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研究
1
作者 石静 卢庆叶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9期20-21,共2页
探析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科2020年1-12月符合条件的64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2例,A组应用传统方丝弓治疗,B组应用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B组的总有效率为96... 探析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科2020年1-12月符合条件的64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2例,A组应用传统方丝弓治疗,B组应用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B组的总有效率为96.8%,明显高于A组的75.0%,P<0.05。结论: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对磨牙支抗控制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 磨牙支抗控制 错牙合畸形
下载PDF
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技术结合压低辅弓打开咬合的三维有限元建模及数值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广美 刘海霞 +1 位作者 吴晓亚 王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4818-4823,共6页
背景: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是近几年来应用于正畸临床治疗的一种新型矫治器。其在支抗控制、力矩主导及摩擦力控制等方面均有其优越性。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矫治技术在打开咬合方面也有其独特性。目的:通过建立包含压低辅弓的PASS矫治... 背景: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是近几年来应用于正畸临床治疗的一种新型矫治器。其在支抗控制、力矩主导及摩擦力控制等方面均有其优越性。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矫治技术在打开咬合方面也有其独特性。目的:通过建立包含压低辅弓的PASS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压低辅弓在PASS矫治技术中对前牙的压低作用以及对磨牙增强支抗的作用。方法:将CT扫描数据输入Mimicsl7.0软件获得牙齿及颌骨的三维模型。利用Geomagic Studio、NX、ANSYSl5.0等一系列建模软件获得包含压低辅弓和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的上颌牙列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主辅弓结扎位点分别置于中切牙近中、侧切牙近中、侧切牙远中时牙列的整体受力情况及前牙的运动趋势。结果与结论:①结扎位点在中切牙间时,前牙压低效果明显;侧切牙近中结扎时前牙唇倾效果明显;侧切牙远中结扎时,前牙出现舌倾伴压低的趋势。3种工况下磨牙后倾的位移趋势均较大;②结果表明,结扎在中切牙近中时,切牙运动趋势最大,主要作用是压低切牙,3种工况对磨牙均产生较大后倾力。实验模拟了临床牙齿受力情况和位移趋势,有利于临床对该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技术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对比微种植体支抗和改良横腭杆配合PASS矫治器在儿童安氏Ⅰ~Ⅱ类错(牙合)高角拔牙矫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冯哲 田炳欣 +1 位作者 马涛 孙立婷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2年第4期459-464,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锥体束CT(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比微种植体支抗和改良横腭杆配合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系统(PASS)矫治器在儿童安氏Ⅰ~Ⅱ类错(牙合)高角拔牙矫治中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安氏Ⅰ~Ⅱ类高角拔牙患儿140例,其中男性77例,女... 目的 探讨基于锥体束CT(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比微种植体支抗和改良横腭杆配合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系统(PASS)矫治器在儿童安氏Ⅰ~Ⅱ类错(牙合)高角拔牙矫治中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安氏Ⅰ~Ⅱ类高角拔牙患儿140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63例;年龄11~15岁,平均年龄13.7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试验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配合PASS矫治器进行矫治,对照组采用改良横腭杆配合PASS矫治器。拍摄头颅侧位片和口腔颌面CBCT,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矫治方式对颊舌向倾斜度、牙弓宽度、垂直向的控制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性指标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SNA)、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下颌平面-前颅底平面角(MP-SN)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矫治后试验组牙性指标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L1-MP)、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齿槽座点-鼻根点连线交角(L1-NA)、上中切牙长轴与上齿槽座点-鼻根点连线交角(U1-NA)较矫治前明显降低[(92.47±2.47)°vs(96.73±3.13)°、(32.28±3.08)°vs (35.23±3.24)°、(25.19±3.17)°vs (29.16±3.36)°。P <0.05],而对照组牙性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矫治后试验组后牙支抗控制指标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到PP平面的距离(U6-PP)、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到PM平面的距离(U6-PM)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矫治后明显降低[(100.83±5.18)°vs (97.62±4.89)°、(93.68±4.83)°vs (90.29±4.17)°。P <0.05]。经矫治后试验组、对照组牙弓宽度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中试验组上颌尖牙牙尖之间宽度(U33)明显高于对照组[(35.95±2.02) mm vs (34.38±2.12) mm],而上颌双侧第二前磨牙中央窝之间距离(U55)、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中央之间距离(L55)明显低于对照组[(38.74±2.09) mm vs (40.10±2.23) mm、(30.48±2.16) mm vs (33.63±2.14) mm。P <0.05]。矫治后上颌磨牙颊舌向倾斜度明显降低[试验组:(99.49±4.73)°vs(96.68±4.39)°;对照组:(100.12±5.07)°vs (98.29±4.48)°],而下颌磨牙颊舌向倾斜度明显增加[试验组:(68.55±4.35)°vs (72.74±4.29)°;对照组:(67.69±4.66)°vs (70.35±4.18)°],且矫治后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磨牙颊舌向倾斜度:(96.68±4.39)°vs (98.29±4.48)°;下颌磨牙颊舌向倾斜度:(72.74±4.29)°vs (70.35±4.18)°。P <0.05]。结论 微种植体支抗配合PASS矫治器在患儿安氏Ⅰ~Ⅱ类高角拔牙矫治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颊舌向倾斜度、牙弓宽度、垂直向,矫治效果优于改良横腭杆,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支抗 改良横腭杆 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 锥形束CT(CBCT) 颊舌向倾斜度 牙弓宽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