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离死别”该如何面对
1
作者 阮奕浈 《中学生天地(高中综合版)(B版)》 2019年第4期29-29,共1页
“为爱找方法”的神秘答主:您好.曹文轩说过:“作为一个作家我知道,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今天我想向您请教这个问题。第一次接触生死概念,是通过一本名为《天蓝色的彼岸》的小说,它是一位非常... “为爱找方法”的神秘答主:您好.曹文轩说过:“作为一个作家我知道,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今天我想向您请教这个问题。第一次接触生死概念,是通过一本名为《天蓝色的彼岸》的小说,它是一位非常疼爱我的语文老师在调职前送给我的。时隔多年,我仍记得小主人公哈里从天堂逃回人间,同亲友道别的场景。在爸爸下班的路上,在那条他从前不耐烦走的小径上,用他幽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径 调职 生离死别 生死离别 场景 天蓝色 语文 人间 老师 天堂
原文传递
邂逅在生离死别时
2
《少年科技博览(漫迷)》 2010年第21期10-10,共1页
短短10几幅就能让人感动,产生共鸣.夜子酱。做到了.那么是什么让这一切行云流水般地呈现出来?郡就是把两人的邂逅放到了一个生离死别的境地里.这就是我熄跟大家说的,当一段感情发生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的时候.是少有人留意的.
关键词 中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邂逅在生离死别时》
原文传递
《离骚》解题: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被引量:1
3
作者 龙文玲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5-79,共5页
 《离骚》题解,歧义颇多,自古至今主要有25种,可归为三大类。这些解说中,司马迁的"离忧"说涵盖面大,也最切题;汉代班固、王逸及今人黄灵庚等人的解说侧重于《离骚》之一部分;钱锺书从创作动机角度对《离骚》进行解说,值得重视。
关键词 《离骚》 离忧 遭忧 别愁 生离死别 文学研究 创作动机
下载PDF
喜感之外,喜感之上——对张者小说风格的解析
4
作者 阎晶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63,共4页
近日读长篇小说《远水》,那个熟悉的张者又回来了。宏大的背景,严肃的主题,轻度的喜感,却一样能上演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不禁又联想到他之前的很多小说,并想谈谈张者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小说家。一作为小说家,张者的小说体现出某种不确... 近日读长篇小说《远水》,那个熟悉的张者又回来了。宏大的背景,严肃的主题,轻度的喜感,却一样能上演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不禁又联想到他之前的很多小说,并想谈谈张者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小说家。一作为小说家,张者的小说体现出某种不确定性。说不确定,似乎也不是很准确,比如题材,他先写知识分子生活,后又写了抗日战争题材,近几年又连续推出“兵团”题材长篇新作。这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题材上的拓展和丰富,但我又感觉到,这一过程中,张者也在试图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小说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者 小说风格 喜感 生离死别 不确定性 悲欢离合 小说家 长篇小说
下载PDF
背负国难前行的中国脊梁(一)——张恨水国难小说《杨柳青青》中东北军连长赵自强
5
作者 韩立群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5-24,共10页
中国脊梁式人物是国难当头的特定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典型性格,是张恨水在其国难小说中着力塑造的理想英雄群体。它们敢于担当,勇于牺牲,背负国难前行,以鲜明个性体现着基于民族自信力而生的伟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 中国脊梁式人物 国难当头 军人世界 生离死别
下载PDF
《谢亭送别》析奥妙
6
作者 郑朝晖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20年第11期18-19,共2页
现代社会通信发达,即便天涯相隔,沟通起来也不过在运指之间。因为简洁便宜,所以情感自然也就会显得淡一些。而在古代,友人之间如果一旦离别,相见不知何时,甚至很有可能就此天人永隔,所以,"生离死别"似乎完全不像我们现在说着... 现代社会通信发达,即便天涯相隔,沟通起来也不过在运指之间。因为简洁便宜,所以情感自然也就会显得淡一些。而在古代,友人之间如果一旦离别,相见不知何时,甚至很有可能就此天人永隔,所以,"生离死别"似乎完全不像我们现在说着那么浮泛了。古代有许多离别的诗都写得很好,大概就是因为这种离别的情感是那样深沉,情动于中而发乎其外,自然感人至深。这样的好诗有许多,像韩翃的"蝉声驿路秋山里,草色河桥落照中",读来真的让人心动神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翃 谢亭送别 离别 生离死别 情动于中 情感
下载PDF
映梦窗:生命之恋如梦如幻——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解读
7
作者 郭建平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8,共3页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南宋人张炎在《词源》里的这句话实实在在影响着对吴文英词的客观评价。如果真能回归到具体的文本——特别是通过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的解读,我们会感到张炎这句概括性的断...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南宋人张炎在《词源》里的这句话实实在在影响着对吴文英词的客观评价。如果真能回归到具体的文本——特别是通过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的解读,我们会感到张炎这句概括性的断语竟是如此的武断且缺乏理由。吴文英的这首词为我们鲜活地呈现了如梦如幻的诗意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离死别 敞开 留空白 如梦如幻
下载PDF
一篇《长恨》皆感伤——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正 被引量:1
8
作者 徐贺安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80-84,共5页
学界关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讨论大致可分为“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多重主题说”等四种说法。本文在文史互证的基础上,对上述说法逐条辩驳,进一步指出其不成立的理由。《长恨歌》是收录在白居易自己编的“感伤诗”中... 学界关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讨论大致可分为“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多重主题说”等四种说法。本文在文史互证的基础上,对上述说法逐条辩驳,进一步指出其不成立的理由。《长恨歌》是收录在白居易自己编的“感伤诗”中,结合白居易的其它感伤诗篇可知,白居易的《长恨歌》与其它感伤诗篇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对“变”的感伤。所以,对“感伤”主题的回归才是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长恨歌》 感伤 生离死别
下载PDF
汉画像石交合图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卫恒先 《中国美术》 2019年第3期70-77,共8页
本文着重对于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交合图式进行图像分析与类型归纳,总结出不同图式产生的原因,分析图像背后蕴含的汉代人的思想与观念。
关键词 交合图 生离死别 生殖崇拜 高禖祭祀 房中术
下载PDF
清明菊花
10
作者 杨远康 《当代教育》 2020年第3期52-52,共1页
菊花,今年的灯节、清明节非常特别,你是知道的。还是那个魔鬼,最初在武汉上空游荡,后来居然飘到我们黔西南,一来就是两个月,似乎挥之不去。我们的殡仪服务站关闭了,逝者的亲人本来要在这个生命的最后驿站,逗留两三天,作生离死别的。按... 菊花,今年的灯节、清明节非常特别,你是知道的。还是那个魔鬼,最初在武汉上空游荡,后来居然飘到我们黔西南,一来就是两个月,似乎挥之不去。我们的殡仪服务站关闭了,逝者的亲人本来要在这个生命的最后驿站,逗留两三天,作生离死别的。按常规要委托我们为逝者理发、洗穿、美容。让我们用黑色的纱,白色的幔,布置最漂亮的屋子。用多彩的菊花,做成花篮花圈,以及各种花的美丽造型。让鲜花安息生命,让音乐放飞灵魂,让逝者走好最后一程。但这几个月,这个最后的“生命驿站”,被无情关闭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逝者 清明节 菊花 驿站 生离死别 黔西南
下载PDF
儿女尽孝当及时
11
作者 范基公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第15期17-17,共1页
"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什么是真正的孝顺?范老师曾给学生写下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弥补,可以重来,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唯独尽孝不能等待,等到生离死别的时候再醒悟,已无法弥补,只能遗恨终生了... "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什么是真正的孝顺?范老师曾给学生写下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弥补,可以重来,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唯独尽孝不能等待,等到生离死别的时候再醒悟,已无法弥补,只能遗恨终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乃贤 尽孝 生离死别 遗恨
下载PDF
斯人已逝 风骨犹存——怀念沙坪坝区三位九三老社员
12
作者 夏惠 《民主与科学》 2020年第4期35-38,共4页
这种纯粹,让他从世俗的藩篱里挣脱出来,从纷扰的众生乱象中超脱出来,甚至从生离死别的大悲大痛中解脱出来,以至90高龄的耄耋之年,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因着纯粹的精神而使生命本身充满幸福和价值。
关键词 生离死别 风骨 沙坪坝区 世俗
下载PDF
瞿秋白与张太雷生涯交往述略
13
作者 衡朝阳 《西部学刊》 2022年第16期141-144,共4页
张太雷和瞿秋白,同出生于常州,年龄相差几个月,人生几多交集。少年同学建立最初友谊;京津求学和五四运动中的加深情谊;莫斯科重逢,后在革命洪流中升华了同志情谊。在张太雷牺牲的近十年后,囚禁于国民党狱中的瞿秋白仍留下了对张太雷的... 张太雷和瞿秋白,同出生于常州,年龄相差几个月,人生几多交集。少年同学建立最初友谊;京津求学和五四运动中的加深情谊;莫斯科重逢,后在革命洪流中升华了同志情谊。在张太雷牺牲的近十年后,囚禁于国民党狱中的瞿秋白仍留下了对张太雷的回忆和最后的思念。可以说,差不多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阶段,他们都拥有对方的陪伴。张太雷和瞿秋白的友谊,经历了同学少年、风雨同行和生离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与张太雷 同学少年 风雨同行 生离死别
下载PDF
灾难离我们有多远
14
作者 马亚伟 《健康生活》 2020年第5期1-1,共1页
宅在家中,却每天反反复复刷手机,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疫情。我知道,那些不断变化的数字,不是简单冰冷的。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甚至是生离死别。某刊征集新冠肺炎采访对象和故事,那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了疫情中的人... 宅在家中,却每天反反复复刷手机,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疫情。我知道,那些不断变化的数字,不是简单冰冷的。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甚至是生离死别。某刊征集新冠肺炎采访对象和故事,那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了疫情中的人生百味。一个在武汉打拼的中年男人,原本有很多新年愿望:多挣点钱,孝敬父母,跟家人浪漫出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访对象 孝敬父母 时时刻刻 故事 悲欢离合 生离死别 疫情
下载PDF
这世间的小别离
15
作者 李柏林 《青春期健康》 2022年第10期84-84,共1页
这世间有两种别离,大的别离是生离死别,永无归期;而小的别离是山水之后,我们仍会重逢的短暂分离。我更喜欢小别离,觉得它因多了一份期待而更加美好。假日去看姥姥,看到她比以前更苍老了,头发已经全白了,却不去染它。记得以前,她总是会... 这世间有两种别离,大的别离是生离死别,永无归期;而小的别离是山水之后,我们仍会重逢的短暂分离。我更喜欢小别离,觉得它因多了一份期待而更加美好。假日去看姥姥,看到她比以前更苍老了,头发已经全白了,却不去染它。记得以前,她总是会对我说,要去集市上染头发,黑色的头发才好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离 头发 生离死别 重逢 世间
下载PDF
从《十五从军征》看人生的苦难与永恒
16
作者 刘兰 《师道(教研)》 2019年第12期195-196,共2页
《十五从军征》出自 《汉乐府诗集》,题目是后人加的.作为一首民歌,它代表了汉乐府诗歌中的一种题材倾向,即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十五从军征》记叙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离家从军,久经沙场,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到故土,没... 《十五从军征》出自 《汉乐府诗集》,题目是后人加的.作为一首民歌,它代表了汉乐府诗歌中的一种题材倾向,即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十五从军征》记叙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离家从军,久经沙场,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到故土,没有见到梦寐以求的亲人,而是累累荒坟,破败的庭院里,杂草丛生,野兽自由出入.诗歌虽然简短,只采用了白描手法及对比的方式,却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在漫长的时光里和旷远的空间下,一个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沉重苦难,读来让人唏嘘感慨,对战争中生离死别的人产生无限同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诗集 白描手法 汉乐府诗歌 生离死别 《十五从军征》 旷远 苦难 悲惨遭遇
下载PDF
仇恨的轮回
17
作者 张朱杰 《成长》 2020年第11期191-191,共1页
又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艾伦独自穿过无人的小巷。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只有天边那轮高挂的皎月才能给她冰冷的心带来一丝慰藉。二战刚刚胜利,作为犹太妇女的她却无法在这个夜晚开心起来。哪怕是一个微笑,都会让她想起以往那一家和睦的... 又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艾伦独自穿过无人的小巷。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只有天边那轮高挂的皎月才能给她冰冷的心带来一丝慰藉。二战刚刚胜利,作为犹太妇女的她却无法在这个夜晚开心起来。哪怕是一个微笑,都会让她想起以往那一家和睦的生活,想起他那健壮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然而这种温馨又会让她想起倒在血泊中的孩子是如何被机关枪射杀的,在法西斯拉扯下的丈夫是如何被推入土坑,然后任由泥土一方一方地侵蚀身体的。艾伦是个坚强的女性,她并不会像大多娇弱的女性一样在此时泪湿春衫。事实上,她的泪水早已被怒火烧干。手握成拳头,每一寸肌肤都是那么紧绷。她心想,要是再遇见那些战犯,一定要打死他们;要是遇见战犯家属,也要格杀勿论!至少让那些战犯感受到生离死别的痛苦!她铿锵有力地走着,心里愤懑不平地想着。忽然,一个儿童横卧在马加尔街的中心,苍白朴素的着装显得那么凄凉,被子上有一个发红光的符号。她走上前去,看得更清楚了。那男孩脸色苍白,六七岁的样子,已湿透了的被子上盖着少许白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妇女 艾伦 生离死别 愤懑
下载PDF
从自救到救赎,400个阿尔茨海默病家庭抱团取暖
18
作者 周文平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4年第1期16-18,共3页
世间最痛苦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忘了我是谁。对阿尔茨海默病家属来说,他们所承受的不只是身体上的劳累,还有精神上的折磨。“从心疼到无奈,从厌烦到慢慢耗干家人最后一丝爱,我们终于变成了双向折磨。他似乎想要拉着整... 世间最痛苦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忘了我是谁。对阿尔茨海默病家属来说,他们所承受的不只是身体上的劳累,还有精神上的折磨。“从心疼到无奈,从厌烦到慢慢耗干家人最后一丝爱,我们终于变成了双向折磨。他似乎想要拉着整个家庭共沉沦。”一位家属真实地道出了与阿尔茨海默病亲人相处的崩溃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家属陷人困境,这个群体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生离死别 救赎 抱团取暖 沉沦 家庭
原文传递
浙江大学客座教授郑培凯谈苏轼:东坡并非天生的乐观主义者
19
作者 刘秋香 《十几岁》 2023年第36期23-26,共4页
2020年到2022年,因为疫情,郑培凯一直待在家中,与亲友、外界鲜有接触。其间,他的状态跟很多人一样,愁闷与思考交织。苏轼的诗文疗愈了他。郑培凯把苏轼的诗文来回重读了好几遍,并将它们作为自己书写书法习作的主要对象。苏轼所经历的酸... 2020年到2022年,因为疫情,郑培凯一直待在家中,与亲友、外界鲜有接触。其间,他的状态跟很多人一样,愁闷与思考交织。苏轼的诗文疗愈了他。郑培凯把苏轼的诗文来回重读了好几遍,并将它们作为自己书写书法习作的主要对象。苏轼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生离死别再一次在他面前一一呈现。“东坡先生一生波折激荡,超越困厄苦难,上升到豁达的心境,反映了性灵体悟的能动性,蕴含生命意义的重大启发。”郑培凯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先生 苏轼 乐观主义者 生离死别 性灵 浙江大学 生命意义
原文传递
明清易代之际的女性诗歌——个人与家国命运的自我书写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雯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91,共10页
在明清易代的乱世里,女性无疑是受荼毒最深的群体。易代之际的女性所作诗歌,也是她们绝命、流亡、与亲人生离死别的命运写照。女性绝命诗中,体现了她们对贞节与夫妇感情的看重,一些诗作也表现出"杀身成仁"的情怀,以及对个体... 在明清易代的乱世里,女性无疑是受荼毒最深的群体。易代之际的女性所作诗歌,也是她们绝命、流亡、与亲人生离死别的命运写照。女性绝命诗中,体现了她们对贞节与夫妇感情的看重,一些诗作也表现出"杀身成仁"的情怀,以及对个体悲惨命运的体认。女性流亡诗中,保留了许多旅次艰难的写照,而其对容颜、亲情的感怀,则具有鲜明的女性特质。遭到男性抛弃的女性,她们的诗歌创作中不仅表现了与亲人生离死别的痛苦,更体现了在易代的剧变下,男性往往优先考量尽忠、尽孝,女性只能被动的承担男性"家国"选择的后果以及不得不屈从于男性"名节"的无力命运。但也有一些奇女子在易代浪潮中英勇反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绝命诗 流亡诗 生离死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