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生物除铬(VI)效果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许燕滨
孙水裕
-
机构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出处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59,共4页
-
基金
广东省环保局资助项目(020099)
-
文摘
以特定污泥挂膜的自制厌氧生物滤床系统具有良好的去铬(VI)能力。恒流泵最佳流量为47mL/min,外加碳源使废水COD约140mg/L,铬(VI)的浓度由60mg/L左右降到0.5mg/L以下(一级排放标准),需要4h,而对照组(未加碳源)需要14h。铬(VI)浓度由64.66mg/L提高到75.53mg/L时,对系统负面影响甚微,提高到95.47mg/L时,系统出水达标所需时间延长到7.5h。添加微量金属离子与未添加微量金属离子的情况相比,处理效率提高21.26%。分析试验表明:铬(VI)的去除途径可能是由生物还原作用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形成氢氧化铬沉积于微生物表面。
-
关键词
铬(Ⅵ)
废水
厌氧
生物滤床
生物除铬
-
Keywords
hexavalent chrome
wastewater
anaerobic
bio-filter bed
hexavalent chrome bio-removal
-
分类号
X70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含Cr(Ⅵ)电镀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 2
-
-
作者
谢瑞文
-
机构
广州市番禺区环境科学研究所
-
出处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285-288,共4页
-
文摘
铬的毒性与其存在状态有关,六价铬是电镀含铬废水中的主要特征污染物。综述了电镀废水中六价铬污染相关研究的近期进展。分析了水体中六价铬污染主要来源,介绍了水体中六价铬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概况,包括六价铬被水生生物吸收后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分布状况以及所导致的形态学、生物化学和超微结构上的伤害,介绍了电镀含铬废水常用的几种处理方法,包括离子交换树脂法、化学沉淀法、电化学法、吸附法等,重点介绍了生物除铬新技术的优点及其发展前景,最后阐述了代铬镀层的发展趋势,从源头减少六价铬的污染。
-
关键词
六价铬
电镀废水
毒性
生物除铬
代铬镀层
-
Keywords
Hexavalent chromium
Electroplating waste water
Toxicity
Biological chromium reduction
Replacement of hexavalent chromium plating
-
分类号
X78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