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计算机原理、进展及难点(Ⅰ):生物计算系统及其在图论中的应用 被引量:48
1
作者 许进 张雷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共11页
基于生化反应机理的DNA计算机模型受到科学领域内许多不同学科学者们的关注与兴趣 .DNA计算已经形成国际科学前沿领域内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 .DNA计算机的研制需要诸如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微电子技术、... 基于生化反应机理的DNA计算机模型受到科学领域内许多不同学科学者们的关注与兴趣 .DNA计算已经形成国际科学前沿领域内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 .DNA计算机的研制需要诸如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控制科学等许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攻关 .该系列文章拟对DNA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研究进展、DNA计算的模型以及当前研究中的难点给予研讨 .该文属首篇 ,重点讨论了DNA计算机的基本原理 ,引入了生物计算系统的概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计算机 原理 生物计算机系统 图论 应用
下载PDF
运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茵陈蒿汤的分子靶标 被引量:6
2
作者 刘韬 黄红兵 +2 位作者 林子超 刘庆 朱伟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48-1651,共4页
目的:应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茵陈蒿汤的分子靶标,并阐明有效成分群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GeneDIT数据库系统,文本挖掘茵陈蒿、大黄、栀子各自所能影响的基因或蛋白质数据;收集茵陈蒿汤中6,7-二甲基氧香豆素、京尼平苷、... 目的:应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茵陈蒿汤的分子靶标,并阐明有效成分群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GeneDIT数据库系统,文本挖掘茵陈蒿、大黄、栀子各自所能影响的基因或蛋白质数据;收集茵陈蒿汤中6,7-二甲基氧香豆素、京尼平苷、红花黄色素A、大黄酸、大黄素等17种血中移行成分,采用Accelrys公司Discovery Studio 2.5版完成分子构建,并上载至PharmMapper服务器进行靶标预测;从BIND、BioGRID、DIP、HPRD、IntAct、MINT等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中收集与预测靶标有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已有的实验证实:4个蛋白质与茵陈蒿汤相关,8个蛋白质与大黄相关,没有蛋白质与栀子相关。大黄酸、大黄素、6,7-二甲基氧香豆素、绿原酸等6种化学成分不但可直接作用于实验证实的靶标,也可像异秦皮啶、檞皮素3-O-葡萄糖苷等8种化学成分一样,通过影响相关靶标而发挥间接的治疗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茵陈蒿汤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用的线索,促进茵陈蒿汤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策略可为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系统生物 茵陈蒿汤 协同作用
下载PDF
微机生物信号系统在机能学实验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希敏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6年第1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计算机生物系统 功能比较 机能实验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作用机制的计算机系统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吕燕妮 魏筱华 肖频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8-542,共5页
丹红注射液是传统中药丹参与红花的复方制剂,临床主适应症为冠心病、缺血性脑病等,疗效确切,已为医学界普遍接受。由于化学成分的复杂性,靶点作用的多样性,特别是系统生物学中,将丹红注射液作为一个整体调节生物学网络的作用机制研究未... 丹红注射液是传统中药丹参与红花的复方制剂,临床主适应症为冠心病、缺血性脑病等,疗效确切,已为医学界普遍接受。由于化学成分的复杂性,靶点作用的多样性,特别是系统生物学中,将丹红注射液作为一个整体调节生物学网络的作用机制研究未见报道。研究从TCMGene DIT数据库系统和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ALS)系统中,挖掘丹参,红花各自作用的蛋白质数据,构建丹参、红花、丹红注射液多成分-蛋白网络,在Genecards,BIND,Bio GRID,Int Act,MINT等数据库中挖掘蛋白之间关联,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果发现丹参中10个成分与蛋白有连接,红花中14个成分与蛋白有连接,共有的24个成分与81个蛋白有相互作用,构成无孤立结点的60个结点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应用Cluster ONE模块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富集分析,提取显著性差异P<0.05的子网络1个,子网络中含有关键蛋白23个,经KEGG信号通路映射,涉及Nod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上皮细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信号转导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RIG-I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共5条信号通路,关联炎症、感染性疾病、胃部疾病、心脏疾病等。研究采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式,初步阐释了丹红注射液主要化合物防治疾病的分子机制,为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系统生物 丹红注射液 作用机制 信号通路 网络
原文传递
生脉散血中移行成分分子靶标的计算机系统生物学预测 被引量:10
5
作者 朱艳芳 朱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8-282,共5页
目的:应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生脉散的分子靶标,并为生脉散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TCMGeneDIT数据库系统,文本挖掘人参、麦冬、五味子各自所能影响的基因或蛋白质数据;收集生脉散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戈米辛D、五味... 目的:应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生脉散的分子靶标,并为生脉散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TCMGeneDIT数据库系统,文本挖掘人参、麦冬、五味子各自所能影响的基因或蛋白质数据;收集生脉散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戈米辛D、五味子乙素、γ-五味子素、20(S)-人参皂苷Rh、人参皂苷Rk3等14种血中移行成分,采用Accelrys公司Discovery Studio 2.5版完成分子构建,并上载至PharmMapper服务器进行靶标预测;从BIND,BioGRID,DIP,HPRD,IntAct,MINT等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中收集与预测靶标有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已有的实验发现,五味子有10个血中移行成分,人参只有4个血中移行成分;人参与55个基因相关,五味子与1个基因相关,没有基因与麦冬相关。人参的4种血中移行成分不但可直接作用于实验证实的靶标,还能影响相关靶标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五味子的10种血中移行成分只能通过影响相关靶标而发挥间接的治疗作用。结论:结果可为生脉散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用的线索,促进生脉散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为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系统生物 生脉散 分子靶标
原文传递
Orbit^(TM)1.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在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诊断和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高玮 赵堪兴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14-719,共6页
目的 初步评价OrbitTM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在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5例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患者行手术治疗 ,手术前、后分别行Hess屏和其他相关检查。应用OrbitTM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 目的 初步评价OrbitTM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在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5例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患者行手术治疗 ,手术前、后分别行Hess屏和其他相关检查。应用OrbitTM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模拟改变受累眼外肌的收缩力、弹性、神经支配等参数 ,并根据相关眼外肌的继发改变 ,构建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模型 ,分析 15例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患者的病因、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手术效果 ,并将模拟效果与手术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际Hess屏检测 2 1个注视方向的眼位结果与OrbitTM 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结果的平均差值 ,斜视矫正术前水平方向为 1 6 6°± 0 4 4° ,垂直方向为 1 97°± 0 5 1° ;斜视矫正术后水平方向为 1 2 1°± 0 34° ,垂直方向为 1 5 9°± 0 4 1°。OrbitTM1 8生物力学模型的眼位和眼球运动模拟直观效果与临床体征相符。结论 OrbitTM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可较为准确反映正常和异常眼球运动的力学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展示眼球和眼外肌的三维图像和相关数据 ,为设计斜视矫正手术方案和预测手术效果提供直观的临床信息 ,有望成为斜视诊断和治疗的有效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 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 诊断 治疗 手术
原文传递
参附注射液作用机制的计算机系统生物学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吕燕妮 付龙生 +3 位作者 周健 蔡军 陈璿瑛 钟海利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17-221,共5页
目的:参附注射液是传统中药红参与附子的复方制剂,临床主适应症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导向,采用系统生物学和实验研究方法,对参附注射液调节生物学网络的分子机制做一阐释。方法:以参附注射液的28个成分出... 目的:参附注射液是传统中药红参与附子的复方制剂,临床主适应症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导向,采用系统生物学和实验研究方法,对参附注射液调节生物学网络的分子机制做一阐释。方法:以参附注射液的28个成分出发,分别从TCMGene DIT数据库系统和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系统中挖掘参附注射液中成分作用的蛋白质数据,并辅助以Pharmmapper反向对接靶标,构建参附注射液多成分-蛋白网络,在Genecards,BIND,Bio GRID,Int Act,Mint等数据库中挖掘蛋白之间关联,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提取显著性差异蛋白子网络一个,并对其中通路以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方法加以验证。结果:参附注射液成分与55个蛋白有连接,构成53个无孤立结点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应用Cluster One模块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富集分析,提取显著性差异P<0.05的子网络1个,子网络中含有关键蛋白15个,经Biocart信号通路映射,涉及NF-κB信号通路,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采取Western blot方法对富集指数P值最小的NF-κB信号通路进行验证,发现参附注射液在缺血1 h再灌注24 h的MCAO模型上对NF-κB p65和IκB-α的磷酸化表达有明显下调作用。结论:采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和实验验证方式初步阐释了参附注射液主要化合物防治疾病的分子机制,并以分子生物学实验方式对所预测的信号通路进行验证,为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系统生物 参附注射液 作用机制 信号通路 网络 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原文传递
Event-driven Dynamic and Intelligent Scheduling for Agile Manufacturing Based on Immune Mechanism and Expert System
8
作者 李蓓智 杨建国 +1 位作者 周亚勤 邵世煌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3年第3期5-10,共6页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immune concept, immune response mechanism and expert system, a dynamic and intelligent scheduling model toward the disturbance of the production such as machine fault,task insert and cancel etc...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immune concept, immune response mechanism and expert system, a dynamic and intelligent scheduling model toward the disturbance of the production such as machine fault,task insert and cancel etc. Is proposed. The antibody gener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sequence constraints and the coding rule of antibody for the machining procedure is also presented. Using the heuristic antibody gener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physiology immune mechanism, the validity of the scheduling optimization is improved, and based on the immune and expert system under the event-driven constraints, not only Job-shop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multi-objective can be solved, but also the disturbance of the production be handled rapidly. A case of the job-shop scheduling is studied and dynamic optimal solutions with multi-objective function for agile manufacturing are obtain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event-driven dynamic rescheduling result is compared with right-shift rescheduling and total reschedu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ile manufacturing dynamic and intelligent scheduling EVENT-DRIVEN biologic immune mechanism
下载PDF
One Yin-Yang Wu-Xing Model of TCM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树新 张文然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8年第5期266-268,共3页
Although Yin-Yang Wu-Xing (Yin-Yang and Five-Elements, subsystems of human body) has bee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or more than 5 000 years, it has been primarily analytical or ... Although Yin-Yang Wu-Xing (Yin-Yang and Five-Elements, subsystems of human body) has bee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or more than 5 000 years, it has been primarily analytical or empirical in nature without a formal scientific foundation. Based on bipolar set theory, an equilibrium/non-equilibrium computational model of Yin-Yang Wu-Xing is proposed. The Yin-Yang Wu-Xing dynamical systems are formulated so that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ibrium conditions can be established and proved.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ibrium processes show that this new approach can provide diagnostic decision support in TCM. Thus, this equilibrium-based approach provides a uniqu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CM, Qi (vital energy), QiGong,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acupuncture channels) and herbal treat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s a basic Yin-Yang cellular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modem scientific research in genomics such that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the ubiquitous YY1 protein for cell processes can be expl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N-YANG Five-Elements QI YOGA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Traditional Medicine Chinese Systems Biology Computer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