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古生代海洋中连续15Ma期间深海生物硅质沉积的证据
1
作者 Tolmacheva T J 文凤英 《海洋地质动态》 2001年第11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早古生代 海洋 放射虫 深海生物硅质沉积 沉积岩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硅质生物成因及对页岩气开发的意义 被引量:125
2
作者 王淑芳 邹才能 +3 位作者 董大忠 王玉满 黄金亮 郭召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6-486,共11页
通过岩石学、有机碳含量、主量元素和力学性质分析,对四川盆地长宁双河剖面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进行硅质成因研究。长宁双河剖面底部页岩过量硅含量为40%~62.7%,具有高SiO2,P2O5和Fe2O3,低Al2O3,TiO2,FeO和MgO的特征。... 通过岩石学、有机碳含量、主量元素和力学性质分析,对四川盆地长宁双河剖面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进行硅质成因研究。长宁双河剖面底部页岩过量硅含量为40%~62.7%,具有高SiO2,P2O5和Fe2O3,低Al2O3,TiO2,FeO和MgO的特征。Al/(Fe+Al+Mn)比值为0.67~0.71,Si/(Si+Al+Fe)比值为0.89~0.93,在Al–Fe–Mn图解上落在生物成因区。五峰组有机碳含量(TOC)为2%~7.55%,平均3.73%。龙马溪组页岩有机碳含量为0.23%~8.36%,平均1.16%,TOC〉2%段集中在剖面底部21 m,TOC与硅质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页岩中发现大量放射虫、海绵骨针等微体化石,证实硅质为生物成因,指示页岩沉积环境为深水陆棚,有利于形成自然裂缝和后期压裂改造,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富有机质页岩 硅质生物成因 裂缝
下载PDF
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硅质生物成因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江涛 李永杰 +2 位作者 张元春 刘双莲 蔡英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4-41,共8页
以页岩露头样品和钻井岩屑样品元素测量结果为依据,结合岩心和薄片观察,分析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硅质生物成因的证据,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存在大量的笔石、角石、珊瑚等古生物化石和放射... 以页岩露头样品和钻井岩屑样品元素测量结果为依据,结合岩心和薄片观察,分析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硅质生物成因的证据,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存在大量的笔石、角石、珊瑚等古生物化石和放射虫微体生物化石;SiO_2含量介于40%~80%,平均达63%;过量硅含量为2.6%~55.31%,其中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下段过量硅含量较高,平均分别为41.3%和25.5%;Al/(Al+Fe+Mn)值介于0.62~0.87,与纯生物成因硅质岩相近,Al-Fe-Mn三角图上,研究区页岩样品绝大部分落在生物成因区,表明页岩硅质成分属于生物成因;深水陆棚贫氧、缺氧沉积环境有利于页岩有机质的富集和有机孔隙的发育,对于页岩天然裂缝的形成和后期人工压裂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石坝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 硅质生物成因 地质意义
下载PDF
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硅质生物的变化及其环境控制因素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汝建 陈荣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5-690,共6页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采取了 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 ,其中对硅质生物和陆源碎屑的详细研究发现 ,它们主要由硅藻、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组成 .其中 ,硅藻在样品中的丰度均占绝对优势 ,高出放射虫和海绵骨针一个数量级 .它们与环境控...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采取了 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 ,其中对硅质生物和陆源碎屑的详细研究发现 ,它们主要由硅藻、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组成 .其中 ,硅藻在样品中的丰度均占绝对优势 ,高出放射虫和海绵骨针一个数量级 .它们与环境控制因素关系的分析表明 ,硅藻、放射虫和海绵骨针丰度的高低及其保存程度与深度、温度、盐度和受大规模季节性气候变化控制的表层海水的高营养和高生产力 ,以及陆源物质输入的变化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硅质生物丰度 环境控制因素 白令海
下载PDF
海相优质烃源岩中硅钙质来源:生物骨壁壳及其碎屑
5
作者 卢龙飞 陶国亮 +3 位作者 万俊雨 申宝剑 潘安阳 秦建中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7-1165,共9页
应用超显微有机岩石学等技术,从生物分子构成及其稳定性的角度,探讨硅质、钙质骨壁壳等生物碎屑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常见的具有生物硅及硅质衍生物的生物主要是放射虫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硅藻、金藻及某些似鱼鳞藻疑源类等浮游藻类... 应用超显微有机岩石学等技术,从生物分子构成及其稳定性的角度,探讨硅质、钙质骨壁壳等生物碎屑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常见的具有生物硅及硅质衍生物的生物主要是放射虫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硅藻、金藻及某些似鱼鳞藻疑源类等浮游藻类的硅质骨壁壳及其碎屑。在优质烃源岩中能保存下来的生物钙主要来源于浮游有孔虫、翼足虫等动物和颗石藻等浮游藻类或疑源类的钙质骨壁壳及其碎屑。这些生物硅质、钙质骨壁壳碎屑颗粒中常常含有不等量的有机质(果胶或硬蛋白,相当于Ⅲ型有机质),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可生成一定量烃气,并可保存于生物结构的原生孔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骨壁壳生物 硅质生屑 钙质骨壁壳生物 钙质生屑 有机质含量 生物结构原生孔
下载PDF
川西上三叠统生物礁群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荣军 刘树根 +1 位作者 吴熙纯 孙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6,185-186,共7页
川西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硅质海绵生物礁沿龙门山带出露,前人已对其岩性、化石、分布及控制因素作了一定研究。将出露礁体的分布及岩性特征与欧洲硅质海绵礁对比,进一步结合全球海绵—珊瑚礁的演化特征和川西地震剖面中似礁的丘形隆起现... 川西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硅质海绵生物礁沿龙门山带出露,前人已对其岩性、化石、分布及控制因素作了一定研究。将出露礁体的分布及岩性特征与欧洲硅质海绵礁对比,进一步结合全球海绵—珊瑚礁的演化特征和川西地震剖面中似礁的丘形隆起现象,认为川西地区在晚三叠世早期发育硅质海绵—珊瑚礁系列,其中硅质海绵礁发育在较深水环境,现今部分被后期龙门山冲断带推覆至地表;含珊瑚的礁体发育在相对浅水、高能环境,现今位于川西凹陷中;硅质海绵礁的展布范围受北面秦岭古陆的碎屑物注入影响,沿龙门山方向向北逐渐变小;高能礁体发育在川西拗陷至川中古隆起的过渡带上,远离北面物源。对于揭示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到碎屑岩的转变过程及马鞍塘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硅质海绵生物 特提斯 礁演化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柴东欧南凹陷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施辉 李宗星 +5 位作者 杨元元 彭博 胡俊杰 方欣欣 张浩 魏小洁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3-216,共14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欧南凹陷是石炭系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构造单元,具有一定勘探潜力,但对有机质富集机理认识不清导致对优质烃源岩分布的预测缺乏有效指导,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基于地球化学分析、XRD、SEM等分析测试,对石炭系烃源岩矿...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欧南凹陷是石炭系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构造单元,具有一定勘探潜力,但对有机质富集机理认识不清导致对优质烃源岩分布的预测缺乏有效指导,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基于地球化学分析、XRD、SEM等分析测试,对石炭系烃源岩矿物组分、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热演化程度、形成环境、TOC与主要矿物关系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明确了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石炭系发育大量“差-中等”级别和少量“好”以上级别泥页岩和碳酸盐岩烃源岩,形成于咸水、干热、弱还原-弱氧化过渡带的海陆交互陆棚沉积环境;分散有机质由海相和陆相混源型生物有机质组成,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烃源岩主要残留Ⅲ型干酪根,但抽提的氯仿沥青“A”主要来自于Ⅱ型干酪根;高丰度烃源岩TOC随石英矿物组分增大而升高,富含硅质微体生物化石,高硅烃源岩中硅质证实为生物成因,推测石炭纪硅质生物的参与引起海相生物有机质的富集并极大提高了沉积物初级生产力。研究认识为研究区石炭系优质烃源岩分布预测和下一步油气资源部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质 有机质富集 优质烃源岩 石炭系 欧南凹陷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1993~1995年南海中部的硅质生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季风气候和El Nio的响应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汝建 林隽 +2 位作者 郑连福 陈荣华 陈建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974-978,共5页
南海中部放射虫与硅藻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受到季风气候的控制.放射虫与硅藻在季风盛行期增加,在季风转变期减少.季风驱动的海流变化,促进不同海区的海水流动,为海洋表层生物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了放射虫与硅藻通量的增加... 南海中部放射虫与硅藻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受到季风气候的控制.放射虫与硅藻在季风盛行期增加,在季风转变期减少.季风驱动的海流变化,促进不同海区的海水流动,为海洋表层生物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了放射虫与硅藻通量的增加.放射虫通量与有机碳通量、表层初级生产力和表层输出生产力的变化一致.高的放射虫通量对应于高的表层初级生产力.1994~1995年放射虫与硅藻通量的突然增加与这个时期发生的 EI Nino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生物通量 季节性变化 季风气候 南海中部
原文传递
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深度分布特征及其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汝建 陈荣华 肖文申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5,共9页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高生产力的“白令海绿带”下方采取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放射虫组合的研究显示,这一放射虫组合的优势种为Stylochlamydiumvenustum,Spongotrochusglacialis和Antarctissa?sp.,三者的总和超过放射虫总数的50%...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高生产力的“白令海绿带”下方采取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放射虫组合的研究显示,这一放射虫组合的优势种为Stylochlamydiumvenustum,Spongotrochusglacialis和Antarctissa?sp.,三者的总和超过放射虫总数的50%。放射虫含量的深度分布表明,大部分属种在100—500m的深度明显增加,显然是对陆坡至陆架边缘上部水体中高生产力的“白令海绿带”的响应。并由此推断,Stylochlamydiumvenustum,Spongotrochusglacialis,Ceratospyrisborealis和Actinommaboreale等属种主要生活于500m以上水域,并与高生产力的“白令海绿带”相关,可以作为表层生产力的替代物。而Siphocampearachnea,Cycladophoradavisiana,Stylatractuspyriformis和Pseudodictyophimusgracilipes等主要生活于500m以下冷的中层水至深层水中,可以作为中层水和深层水的替代物。白令海陆坡上部至陆架边缘高的有机碳、蛋白石含量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指示了高的表层生产力,是“白令海绿带”的替代物,为研究“白令海绿带”的变化及其地质历史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表层沉积物 放射虫 深度分布 海洋学意义 表层生产力 硅质浮游生物 第四纪
下载PDF
下扬子皖南地区下寒武统大陈岭组页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凯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13689-13698,共10页
下扬子皖南地区下寒武统大陈岭组发育富有机质页岩,前期对该套页岩的关注和研究较为薄弱。为探索大陈岭组页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以该区页岩气探井WY1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岩心、测井资料,通过全岩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有机地球... 下扬子皖南地区下寒武统大陈岭组发育富有机质页岩,前期对该套页岩的关注和研究较为薄弱。为探索大陈岭组页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以该区页岩气探井WY1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岩心、测井资料,通过全岩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等测试手段,重点分析页岩岩石矿物组成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孔隙特征,讨论其沉积环境。结果表明:大陈岭组页岩矿物组成以石英、黏土矿物为主,为生物成因硅质页岩,过量硅含量为33.77%~61.79%,占总硅质含量的46%~75%;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分布在2.27%~7.42%,平均值为4.06%,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3.37%~5.53%,均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有机质严重碳化,测井电阻率普遍低于1Ω·m;发育无机孔隙、有机质孔隙和微裂缝3种孔隙空间类型,有机质孔隙较发育,但主要为孔径10~20 nm的小孔,有效孔隙度平均为1.25%;大陈岭组形成于深海至滞流浅海,自下而上水体滞留程度增强,整体处于贫氧-厌氧的古水体环境,沉积期气候温暖湿润,古生物繁盛,古生产力较高,生物Ba含量为1738.15~5687.74μg/g,平均值为3309.63μg/g,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保存;皖南地区大陈岭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具备页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深化过热演化程度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评价优选保存条件较好的稳定区,有望实现勘探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陈岭组 生物成因硅质页岩 生物Ba 古生产力 页岩气 下扬子
下载PDF
石英结晶度指数:中国四川盆地及周缘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富有机质页岩中硅质为生物成因的定量性新证据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国恒 翟刚毅 +2 位作者 杨锐 何廷鹏 魏斌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35-1149,共15页
采用石英结晶度指数(QCI)来表征晚奥陶世五峰组(WF)和早志留世龙马溪组(LM)页岩硅质和芦草沟组凝灰质页岩中的"空降型"火山灰脱玻化成因硅质的结晶状态,以期将两种硅质区分开来.研究发现,五峰-龙马溪组不同笔石带页岩中硅质的... 采用石英结晶度指数(QCI)来表征晚奥陶世五峰组(WF)和早志留世龙马溪组(LM)页岩硅质和芦草沟组凝灰质页岩中的"空降型"火山灰脱玻化成因硅质的结晶状态,以期将两种硅质区分开来.研究发现,五峰-龙马溪组不同笔石带页岩中硅质的QCI值不同.WF2~3、LM1~4笔石带页岩中硅质的QCI值明显比LM5~9笔石带页岩和芦草沟组样品中硅质的QCI值低.笔石生物为硅元素在地层中的积累和富集起到了吸附、固定和沉淀的积极作用.WF2~3和LM1~4笔石带页岩中硅质的结晶状态差的原因是此类硅质为生物成因.芦草沟组凝灰质页岩中的硅质来源于"空降型"火山灰脱玻化作用,由于其经历的成岩作用强度较弱,其结晶状态也较差.总体而言,虽然WF2~3和LM1~4笔石带页岩中的硅质经历了较强的成岩作用,且部分样品含有碎屑石英颗粒,但是其QCI值仍低于芦草沟组凝灰质页岩中"空降型"火山灰脱玻化成因硅质的QCI值.换句话说,生物成因硅质的结晶状态比"空降型"火山灰脱玻化成因硅质的结晶状态差得多.因此,QCI是证明富有机质、富硅页岩中的硅质为生物成因的有效的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成因硅质 “空降型”火山灰硅质 石英结晶度指数 晚奥陶世五峰组 早志留世龙马溪组
原文传递
Fabrication of a solid superacid with temperature-regulated silica-isolated biochar nanosheets
12
作者 Zengtian Chen Yuxue Xiao +8 位作者 Chao Zhang Zaihui Fu Ting Huang Qingfeng Li Yuanxiong Yao Shutao Xu Xiaoli Pan Wenhao Luo Changzhi Li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8-709,共12页
This paper reports a new strategy for the structural reconstruction of biomass carbon sulfonic acid(BCSA)to its solid superacid counterpart.In this approach,a cheap layered biomass carbon(BC)source is chemically exfol... This paper reports a new strategy for the structural reconstruction of biomass carbon sulfonic acid(BCSA)to its solid superacid counterpart.In this approach,a cheap layered biomass carbon(BC)source is chemically exfoliated by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and then converted to silica-isolated carbon nanosheets(CNSs)by a series of conversion steps.The state of the silica-isolated CNSs and the stacking density of their nanoparticles are regulated by the dehydration temperature.Only the highly isolated and non-crosslinked CNSs with loose particle stacking structures obtained upon dehydration at 250℃ can be turned into superacid sites(with stronger acidity than that of 100%H2 SO4)after sulfonation.This is accompanied by the creation of abundant hierarchical slit pores with high external surface area,mainly driven by the strong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introduced sulfonic acid groups.In typical acid-catalyzed esterification,etherification,and hydrolysis reactions,the newly formed superacid exhibits superio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compared to those of common BCSA and commercial Amberlyst-15 catalysts,owing to its good structural stability,highly exposed stable superacidic sites,and abundance of mesoporous/macroporous channels with excellent mass transfer rate.This groundbreaking work not only provides a novel strategy for fabricating bio-based solid superacids,but also overcomes the drawbacks of BCSA,i.e.,unsatisfactory structural stability,acidity,and poro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conversion Bio-based sulfonic acid Silica isolation Solid superacid Acid catalysis
下载PDF
海绵硅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旭鹏 曹恒 +1 位作者 虞星炬 张卫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82-1886,共5页
海绵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古老的多细胞动物,其中大部分能够利用二氧化硅在常温水环境下合成形状、大小和结构极为丰富的硅质骨骼。随着近年来人们发现其骨骼的基本组成单位骨针具有优异的光导性能和机械性能,海绵生物硅化过程及仿生纳米... 海绵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古老的多细胞动物,其中大部分能够利用二氧化硅在常温水环境下合成形状、大小和结构极为丰富的硅质骨骼。随着近年来人们发现其骨骼的基本组成单位骨针具有优异的光导性能和机械性能,海绵生物硅化过程及仿生纳米和微米硅质生物材料合成的研究成为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的热点。在海绵生物硅化过程中,一类被称为硅蛋白(Silicatein)的蛋白质表现出了特殊的催化活性,也因此得到了生物学家、化学家和材料学家的关注。以下将对硅蛋白的国际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以期促进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硅质骨针 硅蛋白 生物硅化 生物硅质材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