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反应器填埋条件下垃圾生物质组分的初期降解规律 被引量:16
1
作者 瞿贤 何品晶 +1 位作者 邵立明 李国建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19-1225,共7页
在经甲烷化填埋层渗滤后的渗滤液循环回灌的新鲜垃圾填埋层内,以生物质分类表征为基础,分析了新鲜垃圾填埋层内固相各生物质组分(总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初期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垃圾中原有总糖组分和蛋白质的快速水解发... 在经甲烷化填埋层渗滤后的渗滤液循环回灌的新鲜垃圾填埋层内,以生物质分类表征为基础,分析了新鲜垃圾填埋层内固相各生物质组分(总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初期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垃圾中原有总糖组分和蛋白质的快速水解发酵是新鲜垃圾填埋后产生高有机质浓度渗滤液的主要机制;脂肪和纤维素的降解产物不是填埋初期高有机质浓度渗滤液的主要来源;纤维素是填埋层稳定产甲烷阶段的主要碳源,其水解速率可能是甲烷化过程的限速步骤;纤维素木质素之质量比可作为指示填埋垃圾稳定化的指标.各生物质组分的初期降解速率常数均在0.01至0.1之间,而填埋气体中甲烷体积分数在60d内达到45%.食品垃圾组分富集的生活垃圾,应用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时,必须具备足够的降解容量以代谢填埋初期固相中总糖和蛋白质快速水解产生的酸性液相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器填埋 生活垃圾 固相有机物降解 生物质组分 水解速率常数
下载PDF
生物质组分与食用菌生长发育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罗洁 刘玉环 +5 位作者 高龙兰 罗爱香 李臣 万益琴 阮榕生 刘成梅 《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共3页
食用菌生产是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力度提升,生物质原料的生物转化效率问题以及食用菌产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浮出水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物质... 食用菌生产是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力度提升,生物质原料的生物转化效率问题以及食用菌产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浮出水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物质组分与食用菌生长发育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食用菌栽培料供应的标准化是进一步提高生物质利用的生物学效率和降低食用菌产品食品安全风险的正确方向,其中还有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亟须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组分 食用菌 生物学效率 食品安全风险
下载PDF
灵芝菌丝体液态发酵中生物质组分定量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邓伟伟 丁重阳 +3 位作者 夏海锋 顾正华 张梁 石贵阳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17年第4期15-21,共7页
灵芝全基因组的解析为灵芝代谢网络模型构建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为了获取灵芝代谢网络模型所必需的代谢与生物质组分详细数据,在200 L发酵罐条件下对灵芝进行液体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多种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发酵第6天,胞内多糖... 灵芝全基因组的解析为灵芝代谢网络模型构建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为了获取灵芝代谢网络模型所必需的代谢与生物质组分详细数据,在200 L发酵罐条件下对灵芝进行液体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多种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发酵第6天,胞内多糖、胞外多糖及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57±0.08)g/L、(0.55±0.01)g/L和(8.45±0.23)g/L。同时确定了不同生物质组成的含量,其中总蛋白(34.02±2.34)%、粗纤维(8.33±0.10)%、总脂质(10.10±0.20)%、DNA(1.11±0.01)%、RNA(3.76±0.01)%、灰分(9.35±0.10)%。通过HPLC和GC-MS完成了氨基酸和脂肪酸绝对定量。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结合灵芝基因组计算预测出Gln、Asn及8种核苷酸含量,为后续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灵芝全局代谢网络模型的构建、完善与分析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灵芝生物活性物质代谢调控的新策略等基础研究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菌丝体 多糖 生物质组分 液态发酵
下载PDF
生物质组分及温度对闪速热解挥发分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志合 易维明 +1 位作者 高巧春 李永军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2-505,共4页
A laminar flow furnace reactor heated by a plasma jet was design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omass components, pyrolysis temperature and residence time on the volatility of biomass materials at flash heating ra... A laminar flow furnace reactor heated by a plasma jet was design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omass components, pyrolysis temperature and residence time on the volatility of biomass materials at flash heating rate and isothermal pyrolysis conditions. The plasma can provide with a high heating rate over 104K·s^-1 to meet the experimental requirement of this work. Flash pyrolysis experiments of coconut shell, cotton stalk and rice husk were conducted in the laminar flow furnace reactor at the temperatures of 750K, 800K, 850K, 900K, and with the gas passing distance of 0.2m, 0.25m, 0.3m and 0.35m, respectively. Using the ash as the tracer, the mass percentage of volatile products were obtained. The tests of three models by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employing statistics software were done to validate the models. Th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 model fits the data well. Compared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first-order kinetic Arrhenius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S” model has the same expression as the first-order kinetic Arrhenius model . Thus the first-order kinetic Arrhenius model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pyrolysis process and predict the percentage of volatile products during flash pyrolysis. The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the biomass components, pyrolysis temperature and residence time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ass volatile fraction of biomass flash pyrolysis. The mass volatile fraction grows with pyrolysis temperature and residence time. The mass volatile fraction as a function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 and residence time in the form of Arrhenius is determined. The volatile products are mainly produced by the pyrolysis of cellulose and hemicellulose, while the char is mainly formed by the pyrolysis of lignin. Therefore, the biomass material with high content of cellulose and hemicellulose would have high volatile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组分 温度 闪速热解 滞留时间
下载PDF
新设计的酵母可同时由3种纤维素生物质组分生产乙醇
5
作者 靳爱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共1页
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方法,首次将通过生物质己糖、戊糖发酵途径以及醋酸还原途径生产乙醇的方法,整合在只利用一个酵母菌株的加工工艺中。该设计的菌株可同时利用纤维二糖、木糖和醋酸生产... 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方法,首次将通过生物质己糖、戊糖发酵途径以及醋酸还原途径生产乙醇的方法,整合在只利用一个酵母菌株的加工工艺中。该设计的菌株可同时利用纤维二糖、木糖和醋酸生产乙醇,其产率和生产能力显著高于对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组分 酵母菌株 生产能力 乙醇 设计 纤维素 合成生物 研究人员
下载PDF
硒浓度和培养时间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Epichloёsp.液体培养生物质组分的影响
6
作者 周连玉 马学兰 +3 位作者 焦璐 罗巧玉 蒋霞 巨家升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28,共10页
设置不同亚硒酸钠浓度(0、0.1、0.2、0.3、0.4 mmol·L^(-1))和不同培养时间(4、5、6、7、8周)试验因素,研究其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Epichloёsp.液体培养发酵液中pH、氨态氮、还原糖、总糖、可溶性蛋白质、蛋白酶、硒含量的影响。结... 设置不同亚硒酸钠浓度(0、0.1、0.2、0.3、0.4 mmol·L^(-1))和不同培养时间(4、5、6、7、8周)试验因素,研究其对中华羊茅内生真菌Epichloёsp.液体培养发酵液中pH、氨态氮、还原糖、总糖、可溶性蛋白质、蛋白酶、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硒浓度、培养时间以及硒浓度与培养时间互作对内生真菌发酵液各指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pH、可溶性蛋白质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糖则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硒含量呈先降后升再降动态变化。对照组培养7周时发酵液氨态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多,培养8周时发酵液中蛋白酶和还原糖含量分别在0.3、0.4 mmol·L^(-1)亚硒酸钠浓度下达到最大值,培养5周时添加硒浓度为0.3、0.4 mmol·L^(-1)的发酵液中总糖含量最多,在0.4 mmol·L^(-1)硒浓度下发酵液硒含量于培养4周时达到最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Epichloёsp. 培养时间 生物质组分
下载PDF
餐厨垃圾与水葫芦联合好氧堆肥生物质组分分类表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兵 王英 董志颖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531-2538,共8页
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水葫芦的堆肥化处理进行探索.利用自行设计的能量输入式高温好氧堆肥系统,以农村生活垃圾主要组成——餐厨垃圾及餐厨垃圾+水葫芦混合物料为堆肥化对象,测定与分析了堆肥化过程中温度、有... 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水葫芦的堆肥化处理进行探索.利用自行设计的能量输入式高温好氧堆肥系统,以农村生活垃圾主要组成——餐厨垃圾及餐厨垃圾+水葫芦混合物料为堆肥化对象,测定与分析了堆肥化过程中温度、有机质的变化规律,并分类表征了总糖、还原糖、淀粉、脂肪、蛋白质5种生物质组分的演变趋势.同时,借助C/N比值、CEC/TOC比值的变化及GI指数评估了堆肥的腐熟度.研究表明,在外界环境温度小于8℃的情况下,与单一餐厨垃圾堆肥化处理相比,混合物料堆肥化升温更快(1d即达40℃,3d达52℃),处于高温堆肥化时间更长(8d),堆肥无害化程度更高,有机质降解更迅速且降解程度高;而且,混合物料有助于提高总糖、还原糖、淀粉、脂肪与蛋白质5种生物质组分的降解水平.腐熟度评估结果表明,在约11d的堆肥化时间内,能量输入式好氧堆肥系统能够使单一餐厨垃圾堆肥达到基本腐熟,餐厨垃圾与水葫芦混合物堆肥达到完全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水葫芦 高温好氧堆肥 能量输入 生物质组分 腐熟度
原文传递
生物质三组分催化气化后焦油析出特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俞海淼 刘阳 武子璐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0-93,共4页
以生物质三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原料,白云石和碳酸钠为催化剂,在小型气流床气化炉上开展实验研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析焦油组成和含量,研究催化剂对3组分气化焦油析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的焦油产率远... 以生物质三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原料,白云石和碳酸钠为催化剂,在小型气流床气化炉上开展实验研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析焦油组成和含量,研究催化剂对3组分气化焦油析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的焦油产率远高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白云石和碳酸钠对半纤维素的降焦油效果均十分显著,但两者的机理存在差异;碳酸钠对纤维素存在一定抑制作用。2种催化剂对纤维素和木质素气化焦油组成含量影响不大,但碳酸钠显著降低了半纤维素气化焦油中杂项碳氢类物质的相对含量。研究表明,不同催化剂对生物质某一组分的降焦油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催化剂对3组分的降焦油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气化 生物质组分 焦油 GC-MS
下载PDF
生物质化学组分在空气和合成气下的热重行为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刚 李文 +2 位作者 薛钦昭 衣悦涛 李保庆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0-176,共7页
在热重分析仪上,分别在空气和合成气气氛下,对生物质三种化学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热重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两种不同气氛下生物质及其三种组分的热化学转化温度区间分布;同时通过合成样品(以不同比例混合的三种组分的混合... 在热重分析仪上,分别在空气和合成气气氛下,对生物质三种化学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热重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两种不同气氛下生物质及其三种组分的热化学转化温度区间分布;同时通过合成样品(以不同比例混合的三种组分的混合物)热重曲线的实验值和理论计算值的对比分析,考察了生物质化学组分在不同气氛下热重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空气和合成气气氛下生物质各种化学组分发生热化学反应从难到易的顺序为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这是由其不同的化学结构决定的,但不同气氛下各组分的具体热重行为存在一定差别。在合成气气氛下木质素及半纤维素在与纤维素的共热解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而在空气气氛下半纤维素及纤维素在与木质素的共燃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这与各组分在不同气氛下所处的热化学反应温度区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化学组分 空气 合成气 热重行为
下载PDF
生物质三组分间交互作用对水热解产物及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英 吴可 +3 位作者 袁巧霞 陈汉平 王贤华 杨海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2-268,共7页
不同类型的生物质具有不同的纤维组成,且每种组分的水热反应路径存在差异,同时在水热过程中组分间相互作用影响生物质的水热解行为和产物分布,该文基于兼有上、下界约束条件的极端顶点,在高温高压反应釜中对组分(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 不同类型的生物质具有不同的纤维组成,且每种组分的水热反应路径存在差异,同时在水热过程中组分间相互作用影响生物质的水热解行为和产物分布,该文基于兼有上、下界约束条件的极端顶点,在高温高压反应釜中对组分(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3种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对产物的产率和特性存在明显的影响。根据气体产物结果,可以得出纤维素水解产物能够促进半纤维素水解,生成大量的CO2气体。较高的木质素含量和较低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对轻质油中的酸类和酮类化合物有抑制作用。此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与木质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利于抑制重质油中酸类化合物的生成,促进酚类化合物。三组分间的交互作用使得水解产物更多的重新发生聚合、缩合等一系列反应生成焦炭,芳香化程度较高。通过组分间的交互作用更好地理解生物质水热机理并通过产物调控制备高品质的液体燃料和固体焦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木质素 热解 生物质组分 交互作用 合成生物质 水热处理 极端顶点
下载PDF
《生物质组分分离及其利用技术》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探索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明飞 《纸和造纸》 2022年第1期40-42,共3页
在新工科建设和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将育人价值理念贯穿于工科课程学习之中是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生物质组分分离及其利用技术》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结合点主要包括行业发展历史、行业现状、装备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热点。该门课程的... 在新工科建设和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将育人价值理念贯穿于工科课程学习之中是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生物质组分分离及其利用技术》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结合点主要包括行业发展历史、行业现状、装备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热点。该门课程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教学大纲修订,选用合适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教学与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组分分离及其利用技术》 课程思政 教学大纲 课程改革 制浆造纸
原文传递
生物质三组分混合热解耦合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宋飞跃 丁浩植 +1 位作者 张立强 朱锡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不同比例混合的生物质三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热解过程,并将计算热失重曲线与实验热失重曲线进行对比研究,探讨热解过程中三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纤维素对半纤维素的热解无明显作用,而足量的...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不同比例混合的生物质三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热解过程,并将计算热失重曲线与实验热失重曲线进行对比研究,探讨热解过程中三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纤维素对半纤维素的热解无明显作用,而足量的纤维素能减少木质素的固体残渣产率;半纤维素能增大纤维素的主要热解温度区间,使纤维素的失重峰向高温侧移动和降低纤维素的失重速率,但对木质素无明显作用;木质素能降低纤维素的失重速率,且较多的木质素能增大半纤维素的失重速率。生物质混合样品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三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 相互作用 动力学 生物质组分
下载PDF
基于SLMD的生物质热解动力学预测模型 被引量:7
13
作者 樊永胜 蔡忆昔 +2 位作者 李小华 焦丽华 俞宁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9-184,共6页
采用单纯形格子混合设计法(SLMD)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生物质组分进行复配优化设计,并在综合热分析仪上进行了热解试验。分析了3组分混合热解特性,建立了由生物质3组分比例直接计算动力学参数的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 采用单纯形格子混合设计法(SLMD)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生物质组分进行复配优化设计,并在综合热分析仪上进行了热解试验。分析了3组分混合热解特性,建立了由生物质3组分比例直接计算动力学参数的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纤维素热解反应级数较低(1.20),活化能较高(134.50 k J/mol),指前因子较大(3.49×1012s-1),热解较为迅速与剧烈;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热解的反应级数较高(1.30、1.32),活化能较低(33.51、19.98 k J/mol),指前因子较小(9.43×103、107 s-1),热解较为缓慢;3组分在混合热解中对动力学参数存在交互影响,纤维素对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对反应级数的影响较大;动力学参数预测模型精度较高,可有效预测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组分 热解 动力学 单纯形格子混合设计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生物质三组分与低密度聚乙烯共催化热解制取轻质芳烃的协同作用机理 被引量:12
14
作者 黄明 朱亮 +2 位作者 丁紫霞 毛一婷 马中青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9-711,共13页
生物质与废塑料共催化快速热解是制取轻质芳烃的重要途径。采用不同种类的分子筛催化剂,首先研究了分子筛种类对杨木、生物质三组分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单独催化快速热解轻质芳烃产率的影响,其次研究了生物质三组分与LDPE在共催化热解... 生物质与废塑料共催化快速热解是制取轻质芳烃的重要途径。采用不同种类的分子筛催化剂,首先研究了分子筛种类对杨木、生物质三组分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单独催化快速热解轻质芳烃产率的影响,其次研究了生物质三组分与LDPE在共催化热解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杨木、生物质三组分和LDPE单独催化快速热解时,HZSM-5(25)催化剂体现出最高的轻质芳烃产率;在杨木和LDPE共催化快速热解时,随着LDPE质量的增加,轻质芳烃的产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生物质三组分和LDPE共催化快速热解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热解的呋喃类中间产物与LDPE热解的轻烯烃中间产物易发生“双烯合成”反应,表现出较强的协同催化作用,促进轻质芳烃的生成,而木质素则抑制轻质芳烃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组分 低密度聚乙烯 催化热解 轻质芳烃 生物能源 催化剂 化学反应
下载PDF
生物质分类表征蔬菜废物高温好氧降解特征及其动力学描述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活虎 何品晶 +1 位作者 邵立明 李国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02-806,共5页
通过对不同种类蔬菜废物的高温好氧降解试验,研究了其好氧降解过程中各种生物质组分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易降解组分如总糖、蛋白质、脂肪及半纤维素等,其降解率均较高,平均降解率为55.6%,而且降解主要集中在好氧降解前期(0 ̄6d),难降... 通过对不同种类蔬菜废物的高温好氧降解试验,研究了其好氧降解过程中各种生物质组分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易降解组分如总糖、蛋白质、脂肪及半纤维素等,其降解率均较高,平均降解率为55.6%,而且降解主要集中在好氧降解前期(0 ̄6d),难降解组分主要在后期(6 ̄14d),平均降解率仅为20.9%。统计分析表明,各生物质组分高温好氧降解可用一级动力学描述,其中易降解组分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090 ̄0.147d-1,难降解组分为0.025 ̄0.035d-1。不同生物质降解速率常数大小顺序为:脂肪>总糖>半纤维素>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废物 高温好氧降解 动力学 生物质组分
下载PDF
东北电力大学生物质清洁转化与高值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简介
16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东北电力大学生物质清洁转化与高值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农林生物质存在转化效率低、环境污染重、产品功能性差等国际性难题,以生物质组分清洁分离与高效转化为目标,构建农林生物质如何通过绿色手段(无废水、废渣、转化温度低... “东北电力大学生物质清洁转化与高值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农林生物质存在转化效率低、环境污染重、产品功能性差等国际性难题,以生物质组分清洁分离与高效转化为目标,构建农林生物质如何通过绿色手段(无废水、废渣、转化温度低于80℃)分离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其平台化合物、生物基材料及绿色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与转化、废弃生物质热化学转化与资源化的共性应用基础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组分 工程研究中心 转化效率 高值化利用 大学 电力 东北 半纤维素
下载PDF
美国能源部关注可再生碳纤维和生物质衍生的丙烯腈
17
作者 钱伯章(译) 《合成纤维》 CAS 2013年第9期55-55,共1页
美国能源部(DOE)于2013年8月22日发布有关新兴的可再生碳纤维(RCF)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的状态信息,关注可再生碳纤维和生物质衍生的丙烯腈。虽然碳纤维商业化生产可使用石油衍生的丙烯腈,但由生物质衍生的丙烯腈(bio—ACN)是新... 美国能源部(DOE)于2013年8月22日发布有关新兴的可再生碳纤维(RCF)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的状态信息,关注可再生碳纤维和生物质衍生的丙烯腈。虽然碳纤维商业化生产可使用石油衍生的丙烯腈,但由生物质衍生的丙烯腈(bio—ACN)是新兴的技术途径,可提供具有成本竞争力和潜在的高性能的替代。美国能源部于2013年6月4至5日在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主办研讨会,研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技术方案、应用和行业状态,特别是有关这些轻质材料在汽车行业的扩大使用。研讨会的重点是探讨制取碳纤维的可再生前驱体,以取代化石基原材料。该方案可以包括但并不限于对生物、非生物的转化研究以及将生物质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或木质素)转化为化学品如聚丙烯腈(PAN)的加工技术研究,使之可用于现有的PAN基高性能碳纤维制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 生物质组分 美国能源部 聚丙烯腈 可再生 衍生 高性能碳纤维 商业化生产
下载PDF
生物质基础组分化学链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18
作者 穆林 王帅坦 +2 位作者 王震 尚妍 尹洪超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0-577,共8页
在间歇式小型流化床上,以天然铁矿石为载氧体,实验研究了木质素、纤维素、壳聚糖3种常见生物质基础组分的化学链燃烧特性。主要考察了组分性质和反应温度对载氧体微观形貌及成分变化等影响特性,以及气相产物生成、碳转化率、碳捕集率和... 在间歇式小型流化床上,以天然铁矿石为载氧体,实验研究了木质素、纤维素、壳聚糖3种常见生物质基础组分的化学链燃烧特性。主要考察了组分性质和反应温度对载氧体微观形貌及成分变化等影响特性,以及气相产物生成、碳转化率、碳捕集率和碳转化速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会使气相产物被载氧体进一步氧化从而释放更多热量,但也导致载氧体出现一定程度的烧结和熔融的现象,从而抑制载氧体的反应活性。在不同反应温度下3种组分的碳捕集率排序为:f(木质素)>f(壳聚糖)>f(纤维素)。当反应温度提高到950℃,3种生物质基础组分的碳捕集率和碳转化率均得到了提高。其中木质素的化学链燃烧效果最好,碳捕集率达到了90.58%,基本实现了碳元素的完全反应,明显优于壳聚糖的80.86%和纤维素的66.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生物质基础组分 铁矿石 载氧体
原文传递
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s of Alpine Grassland Species and Functional Groups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o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7
19
作者 WU Jian-shuang SHEN Zhen-xi +1 位作者 ZHANG Xian-zhou SHI Pei-l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6期1097-1108,共12页
Variations in the fractions of biomass allocated to functional components are widely considered as plant responses to resource availability for grassland plants. Observations indicated shoots isometrically relates to ... Variations in the fractions of biomass allocated to functional components are widely considered as plant responses to resource availability for grassland plants. Observations indicated shoots isometrically relates to root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but allometrically at the species level in Tibetan alpine grasslands. These differences may result from the specific complementarity of functional groups between functional components, such as leaf, root,stem and reproductive organ. To test the component complementary responses to regional moisture variation, we conducted a multi-site transect survey to measure plant individual size and component biomass fractions of common species belonging to the functional groups: forbs, grasses, legumes and sedges o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in peak growing season in 2010. Along th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MAP) gradient, we sampled 70 species, in which 20are in alpine meadows, 20 in alpine steppes, 15 in alpine desert-steppes and 15 in alpine deserts,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ze of alpine plants is small with individual biomass mostly lower than 1.0 g. Plants keep relative conservative component fractions across alpine grassland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However, the complementary responses between functional components to moisture variations specifically differ among functional group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unctional group diversity may be an effective tool for scaling 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s from individual up to community level.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andvaluable to perform int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ies on ident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the influences of 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functional groups on ecosystem primary services and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株生物 降水梯度 高寒草地 藏北高原 分配格局 功能群 物种 生物质组分
下载PDF
Allometric equations of select tree speci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被引量:2
20
作者 RAN Fei CHANG Rui-ying +3 位作者 YANG Yang ZHU Wan-ze LUO Ji WANG Gen-x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9期1889-1902,共14页
The Tibetan fores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ational forest zones in China. Despite the potentially important role that Tibetan forest will play in the Earth?s future carbon balance and climate regulation, few all... The Tibetan fores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ational forest zones in China. Despite the potentially important role that Tibetan forest will play in the Earth?s future carbon balance and climate regulation, few allometric equations exist for accurately estimating biomass and carbon budgets of this forest. In the present study, allometric equations,both species-specific and generic, were developed relating component biomass(DW) to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 and tree height(H) for six most common tree species in Tibetan forest. The 6 species were Abies georgei Orr., Picea spinulosa(Griff.)Henry, Pinus densata Mast.,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 Cypresses funebris Endl. and Quercus semecarpifilia Smi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DBH-only and DBH2 H based species-specific equations showed a significant fit(P<0.05) for all tree species and biomass components. The DBH-only equations explained more than 80% variability of the component biomass and total biomass, adding H as a second independent variable increased the goodness of fit, while incorporating H into the term DBH2 H decreased the goodness of fit. However, not all DBH-H combined equations showed a significant fit(P<0.05) for all tree species and biomass components. Hence, the suggested species-specific allometric equations for the six most common tree species are of the form ln(DW) = c + αln(DBH). The generalized equations of mixed coniferous component biomass against DBH, DBH2 H and DBH-H also showed a significant fit(P<0.05) for all biomass components. However, due to significant species effect, the relative errors of the estimates were very high. Hence, generalized equations should only be used when there are too many different tree species, or there is no species-specific model of the same species or similar growth form in adjacen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方程 西藏高原 树种 中国 构件生物 物种特异性 PINUS 生物质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