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1~1996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被引量:75
1
作者 万安民 牛永春 +7 位作者 吴立人 袁文焕 李高宝 贾秋珍 金社林 杨家秀 李艳芳 毕云青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21,共7页
本文报道了对1991~1996年采自我国16个省和自治区的5606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的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情况。1991~1995年,条中29号出现频率为13.6%~32.2%,居于首... 本文报道了对1991~1996年采自我国16个省和自治区的5606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的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情况。1991~1995年,条中29号出现频率为13.6%~32.2%,居于首位,但已呈下降趋势,到1996年出现频率仅为5.2%,名列第8;1991~1992年条中25号居第2位(3.6%~8.4%);1993~1995年新命名的条中31号(6.6%~16.7%)和条中30号(5.7%~7.9%)分别上升为第2和第3位,特别是条中31号到1996年已跃居首位(13.0%)。条中21、22、23、26、28号等小种出现频率均较低,且有逐年下降趋势。1994~1996年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的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前者3年分别为19.6%、34.8%和38.2%,后者3年分别为12.2%、20.9%和46.6%。这2个致病类群内分化加剧,到1996年已分别分化为9和12个类型。条锈菌已进入以条中30号和31号为代表的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小种 生理专化 条锈菌
下载PDF
2004—2009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贾秋珍 金社林 +4 位作者 曹世勤 骆惠生 金明安 张勃 黄瑾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5-90,共6页
小麦条锈菌新毒性小种的产生和发展是造成条锈病大流行及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导因素。通过常规监测、致病性测定、毒谱分析等方法对2004—2009年采自甘肃省不同麦区1966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系统研究,共监测到37个小种和致病类型,基本反... 小麦条锈菌新毒性小种的产生和发展是造成条锈病大流行及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导因素。通过常规监测、致病性测定、毒谱分析等方法对2004—2009年采自甘肃省不同麦区1966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系统研究,共监测到37个小种和致病类型,基本反映了这期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优势致病类群及生理小种的消长变化情况。除2005年‘条中32号’、‘条中33号’并列第1位外,出现频率为24.1%,2004、2006—2009年‘条中33号’均占居首位,出现频率分别为29.3%、26.2%、33.5%、37.6%、21.5%,‘条中32号’2004、2006—2008年为第2位,这2个小种总出现频率一直波动在37.5%~57.1%之间,第3、4位感小)种、‘2水00源4—1210-70’6,年20为0‘8年水为源‘1条1-中4’、‘33水’(源F.抗11)-、‘7’水、‘源水1源1-141’-,5出’及现‘频条率中在314号.1%’,~21010.76%年之为‘间水。源而1210-079’(年尤‘条Ⅱ中33’(F.抗)已上升为第2位,出现频率达18.9%,‘水源11-4’(F.抗)占据第4位,其他小种类型出现频率均比较低。Hybrid46致病类群和水源11致病类群出现总频率已由2004年的93.1%上升到2008年的99.4%。条锈菌已进入以‘条中33号’、‘条中32号’为代表的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阶段,‘条中32号’、‘条中33号’、VYr9、VYr3b+4b、VYrSu为危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流行小种及致病基因,这将对全国小麦条锈菌群体组成产生重要影响,为小麦抗锈育种及锈病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小种 生理专化 致病类群 致病基因
下载PDF
西藏条锈菌大麦专化型生理专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宗华 央金拉姆 +1 位作者 达珍 彭云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57-60,共4页
1984至1987年,研究了采自西藏40多个县72个大麦品种上的317个条锈菌株的生理专化问题;结果表明条锈菌大麦专化型内毒性组成是复杂多样的。初步筛选出喜玛拉6号、矮秆齐、永1394、永802和科品2号等鉴别品种;以果洛为对照和繁殖母株品种... 1984至1987年,研究了采自西藏40多个县72个大麦品种上的317个条锈菌株的生理专化问题;结果表明条锈菌大麦专化型内毒性组成是复杂多样的。初步筛选出喜玛拉6号、矮秆齐、永1394、永802和科品2号等鉴别品种;以果洛为对照和繁殖母株品种。可将大麦条锈菌毒性区分为TBYR_0—TBYR_7等8个类型,以毒性中等偏弱的TBYR_3类型占优势。发现大麦条锈菌毒性类型的区域分布特点,提出了对最适流行区进行毒性变异的监测、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以利于西藏全区大麦条锈病的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条锈病 生理专化 西藏
下载PDF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的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FoSTIP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4
作者 齐兴柱 汪军 刘磊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1-347,共7页
本研究克隆了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erace4,Foc4)转录因子FoS kn7一个候选的下游基因,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编码序列全长1737 nt,编码一个含57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对其编码的蛋白进行了结构... 本研究克隆了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erace4,Foc4)转录因子FoS kn7一个候选的下游基因,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编码序列全长1737 nt,编码一个含57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对其编码的蛋白进行了结构域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质含有胁迫诱导蛋白(stress-in-ducible protein-1, STI1)结构域和多个三角形4肽重复序列结构域(tetratricopeptiderepeat,TPR)。该蛋白质与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的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STIP1)亲缘关系最近,因此初步将其确定为Foc4的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并命名为FoS TIP1。采用相对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在野生型B2菌株入侵香蕉苗根部及在外源H_2O_2诱导情况下的表达变化,也分析了FoSKN7基因缺失突变体中该基因在外源H_2O_2诱导情况下的表达。结果表明在入侵香蕉苗根部及在外源H_2O_2诱导情况下,B2菌株中的FoSTIP1表达均有上调,而FoSKN7基因缺失突变体中FoSTIP1即使有H_2O_2诱导,其表达也远低于B2菌株中的FoSTIP1。推测FoSTIP1可能是FoS kn7的靶基因并参与了Foc4抗外源氧化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古巴型4号生理小种 磷酸应激诱导蛋白 表达特性
下载PDF
香蕉枯萎和细菌性软腐病菌的多重PCR检测
5
作者 蒲小明 张景欣 +4 位作者 沈会芳 孙大元 刘平平 林壁润 杨祁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18,231,共9页
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和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 zeae的复合侵染为害给香蕉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有必要建立相关病害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 PCR)检测技术。本文... 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和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 zeae的复合侵染为害给香蕉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有必要建立相关病害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 PCR)检测技术。本文基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F.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1,FOC1)基因组contig 438区间(35 631-37 693 bp)(GenBank:AMGP01000438.1)和4号生理小种(F.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基因组contig 195区间(4 028-6 126 bp)(GenBank:AMGQ01000195.1)存在160 bp插入序列差异设计特异扩增引物FOC-F/-R,同时以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D.zeae的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the subunit B of gyrase gene)(GenBank:JQ284039)序列设计特异扩增引物gyrB-F/-R。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技术可在一次PCR扩增反应内同时检测香蕉枯萎病菌1号、4号生理小种和细菌性软腐病菌;多重PCR的灵敏度结果表明:检测香蕉枯萎病菌的DNA浓度最低限为0.1 ng/μL,细菌性软腐病菌的灵敏度为103cfu/mL;检测结果稳定可靠。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检测香蕉发病组织中的香蕉枯萎病菌和细菌性软腐病菌,也可用于香蕉种苗和田间土壤带病菌的监测,为香蕉种植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尖孢镰刀菌古巴型1号生理小种 尖孢镰刀菌古巴型4号生理小种 玉米迪基氏菌 多重PCR 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
下载PDF
香蕉抗(耐)枯萎病新品种桂蕉9号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5
6
作者 韦绍龙 黄素梅 +8 位作者 韦莉萍 韦弟 李朝生 覃柳燕 田丹丹 张进忠 周维 龙盛风 杨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0-536,共7页
【目的】选育抗(耐)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OC4)引起的香蕉枯萎病,且产量、品质性状优良的香蕉新品种,丰富广西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为促进广西香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重病蕉区大田筛选母... 【目的】选育抗(耐)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OC4)引起的香蕉枯萎病,且产量、品质性状优良的香蕉新品种,丰富广西抗(耐)枯萎病香蕉品种,为促进广西香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重病蕉区大田筛选母株,并利用组织培养芽变、盆栽接种病原菌压力选择及大田病区压力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抗(耐)香蕉枯萎病品种,经过品系纯化、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观察其特征特性、抗病性及产量表现等。【结果】桂蕉9号为巴西蕉芽变异株系,基因型为AAA,属中秆香蕉,全生育期310~350 d;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3%,总糖含量19.6 mg/100 g,维生素C(Vc)含量16.38 mg/100 g,可滴定酸含量0.43%;果实具有较好的耐贮性,催熟后在室温下可保存3~5 d。2012~2015年在海南、广东及广西进行种植试验,桂蕉9号对由FOC4引起的枯萎病表现出抗(耐)性,1代及2代香蕉植株的田间发病率为0.95%~52.30%,比对照品种(巴西蕉、桂蕉6号、桂蕉1号)减少7.38%~88.70%(绝对值);1代及2代蕉单株平均产量为19.8~29.6 kg,总产量17001.0~74485.4 kg/ha,比对照品种增产-2.1%~515.5%。桂蕉9号于2015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蕉9号是广西首个自主育成的抗(耐)香蕉枯萎病新品种,适宜在广西、云南、海南等香蕉主产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蕉9号 香蕉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古巴型4号生理小种 抗病育种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豆粕发酵液对香蕉幼苗枯萎病防效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段雅婕 张锡炎 黄绵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215-218,共4页
为了研究豆粕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笔者使用从发酵菌液中分离得到的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4,Foc4)有拮抗效果与促生效果(即非抑制效果但对香蕉植株有促... 为了研究豆粕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笔者使用从发酵菌液中分离得到的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4,Foc4)有拮抗效果与促生效果(即非抑制效果但对香蕉植株有促生作用)的菌液及混合菌液,分别对香蕉幼苗进行伤根淋菌、未伤根淋菌处理。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处理对香蕉枯萎病均有不同程度地防效。其中,使用混合发酵液对未伤根的香蕉幼苗进行淋菌处理,可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增加游离脯氨酸的含量,降低MDA值,对香蕉枯萎病防效达到9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古巴型4号生理小种 有机质发酵菌液
下载PDF
4种三唑类杀菌剂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其差异性 被引量:3
8
作者 项丹丹 杨晓芳 +3 位作者 易干军 陶海青 初元琦 李春雨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0-842,共13页
香蕉枯萎病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侵染引起,正严重威胁着我国香蕉产业,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本研究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比较了香蕉枯萎病菌热带4号生理小种(Foc tropical race 4, Fo... 香蕉枯萎病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侵染引起,正严重威胁着我国香蕉产业,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本研究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比较了香蕉枯萎病菌热带4号生理小种(Foc tropical race 4, Foc TR4)对4种常用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发现丙硫菌唑、戊唑醇、丙环唑、腈菌唑对Foc TR4的抑制作用依次减小。通过菌丝形态观察、相对电导率测定和丙二醛含量测定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种杀菌剂均可引起Foc TR4菌丝分枝增多、不规则扭曲,表面干瘪、凹陷和扁平化等畸形现象,使得菌丝细胞膜通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性增加。三唑类杀菌剂可增大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并显著性上调细胞色素P450甾醇14α-脱甲基酶(cytochrome P450 sterol 14α-demethylase, CYP51)基因CYP51-1、CYP51-3的表达。本研究还通过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共振试验明确了4种三唑类杀菌剂与Foc TR4中CYP51的互作模式差异,发现虽然丙硫菌唑对Foc TR4的生物活性优于其他3种杀菌剂,但是其与CYP51的亲和力最弱,说明丙硫菌唑与CYP51的作用方式存在特异性。本研究可为防治香蕉枯萎病菌Foc的新型杀菌剂的筛选和合理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类杀菌剂 香蕉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古巴型热带4号生理小种 学防治
下载PDF
Management of liver cirrhosis between primary care and specialists 被引量:5
9
作者 Ignazio Grattagliano Enzo Ubaldi +1 位作者 Leonilde Bonfrate Piero Portincas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8期2273-2282,共10页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 practical,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liver cirrhosis by focusing on etiology, severity, pres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otential home-managed treatments. Relev...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 practical,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liver cirrhosis by focusing on etiology, severity, pres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otential home-managed treatments. Relevant literature from 1985 to 2010 (PubMed) was reviewed. The search criteria were peer-reviewed full papers published in English using the following MESH heading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ascites", "liver fibrosis", "cirrhosis", "chronic hepatitis", "chronic liver disease",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hepatic encephalopathy", "hypertransaminasemia",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Forty-nine paper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highest quality of evidence for each section and type (origin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guideline, and review article), with respect to specialist setting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Internal Medicine) and primary care. Liver cirrhosis from any cause represents an emerging health issue due to 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the disease and its complications worldwide.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play a key role in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for improving quality and length of life, and for preventing complications. Specialists, by contrast, should guide specific treatments,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complications and for selecting patient candidates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etween specialists and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is essential for providing better outcomes and appropriate hom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CITES Family medicine Hepatic encephalopathy HYPERTRANSAMINASEMIA Portal hyperten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