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英语课堂生生会话语境的他人重复互动模式
1
作者 张廷群 张美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6-150,共5页
以某高校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话语分析为研究工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生生会话语境他人重复的互动模式和建构支架的意义。研究发现,英语课堂生生会话存在四种他人重复互动模式。以社会认知和支架理论为视角讨论了... 以某高校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话语分析为研究工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生生会话语境他人重复的互动模式和建构支架的意义。研究发现,英语课堂生生会话存在四种他人重复互动模式。以社会认知和支架理论为视角讨论了其分布特征、成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和实践意义。研究表明,会话中他人重复有利于促进互动;合作模式和专家/专家模式有利于形成支架的最佳效益;良好的社会认知环境有利于单一支架模式向双向支架模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模式 他人重复 支架 生生会话 英语课堂
下载PDF
英语课堂生生会话语境他人重复语用特征研究
2
作者 张廷群 龙娟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55-58,共4页
基于某高校英语课堂生生会话的第一手语料,以话语分析为研究工具,探讨生生会话中他人重复的语用功能和特征。研究发现:说话人频繁重复同伴话语,其语用功能展现明显,主要包括积极回应、消极回应、肯定答复、信息确认、话轮抢占。在此基础... 基于某高校英语课堂生生会话的第一手语料,以话语分析为研究工具,探讨生生会话中他人重复的语用功能和特征。研究发现:说话人频繁重复同伴话语,其语用功能展现明显,主要包括积极回应、消极回应、肯定答复、信息确认、话轮抢占。在此基础上,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包括即时语境协同、文化语境适应、参与倾向。为推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应激励学生互动协商和课堂参与;任务协商参与者二语水平应相当;营造合作语境和氛围;做好过程监督、指导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会话 他人重复 社会认知理论
下载PDF
大学英语口语会话话轮转换的关联研究
3
作者 陈慧慧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266-267,共2页
话轮是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会话的显着特征,对它的研究一直吸引着很多学者。本文重点介绍了大学英语口语会话话轮转换过程中的关联解读方式,以实际英语课堂中生生课堂会话的转写语料为例,解释了话轮转换中的关联性、关联原则及认... 话轮是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会话的显着特征,对它的研究一直吸引着很多学者。本文重点介绍了大学英语口语会话话轮转换过程中的关联解读方式,以实际英语课堂中生生课堂会话的转写语料为例,解释了话轮转换中的关联性、关联原则及认知语境的构建方式,并通过借助大学英语口语会话来分析,解释话轮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关联。关联理论中的认知环境、语境假设与最佳关联等内容对大学英语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可改进口语和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听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轮 话轮转换 生生会话 关联
原文传递
Promot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Seminar Courses:A Case Study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超 金利民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年第3期54-71,127,128,共20页
Using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approach,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eacher-led question-answer sequences of one successful seminar course (Short Stories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for ... Using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approach,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eacher-led question-answer sequences of one successful seminar course (Short Stories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for English majors 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aiming at uncovering an effective way of integrating disciplinary learning with language skills development.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eacher of the course, who perceives student participation as an indispensable ingredient of his class, often uses more divergent, opinion-seeking questions to initiate discussion and uses four types of expansion question on his turns to promote student participation, namely, probing questions (PQ), clue-giving questions (CQ), elaboration requests (ER), and agreement checks (AC). The study also generates an I-R-(E)-F-FC [Initiation-Response-(Evaluation)-FoUow up-Further Contribution] model, in which the teacher attempts to promote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nar courses student participation question-answer sequence conversation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