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生精小管体视学及PCNA、凋亡表达的发育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健 李健 +3 位作者 王晓云 孙烨 牛丽静 段相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7-622,共6页
目的 探讨大鼠生精小管面积、管腔等体视学参数与生精细胞增殖、凋亡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凋亡细胞原位检测和图像分析技术。 结果 大鼠从出生后生精小管平均面积逐渐增加 ,于生后 3月龄时... 目的 探讨大鼠生精小管面积、管腔等体视学参数与生精细胞增殖、凋亡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凋亡细胞原位检测和图像分析技术。 结果 大鼠从出生后生精小管平均面积逐渐增加 ,于生后 3月龄时达到最大 ,除与生后 6月龄组差异不显著外 ,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6月龄后生精小管面积逐渐减少 ,2 5月龄时生精小管面积与 3周龄时相当 ;生精小管在 3周龄时开始出现管腔 ,在生后 6月龄时其平均面积最大 ,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P <0 0 5或P <0 0 1) ,至生后 2 5月龄 ,管腔不明显 ,多被结缔组织填充 ;生精细胞间于生后 10月龄开始出现空泡 ,生后 2 5月龄空泡化明显 ,生精小管基膜及间质血管增生严重。PCNA及凋亡的阳性表达在生后 3周龄出现高峰 ,生后 2 5月龄细胞凋亡又出现 1个高峰。 结论  1 生后 3周龄至 3月龄生精细胞增殖旺盛是生精小管平均面积迅速增大的原因之一。 2 生后一定阶段生精小管管腔的出现与生精细胞的凋亡有关 ,而生精小管管腔的出现有利于精子的生成与运输。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精小管 体视学 PCNA 大鼠 细胞凋亡 精细胞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生精小管和间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俊峰 谷来凤 +2 位作者 闫振龙 田旦增 袁莉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22,共5页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并结合形态剂量学分析,研究不同年龄(3月、1岁、3岁、9岁)牦牛睾丸的显微结构,探讨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生精小管和间质细胞的发育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月龄牦牛睾丸生精小管细而稀疏...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并结合形态剂量学分析,研究不同年龄(3月、1岁、3岁、9岁)牦牛睾丸的显微结构,探讨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生精小管和间质细胞的发育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月龄牦牛睾丸生精小管细而稀疏,偶见完整的内腔,小管中仅仅是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可以看见单个或者成群分布的间质细胞;1岁牦牛生精小管排列略紧密,上皮中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间质可见3~4群的间质细胞;3岁牦牛生精小管密集、生精小管外直径增加明显(P〈0.05),上皮细胞层数较其它年龄达到最大值,大量间质细胞出现;9岁牦牛生精小管稀疏,上皮生精细胞和间质细胞均明显减少(P〈0.05).3月牦牛龄生精小管内无精子生成;1岁牦牛时有精子的出现,间质细胞数量逐渐增加;3岁牦牛生精小管及间质细胞发育充分,处于生殖旺盛的性成熟阶段;9岁牦牛睾丸生精小管内生精能力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发育 睾丸 生精小管 间质细胞
下载PDF
长期给予睾酮致大鼠生精小管伴有生精细胞排列疏松 被引量:3
3
作者 邓显忠 廖波 +1 位作者 孔令淑 杨正伟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7-510,共4页
目的:确定睾酮致大鼠睾丸内睾酮抑制因而精子发生障碍是否伴有生精细胞排列疏松。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肌注十一酸睾酮[19 mg/(kg.15 d)]130 d后取睾丸组织块,作甲基丙烯酸树脂包埋切片,观察睾丸的组织学变化。结果:除精子形成、精子释... 目的:确定睾酮致大鼠睾丸内睾酮抑制因而精子发生障碍是否伴有生精细胞排列疏松。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肌注十一酸睾酮[19 mg/(kg.15 d)]130 d后取睾丸组织块,作甲基丙烯酸树脂包埋切片,观察睾丸的组织学变化。结果:除精子形成、精子释放障碍等改变以外,11.5%的生精小管轮廓内生精细胞的排列明显较疏松,成串、成束或成团的生精细胞(主要是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之间出现朝向小管腔走行的放射状裂隙。结论:生精细胞排列疏松是大鼠睾丸内睾酮抑制所致重要组织学改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酸睾酮 睾丸 生精小管 精细胞 大鼠
下载PDF
二甲磺基乙烷处理生精小管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磊 张齐好 +1 位作者 苏志坚 黄亚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7-332,共6页
目的建立二甲磺基乙烷(EDS)处理生精小管的体外培养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于实验前7 d腹腔注射EDS,分离生精小管进行体外培养,分为基础处理组(加入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钠培养基添加剂ITS,即ITS组)和促黄体素(LH)处理组(加入ITS和LH,即... 目的建立二甲磺基乙烷(EDS)处理生精小管的体外培养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于实验前7 d腹腔注射EDS,分离生精小管进行体外培养,分为基础处理组(加入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钠培养基添加剂ITS,即ITS组)和促黄体素(LH)处理组(加入ITS和LH,即ITS+LH组),采用Ed U标记技术检测睾丸间质干细胞增殖情况,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及3β-HSD染色检测睾酮分泌及睾丸间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取雄性成年小鼠睾丸并分离生精小管,分别以不同浓度的EDS处理,其后再进行分组(ITS组和ITS+LH组)处理连续培养,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基上清液中睾酮的分泌情况。结果与ITS组比较,大鼠生精小管ITS+LH组睾丸间质干细胞增殖较为明显。睾酮的分泌呈现与体内睾丸间质细胞发育分化趋势一致;且该模型在LH作用下,睾酮产生量大,持续时间长,表明该模型对LH敏感。1.72 mmol/L EDS可有效杀死小鼠生精小管上的成熟睾丸间质细胞;该处理模型在经过培养后又有睾酮的产生,且ITS+LH组生精小管培养上清液中睾酮含量显著高于ITS组(P<0.01),表明EDS可以杀死成熟睾丸间质细胞,同样该模型也表现出对LH敏感。结论雄性大鼠和小鼠生精小管体外培养模型中,睾丸间质干细胞的发育分化过程与体内睾丸间质干细胞的发育分化相似,该模型是一个研究睾丸间质细胞发育分化的合适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精小管 睾丸间质细胞 二甲磺基乙烷 促黄体素
下载PDF
大鼠生精小管组织结构增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晓云 张健 +2 位作者 张国红 韩广村 邹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522-525,529,共5页
比较观察了从出生到生后 1 2月龄大鼠睾丸生精小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 ,结果发现 :1 .生精小管平均横切面面积从出生到生后 6月龄迅速增大 ,从生后 1 0月龄到生后 1 2月龄生精小管平均横切面面积逐渐减小 ;2 .生精小管平均... 比较观察了从出生到生后 1 2月龄大鼠睾丸生精小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 ,结果发现 :1 .生精小管平均横切面面积从出生到生后 6月龄迅速增大 ,从生后 1 0月龄到生后 1 2月龄生精小管平均横切面面积逐渐减小 ;2 .生精小管平均横切单位面积内精原细胞数量从出生到生后 6月龄迅速减少 ,从生后1 0月龄到生后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睾丸 生精小管 长发育 组织结构 横切面积 月龄
下载PDF
不同阶段生精小管组织学结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贾书花 王炯 +4 位作者 安炜欣 王谊荣 田云 李凯平 李建伟 《解剖学研究》 CAS 2010年第2期117-120,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人体睾丸生精小管面积、生精小管管腔面积变化和生精上皮在不同阶段的组织学特点,及其与生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常规组织制片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结果①生精小管平均面积变化,从胚胎睾丸形成到青春期前,随睾丸逐渐发育...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人体睾丸生精小管面积、生精小管管腔面积变化和生精上皮在不同阶段的组织学特点,及其与生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常规组织制片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结果①生精小管平均面积变化,从胚胎睾丸形成到青春期前,随睾丸逐渐发育增大,睾丸间质增多,但生精小管面积无明显增大;自青春期生精小管面积迅速增大,25岁左右达到峰值,45岁左右生精小管平均面积缓慢减少,55岁以后显著减少。②生精小管管腔面积变化,从胚胎睾丸形成到青春期前,生精小管几乎无管腔;青春期管腔开始出现并迅速增大,20岁左右达到峰值;于45岁左右管腔面积缓慢减少,55岁以后显著减少。③生精小管的组织学结构变化,从胚胎睾丸形成到青春期前,生精小管上皮由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但随睾丸发育增大,睾丸间质增多,生精小管上皮和基膜间渐出现明显的间隙;青春期开始,生精小管上皮发育,生精细胞层数增加,管壁各级生精细胞典型,腔面可见精子;55岁后睾丸纤维化明显,生精小管皱缩,随年龄增长,生精上皮细胞数量渐减少,排列紊乱,基膜增厚。结论①生精细胞增殖旺盛是生精小管平均面积迅速增大的原因之一;生精细胞增殖旺盛的阶段是20~30岁,最佳时期是25岁左右。②生精小管管腔的出现与生精细胞的凋亡、基膜扩大的速率远远大于生精细胞的增殖水平有关,而生精小管管腔的出现有利于精子的生成与运输。③衰老睾丸生殖功能的下降与其组织结构的纤维化及生精小管基膜厚度增加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精小管 睾丸 组织学结构 年龄
下载PDF
雄性大鼠发育期生精小管NOS和P450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任亚萍 廖卒 +4 位作者 孙莉 农林琳 陈筠 熊彬 邵晓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653-3655,共3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eNOS、iNOS、nNOS)和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在雄性SD大鼠生精小管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出生后5周、7周和10周的雄性SD大鼠各6只,左侧睾丸行石蜡切片,运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eNOS、iNOS、nNOS和P450在雄性SD...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eNOS、iNOS、nNOS)和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在雄性SD大鼠生精小管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出生后5周、7周和10周的雄性SD大鼠各6只,左侧睾丸行石蜡切片,运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eNOS、iNOS、nNOS和P450在雄性SD大鼠性成熟期睾丸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eNOS和P450在出生后5周,生精小管精母细胞免疫表达呈强阳性,在出生后7周和10周阳性程度皆依次减弱;nNOS在出生后5周精母细胞免疫表达为弱阳性表达,出生后7周和10周呈阴性表达;iNOS在三期均为阴性表达。结论:在性成熟期雄性SD大鼠的精子发生过程中,随着性成熟发育的进展过程,eNOS和P450的表达具有关联性,且主要参与了青春期启动时的精母细胞的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酶 细胞色素P450 生精小管 SD大鼠
下载PDF
大鼠睾丸生精小管内残余体类物质形成及排出 被引量:1
8
作者 肖长义 王亚琴 +2 位作者 黎家华 汤桂成 魏霞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3-447,563,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睾丸内残余体物质的形成与转归.方法:大鼠睾丸石蜡切片,做残余体特异性染色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在残余体特异性染色下,部分生精小管内可见有被染成深蓝色、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颗粒.这些颗粒最早... 目的:研究大鼠睾丸内残余体物质的形成与转归.方法:大鼠睾丸石蜡切片,做残余体特异性染色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在残余体特异性染色下,部分生精小管内可见有被染成深蓝色、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颗粒.这些颗粒最早于生精周期Ⅰ期,至精子排放时,颗粒全部聚集于生精上皮的表面.当精子释放后,颗粒即迅速向小管周边移动,并贴近管周的基膜部.电镜观察,位于生精上皮表面的残余体内含有不同电子密度的结构成分,在残余体向管周移动的过程中,逐渐转化为高电子密度的脂质包涵体.在生精小管周边的细胞和基质内,以及淋巴管内皮细胞内,均可以见到类似的脂质包涵体.结论:大鼠睾丸生精过程中产生的残余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转化过程,形成脂质包涵体,以胞吐及扩散转移的方式,最终被排出于生精小管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 生精小管 残余体 脂质包涵体 形态学 大鼠
下载PDF
实验性隐睾术后大鼠生精小管内精子的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高佩安 孟文 +1 位作者 王新成 李亚鲁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27-329,共3页
目的 研究热作用对大鼠睾丸生精过程影响中精子数量变化的生物学意义 ,为男性抗生育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人工隐睾术后 1~ 70天取出大鼠睾丸 ,Carnoy液固定 ,石蜡切片 ,PAS和HE复染 ,光镜观察 ,计数生精小管内的精子。结果 术后 1... 目的 研究热作用对大鼠睾丸生精过程影响中精子数量变化的生物学意义 ,为男性抗生育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人工隐睾术后 1~ 70天取出大鼠睾丸 ,Carnoy液固定 ,石蜡切片 ,PAS和HE复染 ,光镜观察 ,计数生精小管内的精子。结果 术后 1~ 70天 ,生精小管内精子的数量和对照组相比减少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术后 2 0~ 5 0天 ,生精小管内很少见到精子。术后 60~ 70天 ,在中央区少部分生精小管内可见少数精子。结论 隐睾术后因热作用影响生精过程 ,致精子数量减少显著。术后 2 0~ 5 0天很少见到精子 ,这是热作用与大鼠睾丸的生精细胞周期相关。术后 60~ 70天在中央区少数生精小管有生精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睾 术后 大鼠 生精小管 精子 计量学
下载PDF
成年小鼠生精小管及睾丸的冷冻保存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莲军 何志云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5年第6期72-74,共3页
采用含不同浓度抗冻剂二甲基亚砜(DMSO)、乙二醇(EG)、丙二醇(PG)及丙三醇(G)的DMEM培养基作为冻存液,对成年小鼠生精小管及完整睾丸进行慢速冷冻,液氮保存,37 ℃水浴复苏,并测定细胞复苏率。结果表明,成年小鼠生精小管在50 mL/L、100 ... 采用含不同浓度抗冻剂二甲基亚砜(DMSO)、乙二醇(EG)、丙二醇(PG)及丙三醇(G)的DMEM培养基作为冻存液,对成年小鼠生精小管及完整睾丸进行慢速冷冻,液氮保存,37 ℃水浴复苏,并测定细胞复苏率。结果表明,成年小鼠生精小管在50 mL/L、100 mL/L 及150 mL/L DMSO冻存液中的细胞复苏率分别为92.6%、93.4%及69.4%,在50 mL/L、100 mL/L及150 mL/L PG 冻存液中的细胞复苏率分别为94.2%,93.3%及66. 9%,在50 mL/L、100 mL/L 及150mL/L EG 冻存液中的细胞复苏率分别为87.2%、91. 0%及62. 6%,在50 mL/L、100mL/L及150 mL/L G冻存液中的细胞复苏率分别为90.0%、90.5%及67.1%。各种抗冻剂的最高细胞复苏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 )。成鼠完整睾丸在含100 mL/LDMSO、PG、EG或G的冻存液中的细胞复苏率分别为56.0%、50.0%、50.2%及50.2%。结果显示,DMSO、PG、EG 及G 均适宜用作成年小鼠生精小管的抗冻剂,最佳使用浓度均为50 mL/L^100 mL/L。完整睾丸冷冻后的细胞复苏率低于60%,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保存 抗冻剂 生精小管 睾丸 小鼠
下载PDF
生精小管异位重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平 李铮 薄隽杰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28-932,共5页
哺乳动物睾丸的形成和精子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尽管近年来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许多方面仍然是未知。缺少一个合适的研究睾丸形成与精子发生的模型是阻碍研究取得进展的一个重要... 哺乳动物睾丸的形成和精子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尽管近年来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许多方面仍然是未知。缺少一个合适的研究睾丸形成与精子发生的模型是阻碍研究取得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去的几年中,相继发现2种对研究哺乳动物精子发生很有价值的模型:一是未成熟的睾丸组织异位移植于免疫缺陷鼠的皮下可以成活并产生有功能的精子;另一是未成熟睾丸组织消化成单细胞后异位移植于免疫缺陷鼠的皮下可以重新形成生精小管样结构并完成完整的生精过程。本文对这两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精小管 异位重构 精子发
下载PDF
小鼠精原细胞在生精小管内迁移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健 李健 段相林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65-266,共2页
关键词 小鼠 精原细胞 生精小管 细胞迁移 睾丸
下载PDF
橄榄油对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生精小管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春娥 玛衣拉.阿不拉克 +1 位作者 王新星 买尔加.艾合买提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52-354,共3页
目的研究橄榄油对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睾丸组织结构及血清抑制素B和卵泡刺激素含量的影响,以探讨橄榄油对睾丸炎的组织结构的拮抗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熟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3个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橄榄油组,光镜观察睾丸... 目的研究橄榄油对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睾丸组织结构及血清抑制素B和卵泡刺激素含量的影响,以探讨橄榄油对睾丸炎的组织结构的拮抗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熟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3个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橄榄油组,光镜观察睾丸生精小管内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抑制素B和卵泡刺激素的变化。结果橄榄油组睾丸系数、血清抑制素B和卵泡刺激素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可见模型组小鼠生精小管内无生精细胞,橄榄油组小鼠生精小管内可以看到大量的生精细胞。结论橄榄油对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炎症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油 睾丸炎 生精小管 抑制素B 卵泡刺激素
下载PDF
利用局部垂直切片和转距测量法研究生精小管内支持细胞核的位置和体积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正伟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1999年第3期137-143,共7页
从 ( 1)正常对照及经庚酸睾酮治疗了 2 1周的成年白人 ,以及 ( 2 )正常对照及经GnRH拮抗剂治疗了 16~ 2 5d的成年猕猴 ,获取 2 5 μm厚甲基丙烯酸树脂包埋的睾丸组织切片。首先用无偏体视学新工具—光学体视框 ,在生精小管壁的局部垂... 从 ( 1)正常对照及经庚酸睾酮治疗了 2 1周的成年白人 ,以及 ( 2 )正常对照及经GnRH拮抗剂治疗了 16~ 2 5d的成年猕猴 ,获取 2 5 μm厚甲基丙烯酸树脂包埋的睾丸组织切片。首先用无偏体视学新工具—光学体视框 ,在生精小管壁的局部垂直切片均匀抽选支持细胞核 (通过抽选其核仁 ) ,然后 ( 1)直接测量从所抽核仁中心或细胞核外侧 (基膜 )端至生精小管基膜内侧缘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 ,( 2 )并利用无偏体视学新方法—垂直转距测量法测量所抽细胞核的体积。根据是否在生精周期上半部分 (人的第Ⅰ~Ⅱ期 ,猴的第Ⅰ~Ⅵ期 )将支持细胞分成两个时相。结果显示 ,正常猴支持细胞核在上半生精周期离基膜的距离显著远于下半周期 ,这提示支持细胞核随大量生精细胞从基底向管腔的发生而移动。但在人未检出这种周期性改变 ,这可能与人生精细胞在管壁内的电螺旋状 (非节段性 )分布有关。上半和下半生精周期相比 ,人或猴支持细胞核的平均体积都无显著差异 ,但用上述治疗显著抑制精子发生后支持细胞核的平均体积都显著缩小约 2 2~ 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细胞核 睾丸 生精小管 支持细胞 局部垂直切片 光学体视框 转距测量法 体视学
下载PDF
小鼠睾丸生精小管内残余体颗粒形成及转归的观察
15
作者 肖长义 王雅琴 +2 位作者 黎家华 汤桂成 魏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9-534,共6页
目的通过对小鼠睾丸生精小管内残余体物质的形成与转归的观察,了解机体器官是如何处置结构废弃物的。方法取体重18-20g成年BALB/c小鼠的睾丸,石蜡切片后进行残余体特异性染色和观察,超薄切片后进行透射电镜染色和观察。结果残余体特异... 目的通过对小鼠睾丸生精小管内残余体物质的形成与转归的观察,了解机体器官是如何处置结构废弃物的。方法取体重18-20g成年BALB/c小鼠的睾丸,石蜡切片后进行残余体特异性染色和观察,超薄切片后进行透射电镜染色和观察。结果残余体特异性染色显示,部分生精小管内有染成深蓝色、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颗粒。这些颗粒最早可见于生精周期Ⅳ-Ⅴ期,在精子细胞朝向管腔一侧的胞质之内出现细粒状的细小蓝色颗粒。伴随着生精时相的向后推移,精子细胞的胞质逐渐减少,颗粒逐渐变大,颗粒数量相应减少,至精子排放时,即生精周期的Ⅶ-Ⅷ期,颗粒的总量达到高峰,颗粒全部聚集于生精上皮的表面。当精子释放完成后,颗粒即迅速向小管周边移动。在颗粒向基部迁移时,伴随着数量的逐渐减少。这些颗粒就是残余体。电镜观察,可见这些颗粒的动态分布特征与光镜观察的一致。这些颗粒大小差异大,内部结构形态多样,电子密度差异明显。在精子释放完成后,颗粒迅速向管周移动,内部结构与电子密度也不断发生变化,最终转化成为脂质样颗粒。这些脂质样颗粒在接近基膜处,可能最终被排入到睾丸间质之中。结论小鼠生精小管在生精过程中产生的残余体颗粒,在向上皮基底部转移的过程中,逐渐转化成为脂质样颗粒,这些脂质样颗粒可能最终被排泄于生精小管之外。观察提示睾丸可以通过将睾丸自身生产的结构废弃物排出而保持自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睾丸 生精小管 残余体 形成 转归
下载PDF
小鼠睾丸消化细胞异体移植重构生精小管的研究
16
作者 田汝辉 胡洪亮 +9 位作者 刘平 李朋 杨施 朱勇 马猛 孙璨 邹沙沙 郭熙志 黄翼然 李铮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67-872,共6页
目的:采用免疫缺陷小鼠作为受体,通过对小鼠睾丸消化细胞异位移植后不同时期移植物的研究,观察生精小管重构、生精细胞归巢及精子发生情况。方法:取新生ICR小鼠的睾丸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将其与Matrigel基质胶混匀后移植于雄性裸鼠背部皮... 目的:采用免疫缺陷小鼠作为受体,通过对小鼠睾丸消化细胞异位移植后不同时期移植物的研究,观察生精小管重构、生精细胞归巢及精子发生情况。方法:取新生ICR小鼠的睾丸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将其与Matrigel基质胶混匀后移植于雄性裸鼠背部皮下,术后裸鼠行去势。移植后分别于4、6、8、10周处死5只裸鼠,计算移植成功率,取移植物测量直径,并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生精小管的重构、生精细胞归巢及精子发生情况。结果:20只受体鼠接受睾丸消化细胞移植后全部存活。睾丸消化细胞移植后10周内可见明显隆起的包块,包块直径由第4周的(3.91±0.71)mm增加到(6.69±0.50)mm,移植物表面有血管生成。对移植物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可见生精小管样结构,部分生精小管管腔内可见由精原细胞发育至精子细胞的各级生殖细胞,未见明显精子产生。对8周移植物进行免疫组化观察,可见生殖细胞标志物Mvh、支持细胞标志物Gata4和间质细胞标志物P450Scc表达。结论:新生小鼠睾丸消化细胞移植于裸鼠背部皮下后可重构生精小管,为研究睾丸组织工程及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中睾丸各组成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消化细胞 异位重构 生精小管 小鼠
下载PDF
七日龄小鼠生精小管及睾丸的冷冻保存
17
作者 李莲军 李卫真 +2 位作者 尹革芬 龚伟 何志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62-264,共3页
在DMEM培养液中添加10%小牛血清(NBS)及10%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冻存液,慢速降温冷冻,液氮保存7日龄小鼠生精小管及完整睾丸,37℃水浴复苏,0 25%胰蛋白酶消化成单细胞,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复苏率。结果:生精小管及完整睾丸冷冻复苏后细... 在DMEM培养液中添加10%小牛血清(NBS)及10%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冻存液,慢速降温冷冻,液氮保存7日龄小鼠生精小管及完整睾丸,37℃水浴复苏,0 25%胰蛋白酶消化成单细胞,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复苏率。结果:生精小管及完整睾丸冷冻复苏后细胞复苏率分别为87 3%及85 0%,两复苏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与生精小管单细胞对照组相比也无显著差异。冷冻损失率分别为10 1%及12 4%。结果表明,对于7日龄小鼠生精小管及完整睾丸,以10%DMSO为抗冻剂,慢速降温冷冻,液氮保存,37℃水浴复苏是一种适宜的冷冻保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保存 生精小管 睾丸 小鼠
下载PDF
双侧睾丸生精小管内精原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8
作者 陈国强 白文俊 +3 位作者 杨青兰 王晓峰 刘士军 侯树坤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667-669,共3页
目的:探讨睾丸生精小管内精原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应用睾丸组织活检和病理检查的方法诊断1例双侧睾丸生精小管内精原细胞瘤患者,附睾内获取精子行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受孕成功后再行双侧睾丸局部放射治疗。结果:睾丸活... 目的:探讨睾丸生精小管内精原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应用睾丸组织活检和病理检查的方法诊断1例双侧睾丸生精小管内精原细胞瘤患者,附睾内获取精子行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受孕成功后再行双侧睾丸局部放射治疗。结果:睾丸活检病理结果为双侧睾丸生精小管内精原细胞瘤,附睾内获取液中可见大量发育正常的精子,行ICSI失败1次,再次行ICSI,已成功受孕,行双侧睾丸局部60Co放射治疗,双侧睾丸未见肿物生长。结论:睾丸生精小管内精原细胞瘤是生殖细胞瘤的一种类型,无临床症状,多在睾丸活检时发现,早期治疗预后较好,临床医师和病理科医师应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肿瘤 生精小管内精原细胞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大鼠睾丸生精小管和间质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孔令振 李静 +3 位作者 任增金 魏丽华 李亚鲁 王新成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584-587,共4页
目的通过对生后不同年龄SD大鼠睾丸生精小管、间质细胞的组织形态学观察,探讨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睾丸生精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发育及变化规律。方法取10天、20天、30天、4月、12月、24月龄雄性大鼠睾丸,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 目的通过对生后不同年龄SD大鼠睾丸生精小管、间质细胞的组织形态学观察,探讨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睾丸生精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发育及变化规律。方法取10天、20天、30天、4月、12月、24月龄雄性大鼠睾丸,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生精小管和间质细胞的变化,并进行定量组织学分析。结果⑴生后10天睾丸生精小管细而稀疏,小管中仅见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可见单个和成群存在的间质细胞,20天小管中出现初级精母细胞,间质细胞消失,30天龄出现精子细胞,间质细胞再度出现;⑵4月龄生精小管密集、小管外直径和细胞层数均明显增加(P(0.05)并达最大值,上皮内生精活跃,间质内见有大量嗜酸性的间质细胞;⑶12月龄生精细胞层数减少并出现空泡变性,上皮变薄,间质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变小,成纤维细胞增多,界膜增厚;⑷24月龄生精小管明显稀疏,上皮层数降低(P(0.05),生精细胞和间质细胞均明显减少,内空泡增多,支持细胞也出现空泡变。结论生后10~30天生精小管内尚无精子形成,处于幼年期,除20天龄外,间质内均可见较多的间质细胞;4月龄的青年期生精小管内生精能力和激素分泌能力达高峰,处于生殖旺盛的性成熟阶段;12月龄的中年期睾丸出现衰老性变化,至24月龄老年期生精能力和激素奇泌能力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睾丸 生精小管 间质细胞
下载PDF
VEGF、VEGFR2在慢性砷中毒大鼠生精小管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戴研平 王平 高晓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0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2(VEGFR2)在慢性砷中毒大鼠生精小管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男性不育的关系及致男性不育的机制。方法健康清洁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160~200 g,随机分为高(60.0 mg/L)、中(12.0 mg/L)、低(2.4 mg/L)剂...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2(VEGFR2)在慢性砷中毒大鼠生精小管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男性不育的关系及致男性不育的机制。方法健康清洁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160~200 g,随机分为高(60.0 mg/L)、中(12.0 mg/L)、低(2.4 mg/L)剂量染毒组和对照组(蒸馏水),采用经口自由饮水方式染毒,连续染毒6个月。染毒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VEGF、VEGFR2的表达,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大鼠睾丸生精上皮凋亡细胞灰度值,并观察精子形态,测定精子活力。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VEGF、VEGFR2表达水平较低(P<0.05)。TUNEL法结果显示,各染毒组大鼠生精上皮凋亡细胞灰度值较对照组低(P<0.05);随着砷染毒剂量的增加,大鼠睾丸生精上皮凋亡细胞灰度值呈降低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正常精子数量减少,畸形精子比例逐渐升高,精子活力下降(P<0.05)。结论慢性砷中毒可影响大鼠睾丸中VEGF、VEGFR2的表达,引起生精上皮细胞凋亡,导致男性不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长因子受体2 砷中毒 生精小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