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的“理”:“生生之理”还是“只存有而不活动”——以唐君毅、牟宗三的不同诠释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乐爱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3,共8页
唐君毅依据朱熹言理气不离不杂,认为在朱熹那里,理贯而主乎生生之气之流行中,从而从形上学的层面把朱熹的理诠释为动态的"生生之理";从这一诠释出发,他不仅认为朱熹的"生生之理"是对于程颢言"生生之理"... 唐君毅依据朱熹言理气不离不杂,认为在朱熹那里,理贯而主乎生生之气之流行中,从而从形上学的层面把朱熹的理诠释为动态的"生生之理";从这一诠释出发,他不仅认为朱熹的"生生之理"是对于程颢言"生生之理"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进一步对朱熹的理气动静作了自圆其说的阐述。与此不同,牟宗三认为,朱熹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动"之理,是对程颢视道体性体为"即活动即存有"者的根本转向。重要的是,唐君毅、牟宗三对于朱熹的理气动静的诠释,不同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诠释而有所创新,在现代朱子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他们的诠释相互对立,展现了朱熹学术的不同面向,并给予更多的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生生之理 只存有而不活动 唐君毅 牟宗三
下载PDF
差异与互补:童能灵与唐君毅对朱熹“生生之理”的论证
2
作者 乐爱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21,共5页
清代学者童能灵以朱熹《太极图解》所言"阴静者,太极之体所以立;阳动者,太极之用所以行"为依据,提出"理有体用"的观点,由此出发,通过程颐所谓"体用一源",论证"理有动静",并进一步解说朱熹的&qu... 清代学者童能灵以朱熹《太极图解》所言"阴静者,太极之体所以立;阳动者,太极之用所以行"为依据,提出"理有体用"的观点,由此出发,通过程颐所谓"体用一源",论证"理有动静",并进一步解说朱熹的"生生之理"。现代学者唐君毅则通过对朱熹所言"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的分析,讲"太极乘动静",并在此基础上,由"生生之气"而讲"生生之理",讨论"生生之气"与"生生之理"的关系。他们的解说和论证虽有差异,但互为补充,对于今天理解朱熹的太极与理气动静乃至"生生之理",思考牟宗三所谓"只存有而不活动",应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能灵 唐君毅 朱熹 有体用 有动静 生生之理
下载PDF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生生之理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绪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92,共6页
综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民族性和共通性,按照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界定—理论剖析—问题澄清的逻辑,可以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之"传统""美德""活的"三义,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德... 综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民族性和共通性,按照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界定—理论剖析—问题澄清的逻辑,可以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之"传统""美德""活的"三义,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德目之范畴类型、层级结构及基本内涵,审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构成要素和精神内核,阐明中华传统美德的普遍民族性、鲜明时代性和生动实践性等基本特征,澄清"传承什么意义上的中华传统美德"问题,进而整体性探究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生生之理,并从国内、国际两个价值向度诠释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内涵范畴 生生之理
下载PDF
“理”之现代开展与发扬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承贵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80,193,共8页
作为宋代新儒学最高范畴的"理",在20世纪受到了哲学家们的特别关照,哲学家们希望通过对"理"的诠释,既传承其蕴含的精义,又赋予其新的观念与价值。由于时代课题的错综复杂,也由于哲学家们的多元诉求,处于20世纪中国... 作为宋代新儒学最高范畴的"理",在20世纪受到了哲学家们的特别关照,哲学家们希望通过对"理"的诠释,既传承其蕴含的精义,又赋予其新的观念与价值。由于时代课题的错综复杂,也由于哲学家们的多元诉求,处于20世纪中国哲学中的"理",在内容上担负着宽广的道义与深沉的情感,在形式上则追求透明的理性与缜密的逻辑。基于这样的诠释实践,我们获得的不仅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情形,而且是中国传统哲学改造、更新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理 通心物之理 平等之理 共相之理 生生之理 事物之理 现代开展与发扬
下载PDF
论王夫之本体论视阈下“生理”观之逻辑展开
5
作者 李相勋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21-25,共5页
王夫之的"生生之理",是建立在气本论前提之下的"生生之理"。气是实存,此乃"生生之理"逻辑展开的基础与前提;气中涵理内蕴"生生之理";气之阴阳变合,催生了"生生之理";气之阴阳动几坐... 王夫之的"生生之理",是建立在气本论前提之下的"生生之理"。气是实存,此乃"生生之理"逻辑展开的基础与前提;气中涵理内蕴"生生之理";气之阴阳变合,催生了"生生之理";气之阴阳动几坐实"生生之理"。王夫之"生生之理"的逻辑展开,成就了其完整的"生理"观。宇宙万物在本体之气的关照之下,依循"生生之理"而实现了由本体之气向实然外物的转化,实现了由形而上之道向形而下之器的内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生生之理 “生”观
下载PDF
作为性命体的物——朱子物论研究
6
作者 陈洁 朱人求 《人文论丛》 2023年第1期259-268,共10页
物不是静止的存在体,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作为生生之理的承载者的性命体。作为性命体的物,生生流变,无不处在与周遭事物的联系作用之中;物各有其性、各有当然之则,人的知觉作为性命之理的知觉化的呈现,为认识物之性命提供了可能;物... 物不是静止的存在体,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作为生生之理的承载者的性命体。作为性命体的物,生生流变,无不处在与周遭事物的联系作用之中;物各有其性、各有当然之则,人的知觉作为性命之理的知觉化的呈现,为认识物之性命提供了可能;物和人同受性命于天,故能别异而归同,同处人文化成的世界;性命体的物概念,很难孕育出近代科学的实验方法。把物与人同视作性命体的物观、关爱与成就万物的待物精神以及重视秩序、规范的待物方式,是朱子物论的鲜明特点。我们应深入、如实地呈现以朱子为代表的儒家物论的真实面貌及其与科学物论的差异,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反思与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生生之理 性命体
下载PDF
何为“格物”?为何“格物”?——从“格物说”看朱熹哲学生态观 被引量:3
7
作者 蒙培元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格物致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朱子哲学的特质。朱子"格物"之学,其物理层面的意义从属于生命之理,而生命之理是贯通物理的。把人放到生命的共同体的关照下去体认事物之理,是朱子"格物"之学的独特之处。... "格物致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朱子哲学的特质。朱子"格物"之学,其物理层面的意义从属于生命之理,而生命之理是贯通物理的。把人放到生命的共同体的关照下去体认事物之理,是朱子"格物"之学的独特之处。由此生发的具有深层生态学意义的"格物说",要求人们视万物(包括人类)为自然界生命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求知物之"至理"即"仁理",由客体回归主体,以达到主客内外之至善,从而实现仁者爱物,"无一物不被其泽"的普遍的生命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格物致知 生生之理 爱物 生态学
下载PDF
论罗汝芳的易学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梁隽华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4,共6页
罗汝芳三十四岁时得传《易》学,悟得易理贯通四书五经,认为《易》乾坤的"生生"之理就是天命之性,就是仁,也是心;"太极"不在"易"之外,而本身就是乾坤,是有和无的统一,实有道体又圆融无碍,它成为性命的根源... 罗汝芳三十四岁时得传《易》学,悟得易理贯通四书五经,认为《易》乾坤的"生生"之理就是天命之性,就是仁,也是心;"太极"不在"易"之外,而本身就是乾坤,是有和无的统一,实有道体又圆融无碍,它成为性命的根源,而其自身又是超越善恶的"至善"。从乾坤本体的生生之理又引申出即本体即工夫,"不动心"及"自然"的工夫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汝芳 易学 天命之性 生生之理 本体 工夫
下载PDF
罗汝芳易学思想初探
9
作者 梁隽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7-132,共6页
罗汝芳学《易》,悟得《易》理贯通四书五经,认为《易》"乾""坤"的"生生"之理就是天命之性,就是仁,也是心;"太极"不在"易"之外,它本身就是乾坤,是有和无的统一,实有道体又圆融无碍,... 罗汝芳学《易》,悟得《易》理贯通四书五经,认为《易》"乾""坤"的"生生"之理就是天命之性,就是仁,也是心;"太极"不在"易"之外,它本身就是乾坤,是有和无的统一,实有道体又圆融无碍,它成为性命的根源,其自身又是超越善恶的"至善"。他从乾坤本体的生生之理又引申出即本体即工夫、"不动心"及"自然"的工夫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汝芳 近溪 泰州学派 易学 生生之理
下载PDF
論朝鮮時代《第五游》解字的朱子學實踐
10
作者 李凡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CSSCI 2018年第2期209-222,共14页
《第五游》是目前韓國僅存的一部研究漢字字源的專著,也是朝鮮時代最早在説解文字時加入小篆並從音形義三方面進行研究的專門文獻~①。該書不但總結了十八世紀以來朝鮮王朝《説文》學的成果,而且開啟了以後朴瑄壽《説文解字翼徵》、許... 《第五游》是目前韓國僅存的一部研究漢字字源的專著,也是朝鮮時代最早在説解文字時加入小篆並從音形義三方面進行研究的專門文獻~①。該書不但總結了十八世紀以來朝鮮王朝《説文》學的成果,而且開啟了以後朴瑄壽《説文解字翼徵》、許傳《字訓》、權丙勳《六書尋源》、李鄰鎬《説文考異》等深層研究,可謂韓國《説文》學的重要著作~②。作者沈有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之理 《朱子文集》 《第五游》
下载PDF
论“生生文化”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11
作者 余海洋 周亚东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26-29,共4页
中医学深刻地体现出了"生生文化"。在理论上,中医学用阴阳的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讲求协调阴阳以达平衡、保健康,体现着生生之理;在实践上,中医学是一种"方技",医者根据阴阳二气变化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体病... 中医学深刻地体现出了"生生文化"。在理论上,中医学用阴阳的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讲求协调阴阳以达平衡、保健康,体现着生生之理;在实践上,中医学是一种"方技",医者根据阴阳二气变化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体病变情况,使用适当的方剂调养正气,使生生之气得到调补充盈,从而可以进行不息的生命活动;在疾病的预防上,中医学的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导引以及养生保健的药物有利于维护、培养人体生生之气,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中医学深刻地遵循自然之理,与人的生生之气相通相合,由此助长人体内的生生之气,使人类生命得以延续传承。天地合德而生人,中医学在探求生命健康和治病救人的实践中不断地践行行医之德,同时也是在践行天地之德。简而言之,中医学是一门用生生之具去循生生之理、助生生之气、行生生之德,最终达生生之道的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生生文化” 生生之 生生之理 生生之 生生之 生生之 协调阴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