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代谢性骨病生物考古学》评介
1
作者 代琪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304,共2页
The Bioarchaeology of Metabolic Bone Disease(Second Edition)《代谢性骨病生物考古学》(第2版)由Megan B.Brickley,Simon Mays和Rachel Ives编著。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是指导致正常骨形成、吸收或矿化发生系统性改... The Bioarchaeology of Metabolic Bone Disease(Second Edition)《代谢性骨病生物考古学》(第2版)由Megan B.Brickley,Simon Mays和Rachel Ives编著。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是指导致正常骨形成、吸收或矿化发生系统性改变的疾病或疾病组合。代谢性骨病多与营养不良和激素失调有关,如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或软骨病)、缺乏铁微量元素(贫血症)、骨质疏松症等。此外,在欧洲,佩吉特氏骨病已成为仅次于骨质疏松症的第二大代谢性骨病。作为一种影响骨骼的疾病,现代人类和古代人类的骨骼上均有发现代谢性骨病的存在。由于生物考古学以古代人类遗骸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研究古代人类遗骸上的代谢性骨病可以称为“代谢性骨病生物考古学的研究”。近年来,坏血病、佝偻病、贫血症和骨质疏松症等代谢性骨病在古代人类遗骸上留下的永久且可诊断的病变特征引起了古病理学家的重视,代谢性骨病逐渐成为古病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性骨病 生物考古 骨质疏松症 佝偻病 维生素D 病变特征 贫血症 软骨病
下载PDF
探寻东胡遗存——来自生物考古学的新线索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泓 张全超 常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8,共6页
对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出土的古代居民遗骸所进行的包括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生物考古学综合性研究表明,该组东周时期居民的人种类型为具有低颅、阔面、面部扁平度很大等西伯利亚蒙古人种性状,与已知的... 对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出土的古代居民遗骸所进行的包括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生物考古学综合性研究表明,该组东周时期居民的人种类型为具有低颅、阔面、面部扁平度很大等西伯利亚蒙古人种性状,与已知的鲜卑人、契丹人、蒙古人的种族特征十分接近。其线粒体DNA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多维度分析结果显示,该组古代人群在母系遗传上与现代北亚人群及古代拓跋鲜卑人有着比较近的亲缘关系。而食谱分析的结果则表明,井沟子古代居民在日常饮食结构中保持着较高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暗示出饲养业和狩猎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沟子遗址 东胡 生物考古
下载PDF
生物考古所见两周时期官庄聚落的人群与社会 被引量:1
3
作者 陶大卫 张国文 +2 位作者 周亚威 陈朝云 韩国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0-327,共8页
本文从生物考古视角探讨官庄聚落两周时期的人群与社会状况。官庄聚落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农田管理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手工业经济较为兴盛,存在多种类的手工业作坊。聚落内社会等级分化明显,人群构成较为复杂,这些社会状况都在人群食物... 本文从生物考古视角探讨官庄聚落两周时期的人群与社会状况。官庄聚落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农田管理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手工业经济较为兴盛,存在多种类的手工业作坊。聚落内社会等级分化明显,人群构成较为复杂,这些社会状况都在人群食物结构上有所反映。贵族阶层具有最高的δ^(15)N值,食用较多的肉食资源;平民阶层δ^(15)N值都偏低,显示较低的动物蛋白摄取。不同葬俗的群体在饮食结构方面差异明显:直肢葬群体主要以C_(4)类食物为主,与同样采用直肢葬的贵族阶层较为一致,官庄墓葬以直肢葬为主,这一群体应是官庄聚落土著居民;相较于直肢葬群体,屈肢葬群体食用了更多的C_(3)类植物,从个别屈肢葬个体食用水稻这一官庄聚落并未种植的C_(3)类作物来看,屈肢葬群体流动性较大,有可能为外来群体。官庄聚落人群构成复杂的状况,应与区域内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较为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庄遗址 两周时期 生物考古
下载PDF
生物考古中的DNA分析技术概况 被引量:2
4
作者 申万祥 姚默 +3 位作者 赵兵 崔超 巩江 倪士峰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年第2期11-14,共4页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生物考古中的古DNA提取、污染鉴别、防止降解、PCR扩增分析、测序等方面的技术做了简要概述,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古DNA分析技术的完善和创新。
关键词 生物考古 分子生物 古DNA 分析技术
下载PDF
《人类进化和生物考古视角下的牙齿生长发育》评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雯欣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3-634,共2页
牙齿人类学(Demalanthropology)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通过对人类牙齿特征及其变异性(即牙齿齿冠与齿根的形态学和测量学特征)进行研究来探讨人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此外,牙齿的生长发育、疾病、磨耗、使用模式、人工... 牙齿人类学(Demalanthropology)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通过对人类牙齿特征及其变异性(即牙齿齿冠与齿根的形态学和测量学特征)进行研究来探讨人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此外,牙齿的生长发育、疾病、磨耗、使用模式、人工畸形和拔牙习俗等也是牙齿人类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从牙齿的研究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在推断个体的性别和死亡年龄、复原古人类的行为习惯和食物结构、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迁移路线等问题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特征 人类进化 生长发育 生物考古 体质人类学 评介 分支学科 人类学家
下载PDF
寄生物考古学简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居中 任启坤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19-22,共4页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寄生物考古学近几十年来在国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寄生物考古学家通过对古尸、粪化石、粪土的研究,恢复其中所含的古寄生物,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为了解古代自然环境、人类行为、人类健康状况等诸多方面提供了非常有价...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寄生物考古学近几十年来在国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寄生物考古学家通过对古尸、粪化石、粪土的研究,恢复其中所含的古寄生物,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为了解古代自然环境、人类行为、人类健康状况等诸多方面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在国内相关研究甚少.这里作者简要地讲述了寄生物考古学的萌芽、初步发展、成熟、进一步发展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并对寄生物考古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考古 发展历程 发展前景
下载PDF
生物考古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6
7
作者 胡耀武 王昌燧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5期84-89,共6页
简要介绍了生物考古的概念和发展史,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生物考古若干前沿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生物考古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生物考古 人类起源与进化 人类体质特征 人类遗传结构 人类食物结构 人类迁徙 农业起源与发展 古环境的响应
下载PDF
《生物考古学:通过骨骼解读人类行为(第二版)》评介
8
作者 张全超 张雯欣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3-144,共2页
生物考古学(Bioarchaeology)是一门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生物遗存的综合研究进而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的学科。1972年,英国考古学家GrahameClark在其著作((Starr Carr:A Case Studyin Bioarchaeology))中首次提出了“生物考古学”... 生物考古学(Bioarchaeology)是一门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生物遗存的综合研究进而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的学科。1972年,英国考古学家GrahameClark在其著作((Starr Carr:A Case Studyin Bioarchaeology))中首次提出了“生物考古学”的概念,当时的研究范围仅限于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此后,由于受到新考古学理论的冲击,“生物考古学”的概念产生了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考古 人类行为 第二版 评介 解读 骨骼 考古遗址 人类社会
下载PDF
古代人类牙齿结石的生物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陶大卫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7年第1X期30-34,共5页
20世纪70年代,“生物考古(bioarchaeology)”一词首次被提出,但当时仅指考古遗址中动物遗存的研究[1]。尔后,Jane Buikstra等提出生物考古应该研究考古遗址中的人类遗骸以重建人类历史[2]。现今,生物考古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对象也... 20世纪70年代,“生物考古(bioarchaeology)”一词首次被提出,但当时仅指考古遗址中动物遗存的研究[1]。尔后,Jane Buikstra等提出生物考古应该研究考古遗址中的人类遗骸以重建人类历史[2]。现今,生物考古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对象也进一步拓展,囊括了考古遗址出土的所有生物遗存,如人类遗骸、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研究手段也更加科学化、实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人类 稳定同位素分析 尼安德特人 牙结石 淀粉粒分析 考古遗址 碳氮稳定同位素 生物考古
下载PDF
理化分析技术在生物考古领域的应用
10
作者 申万祥 《科技资讯》 2011年第33期238-239,共2页
在广泛检索文献基础上,综述了生物考古中用到的物理和化学分析方法,以期为生物考古的发展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关键词 生物考古 理化分析 技术 概况
下载PDF
赤峰兴隆沟遗址人类椎骨疾病的生物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侯侃 王明辉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100,共14页
对赤峰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的人类椎骨上椎体的退行性关节病(DJD)和黄韧带骨化(OLF)进行了生物考古学研究,制订了这两种病症患病程度的分级记录标准,并对患病率和患病程度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两性的对比发现DJD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对赤峰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的人类椎骨上椎体的退行性关节病(DJD)和黄韧带骨化(OLF)进行了生物考古学研究,制订了这两种病症患病程度的分级记录标准,并对患病率和患病程度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两性的对比发现DJD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男性颈椎患病较多而女性腰椎患病较多,OLF的主要差异则是男性胸椎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通过与对比组的比较,发现兴隆沟组腰椎、颈椎DJD患病率相对较高,并再次验证了两性患病情况存在的明显差异;兴隆沟组OLF患病率与对比组也有显著差异。兴隆沟组的椎骨患病情况不一定与生业模式有关,只反映了脊柱承受负荷的情况,其差异暗示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建议开展其他方面研究以详细了解其行为模式,同时要重视建立统一的古病理研究标准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沟遗址 兴隆洼文化 脊柱退行性关节病 黄韧带骨化 生物考古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的概念、简史、原理和目标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耀武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6-534,共9页
上世纪70年代末以降,考古遗址中出土生物材料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在考古学和生物考古研究领域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现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界常将其定位为分析技术,从未从学科层面予以考虑和重视。鉴于同位素分析的重... 上世纪70年代末以降,考古遗址中出土生物材料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在考古学和生物考古研究领域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现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界常将其定位为分析技术,从未从学科层面予以考虑和重视。鉴于同位素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学科发展的迫切性,将其由分析技术层面上升至学科层面实属大势所趋。本文将之前的"稳定同位素分析"首次命名为"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简称为同位素生物考古学),将其列为广义概念下生物考古学的重要学科分支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的概念、研究简史、分析原理和研究目标;在分析原理上,除已有的"我即我食"和"我非我食"之外,还首次提出了"我即我是"和"我即我居";并对今后如何深入开展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 我即我食 我即我是 我即我居 我非我食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的学科规范、认知误区和分析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耀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3-1512,共10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在科技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21世纪初以降,本学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吸引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学者和考古学者涉足其中。然而,学科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与稳定同位素分析密切相关...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在科技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21世纪初以降,本学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吸引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学者和考古学者涉足其中。然而,学科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与稳定同位素分析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学科规范有所欠缺、一些认知误区仍然存在等。近些年来,国际学界业已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建议。本研究拟在笔者之前反思的基础上,基于近些年以来的研究实践和思考,结合国际学界在此方面的认知,详细阐述了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的学科规范(包括同位素的术语规范、同位素的测试规范、成岩作用的检验规范),重点聚焦和澄清同位素生物考古研究的8个认知误区。最后,首次构建了科学诠释同位素数据的分析模型。本项工作对于规范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的学科建设、聚焦重要科学问题或考古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 学科规范 认知误区 分析模型
原文传递
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族属问题的生物考古学考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泓 曾雯 +2 位作者 张全超 陈山 周慧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51,159,共8页
喇嘛洞墓地是我国北方地区迄今所见最大的一处以三燕文化墓葬为主的大型墓地。关于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的族属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鲜卑说"和"夫余说"。根据喇嘛洞墓地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 喇嘛洞墓地是我国北方地区迄今所见最大的一处以三燕文化墓葬为主的大型墓地。关于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的族属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鲜卑说"和"夫余说"。根据喇嘛洞墓地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分子考古学以及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从生物考古学的视角对喇嘛洞三燕时期居民的族属问题进行综合性考察,结果表明,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族属很难与鲜卑人直接联系起来。喇嘛洞三燕文化居民的主体或许确实是来自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夫余人,此外还混杂了一部分辽西地区早期土著居民的后裔以及个别的鲜卑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洞墓地 三燕文化居民 族属 夫余 鲜卑 生物考古
原文传递
腹土寄生物考古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被引量:4
15
作者 蓝万里 张居中 +1 位作者 翁屹 樊温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93,共7页
前言寄生物考古学是近30年来兴起的一门科技考古的分支学科,它以考古中发现的寄生虫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还原古代寄生虫感染的流行分布,结合其他考古信息,了解当时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各种因素,如人群交流、迁徙、水资源、生业模式、社会... 前言寄生物考古学是近30年来兴起的一门科技考古的分支学科,它以考古中发现的寄生虫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还原古代寄生虫感染的流行分布,结合其他考古信息,了解当时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各种因素,如人群交流、迁徙、水资源、生业模式、社会阶层、自然环境、医药卫生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考古 墓葬腹土 方法探索 贾湖遗址 西坡遗址 兴田遗址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早期农业生产模式下的人群营养与健康——以陕西靖边五庄果墚遗址的生物考古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靓 张旭慧 +1 位作者 孙周勇 杨利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9-390,共12页
本文从五庄果墚遗址入手,试图探索中国北方特有的粟作农业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五庄果墚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的一处重要遗存.该遗址共出人骨遗存29具(成年人10具,未成年人19具).宏观和... 本文从五庄果墚遗址入手,试图探索中国北方特有的粟作农业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五庄果墚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的一处重要遗存.该遗址共出人骨遗存29具(成年人10具,未成年人19具).宏观和微观的病理观察结果显示,该人群龋齿、贫血、骨膜炎、以及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发病率普遍偏高,其中患龋率55.6%,贫血发病率42.9%,骨膜炎发病率33.3%,牙釉质发育不全发病率66.7%.龋齿及贫血多发反映了粟作农业的饮食特征,即食物中含糖量增高,铁元素减少,不利于营养吸收.骨膜炎的流行或与定居农业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早期粟作农业高强度的劳作方式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下肢出现了可能由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异常翻转现象,而男性则不见,这有可能与农业社会的性别分工相关.牙釉质发育不全出现的时间集中于4~7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此外,有3例婴幼儿出现颅内损伤,其中两例疑似罹患脑膜炎.结合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周期性,婴幼儿有可能出现季节性营养不良状况,这可能与当地气候环境造成的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有关.五庄果墚人群中几类疾病的高发均与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相关,揭示了五庄果墚先民健康状况背后潜在的农业因素,为探讨中国北方早期农业与人群健康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生物考古学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庄果墚遗址 粟作农业 生物考古 营养与健康
原文传递
从生物考古学角度看山西榆次明清时期平民的两性差异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泓 侯侃 王晓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7-124,共8页
对山西榆次出土的明清墓葬中的人骨进行的性别考古学思想指导下的生物考古学研究,发现该人群性别比较大,可能与重男轻女观念和溺婴习俗有关。女性死亡年龄结构中壮年期所占比例较大,可能是围产期死亡所致。古病理学研究发现女性存在缠足... 对山西榆次出土的明清墓葬中的人骨进行的性别考古学思想指导下的生物考古学研究,发现该人群性别比较大,可能与重男轻女观念和溺婴习俗有关。女性死亡年龄结构中壮年期所占比例较大,可能是围产期死亡所致。古病理学研究发现女性存在缠足,这是首次发现的考古出土的缠足人骨标本。对退行性关节病的统计暗示两性存在明显的分工。这些研究结果与相关历史记载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考古 性别考古 古人口学 古病理学 缠足
原文传递
靺鞨文化的生物考古学新探——以特罗伊茨基墓地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全超 冯恩学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115,共5页
经体质人类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特罗伊茨基靺鞨居民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特罗伊茨基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古代贝加尔组群、现代中央亚细亚组群和贝加尔组群较为接近。食谱分析结果显... 经体质人类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特罗伊茨基靺鞨居民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特罗伊茨基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古代贝加尔组群、现代中央亚细亚组群和贝加尔组群较为接近。食谱分析结果显示,特罗伊茨基墓地古代靺鞨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较高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C3类植物的比重较高。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初步推测该组靺鞨居民已经有一定农业,渔猎业和饲养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罗伊茨基墓地 靺鞨文化 生物考古
原文传递
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小红 陈铁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9年第2期45-52,共8页
本文就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植 物硅酸体分析技术在农业起源研究中的应用,人和动物骨骼学应用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畜牧业的起 源和发展等研究领域。还简单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的一些... 本文就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植 物硅酸体分析技术在农业起源研究中的应用,人和动物骨骼学应用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畜牧业的起 源和发展等研究领域。还简单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并重点论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 如线粒体DNA分析技术和Y-染色体DNA分析技术在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种族起源研究中的应 用。DNA分析技术在农作物和家畜的起源和进化研究中亦发挥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考古 分子生物 科技考古研究
下载PDF
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地区先民的生物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靓 任雪杰 +2 位作者 凌雪 席琳 文少卿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8-1128,共11页
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因其连通新疆东部与内蒙古西部的独特地理位置一直是古代东西交通及游牧民族考古的重要地区。为了揭示“原匈奴”与我国西北地区人群的交流,本文采用体质人类学、生物力学、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分子生物学以及碳十... 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因其连通新疆东部与内蒙古西部的独特地理位置一直是古代东西交通及游牧民族考古的重要地区。为了揭示“原匈奴”与我国西北地区人群的交流,本文采用体质人类学、生物力学、稳定同位素食谱分析、分子生物学以及碳十四测年等方法对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同古图和山德遗迹区试发掘的4个墓葬点的4座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东北亚蒙古人种面部特征的马鬃山先民生前经常从事奔跑、骑乘等活动强度较高的活动,食物结构以肉类为主,遗传结构显示与“原匈奴”人群有一定的关系,结合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出其绝对年代为1955~1691 cal.BC,因此,初步推测其可能是与蒙古高原和外贝加尔地区的人群迁移进入我国北方地区进行人群交流与融合有关,虽然本研究个体数较少,但由于地理位置重要,研究视角全面,体现了生物考古学交叉学科的特点,对探讨我国西北地区早期人群及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考古 人骨 马鬃山 游牧文化 原匈奴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