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对人工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闫芳彬 郑景明 +2 位作者 宫殷婷 赵一臣 张家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45-1053,共9页
【目的】园林废弃物经资源化处理利用是人工林土壤培肥和增强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研究园林废弃物不同资源化方式对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可为园林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金叶榆Ulmu... 【目的】园林废弃物经资源化处理利用是人工林土壤培肥和增强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研究园林废弃物不同资源化方式对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可为园林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金叶榆Ulmuspumila‘Jinye’人工林下开展试验,设置粉碎物、堆肥、生物质炭等3种园林废弃物资源化物料和1、2、4 kg·m-23个基于碳当量的施用量,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土壤微生物代谢强度,分析了不同物料和施用量对土壤pH、养分质量分数、微生物碳源利用程度和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①3种物料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质量分数,粉碎物和堆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弱碱性土壤的pH,对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影响不大;生物质炭处理则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②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程度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粉碎物、堆肥、生物质炭;③在6类碳源中,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是区分碳源微生物对3种物料利用的主要碳源种类;3种物料均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酚酸碳源的利用,降低了对氨基酸碳源的利用,粉碎物和堆肥处理下微生物对氨基酸、聚合物等碳源利用强于生物质炭处理,且生物质炭处理下微生物对糖类利用最强;④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随施用量增大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结论】园林废弃物粉碎物、堆肥及生物质炭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工林土壤质量,其中,粉碎物和堆肥处理对降低弱碱性土壤pH、增加土壤肥力及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效果优于生物质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废弃物 粉碎物 堆肥 生物质炭 Biolog-ECO 生物碳源利用
下载PDF
耕作方式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微生物碳源代谢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韦安培 丁文超 +4 位作者 胡恒宇 隋业伟 刘少梅 陈子明 李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5-152,共8页
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常规翻耕(C)、深松(S)、旋耕(R)处理,副区为秸秆还田量,分别设秸秆全还田(P)和秸秆不还田(A)处理,采用Biolog Eco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并分析土壤基本理... 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常规翻耕(C)、深松(S)、旋耕(R)处理,副区为秸秆还田量,分别设秸秆全还田(P)和秸秆不还田(A)处理,采用Biolog Eco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并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结果显示:深松与秸秆还田均有利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含量的提高,0~15 cm土层分别提高了9.78%和24.00%,15~30 cm土层分别提高了7.08%和15.81%;深松提高了15~30 cm土层的pH值6.67%,秸秆还田提高了0~15 cm土层的pH值4.32%。深松和秸秆还田均有利于代谢多样性(丰富度指数、香浓多样性指数)、碳源代谢强度的提高,0~15 cm土层分别提高了26.84%、3.84%和38.02%,15~30 cm土层分别提高了11.87%、3.63%和14.74%。主成分分析表明常规翻耕秸秆不还田和旋耕耕作秸秆不还田碳源代谢功能相近,15~30 cm层次内常规翻耕秸秆全还田碳源代谢功能和深松耕作秸秆全还田处理相近。深松和秸秆还田平均提高了小麦产量5.82%,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与小麦产量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性状 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 小麦
下载PDF
竹豆间种对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马昕伶 秦文婧 +9 位作者 刘凯 刘佳 樊剑波 李忠佩 陈晓芬 吴萌 江春玉 刘凯丽 武志峰 刘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0-206,共7页
选择红壤丘陵区典型柑橘园,设置清耕、自然生草和竹豆间种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变化,并探明主导碳源代谢特征变化的土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相对于清耕和自然生草种植模... 选择红壤丘陵区典型柑橘园,设置清耕、自然生草和竹豆间种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变化,并探明主导碳源代谢特征变化的土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相对于清耕和自然生草种植模式,竹豆间种模式下柑橘园土壤pH提高了24.03%和21.65%,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了19.40%和25.14%、14.02%和18.61%、2.69和3.12倍、63.40%和1.14倍。柑橘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受种植模式影响不显著,但是竹豆间种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和均匀度指数。竹豆间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对于酰胺、氨基酸、酚类和多聚物等多个大类碳源的代谢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清耕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对于糖类尤其是赤藓糖醇、葡萄糖-1-磷酸、D-纤维二糖的代谢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和土壤有机碳密切相关,而pH是影响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多个特异性碳源代谢强度的首要因素。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柑橘园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模式受土壤环境因素影响的大小顺序为:pH>有效磷>碱解氮>有机碳>速效钾。因此,竹豆间种能够缓解柑橘园土壤酸化,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有利于柑橘园土壤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豆间种 柑橘园 红壤丘陵区 生物生物量碳 生物碳源代谢特征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美霞 刘秀 +2 位作者 赵燕 董雯怡 刘恩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213-9225,共13页
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依托山西省东部晋中市寿阳县农业环境与作物高效用水科学观测试验站,采用Biolog-ECO微孔板技术探究覆膜(FM)与裸地不覆膜处理(LD)对旱作春玉米拔节期、灌浆期和收获期3个关键生育... 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依托山西省东部晋中市寿阳县农业环境与作物高效用水科学观测试验站,采用Biolog-ECO微孔板技术探究覆膜(FM)与裸地不覆膜处理(LD)对旱作春玉米拔节期、灌浆期和收获期3个关键生育期不同土层深度下(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FM措施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优势度指数,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均匀度指数。2)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FM与LD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情况均表现为灌浆期较高,而20-30 cm土层,表现为收获期较高,差异均主要体现在碳水类、羧酸类、氨基酸类3大类碳源上。3)拔节期和灌浆期0-10 cm土层中FM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显著高于LD处理;然而收获期0-10 cm土层中恰好相反,呈现出LD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显著高于FM处理。4)此外,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FM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类碳源和羧酸类碳源2大类碳源的利用能力主要与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相关性较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对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主要与土壤含水量、pH、SOC、NH_(4)^(+)-N和NO_(3)^(-)-N含量相关性较好。LD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碳水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与土壤中TN含量的相关性较好,且呈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旱作农田 玉米 生物碳源 多样性
下载PDF
生物质碳源对EPDM阻燃性能和粘接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刘彦彬 牛丽丽 +2 位作者 赵晓雅 王峥 齐双春 《中国胶粘剂》 CAS 2024年第10期67-71,共5页
为了改善三元乙丙橡胶(EPDM)的阻燃性能和粘接性能,本文以EPDM为基体材料,添加适量的聚磷酸铵和三聚氰胺,并以葡萄糖、糊精、环糊精和淀粉等天然产物为碳源,制备了阻燃型EPDM粘接剂。考察了各种生物质碳源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阻燃... 为了改善三元乙丙橡胶(EPDM)的阻燃性能和粘接性能,本文以EPDM为基体材料,添加适量的聚磷酸铵和三聚氰胺,并以葡萄糖、糊精、环糊精和淀粉等天然产物为碳源,制备了阻燃型EPDM粘接剂。考察了各种生物质碳源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和粘接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葡萄糖、糊精、环糊精和淀粉作为碳源,与聚磷酸铵、三聚氰胺复合,都可以明显改善EPDM的成碳效果。若要进一步提高阻燃性能,需要添加膨胀效果显著的物质。(2)葡萄糖、糊精、环糊精和淀粉都富含羟基,极性较大,可以明显改善EPDM的粘接性能;但与EPDM的相容性差,导致橡胶本体的拉伸强度明显降低。若要进一步提高粘接性,寻找合适的增容剂是主要突破口。(3)固定聚磷酸铵为25份,通过氧指数、拉伸性能和粘接性能的比较,环糊精的综合性能最好,最佳用量为25份左右;糊精次之,最佳用量为35份左右;葡萄糖和淀粉的最佳用量为15份左右。但是葡萄糖的熔点太低,硫化温度较高,不适合作为阻燃碳源。而糊精、环糊精和淀粉都有比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乙丙橡胶 生物碳源 阻燃性能 粘接性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不同绿肥腐解对烟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的微生物机制
6
作者 王仕海 尚军 +9 位作者 汤红印 陈鹏 黄占平 魏忠秋 王忠宇 尚关兴 易凯 尚德双 李珍权 王晓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9-775,共7页
为阐明绿肥还田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机制,针对贵州植烟土壤,选取光叶苕子、油菜和黑麦草3种绿肥为供试材料,通过微宇宙试验,研究了添加3种绿肥恒温培养30 d后土壤中有机酸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以及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 为阐明绿肥还田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机制,针对贵州植烟土壤,选取光叶苕子、油菜和黑麦草3种绿肥为供试材料,通过微宇宙试验,研究了添加3种绿肥恒温培养30 d后土壤中有机酸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以及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绿肥腐解均显著提升了植烟土壤有效磷含量、微生物代谢活性强度(AWCD)和磷酸酶活性,特别是光叶苕子处理对上述指标的提升最为显著。同时,光叶苕子处理中有机酸总量,特别是柠檬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随机森林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AWCD、磷酸酶活性以及有机酸含量是影响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键因子,其中AWCD的提高可以直接促进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提升;此外,AWCD还可以通过影响磷酸酶的活性和有机酸的含量影响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其中微生物代谢活性通过促进磷酸酶活性从而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土壤磷素有效性提升的首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磷 绿肥腐解 有机酸 磷酸酶活性 生物碳源代谢
下载PDF
液态有机肥对‘凤丹’牡丹脂肪酸、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碳利用的影响
7
作者 刘田泓一 李东升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9-136,共8页
本试验采用田间滴灌方式,以‘凤丹’为材料,设置施用牡丹专用液体肥(NPK)、牛羊粪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1)、玉米秸秆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2)、蚯蚓粪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3)、海藻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4)、鱼虾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5)处理,以不施... 本试验采用田间滴灌方式,以‘凤丹’为材料,设置施用牡丹专用液体肥(NPK)、牛羊粪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1)、玉米秸秆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2)、蚯蚓粪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3)、海藻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4)、鱼虾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5)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液态有机肥对牡丹籽粒脂肪酸组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凤丹’中共检测到15种脂肪酸,包含8种饱和脂肪酸(C10∶0、C12∶0、C14∶0、C16∶0、C18∶0、C20∶0、C22∶0、C24∶0)、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C14∶1、C16∶1、C18∶1、C20∶1)以及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C18∶2、C18∶3n3、C20∶5n3),其中L1处理的亚油酸与α-亚麻酸含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0.532~8.040个、0.956~8.431个百分点。液态有机肥处理提高了籽粒脂肪酸、土壤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与能力;且L1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组分(MBC、DOC、ROC)含量、平均颜色变化率、6种微生物碳源类型利用强度及香农指数均具有较大值。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指标(SOC、MBC、DOC、ROC)与6种微生物碳源类型均呈正相关。综上,施用牛羊粪提取物液态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促进α-亚麻酸与亚油酸为主的脂肪酸合成,是种植油用牡丹的最优液态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有机肥 牡丹 脂肪酸组分 土壤有机碳 生物碳源利用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6
8
作者 孙凤霞 张伟华 +3 位作者 徐明岗 张文菊 李兆强 张敬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92-2798,共7页
采集湖南省祁阳县红壤长期定位施肥19年的土壤样品,分析长期不同施肥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以揭示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19年后,有机肥单施或与化肥配合施用均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 采集湖南省祁阳县红壤长期定位施肥19年的土壤样品,分析长期不同施肥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以揭示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19年后,有机肥单施或与化肥配合施用均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单施有机肥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为231和81mg·kg-1,化肥有机肥配施分别为148和73mg·kg-1,均显著高于化肥配施秸秆、不施肥和单施化肥;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秸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平均为6.0%,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Biolog-ECO分析中,平均吸光值(AWCD)的大小为:化肥有机肥配施、单施有机肥>对照>单施化肥、化肥配施秸秆.单施有机肥或与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红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化肥配施有机肥的红壤微生物对聚合物类碳源利用率最高,化肥配施秸秆的红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的利用率最高.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率,提高红壤肥力,保持作物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生物生物量碳 生物生物量氮 生物碳源利用率 红壤
原文传递
生物炭用量对(土娄)土微生物量及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周凤 耿增超 +6 位作者 许晨阳 刘莉丽 张久成 李倩倩 陈树兰 王咪 王慧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77-1289,共13页
【目的】研究果树树干、枝条制成的生物炭添加4~5年后,其添加量对(土娄)土微生物量及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为生物炭改良(土娄)土的合理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关中(土娄)土的长期田间试验,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及Bi... 【目的】研究果树树干、枝条制成的生物炭添加4~5年后,其添加量对(土娄)土微生物量及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为生物炭改良(土娄)土的合理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陕西关中(土娄)土的长期田间试验,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及Biolog-ECO检测法,研究了生物炭不同添加量(0、20、40、60、80 t/hm^2)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C、N、P、C/N的动态变化及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结果】当生物炭添加量为40~60 t/hm^2时,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当生物炭添加量≥40 t/hm^2时,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C/N;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N、P没有显著影响。当生物炭添加量为20 t/hm^2时,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季节波动;当生物炭添加量为40~60 t/hm^2时,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C/N的季节波动;当生物炭添加量为20~60 t/hm^2时,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P的季节波动;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N的季节波动没有显著影响。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高量生物炭的添加有降低土壤微生物整体代谢活性的趋势。当生物炭添加量为60 t/hm^2时,显著降低了土壤丰富度指数,显著提高了均匀度指数;当生物炭添加量≥60 t/hm^2时,显著降低了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利用糖类、氨基酸类、多聚物类、多酚化合物类、多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没有显著影响,但生物炭添加量为60t/hm^2时,土壤微生物显著降低了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率;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是(土娄)土中微生物比较偏好、利用率较高的碳源。【结论】生物炭添加4~5年后,在第7季作物冬小麦生育期内,其不同添加量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依然有显著的差异。生物炭添加量为40 t/hm^2时,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C/N,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季节波动;生物炭添加量大于40 t/hm^2时,土壤微生物的整体代谢活性,表征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土壤微生物对糖类、氨基酸类、多胺类碳源的利用率均呈现降低趋势。因此,生物炭添加量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土娄)土 生物 生物碳源代谢活性
下载PDF
生物质碳源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2MnPO4F/C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伟 刘峥 +3 位作者 艾慧婷 周含子 吕奕菊 张淑芬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6-1142,共7页
本文以甘蔗渣作为生物质碳源制备Na2MnPO4F/C正极材料。通过球磨法及原位热解法制备Na2MnPO4F/C正极材料,利用拉曼光谱对正极材料制备条件进行表征分析,得出Na2MnPO4F/C最佳制备条件为碳源用量15%、煅烧温度600℃。利用XRD、SEM、EDS、... 本文以甘蔗渣作为生物质碳源制备Na2MnPO4F/C正极材料。通过球磨法及原位热解法制备Na2MnPO4F/C正极材料,利用拉曼光谱对正极材料制备条件进行表征分析,得出Na2MnPO4F/C最佳制备条件为碳源用量15%、煅烧温度600℃。利用XRD、SEM、EDS、电化学测量技术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材料结晶性良好,碳材料很好地包覆在Na2MnPO4F聚氟阴离子材料表面,并且不影响材料结构。组装成纽扣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Na2MnPO4F/C材料电化学性能优于Na2MnPO4F材料,在0.1C下,Na2MnPO4F/C材料首圈放电比容量为8.71 m Ah/g,而Na2MnPO4F材料首圈放电比容量为1.94 m Ah/g,通过原位热解法进行碳包覆能有效的提高材料的电子电导性,增加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钠基氟磷酸盐 生物碳源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以丝瓜络作为固体碳源生物膜的SND反应器启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立秋 黄有文 +3 位作者 李淑更 黄奕亮 王登敏 何培芬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5期76-81,共6页
采用农业废弃物——丝瓜络作为生物膜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系统的填料和固体碳源,研究丝瓜络固体碳源反应器的启动特性.试验研究丝瓜络的静态释碳规律;反应器启动过程中COD_(Cr)、NH_4^+-N、TN的去除效果;反应器启动成功后,利用比氧吸收... 采用农业废弃物——丝瓜络作为生物膜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系统的填料和固体碳源,研究丝瓜络固体碳源反应器的启动特性.试验研究丝瓜络的静态释碳规律;反应器启动过程中COD_(Cr)、NH_4^+-N、TN的去除效果;反应器启动成功后,利用比氧吸收速率(SOUR)、比硝化速率(SNR)及比反硝化速率(SNUR)测试生物膜性能等内容.结果表明,丝瓜络静态释碳量在41 h达到最大值,释碳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反应器在启动的第21周期时,CODCr、NH_4^+-N、TN的去除率均在70%以上,表明该固体碳源生物膜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系统启动成功;SOUR、SNR和SNUR分别可达0.92 mg·(L·min)^(-1)、8.52 mg·(L·h)^(-1)和5.66 mg·(L·h)^(-1),说明该生物反应器可快速启动且生物膜活性高,丝瓜络适合作为固体碳源生物膜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络 固体碳源生物 SND SOUR SNR SNUR
下载PDF
微米铁复合生物碳源对地下水中1,2-二氯乙烷的高效去除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乃瑾 宋云 +2 位作者 魏文侠 王海见 孙仲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02-1309,共8页
1,2-二氯乙烷(1,2-DCA)是一类地下水中常见的难降解饱和氯代烃,为探究厌氧条件下零价铁(ZVI)协同生物作用对其降解规律,采集北京市某氯代烃污染场地地下水及含水层土壤,利用微宇宙实验体系,通过添加由微米级零价铁(mZVI)、生物碳源及营... 1,2-二氯乙烷(1,2-DCA)是一类地下水中常见的难降解饱和氯代烃,为探究厌氧条件下零价铁(ZVI)协同生物作用对其降解规律,采集北京市某氯代烃污染场地地下水及含水层土壤,利用微宇宙实验体系,通过添加由微米级零价铁(mZVI)、生物碳源及营养组成的复合药剂,考察不同条件下1,2-DCA的去除效果,并对地下水理化参数的变化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复合药剂添加量为3%时,恒温、避光、匀速振荡的反应条件下,15 d内地下水中的1,2-DCA即可降至低于检出限.中性pH及SO_4^(2-)的存在更有利于1,2-DCA的脱氯降解. 30 d后仅检测到体系中明显的乙烯产生,推测双脱氯消除为1,2-DCA在该体系内的主要降解途径.此外,复合药剂加入后,地下水可长时间维持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100~-300 m V)、溶解氧(<0. 5 mg·L^(-1))以及适宜的pH值(6. 5~7. 5),利于厌氧微生物活性的维持及脱氯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烃 1 2-二氯乙烷(1 2-DCA) 地下水 微米零价铁(mZVI) 生物碳源
原文传递
原油碳源微生物自动寻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景贵成 郭尚平 俞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88,92,共6页
应用可视化实验观测方法,对3种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进行的研究发现,原油碳源微生物有向原油定向运移并直接接触原油的“自动寻的”功能,并使原油碳源处菌群高度富集。这种自动寻的运移是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 应用可视化实验观测方法,对3种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进行的研究发现,原油碳源微生物有向原油定向运移并直接接触原油的“自动寻的”功能,并使原油碳源处菌群高度富集。这种自动寻的运移是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础。实验发现,在任何时候,原油碳源处的菌浓度比其他各处高出5~6个数量级。距原油碳源越远,菌浓度越低,其代谢产物浓度分布规律与菌浓度分布规律相符。微观模拟实验表明,高浓度的菌群及其大量代谢产物协同作用于原油碳源有利于剩余油启动。依据所得规律,对应用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生产模式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碳源生物 定向运移 提高原油采收率 菌群局部富集 驱油机理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玉米秸秆生物质碳源预处理条件选择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陶正凯 左思敏 +3 位作者 许玲 曾杰 常俏 荆肇乾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17年第8期1-4,12,共5页
预处理条件选择是提高碳源碳释放性能的关键问题。本实验比较了未处理、酸处理、碱处理、高温蒸煮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碳释放性能。结果表明,酸预处理、碱预处理和高温预处理均能起到明显破坏纤维素结构、释放有机质的作用。但是高温预处... 预处理条件选择是提高碳源碳释放性能的关键问题。本实验比较了未处理、酸处理、碱处理、高温蒸煮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碳释放性能。结果表明,酸预处理、碱预处理和高温预处理均能起到明显破坏纤维素结构、释放有机质的作用。但是高温预处理质量损失较大,达到312.4mg·g^(-1),造成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流失,降低了生物质碳源的使用周期。碱处理释放效果优于酸处理,10d内平均释放量达11.9mg·(g·d)^(-1)。实验进一步比较了碱处理的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当碱浓度为2%Na OH、固液比为1∶10、浸泡时间为10h时释放效果较好。动力学试验表明,该预处理条件下,溶解性COD具有在12h内快速释放的特点,后期释放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碳源 预处理 碱处理 动力学
下载PDF
碱热处理生物质碳源材料比选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帅全 张驰 +1 位作者 王印 荆肇乾 《森林工程》 2020年第5期99-105,共7页
针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时反硝化碳源不足的问题,以玉米秆和美人蕉秆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条件的碱热预处理,并根据其浸出液连续4 d释放的COD与TN的比值来分析选出最优的碱热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玉米秆的最优处理条件为在4%氢氧化钠... 针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时反硝化碳源不足的问题,以玉米秆和美人蕉秆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条件的碱热预处理,并根据其浸出液连续4 d释放的COD与TN的比值来分析选出最优的碱热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玉米秆的最优处理条件为在4%氢氧化钠溶液中,95℃水浴加热0.5 h;美人蕉秆的最优处理条件为在1%氢氧化钠溶液中,55℃水浴加热0.5 h;总体上同等条件下预处理后的美人蕉秆的释碳能力明显高于玉米秆;最优预处理条件的美人蕉秆耗能较少,成本更低,更适合作为外加生物质碳源投放到人工湿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碳源 碱热预处理 释碳性能 释氮性能
下载PDF
生物质碳源与非生物质填料组合生态浮床净化水体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小宝 马志远 +2 位作者 陈晓阳 伏炯 陈士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4-129,共6页
为提升生态浮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以无碳填料为对照,选用生物质碳源(玉米芯)与沸石制备碳源复合填料,分别添加到菖蒲+旱伞草、美人蕉+旱伞草、美人蕉+菖蒲3种植物组合构建的组合生态浮床中,以研究生物质碳源复合填料生态浮床对氮、磷和... 为提升生态浮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以无碳填料为对照,选用生物质碳源(玉米芯)与沸石制备碳源复合填料,分别添加到菖蒲+旱伞草、美人蕉+旱伞草、美人蕉+菖蒲3种植物组合构建的组合生态浮床中,以研究生物质碳源复合填料生态浮床对氮、磷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及浮床植物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复合碳源填料对促进植物生长和提升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有重要作用。加碳源组合中植物的平均生长速度和生长量整体优于无碳组合。加碳源组合浮床对NH 4+—N、NO 3-—N、TP、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0%、88.7%、54.4%、58.7%,较相应的无碳组合去除率提高了6.9%,5.0%,18.4%,-22.3%。加碳源组合中的“菖蒲+旱伞草”组合对NH 4+—N、NO 3-—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6.6%、92.6%、60.7%,均高于“美人蕉+菖蒲”、“美人蕉+旱伞草”组合生态浮床的去除率。推荐生物质碳源与“菖蒲+旱伞草”组合生态浮床用于水体原位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净化 生态浮床 生物碳源 原位水体修复
下载PDF
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马驿 彭金菊 +3 位作者 王芸 陈法霖 陈进军 孙永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06-1512,共7页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Biolog法,分析环丙沙星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环丙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丙沙星(wCIP≥0.1μg/g)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土...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Biolog法,分析环丙沙星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环丙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丙沙星(wCIP≥0.1μg/g)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土壤中环丙沙星浓度愈高,微生物量碳含量愈低,100μg/g的环丙沙星处理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下降58.69%。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影响显著,环丙沙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环丙沙星(wCIP≥0.1μg/g)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和代谢多样性,但不同浓度的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影响不同,0.1、1、10μg/g的环丙沙星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处理前期(用药第7天、21天),这种影响在处理后期(用药第35天)表现不明显,100μg/g的环丙沙星在用药的前期和后期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土壤中环丙沙星积累到该浓度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沙星 土壤微生物群落 生物量碳 生物碳源利用率
下载PDF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土壤中添加不同肥料养分后土壤微生物短期变化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吕美蓉 李忠佩 +2 位作者 刘明 江春玉 车玉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73,共5页
为了阐明改变肥料养分投入后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短期变化,采集长期定位有机无机肥配施的红壤水稻土,通过室内培育试验,观测添加不同肥料养分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BIOLOG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中添加无... 为了阐明改变肥料养分投入后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短期变化,采集长期定位有机无机肥配施的红壤水稻土,通过室内培育试验,观测添加不同肥料养分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BIOLOG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中添加无机肥料养分短期内(185 d)降低了15%~22%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55.6%的微生物群落平均光密度;添加有机肥料养分短期内提高了8%~42%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992%的微生物群落平均光密度;而不添加肥料养分短期内提高了501%的微生物群落平均光密度,降低了微生物群落均一性,但对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影响不大。此外,添加不同肥料养分均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模式。长期配施有机无机肥土壤中添加不同肥料养分后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其差异体现在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碳源利用特性的变化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不同肥料养分 生物生物量碳 生物碳源利用特性
下载PDF
南疆野生黑果枸杞果实抗氧化成分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顾美英 唐光木 +4 位作者 冯雷 孙宁川 马海刚 廖娜 徐万里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30-1940,共11页
【目的】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是一种耐盐小灌木,其果实富含花青素和多糖等抗氧化成分,经济价值高。影响黑果枸杞抗氧化成分含量的因素较多,测定南疆不同生态条件下野生黑果枸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和果实抗氧化... 【目的】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是一种耐盐小灌木,其果实富含花青素和多糖等抗氧化成分,经济价值高。影响黑果枸杞抗氧化成分含量的因素较多,测定南疆不同生态条件下野生黑果枸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和果实抗氧化成分的组成情况,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为黑果枸杞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测定方法、Biolog微平板和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和果实抗氧化成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黑果枸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和果实抗氧化成分含量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但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1)根际土壤p H、电导率的变化幅度分别为8.86~8.04和16.43~0.06 ms/cm,二者与微生物活性(AWCD)、Shannon丰富度指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电导率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Mc Intosh均匀度呈显著正相关。(2)144 h Biolog碳源利用表明,黑果枸杞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阿克陶和野云沟分别为2.04和1.62,库尔楚园艺场为0.71,其余均较低。土壤养分含量与AWCD和Shannon指数呈负相关;与Simpson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呈正相关。载荷因子分析表明,影响黑果枸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类型为碳水化合物、羧酸类和多聚物类碳源。(3)果实中花青素、还原糖和多糖含量分别变化于46.88~11.75、351.16~229.19和176.34~169.52 mg/g。土壤p H、电导率、有机质、全氮与黑果枸杞果实花青素呈正相关。p H和多糖呈显著正相关;但电导率和养分与多糖呈负相关。Shannon指数与花青素和多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提高p H、盐分含量和微生物丰富度能增加果实抗氧化成分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枸杞 抗氧化成分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
下载PDF
洛克沙胂暴露对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草 白玲 +2 位作者 郭瑞子 马驿 孙永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3,共6页
【目的】运用Biolog法分析洛克沙胂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洛克沙胂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集新鲜土壤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溶液混匀,使药物质量分数(以As计)分别为:低质量分... 【目的】运用Biolog法分析洛克沙胂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洛克沙胂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集新鲜土壤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溶液混匀,使药物质量分数(以As计)分别为:低质量分数组15 mg· kg-1、中质量分数组75 mg· kg-1、高质量分数组150 mg· kg-1,放置在室温(20~25℃)下培养,于处理后第1、2、3、5、8周分别采取培养土壤,用Biolog法进行分析。【结果和讨论】洛克沙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影响显著,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经主成分分析,第1周,洛克沙胂低质量分数组( w=15 mg· kg -1)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第2、3、5、8周,各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高质量分数组( w=150 mg· kg-1)与对照组差异最大。结果表明,洛克沙胂可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能力与多样性改变,胁迫浓度越高其作用越强。同时,洛克沙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能力与多样性的影响还表现出时间差异,在暴露胁迫的后期(第5、8周),洛克沙胂的影响逐步减弱,可能与洛克沙胂在土壤中发生化学结构改变和降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沙胂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生物碳源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