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电厂底渣对微污染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阳子杰 陶红 +3 位作者 李飞鹏 俞海祥 谢思雨 贾玉宝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166-175,共10页
针对生物质电厂底渣(BAR)的处理处置问题,采用磁力除铁并用多层筛网同步筛分机进行磁选、筛分、清洗工艺得到不同粒径(L1:0.25~0.50 mm、L2:0.50~1.00 mm、L3:1.00~2.00 mm、L4:2.00~4.00 mm、L5:4.00~8.00 mm)的BAR样品,并通过搭建快... 针对生物质电厂底渣(BAR)的处理处置问题,采用磁力除铁并用多层筛网同步筛分机进行磁选、筛分、清洗工艺得到不同粒径(L1:0.25~0.50 mm、L2:0.50~1.00 mm、L3:1.00~2.00 mm、L4:2.00~4.00 mm、L5:4.00~8.00 mm)的BAR样品,并通过搭建快速小型柱测试(RSSCT)装置对微污染原水进行净化试验,以明晰不同粒径BAR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手段对BAR进行了表征,并以15 d内出水浑浊度、化学需氧量(COD_(Cr))、总磷(TP)和氨氮等指标评价了其去污性能。结果表明:L2、L3对原水的处理效果整体较为优异,15 d内出水浑浊度、COD_(Cr)、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8%、40%、35%以上,这与BAR的吸附作用及微生物降解有关;L4、L5等大颗粒因填充密度小、系统氧气充足,从而促进硝化细菌的生物活性,在运行后期(11~15 d)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5%以上;而L1的粒径过小导致其容重、填充密度较大,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水流断层、氧气缺乏、微生物活性不足等现象,阻碍了对原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此外,经柠檬酸-壳聚糖复合改性得到的M-L2,相较于L2,对原水中COD_(Cr)、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由42.05%、40.97%增至80.28%、60.36%,提升效果显著,与市售填料沸石、陶粒等水平相当,且成本更为低廉。研究结果为不同粒径BAR的高值化应用以及改性BAR在微污染原水预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电厂 粒径 填料 改性 微污染原水
下载PDF
生物质电厂底渣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磊 郑学博 +5 位作者 崔红标 梁家妮 陶志慧 祝振球 刘冰冰 周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42-1648,共7页
本实验选用安徽某生物质发电厂燃烧炉底渣,通过研究吸附等温线、吸附时间以及电厂灰投加量和溶液初始p H对生物质灰吸附Cu2+的影响,以确定其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Cu2+初始浓度在50—100 mg·L^(-1)范围内,Langmuir模... 本实验选用安徽某生物质发电厂燃烧炉底渣,通过研究吸附等温线、吸附时间以及电厂灰投加量和溶液初始p H对生物质灰吸附Cu2+的影响,以确定其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Cu2+初始浓度在50—100 mg·L^(-1)范围内,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描述生物质电厂底渣对Cu2+的等温吸附规律,其理论饱和吸附量为20 mg·g^(-1),非常接近实际饱和吸附量19.45 mg·g^(-1).溶液初始p H值在2—6范围时,Cu2+的去除率随p H值的升高而增加,当p H在6附近时去除率最佳,接近100%.溶液Cu2+初始浓度为100 mg·L^(-1),体积为50 m L时,随生物质电厂底渣投加量增加,其对Cu2+的去除率上升,但去除效率下降,0.2 g左右可能是达到最佳去除效率和去除率的用量.溶液中Cu2+的去除率随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用量越大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越短,但90 min左右时各个用量的去除率均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底渣 CU2+ PH 投加量 吸附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