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基于正气为本“生生之道”研究治未病理论体系的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赵凯维 宋阳 +2 位作者 张玉辉 张敏 刘理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46-1048,共3页
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对中医学“正气为本”的认识,结合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健康医学思想及对中医学“生生之道”的阐释,重新审视中医学之“正气”,进一步探讨中医学“生生之道”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并基于中医学“生生... 通过梳理《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对中医学“正气为本”的认识,结合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健康医学思想及对中医学“生生之道”的阐释,重新审视中医学之“正气”,进一步探讨中医学“生生之道”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并基于中医学“生生之道”,探讨研究“治未病”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现实意义,尝试基于中医学“生生之道”构建的健康医学新模式进行探讨研究,为构建健康医学新模式及推动以“养生保健”为主的“治未病”方法技术的发展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之道 正气 健康医学模式 治未病
下载PDF
论生生之道在中医学中之体现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理想 李海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07-1409,共3页
生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脉络之一,中医学是体现生生之道的一门学问。人禀天地间生生之气而生,人的生生之气与自然界生生之气彼此息息相通,人的生生之理亦即自然之理;人不仅是自然界"生生之德"的产物,也最能体现、应用自然界... 生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脉络之一,中医学是体现生生之道的一门学问。人禀天地间生生之气而生,人的生生之气与自然界生生之气彼此息息相通,人的生生之理亦即自然之理;人不仅是自然界"生生之德"的产物,也最能体现、应用自然界的"生生之德",而中医学则是将天人之生生之德融为一体、体法天地好生之德于人身的学问;人不仅禀生生之气而生,且以生生之气为生命之本,生生之气是中医学的作用对象和依靠对象,是中医学之所以取效的依靠力量;中医诊疗的基本精神是以自然的生生之气助人的生生之气,医生(医术)实际是沟通自然生生之气与人之生生之气的桥梁,中医药作为生生之具,是依靠和帮助人的自组演化调节和主体抗病反应的生生之气而取得"生生之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生生之道 生生之 生生之 生生之
下载PDF
基于生生之道构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健康生态 被引量:1
3
作者 贺慧娥 陈小平 +1 位作者 匡静之 禹纯顺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1045-1048,共4页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作者、评审专家、编辑、编委,共同组成生产学术、出版学术、传播学术的共同体,主要参与者是开放、独立、复杂的小系统,各个参与主体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共同组成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大系...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作者、评审专家、编辑、编委,共同组成生产学术、出版学术、传播学术的共同体,主要参与者是开放、独立、复杂的小系统,各个参与主体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共同组成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大系统生态圈。遵循生生之道能使生态圈及其内部主体充满活力、长盛不衰。坚持扬正气、和为贵的原则,采用7维立体真相(性质、数量、时间、空间、关系、运动、变化)分析方法,分析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活动中学术共同体存在的问题,防控问题,妥善处理期刊学术独立与各方利益(意愿)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从遵循生生之德、护佑生生之气、谋求生生之效3个方面构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健康生态,促进期刊、学术与科研向上、向前、长久共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科技期刊 编辑出版 期刊生态 生生之道 7维立体真相分析方法 正气 和文化
下载PDF
生生之道、“第三性”与再造“文学乡土”的方法——以阎连科《她们》为中心 被引量:4
4
作者 叶祝弟 王磊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4-43,共10页
生生之道、以“第三性”为核心的阎氏女性论、以非虚构作为方法的乡土中国想象,是理解阎连科《她们》的三个关键词,分别对应着作品内容、作家思想和文体创造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紧紧缠绕在一起,共同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即如何理解和想象... 生生之道、以“第三性”为核心的阎氏女性论、以非虚构作为方法的乡土中国想象,是理解阎连科《她们》的三个关键词,分别对应着作品内容、作家思想和文体创造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紧紧缠绕在一起,共同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即如何理解和想象当代乡土中国。《她们》中众多的人物及其故事,通过作者的具有强烈主体性的语言、思想以及在历史和虚构之间滑动的笔法编织到一起的时候,建构出了一套“关系网”。从追求文体独创性的角度来看,《她们》的核心甚至不在于记录女性、再现时代,而在于通过一套作家想象出来的“结构”,来引导我们如何与当代乡土女性一起共同思考,如何去跟乡土社会“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生生之道 阎氏女性论 非虚构
下载PDF
生生之道与中国哲学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泽亮 《周易研究》 1996年第3期57-64,共8页
生生之道与中国哲学刘泽亮开放时代的宏阔背景,中西文化的激烈冲撞,触发学界涌现一股文化“寻根热”。试图通过寻绎中华文化传统之根,探讨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仁智殊见,都各具匠心。但是,我们认为,由古老的《易经》及其衍生的渊... 生生之道与中国哲学刘泽亮开放时代的宏阔背景,中西文化的激烈冲撞,触发学界涌现一股文化“寻根热”。试图通过寻绎中华文化传统之根,探讨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仁智殊见,都各具匠心。但是,我们认为,由古老的《易经》及其衍生的渊源流长的易文化传统所蕴涵的“生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之道 《易》 《易传》 中国哲学 《易经》 生生精神 易文化 生命哲学 “生” 天地之心
下载PDF
生生之道归于身形、精气、神志 被引量:1
6
作者 隋宇 孙明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生生之道 内经 养生
下载PDF
试论“物道主义”的“生生之道”——评《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的价值追求与思想价值
7
作者 陈文殿 《中国文化论衡》 2018年第1期44-61,共18页
"物道主义""物种文明"所蕴含的"生生之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从发生学理由来看,"物道主义""物种文明"的"生生之道"是对"唯人"而"非生"的"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二是从立论的价值基础来看,"... "物道主义""物种文明"所蕴含的"生生之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从发生学理由来看,"物道主义""物种文明"的"生生之道"是对"唯人"而"非生"的"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二是从立论的价值基础来看,"物道主义""物种文明"的"生生之道"是立足于"万物一体"的生态文明主义;三是从理论资源来看,"物道主义""物种文明"的"生生之道"承接融合了古今中外哲学的生生思想;四是从理想期许来看,"物道主义""物种文明"的"生生之道"是对生态发展新理念、新精神、新境界的价值关怀和诉求。这些"生生之道"的思想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义 物种文明 传统哲学 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生生之道
下载PDF
生生之道: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以《中庸》为主体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卫勇 曾继耘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108,共7页
《中庸》是以命、性、道、教一体贯通的理路来阐发教之为教。"教"的根本在道,而道的根本在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性的实质是天命;天命是天道自然之"分",天命即天道。天生人,人性之中天道本具,人性的... 《中庸》是以命、性、道、教一体贯通的理路来阐发教之为教。"教"的根本在道,而道的根本在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性的实质是天命;天命是天道自然之"分",天命即天道。天生人,人性之中天道本具,人性的彰显即蕴含着天道流行。天人一体,天道作为宇宙生命体生命运行的根本机制,其决定人自然生命生长和道德生命意义生发的内在机理,构成了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内在机理就是"生生之道"。"生生之道"以天道的实在、实有为其学理的本体,以自当不二、内本外末、成己成人、生生不息等为其教化哲学的生命价值追求,以"诚明两进"为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方法论的实践落实为日用伦常中个体生命意义的真实体验与内在生命力的自我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之道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中庸》
下载PDF
生生之道:中国画中的美学思想
9
作者 谢大娟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7-91,共5页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无不蕴含着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作为展示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人民的生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中国画蕴含的生生之道的美学思想,一种生生不息的强大...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无不蕴含着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作为展示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人民的生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中国画蕴含的生生之道的美学思想,一种生生不息的强大的生命力。了解中国画及中国画创作过程、品评过程中所蕴含的美学趣味对于当今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生生之道 生命意识 天人合一 气韵生动
下载PDF
“生生之道”视域下《周易》的生态价值意蕴窥探
10
作者 张洪雷 张宗明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9,共7页
《周易》以“生生之谓易”的宇宙意识生成为理据,洞悉宇宙万物存有的内在机制,蕴含着生生之道的宇宙化生模式。人在宇宙之中,通过以“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形式探究宇宙信息和自我实现形式,贯穿着尊重自然和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 《周易》以“生生之谓易”的宇宙意识生成为理据,洞悉宇宙万物存有的内在机制,蕴含着生生之道的宇宙化生模式。人在宇宙之中,通过以“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形式探究宇宙信息和自我实现形式,贯穿着尊重自然和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命脉。基于此,《周易》生态意识的价值实现是以“生生之道”为逻辑起点,以“厚德载物”和“参天化育”的人道价值实现处理好天道与人道生态和谐关系为逻辑生成,不仅反映了先民们对宇宙生态化的模仿,而且本质上是宇宙的生命之理印证到人的思想和行动之中,折射出合情合理化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从历史传承性的视角看,《周易》蕴含的生态价值思想能够为人类发展中的生态危机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生生之道 生态意识 生态价值
原文传递
生生之道:先秦时期的审美本体论
11
作者 黄炜 《中国美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4-32,共19页
先秦思想中的生生之道,代表着宇宙生命的终极本源,不仅包括了从哲学层面对本体论的阐释,也包含着从审美层面对本体论的观照。从生生本体意识的缘起,到生生审美模式的建立,再到生生审美本体的形成,生生之道作为思想脉络贯穿始终。在生命... 先秦思想中的生生之道,代表着宇宙生命的终极本源,不仅包括了从哲学层面对本体论的阐释,也包含着从审美层面对本体论的观照。从生生本体意识的缘起,到生生审美模式的建立,再到生生审美本体的形成,生生之道作为思想脉络贯穿始终。在生命本体化的体认中,生生之道以具体形象展示出生命化育的审美模式,在生命节律的绵延中,呈现出天人相合的审美体验。生生之道作为先秦时期审美本体论,体现出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这为后世生生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之道 生生 审美模式 审美本体
原文传递
浅识中医之“生生之道”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兴涛 王义国 陆广莘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96-897,共2页
通过中西医学思维方法比较,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医"生生之道"在人体生命的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生命是一个"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的过程,努力发掘其"生生之气",充分利用中医"生生之具",进而实现... 通过中西医学思维方法比较,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医"生生之道"在人体生命的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生命是一个"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的过程,努力发掘其"生生之气",充分利用中医"生生之具",进而实现人的健康生态的"生生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生命 生生之道 生生之 生生之 生生之
原文传递
论“生生之道”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13
作者 张雪薇 王小丁 《中国医学人文》 2015年第8期11-13,共3页
"生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关于自然、生命、人生、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指导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尤其在中医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医、佛家、道家等方面对"生... "生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关于自然、生命、人生、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指导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尤其在中医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医、佛家、道家等方面对"生生之道"进行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
原文传递
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
14
作者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333-334,共2页
“万物一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包含丰富的哲学意蕴。该著将视角锁定于北宋时期的五位哲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五子”),考察他们关注“万物一体”的哲学与哲学史旨趣。在具体取径上,该著首先回答“万物一体... “万物一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包含丰富的哲学意蕴。该著将视角锁定于北宋时期的五位哲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五子”),考察他们关注“万物一体”的哲学与哲学史旨趣。在具体取径上,该著首先回答“万物一体”如何成为一个哲学问题并引起“五子”的关注,以此为基点展开他们言说“万物一体”的具体面向,并就不同面向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所阐发。作者在写作上不仅重视哲学问题的历史性,同时还强调理论阐释的现代性;如果说尊重历史可以确保问题本身的真实呈现,那么开放的理论视域无疑可以使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在当下向纵深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一体 中国古代哲学 二程 张载 周敦颐 生生之道 五子 哲学意蕴
原文传递
“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朱熹治《易》理路刍议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广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49,共5页
朱熹在注释"五十以学易"一语时,曾陈"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和《易》不可不学又不可易学的治《易》体会。本文据此考察了朱子治《易》理路:一是对《易》道和《易》书的定位,认为圣人所深见的《易》道不仅仅指《... 朱熹在注释"五十以学易"一语时,曾陈"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和《易》不可不学又不可易学的治《易》体会。本文据此考察了朱子治《易》理路:一是对《易》道和《易》书的定位,认为圣人所深见的《易》道不仅仅指《易》的生生之道,而且还涵《易》书本为卜筮而作的本义;二是对治《易》困境的省思,认为因《易》之本义被遮蔽,且《易》道还需经历见得之故,故《易》成为难读的"天书"。得出:朱子认定只有达至"此心大段虚明宁静"之境后,方可像圣人一样"深见《易》道之无穷",证成"学《易》无大过"的生命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易学 生生之道 卜筮
下载PDF
论《庄子》中存在性之“道”的三重意蕴
16
作者 朱松苗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62-69,共8页
《庄子》中既有存在性之"道",也有思想性之"道"、语言性之"道"和方法性之"道"。其中存在性之"道"是最根本的,这在于存在决定了思想、语言和方法。《庄子》对于存在性之"道"... 《庄子》中既有存在性之"道",也有思想性之"道"、语言性之"道"和方法性之"道"。其中存在性之"道"是最根本的,这在于存在决定了思想、语言和方法。《庄子》对于存在性之"道"的论述基本遵循了"道"自身的含义:一是形而下之"道"——道路;二是形而上之"道",即道自身、天道、帝道、圣道等;三是"道"的自我否定——生生之道,它是"道"的实现和完成。在此基础上,《庄子》之"道"的真正涵义才能向我们全面、完整地敞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之道 存在性之道
下载PDF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的内涵及价值探析
17
作者 王亚茹 郑阳 高黎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20-24,共5页
为响应和执行国家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号召,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建设性地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该理念聚焦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现实困境,秉承“精准关切”的内核,试图通过综合方法的研究范式建构我国的自主知识... 为响应和执行国家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号召,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建设性地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该理念聚焦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现实困境,秉承“精准关切”的内核,试图通过综合方法的研究范式建构我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在理解该理念的基础上深刻挖掘其背后所涵显的“生生”之道,深入探寻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全球视野的独特构造,以及贯通古今又兼顾中西的学术态度、力图打破圈际限制而促进多元互动的学术志向,以期回应教育建设的学校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新平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 精准关切 教育公平 生生之道 中国特色
下载PDF
二程本体哲学的根源与架构 被引量:2
18
作者 成中英 杨柱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程氏兄弟建构了关于道和理的本体哲学,这个本体哲学包括理气论、心性论及涵养学说。比较而言,程颢更多的是持态度取向和宏观之道,程颐则倾向于系统取向和微观之理。
关键词 本体哲学 程颢 程颐 生生之道 “理” “性” 理气论 心性论 涵养学说
下载PDF
传统林业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及其实践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坚强 任光凌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44,共3页
中国古代拥有辉煌的林业思想 ,其特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生之道”。当代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维系人类生存的途径 ,我们有必要对古代这一宝贵思想进行回顾与分析 ,以为当代提供有力... 中国古代拥有辉煌的林业思想 ,其特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生之道”。当代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维系人类生存的途径 ,我们有必要对古代这一宝贵思想进行回顾与分析 ,以为当代提供有力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林业思想 “天人合一”理念 可持续发展 生生之道 “自然无为” 中国
下载PDF
从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出发——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思想起点、进路和旨归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利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5,共13页
环境危机催生的环境史学,50余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国也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学科体系并未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理探讨。中国环境史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为基本指引,从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出发,以人的自然生... 环境危机催生的环境史学,50余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国也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学科体系并未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理探讨。中国环境史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为基本指引,从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出发,以人的自然生物属性和生命需求作为思想起点,开展以生命为中心的历史思考;应借鉴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国外先进方法,运用多维立体“生命网络”思维梳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界面的庞杂关系,建立合理叙事论说框架;应以探寻中华民族“生生之道”作为思想旨归,加强环境思想史和生态文化史研究,从本土文化中提取概念话语,凝练思想理论,提升研究境界,彰显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环境史 环境史学 环境思想史 生态文化史 生生之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