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平均核苷酸一致性的生胞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鉴定
1
作者 曹艳花 冯会粉 +5 位作者 程坤 刘波 都海渤 谢九艳 辛迪 姚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44-49,共6页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平均核苷酸一致性鉴定生胞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ICC 10385(=CMCC 64941)至种水平。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获得CICC 10385的基础信息,并采用BGISEQ-500基因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全基因组平均...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平均核苷酸一致性鉴定生胞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ICC 10385(=CMCC 64941)至种水平。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获得CICC 10385的基础信息,并采用BGISEQ-500基因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全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结果显示,菌株CICC 10385的基因组大小为4252276 bp,含有58个contigs,基因组(G+C)mol%为27.9%。该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生胞梭菌(C.sporogenes)、肉毒梭菌(C.botulinum)、孔氏梭菌(C.combesii)和C.tepidum最为相似,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分析显示,该菌与生胞梭菌(C.sporogenes)DSM 795~T(GCA_001020205.1)ANI值为99.39%,与梭菌属其余菌种ANI值均低于95%,可将CICC 10385鉴定为生胞梭菌(C.sporogenes)。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ANI分析是一种准确有效的菌种鉴定方法,为该菌及梭菌属(Clostridium sp.)相关菌种鉴定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该菌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胞梭菌 CICC 10385 CMCC 64941 全基因组测序 平均核苷酸一致性
下载PDF
中国和新西兰来源生胞梭菌的动物毒性比较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董银苹 李志刚 李凤琴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分别采用中国和新西兰两国两种不同的试验方法,对我国从相关企业送检的新西兰召回批次浓缩乳清蛋白粉、用问题浓缩乳清蛋白粉生产的婴幼儿配方粉和北京市市售婴幼儿配方粉样品中分离的生胞梭菌,以及新西兰初级产业部从问题批次浓缩... 目的分别采用中国和新西兰两国两种不同的试验方法,对我国从相关企业送检的新西兰召回批次浓缩乳清蛋白粉、用问题浓缩乳清蛋白粉生产的婴幼儿配方粉和北京市市售婴幼儿配方粉样品中分离的生胞梭菌,以及新西兰初级产业部从问题批次浓缩乳清蛋白粉分离的11株生胞梭菌对实验动物的毒性作用差异及菌株同源性进行研究。方法将菌株培养物离心过滤除菌后,分别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ICR小鼠,观察小鼠的中毒反应及死亡情况,同时对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所有菌株培养物腹腔注射小鼠后,小鼠均出现呼吸急促继而猝死的中毒表现,死亡时间多在染毒后10 min内,而经口灌胃小鼠无中毒和死亡;PFGE结果显示,虽然来源不同,但从问题批次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相关产品中分离的10株生胞梭菌均为同一PFGE型,而分离自北京市市售婴幼儿配方粉的1株生胞梭菌为另一PFGE型。结论 10株分离自问题批次浓缩乳清蛋白粉及以其为原料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胞梭菌致动物中毒和死亡表现无差别,且10株生胞梭菌均为同一PFGE型,说明菌株来自同一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胞梭菌 小鼠 毒性 脉冲场凝胶电泳 分子分型 中国 新西兰 同源性
原文传递
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中梭状芽胞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3
3
作者 董银苹 徐进 +7 位作者 王伟 白莉 胡骁 甘辛 闫韶飞 李志刚 余东敏 李凤琴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5期494-498,共5页
目的采用多种方法对新西兰进口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市售婴幼儿配方粉样品中分离的梭状芽胞杆菌进行鉴定。方法根据分离菌株的生长特性、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普通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等表型特征,结合16S rRNA基因克隆... 目的采用多种方法对新西兰进口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市售婴幼儿配方粉样品中分离的梭状芽胞杆菌进行鉴定。方法根据分离菌株的生长特性、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普通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等表型特征,结合16S rRNA基因克隆测序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结果,对分离菌株进行综合鉴定。结果 78份样品中有16份(20.5%)被梭状芽胞杆菌污染,其中2份为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14份为婴幼儿配方粉样品。共分离到梭状芽胞杆菌17株,包括生胞梭菌12株、拜氏梭菌2株,丁酸梭菌2株和第三梭菌1株。结论新西兰进口浓缩乳清蛋白粉及其制品中厌氧微生物污染严重,经鉴定污染的主要微生物为生胞梭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乳清蛋白粉 生胞梭菌 鉴定 16S RRNA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婴幼儿配方乳粉 食源性致病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我国部分地区婴儿人群梭状芽胞杆菌暴露水平调查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颖 李凤琴 +7 位作者 江涛 刘翔 雷高鹏 陈玉贞 吴玲玲 薛成玉 胡晓宁 董银苹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70,共6页
目的以人群调查研究方式对我国部分地区婴儿及婴儿配方粉中梭状芽胞杆菌污染水平进行分析,获得我国婴儿人群梭状芽胞杆菌暴露水平数据。方法在我国六个省(自治区)设点,调查婴儿人群的基本信息,并对相关人群的粪便标本以及食品、环境和... 目的以人群调查研究方式对我国部分地区婴儿及婴儿配方粉中梭状芽胞杆菌污染水平进行分析,获得我国婴儿人群梭状芽胞杆菌暴露水平数据。方法在我国六个省(自治区)设点,调查婴儿人群的基本信息,并对相关人群的粪便标本以及食品、环境和所在地市售婴儿配方粉样品进行采集,对所有样品/标本进行梭状芽胞杆菌检测。结果本研究共调查婴儿501人。按照喂养方式分组,包括纯母乳喂养247人,混合/人工喂养254人。按照年龄分组,包括0~6月龄367人,7~12月龄134人。采集样品813份,其中246份样品/标本中分离出梭状芽胞杆菌246株,总检出率为30.3%(246/813),其中检出率较高的梭状芽胞杆菌分别为生胞梭菌(8.4%,68/813)、双酶梭菌(6.2%,50/813)和丁酸梭菌(4.6%,37/813);梭状芽胞杆菌分离率最高的为粪便标本(37.3%,187/501),之后依次为市售婴儿配方粉样品(22.3%,27/121)、环境样品(19.5%,25/128)和食品样品(11.1%,7/63);其中混合/人工喂养组检出率高于纯母乳喂养组,7~12月龄组检出率高于0~6月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833,P<0.01;χ2=27.829,P<0.01)。结论我国部分地区婴儿食用的食品及生活的环境中梭状芽胞杆菌暴露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婴儿配方粉 状芽 生胞梭菌 丁酸 暴露水平
原文传递
河南省市售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玲玲 高凯杰 +2 位作者 戚浩彧 炊慧霞 张秀丽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532-535,共4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市售婴幼儿乳粉中芽胞杆菌的污染状况,分析芽胞杆菌分离株的种属、表型和基因型。方法采集河南省市售95份国内外婴幼儿乳粉,按照GB 4789.1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进行芽胞杆... 目的了解河南省市售婴幼儿乳粉中芽胞杆菌的污染状况,分析芽胞杆菌分离株的种属、表型和基因型。方法采集河南省市售95份国内外婴幼儿乳粉,按照GB 4789.1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进行芽胞杆菌的分离,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和生理生化反应初步鉴定,扩增16S r RNA序列并进行克隆测序,获得序列与Gen 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芽胞杆菌的种属及进化关系。结果 95份奶粉中有14份检出芽胞杆菌,其中9株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3株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和2株生胞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结论河南省市售国内外婴幼儿乳粉中存在芽胞杆菌污染的情况,引起污染的主要微生物为地衣芽胞杆菌,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和生胞梭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乳粉 枯草芽 地衣芽 生胞梭菌 16S rRNA
原文传递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bacteremia caused by choledocholithiasis in the absence of gallbladder stones 被引量:11
6
作者 Antwan Atia Tejas Raiyani +2 位作者 Pranav Patel Robert Patton Mark You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9期5632-5634,共3页
A 67-years-old male presented with periumbilical abdominal pain, fever and jaundice. His anaerobic blood culture was positive for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Computed tomogram scan of the abdomen and abdominal ultrasound... A 67-years-old male presented with periumbilical abdominal pain, fever and jaundice. His anaerobic blood culture was positive for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Computed tomogram scan of the abdomen and abdominal ultrasound showed normal gallbladder and common bile duct (CBD). Subsequently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icogram showed choledocholithiasis.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icogram-with sphincterotomy and CBD stone extraction was performed. The patient progressively improved with antibiotic therapy Choledocholithiasi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source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bacteremia especially in the setting of elevated liver enzymes with cholestatic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LEDOCHOLITHIASIS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BACTEREMI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