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藻类生物膜技术污水处理设备的应用
1
作者 宋晓丽 孙培聪 徐蓓蓓 《化工管理》 2024年第23期62-65,共4页
基于藻类生物膜技术的污水处理设备是一种基于藻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设备,因具有能耗低、易操作、成效高、可回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文章对藻膜污水处理设备的分类、主要组成部分、优缺点进行了概述,重点分析了藻膜污水处理设备技术原理... 基于藻类生物膜技术的污水处理设备是一种基于藻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设备,因具有能耗低、易操作、成效高、可回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文章对藻膜污水处理设备的分类、主要组成部分、优缺点进行了概述,重点分析了藻膜污水处理设备技术原理、影响因素和应用现状,并预测了未来优化方向,以期为藻膜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生物 污水处理设备 应用现状 生态环保
下载PDF
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瑜 谭俊杰 +3 位作者 黄金生 梁阗 杨尚东 谭宏伟 《中国糖料》 2023年第3期55-59,共5页
以甘蔗品种‘柳城05-136’为研究对象,分析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对甘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显著提高甘蔗产量和蔗汁锤度,但对甘蔗有效茎数无显著影响。其中,3 L/hm^(2)+氮肥195 kg/hm^(2)(B)处理不... 以甘蔗品种‘柳城05-136’为研究对象,分析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对甘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显著提高甘蔗产量和蔗汁锤度,但对甘蔗有效茎数无显著影响。其中,3 L/hm^(2)+氮肥195 kg/hm^(2)(B)处理不仅可减少常规施肥中105 kg/hm^(2)氮的施用量,而且有助于提高甘蔗产量及维持甘蔗品质,有利于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产量 品质 藻类活性细胞生物
下载PDF
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对苜蓿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扎拉嘎 黎明 +2 位作者 李云鹏 唐和斯 双金 《饲料博览》 CAS 2023年第1期56-60,共5页
为了解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对苜蓿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试验选择总面积为425亩(1亩≈667m^(2))的苜蓿草基地(圆形),其中试验区为126亩,对照区为299亩,于2021年4月20日在试验区按3000mL·亩^(-1)的量施用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一次,于2021... 为了解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对苜蓿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试验选择总面积为425亩(1亩≈667m^(2))的苜蓿草基地(圆形),其中试验区为126亩,对照区为299亩,于2021年4月20日在试验区按3000mL·亩^(-1)的量施用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一次,于2021年6月5日分别从试验区和对照区中心部位各采集10个样区(1m×1m),测定苜蓿鲜草产量,并在每个样区随机取500g样品,实验室阴干,茎叶分离并分别粉碎过1mm网筛,检测相关养分指标,同时每个样区随机取12棵苜蓿,测定其分枝数、株高、茎径以及叶片、茎秆重和叶茎比,于6月10日测定苜蓿干草产量。结果显示:施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以后,鲜草产量提高15.71%,差异极显著(P<0.01),干草产量提高17.76%。苜蓿草全株粗蛋白(CP)含量显著增加(P<0.05),茎秆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物质(DM)和粗灰分(Ash)含量略有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叶片、茎秆以及苜蓿草全株干物质采食量(DMI)、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DDM)以及相对饲喂价值(RFV)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苜蓿草生长相关指标,除了茎秆重显著(P<0.05)高于对照区外,其余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区相应指标。另外,试验区苜蓿草茎叶比明显低于对照区。说明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可提高苜蓿草CP含量,对其生长指标具有明显积极影响,但对其相对饲喂价值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活性细胞生物 苜蓿草产量 营养水平 生长指标 相对饲喂价值
下载PDF
藻类去除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烨 沈子皓 +2 位作者 石铭辉 李杨 廖千家骅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16-19,共4页
抗生素作为典型新污染物,其去除手段已成为污染治理中关注的重点。目前,关于藻类在抗生素去除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文章首先通过分析藻类生理状态、抗生素理化性质等影响因素,揭示了藻类去除抗生素的复杂机制(生物富集、生物... 抗生素作为典型新污染物,其去除手段已成为污染治理中关注的重点。目前,关于藻类在抗生素去除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文章首先通过分析藻类生理状态、抗生素理化性质等影响因素,揭示了藻类去除抗生素的复杂机制(生物富集、生物降解和非生物因素)。其次,特别关注了藻类生物技术,明确了其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该技术更多局限于实验室研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以便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抗生素 去除机制 废水处理 藻类生物技术
下载PDF
利用藻类生物膜技术处理生活污水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魏群 胡智泉 +3 位作者 肖波 孙浩 陶梅平 段璐淳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7-30,共4页
采用藻类生物膜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着重考察了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静态试验中,当光照度为3 500 lx时藻类生物膜工艺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明显,对总磷、TN、氨氮、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8.17%、88%、89%、93.61%。在24 d的动... 采用藻类生物膜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着重考察了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静态试验中,当光照度为3 500 lx时藻类生物膜工艺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明显,对总磷、TN、氨氮、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8.17%、88%、89%、93.61%。在24 d的动态连续流试验中,当水力停留时间为5 d时藻类生物膜装置处理效果稳定,其中出水TP平均浓度为0.42 mg/L,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5.38%;出水TN和NH3-N平均浓度分别为4.22 mg/L和2.16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93%和82.38%;出水COD平均浓度为38.34 mg/L,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2.31%。出水TP、TN、氨氮和COD浓度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藻类生物 水力停留时间
下载PDF
藻类生物膜制备优选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魏群 郭莉娜 +3 位作者 孙红云 周军 张金莲 蔡元妃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3-569,共7页
为了制备和优选出高效脱氮除磷的藻类生物膜,在室温和光强3 500 lx的连续光照条件下,将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阿氏颤藻(Oscillatoria agardhii)与软性载体、半软性载体和立体弹性载体分别... 为了制备和优选出高效脱氮除磷的藻类生物膜,在室温和光强3 500 lx的连续光照条件下,将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阿氏颤藻(Oscillatoria agardhii)与软性载体、半软性载体和立体弹性载体分别组合制备出9种不同的藻类生物膜,根据其在7 d实验过程中对氨氮(NH4+-N)和总磷(TP)的去除效果以及藻类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和胞外多糖含量等指标优选出氮、磷去除效果最佳的藻类生物膜。结果表明:水华鱼腥藻与立体弹性载体组合制备的藻类生物膜是最佳的,其在第7天对污水中NH4+-N、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3.56%和92.23%,高于其他组合的,此时污水中NH4+-N和TP浓度分别为1.28 mg/L和1.01 mg/L;该藻类生物膜的脱氢酶活性与胞外多糖含量也高于其他组合,分别为42.18 g/(h·m2)和0.995 7 g/m2;该藻类生物膜对NH4+-N、TP的去除率与其脱氢酶活性和胞外多糖含量呈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生物 氨氮 总磷 脱氢酶活性 胞外多糖
下载PDF
藻类生物絮凝剂对沼液的絮凝效果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关正军 王新志 杨一盈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0-295,303,共7页
选择4种代表性藻种(小球藻、莱茵衣藻、紫球藻、斜生栅藻)在培养基中培养15 d,每天提取其培养液作为絮凝剂絮凝沼液,研究了不同藻种产出的絮凝活性物质对沼液的絮凝效果,选出能够高效絮凝沼液的藻种。经筛选试验,发现紫球藻所产出的絮... 选择4种代表性藻种(小球藻、莱茵衣藻、紫球藻、斜生栅藻)在培养基中培养15 d,每天提取其培养液作为絮凝剂絮凝沼液,研究了不同藻种产出的絮凝活性物质对沼液的絮凝效果,选出能够高效絮凝沼液的藻种。经筛选试验,发现紫球藻所产出的絮凝活性物质能够最高效地絮凝沼液,沼液絮凝率可达到39.01%;利用最适培养条件下提取的紫球藻培养液,以絮凝率为评价指标,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探究了pH值、絮凝温度、絮凝剂投放量、絮凝时间4个条件及其交互作用对沼液絮凝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响应面模型,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pH值、絮凝温度、絮凝剂投放量、絮凝时间都会对技术指标产生较大影响,而助凝剂添加量所产生的影响较小;最优工艺参数为:pH值7.69、絮凝温度26.78℃、絮凝剂投放量47.70 mL、絮凝时间20.39 min,验证后测得絮凝率为76.09%;总氮去除率达51.30%、总磷去除率达57.00%、氨氮去除率达54.67%、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43.16%、总固体去除率达54.11%、挥发性固体去除率达57.80%、固体悬浮物去除率达53.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生物 沼液 絮凝剂 絮凝效果
下载PDF
全球早、中寒武世藻类生物地理分区初探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瑞东 毛家仁 +1 位作者 张位华 姜立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30,共19页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 ,讨论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 ,讨论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 ,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 ,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 ;而纬度有明显差异时 ,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异能力 ,因此生物地理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1976 )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 ,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寒武世 宏观藻类 生物地理分区 后生动物 早寒武世 藻类生物
下载PDF
三峡大宁河水体光学特征及其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张佳磊 郑丙辉 +2 位作者 熊超军 刘录三 王丽婧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2-497,共6页
基于2012-04-27—2013-01-19大宁河不同水文期的监测数据,确定大宁河水体光学特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探究其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水文期大宁河的Deu(真光层深度)差异显著(P<0.01),最高值出现在高水位运行期,为(5.22... 基于2012-04-27—2013-01-19大宁河不同水文期的监测数据,确定大宁河水体光学特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探究其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水文期大宁河的Deu(真光层深度)差异显著(P<0.01),最高值出现在高水位运行期,为(5.22±2.70)^(8.71±5.20)m;最低值出现在汛限期,为(3.22±0.08)^(3.81±0.14)m.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ρ(SS)能较好地反演真光层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而ρ(Chla)的解释度不高,仅用ρ(SS)即可有效地反推真光层深度.③利用局部多项式回归拟合大宁河Et(总能量密度)和浮游生物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在100<Et≤300时,藻类生物量随着Et的增加而增大;Et>300时则出现"光抑制"现象,藻类生物量随着Et的增加而减少,基本符合藻类生物量随光辐射强度而改变的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光层 藻类可利用能量指数 藻类生物 大宁河 三峡水库
下载PDF
铁盐类混凝剂去除水中藻类生物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雷国元 邹有红 +2 位作者 耿志毅 王鹏翔 王光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35-38,共4页
通过用自制聚硅硫酸铁、聚硅氯化铁、聚合氯化铁铝等高效混凝剂对武汉三个典型湖水进行了混凝除藻实验,发现聚合氯化铁铝除藻效果最好,其中叶绿素浓度为200~300μg L的湖泊水去除率可达99.8%,加入助凝剂和氧化剂后,去除率明显提高。还... 通过用自制聚硅硫酸铁、聚硅氯化铁、聚合氯化铁铝等高效混凝剂对武汉三个典型湖水进行了混凝除藻实验,发现聚合氯化铁铝除藻效果最好,其中叶绿素浓度为200~300μg L的湖泊水去除率可达99.8%,加入助凝剂和氧化剂后,去除率明显提高。还对其进行了后续过滤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铁铝 聚硅铁盐 除藻 藻类生物 水处理
下载PDF
快速测定藻类生物量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54
11
作者 董正臻 董振芳 丁德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5,共3页
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藻细胞进行超声波破碎并离心,用分光光度计在672nm处测定其吸光度。这种方法与细胞计数法、叶绿素a含量测定法相比较,既快速又准确,且获得十分理想的线性相关性,其测定的吸光度A值可以作为衡量藻类生... 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藻细胞进行超声波破碎并离心,用分光光度计在672nm处测定其吸光度。这种方法与细胞计数法、叶绿素a含量测定法相比较,既快速又准确,且获得十分理想的线性相关性,其测定的吸光度A值可以作为衡量藻类生物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生物 藻细胞 叶绿素A 快速测定 吸光度 方法探讨 衡量 细胞计数法 含量测定 离心
下载PDF
藻类生物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探讨 被引量:12
12
作者 况琪军 胡征宇 +2 位作者 赵先富 马沛明 陈珊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B06期46-49,共4页
简要综述了藻类生物技术在水污染生态毒理学和污水生物净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实例,同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应用藻类生物检测技术对重金属、农药、有机污染物、有毒有害废弃物等的毒性评价结果证明,一些二价重金属阳离子对藻类... 简要综述了藻类生物技术在水污染生态毒理学和污水生物净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实例,同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应用藻类生物检测技术对重金属、农药、有机污染物、有毒有害废弃物等的毒性评价结果证明,一些二价重金属阳离子对藻类的毒性顺序大致为Hg^(2+),Cd^(2+),Cu^(2+),Ni^(2+)和 Zn^(2+);酚类、酯类和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农药对藻类的毒害作用主要通过破坏藻类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而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固氮作用。有关藻类污水处理的研究资料显示,阳光的强弱,污水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藻类生物量的多寡是确保藻类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生物技术 水环境 重金属 农药、有机污染物 毒性评价 污水处理
下载PDF
美国藻类生物燃料的研究开发动向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锦玉 闫玉玲 宋官龙 《化学工程师》 CAS 2012年第6期37-39,共3页
以藻类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不仅可作为石油燃料的替代燃料使用,而且可应对地球温暖化问题、粮食问题及能源安全等问题,因此,藻类生物燃料倍受关注。介绍了藻类生物燃料研究的概况、美国藻类生物燃料的主要项目。
关键词 藻类 生物燃料 藻类生物燃料 美国
下载PDF
藻类液化生物油的催化脱氧改质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丁冉冉 吴玉龙 +2 位作者 陈宇 段亚南 杨明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685-2695,共11页
含氧过多是限制藻类液化油实际应用的最大障碍,高含氧量意味着热值低、稳定性差、酸性强等,因此必须经过脱氧改质才能使其转化为高品位燃油。结合最新研究进展,首先选取藻类液化油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分脂肪酸为模型化合物,总结了催化剂组... 含氧过多是限制藻类液化油实际应用的最大障碍,高含氧量意味着热值低、稳定性差、酸性强等,因此必须经过脱氧改质才能使其转化为高品位燃油。结合最新研究进展,首先选取藻类液化油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分脂肪酸为模型化合物,总结了催化剂组成和反应气氛对脂肪酸脱氧机理及反应活性的影响。其次对目前国内外藻类液化原油及其轻馏分的催化脱氧改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指出藻类液化生物油催化改质存在的问题,并对改进方法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液化生物 催化脱氧 催化剂 模型化合物
下载PDF
多介质环境模型研究太湖藻类生物量对POPs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信安 吴方国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7,共5页
本文以太湖为研究对象 ,应用逸度方法研究不同藻类生物量对 p,p′- DDT、六氯苯和六六六在太湖沉积相和水相中分布的影响。计算中选取多介质环境模型中的 L evel 模型 ,并把该模型中悬浮相中的藻类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生物相。计算结果能... 本文以太湖为研究对象 ,应用逸度方法研究不同藻类生物量对 p,p′- DDT、六氯苯和六六六在太湖沉积相和水相中分布的影响。计算中选取多介质环境模型中的 L evel 模型 ,并把该模型中悬浮相中的藻类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生物相。计算结果能真实反映 POPs在太湖中的分布。藻类生物量的变化对太湖中 POPs在水相和沉积相的分布影响非常大。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 ,得出除去太湖水团中的POPs的最佳时机是每次藻华后藻类大量死亡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 LevelⅢ模型 藻类生物 太湖 POPS
下载PDF
海藻类生物质废弃物的发酵生物制氢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潘春梅 李卓 +1 位作者 樊耀亭 金美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共4页
在批式试验条件下,以牛粪堆肥为天然产氢菌源,以海带为底物,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氢气。系统考察了几个重要的营养和环境因素(如底物预处理条件、初始pH值和底物浓度等)对海带产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底物的稀酸预处理在海带的发酵产氢中... 在批式试验条件下,以牛粪堆肥为天然产氢菌源,以海带为底物,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氢气。系统考察了几个重要的营养和环境因素(如底物预处理条件、初始pH值和底物浓度等)对海带产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底物的稀酸预处理在海带的发酵产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初始pH=6.5,乳酸预处理浓度10%,底物浓度20g/L的条件下,海带最大产氢能力为104.40mL/gTVS,最大氢浓度为32.6%,且没有检测到甲烷气体存在。液相中主要发酵末端产物为乙醇、乙酸和丁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生物 厌氧发酵 生物制氢
下载PDF
藻类生物燃料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玉玺 马红军 《当代化工》 CAS 2013年第12期1711-1714,共4页
藻类生物燃料从原料的培育,制备工艺,到产品,每个环节都与环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藻类生长环境、人工微藻的污水培育、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规模化培养、采收、干燥、提取油脂、制备方法等无污染先进技术的介绍,指出微藻生物燃料... 藻类生物燃料从原料的培育,制备工艺,到产品,每个环节都与环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藻类生长环境、人工微藻的污水培育、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规模化培养、采收、干燥、提取油脂、制备方法等无污染先进技术的介绍,指出微藻生物燃料的发展不但更利于缓解温室效应,处理环境污水,而且其生产工艺的绿色化,让微藻生物燃料的发展前景更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生物燃料 发展 环境保护 绿色工艺
下载PDF
海藻类生物质的热解和燃烧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爽 姜秀民 +3 位作者 王宁 于立军 李祯 何培民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6-601,共6页
研究了多种海藻的燃料特性,利用高温热显微镜观察了海藻的着火方式,并通过热重试验分析了升温速率及粒径对其热解和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具有低熔点、易结渣、高灰分、高挥发分和均相着火的特点,其热解、燃烧过程与陆上木质类... 研究了多种海藻的燃料特性,利用高温热显微镜观察了海藻的着火方式,并通过热重试验分析了升温速率及粒径对其热解和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具有低熔点、易结渣、高灰分、高挥发分和均相着火的特点,其热解、燃烧过程与陆上木质类生物质差异较大,并非每种海藻都适合作燃料;综合考虑焚烧海藻类生物质的最佳方案是流化床低温燃烧方式,但要注意防止锅炉受热面的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生物 木质类生物 燃料特性 热解 燃烧
下载PDF
藻类和木质生物质与烟煤掺混燃烧结渣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穆林 李通 +3 位作者 王震 陈博文 尚妍 尹洪超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3-151,共9页
文章利用沉降炉系统开展了河南烟煤与海草和桃木两种生物质的混燃成渣特性实验,对混燃灰的理化性能、矿物质转化过程及其聚集成渣的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藻类生物质海草能够加剧混燃灰渣颗粒的聚集成块趋势,而木本生物质桃木... 文章利用沉降炉系统开展了河南烟煤与海草和桃木两种生物质的混燃成渣特性实验,对混燃灰的理化性能、矿物质转化过程及其聚集成渣的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藻类生物质海草能够加剧混燃灰渣颗粒的聚集成块趋势,而木本生物质桃木仅造成混燃灰颗粒粒径的略微增长;掺混海草导致混燃灰中的碱金属,Cl和S元素含量增加,灰渣中出现大量低熔点的长石和类长石矿物质,从而增强了灰渣的黏附能力,表现为由包覆引起的成渣机制;掺混桃木的混燃灰因含有较高的Ca和Fe等元素,从而生成了较多的能够抑制低温共熔物形成的钙质硅(铝)酸盐,其提高了混燃灰的熔融温度,并减缓了成渣趋势;藻类生物质中的碱金属,Cl和S等元素除对成渣过程有较大影响外,还会引起冷凝腐蚀等问题,从而对其资源化应用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炉 藻类生物 木本生物 混燃灰 结渣特性
下载PDF
华北燕山裂陷槽中元古代深水藻类生物沉积及其环境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冶 段吉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54-161,共8页
河北平泉燕山裂陷槽中元古代地层中,藻席-藻团-藻丝-藻屑-泥晶薄层交替形成韵律沉积。经对系列标本(薄片)特征及其不同结构类型的对比分析,认为它们是在风暴浪基面之下,具风暴流浊积特征的深水藻类生物沉积系列。浅海叠层石及其他底栖... 河北平泉燕山裂陷槽中元古代地层中,藻席-藻团-藻丝-藻屑-泥晶薄层交替形成韵律沉积。经对系列标本(薄片)特征及其不同结构类型的对比分析,认为它们是在风暴浪基面之下,具风暴流浊积特征的深水藻类生物沉积系列。浅海叠层石及其他底栖藻类构成了从浅海至半深海上部浅水一个完整的藻类沉积序列,其不同类型的特征则成为鉴别沉积时各环境要素的可靠依据,即依据不同藻类生物沉积类型———藻席、藻团、藻丝及藻层的组合序列变化,作为判别200~400 m半深海浅水环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燕山裂陷槽 中元古代 藻类生物沉积 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