humid bioclimatic zones. Moreover, Scheloribates sp. appears more tolerant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while Galumna sp. is more stringent and its presence is marked only in the sites where ecological conditions are better. Thus, it can be noted th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oribatid is not only conditioned solely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but also by intrinsic factors specific to each species. The specific behavior of Galumna sp. and the tolerance of Scheloribates sp. are interesting and can be the subject of bioindicator species that can inform us about the changes that effect whether natural or anthropogenic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IBATIDA ecological factors area bioclimatic spatiotemporal.
下载PDF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低温净化效果及其与微生物作用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隗岚琳 刘东升 +3 位作者 廖雪珂 陈宇琛 严晗璐 陈求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039-4048,共10页
人工湿地净化过程受基质、微生物及植物的多重作用,但有关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效果与微生物之间的关联及响应机制的认识较为匮乏.本文针对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分析了其低温条件下水质净化效果,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在OTU水平上利用微... 人工湿地净化过程受基质、微生物及植物的多重作用,但有关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效果与微生物之间的关联及响应机制的认识较为匮乏.本文针对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分析了其低温条件下水质净化效果,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在OTU水平上利用微生物丰度聚类热图和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NMDS分析,揭示了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湿地对TN、COD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对TP的去除效果不佳.基质微生物群落时空变化显著,与湿地净化效果密切相关,革兰氏阴性菌门类众多和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较低,分别是TN去除效果较好和TP去除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COD、DO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而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脱氮微生物的活跃度.基质微生物在湿地运行2周后,对污染物去除的介导作用稳定,建议设立这一关键时间点,并辅以菌群、碳源投入等措施,提升湿地的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垂直潜流 低温环境 水质净化 生物演变
原文传递
市政污泥接种焦化废水好氧降解能力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国新 吴海珍 +6 位作者 孙胜利 胡肖怡 吴晓英 陈华勇 范一文 胡成生 韦朝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807-3815,共9页
焦化废水是毒性很大的典型工业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需要微生物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以探讨焦化废水对微生物的毒性抑制以及微生物对焦化废水的适应过程为目的,通过于焦化废水原水中接种市政污泥,在考察COD、苯酚、氨氮和硫氰化物等主要... 焦化废水是毒性很大的典型工业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需要微生物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以探讨焦化废水对微生物的毒性抑制以及微生物对焦化废水的适应过程为目的,通过于焦化废水原水中接种市政污泥,在考察COD、苯酚、氨氮和硫氰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标降解的基础上,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降解过程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接种了市政污泥的焦化废水培养16 h后COD开始下降,40 h时苯酚降解了97.14%,72 h时硫氰化物开始降解,96 h时硫氰化物浓度低于检测限,氨氮浓度随着硫氰化物的降解而升高.群落测序分析表明,不同培养阶段污泥中微生物表现出群落结构及丰度上的差异:在苯酚降解阶段,苯酚优势降解菌Acinetobacter、Pseudomonas的丰度增大,48 h总相对丰度为13.04%;在硫氰化物降解阶段,Sphingobacterium、Brevundimonas、Lysobacter、Chryseobacterium为主导菌属,96 h时其总相对丰度为16.13%;在144 h阶段,优势菌属则变为Fluviicola、Stenotrophomonas和Thiobacillus,总相对丰度为22.45%.由此认为,市政污泥克服了焦化废水中毒性成分的抑制作用之后能迅速适应环境,表现出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废水降解成分的变化而改变,环境因子和降解功能菌之间的竞争是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市政污泥 生物群落演变 好氧降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