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辨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蓬华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2002年第3期28-29,共2页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汉语中不同的用字现象 ,它们的来源不同 ,它们的含义不同 ,它们的功能也不同 。
关键词 古汉语 用字现象 古今字 通假字 异体字 中学 语文教材 文言文
下载PDF
古诗词用字现象审视:是“是”而“非”
2
作者 黄维全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第1期28-29,共2页
古诗词中很多的用字并非生僻,但是非常容易混淆。譬如:学生常错把陶渊明《饮酒》中“欲辨已忘言”写成了“欲辩已忘言”,把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写成“何当共剪西窗竹”,把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诗词中很多的用字并非生僻,但是非常容易混淆。譬如:学生常错把陶渊明《饮酒》中“欲辨已忘言”写成了“欲辩已忘言”,把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写成“何当共剪西窗竹”,把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写成“留取丹心照汉青”,把李白《宣州谢》中“明朝散发弄扁舟”写成“明朝散发弄偏舟”。出现这样的错误本不应该,但有一定的“逻辑”依据,只是其中的道理没有明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字现象 古诗词 “非” “是” 《夜雨寄北》 《过零丁洋》 《饮酒》 陶渊明
下载PDF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文用字现象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屈王静 赵琦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57-60,共4页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山西省大同市大普恩寺(先称做善化寺)保留最完整的碑刻之一,也是善化寺所存碑碣中刻立最早的一方。对碑文中的1088字的用字现象做了认真的辨析后发现,在这1088字中,按保守统计,有264个异体字,4个通假...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山西省大同市大普恩寺(先称做善化寺)保留最完整的碑刻之一,也是善化寺所存碑碣中刻立最早的一方。对碑文中的1088字的用字现象做了认真的辨析后发现,在这1088字中,按保守统计,有264个异体字,4个通假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又有主观方面的。为了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便于阅读古籍,我们有必要对上古汉语的用字现象做更细致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化寺 朱弁碑 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用字现象
下载PDF
汉熹平石经《诗经》用字现象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晗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31-35,共5页
汉熹平石经《诗经》的用字现象可分为字的本用和字的他用两种情况。具体到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中,字的本用又分为用字的古今形体一致、熹平石经《诗经》使用本字而《毛诗》使用假借字、熹平石经《诗经》用古本字而《毛诗》用新字三种情况... 汉熹平石经《诗经》的用字现象可分为字的本用和字的他用两种情况。具体到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中,字的本用又分为用字的古今形体一致、熹平石经《诗经》使用本字而《毛诗》使用假借字、熹平石经《诗经》用古本字而《毛诗》用新字三种情况。字的他用分为使用通假字、使用异体字、熹平石经《诗经》和《毛诗》均使用假借字、熹平石经《诗经》使用今字而《毛诗》使用古字四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熹平石经 诗经 用字现象
下载PDF
马王堆古医书用字现象考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朋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104,54,共7页
马王堆古医书未经后人改写,很好地保留了西汉初的用字情况,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西汉初的用字现象提供了珍贵的材料。用字现象可以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字的对应关系、字与词的双向对应关系等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马王堆的用字现象可以... 马王堆古医书未经后人改写,很好地保留了西汉初的用字情况,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西汉初的用字现象提供了珍贵的材料。用字现象可以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字的对应关系、字与词的双向对应关系等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马王堆的用字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西汉初的用字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古医书 用字现象 字词对应关系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牛振 《汉字汉语研究》 2020年第3期86-99,127,共15页
1891-1933年,不同机构或个人提出了10余种音译元素名用字规范方案,其中所用字符或沿用《化学鉴原》《化学初阶》等早期化学译著中的元素译名用字,或"借用"汉字系统中的"不常用之字",或为译者根据外语元素词的音义... 1891-1933年,不同机构或个人提出了10余种音译元素名用字规范方案,其中所用字符或沿用《化学鉴原》《化学初阶》等早期化学译著中的元素译名用字,或"借用"汉字系统中的"不常用之字",或为译者根据外语元素词的音义、元素特性等创制的字符。各规范方案涉及48种元素,大部分元素的译名用字并不统一,存在同形异用、异形同用、一词多译、多词多译及同音字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音译元素名 用字规范 字符来源 用字现象
下载PDF
通假现象的现代运用
7
作者 金子清 《湖南教育(语文教师)》 2006年第6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 用字现象 中学 语文
下载PDF
汉字语用学论纲 被引量:7
8
作者 李运富 《励耘语言学刊》 2005年第1期43-50,共8页
汉字的“字”具有三种涵义,因而汉字学应该区分三个平面,形成三个学术系统,建立三个分支学科,即汉字样态学、汉字构形学和汉字语用学.汉字语用学是研究汉字使用职能和使用现象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如何用汉字记录汉语或者实际上是怎样用汉... 汉字的“字”具有三种涵义,因而汉字学应该区分三个平面,形成三个学术系统,建立三个分支学科,即汉字样态学、汉字构形学和汉字语用学.汉字语用学是研究汉字使用职能和使用现象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如何用汉字记录汉语或者实际上是怎样用汉字记录汉语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汉字的记录单位、记录方式、使用属性、字词对应关系、同功能字际关系、用字现象的测查描写、用字规律的归纳总结、用字变化的原因分析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语用学 使用职能 字词关系 用字现象
下载PDF
“通”与“同”: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问题略说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金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9-81,共3页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文言文注释对教师和学生理解教材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正确的注释会使难懂的文言字词乃至句子意思涣然冰释。人教版初中语文在文言文注释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任课教师正视且采取妥善的补救措施。
关键词 人教版 初中文言文 用字现象 通假字 古今字
下载PDF
简帛病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宝珍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8-71,共4页
疾病一般概括为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常体现于病名之中。病名即疾病的名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曰:"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1]先秦两汉为医学之发端,疾病之命名,较严格... 疾病一般概括为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常体现于病名之中。病名即疾病的名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曰:"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1]先秦两汉为医学之发端,疾病之命名,较严格意义的医学病名为宽,或源于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帛病名 用字现象 考释 综合研究
下载PDF
古今用字变化的现象及原因
11
作者 李运富 《中国语言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89-206,共18页
古代文献中常有几个不同的字记录同一语词的现象,如果所用字具有时代的先后差异,就被叫作“古今字”。古今字反映的用字现象包括四种情况:古代用甲字,后代用乙字,甲乙为异体字关系;古代用借字,后代用本字;古代用本字,后代用借字;古代用... 古代文献中常有几个不同的字记录同一语词的现象,如果所用字具有时代的先后差异,就被叫作“古今字”。古今字反映的用字现象包括四种情况:古代用甲字,后代用乙字,甲乙为异体字关系;古代用借字,后代用本字;古代用本字,后代用借字;古代用借字,后代用另外的借字。古今用字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为了表义或表音更明确,有时为了避讳或禁忌,有时为了简易和便利,有时为了区别形近字,有时为了存古或仿古,有时也可能是偶然失误。了解古今用字变化的现象和原因,有助于掌握字词关系,更准确有效地解读古书,也有助于探讨汉字职用变化,丰富和完善汉字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字 用字现象 字词关系 汉字职用学
原文传递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文言注释辨析
12
作者 张新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第12期39-41,共3页
通假字、假借字等用字现象是学习文言文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及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用字现象都是教学的重难点。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语文教材问世以来备受欢迎,然在初中文言文注释中存在术语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一个"同"用来... 通假字、假借字等用字现象是学习文言文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及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用字现象都是教学的重难点。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语文教材问世以来备受欢迎,然在初中文言文注释中存在术语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一个"同"用来训释不同的用字现象,值得商榷。笔者不揣谫陋,妄提拙见,就教于方家。一、相关概念辨析1.通假字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注释 注释辨析 文化传承 古代汉语教学 视域 用字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
下载PDF
古代注列“古今字”的材料鉴别与学术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运富 温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6-20,共15页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的文献记录同一词项而使用的不同字,凡古人注释过或列举过的“古今字”即为“注列古今字”。注列“古今字”除了典型的“某某古今字”表述,还有许多包含“古”“今”用字关系的其他表述方法,但不是所有含“古”“...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的文献记录同一词项而使用的不同字,凡古人注释过或列举过的“古今字”即为“注列古今字”。注列“古今字”除了典型的“某某古今字”表述,还有许多包含“古”“今”用字关系的其他表述方法,但不是所有含“古”“今”的材料都是反映用字现象的“古今字”,文献正文中的“古”“今”,指称不同时代版本异文的“古”“今”,指称词语变化或同义词的“古”“今”,指称字符职能变化的“古”“今”,指称字形或构件构造功能的“古”“今”,指称字形局部变化的“古”“今”,不构成对举关系的单方面“古”或“今”,都属于这种情况。搜集鉴别注列“古今字”材料,具有学术史、训诂学、文字学、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学 语言学 古今字 用字现象 学术史 训诂学 汉字语用学
下载PDF
谈谈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分问题——兼与中学语文编写组商榷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百计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9-10,共2页
古今字与通假字是两种不同的用字现象,但由于中学语文教材把二者混为一谈,不加区分,所以长期影响人们的视听,特别是对大学古代汉语课的教学造成相当的困难。
关键词 古今字 通假字 中学 语文教材 用字现象
下载PDF
《大广益会玉篇》古今字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中锋 刘力国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86-88,共3页
在《大广益会玉篇》中,古字和今字都作字头,并用特定的术语、特定的方式来标示。从形音义来分析,古字和今字有7种关系,本书中的今字是根据当时的用字情况确定的。古今字反映了4种用字现象,反映了文字演变的3个特点。
关键词 大广益会玉篇 古今字 编排方式 用字现象 演变特点
下载PDF
身边的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的使用——以成语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钧鹤 《作文(高中版)》 2020年第6期78-80,共3页
本文通过研究三者的定义、历史演变、产生背景、形成原因、所具特点等方面,从记录汉字的数量、形体、读音、时间、意义等角度来探究三者之间的异同点,同时结合生活中常用的成语,探寻其出处以及表达的意思,以此来配合理论的表述。一、三... 本文通过研究三者的定义、历史演变、产生背景、形成原因、所具特点等方面,从记录汉字的数量、形体、读音、时间、意义等角度来探究三者之间的异同点,同时结合生活中常用的成语,探寻其出处以及表达的意思,以此来配合理论的表述。一、三者之间的共同之处(1)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都是因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被来于记录同一个词而出现的用字现象,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字 成语 通假字 异同点 异体字 用字现象 汉字 历史演变
下载PDF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材通假字的分类及其特点——兼论“通假字是古人写错别字”
17
作者 胡平 《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第7期66-70,共5页
通假字是古人一种比较常见的、特殊用字现象,由于借字只是起到记音的作用,要正确释读文献则必须回溯到与之同音的本字,用本字的词义来解读文献,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破读”“读破”。
关键词 通假字 基础教育阶段 语文教材 古人 错别字 分类 用字现象 本字
下载PDF
《墨经分类译注》质疑举要
18
作者 张仁明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6年第5期38-42,共5页
《墨经分类译注》中对墨经的用字现象,如通假字、省文、繁文、古今字等的处理有值得商榷之处。通过对全书所注用字的归纳、整理、统计、分析后认为:有的用字现象有主观臆测、穿凿附会之嫌。
关键词 《墨经分类译注》 用字现象 质疑
下载PDF
汉字的一种特殊用法刍言
19
作者 赵仲才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2期42-45,共4页
关键词 特殊用法 《说文》 汉字 通假字 用字现象 保残守缺 否定副词 语形 别字 段玉裁
下载PDF
同义换读及其复杂性初探——以楚简文字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俞绍宏 王娅玮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9-233,共5页
“同义换读”又称“义同换读”,是现代出现的一个名词术语。沈兼士(1986:311—314)首次提出“义同换读”概念:“汉人注音,不仅言同音通用,且以明异音同用……同用者,辞异而义同;音虽各别,亦可换读”,并分析了古书中“诊”换... “同义换读”又称“义同换读”,是现代出现的一个名词术语。沈兼士(1986:311—314)首次提出“义同换读”概念:“汉人注音,不仅言同音通用,且以明异音同用……同用者,辞异而义同;音虽各别,亦可换读”,并分析了古书中“诊”换读为“戾”、“龟”换读为“皲”、“嗣”换读为“侦”等“义同换读”用例,指出“故同一字体,不妨有时表示同意义之两语辞。大抵以恒言换读异语者为多。其法类似日本文字之‘训读”’。尽管从文章名称上看,沈氏似乎是把“义同换读”看成汉魏时期的一种注音方法,然而从他的同一字体可表示同意义两语辞、类似日本文字之“训读”等相关论述以及举例来看,实质上是将“义同换读”看作一种文献用字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文字 复杂性 楚简 注音方法 名词术语 汉魏时期 用字现象 义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