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普济本事方》常用药物用量特点分析
被引量:2
- 1
-
-
作者
丁毅
傅延龄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20-822,共3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0604)
-
文摘
对《普济本事方》中内服汤剂、散剂处方进行计量统计分析研究,明确其常用药味,最大、最小和平均剂量范围,方剂药味数目,每服剂量、每日剂量等,从而分析总结许叔微组方用量规律。
-
关键词
普济本事方
许叔微
方剂
计量统计
用量特点
-
分类号
R2-5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石室秘录》汤剂药物用量文献研究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张思琪
李鸿
倪胜楼
傅延龄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出处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874-879,共6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0CB530604)。
-
文摘
文章旨在探讨《石室秘录》中汤剂药物的用量规律。根据设定标准,人工检索了《石室秘录》汤剂中药物用量,采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用SAS8.2软件将常用药物的频次、常用量、平均用量、剂量区间、常用剂量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总结出用量最小的药物、用量最大的药物及有毒药物的用量。经统计,共纳入12味常用药物,分别为人参、甘草、白术、茯苓、芍药、当归、麦冬、熟地黄、柴胡、陈皮、半夏、肉桂,并且频次均在100次以上。最小用量为1分,共有8味药物;最大用量为1斤,共有3味药物。就汤剂而言,书中有毒药物共有13味。陈士铎善用补脾益气药,尤其善用人参,临床药物用量差值很大,大可至1斤,小可至1分。对有毒性的药物毫不避讳,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灵活应用。同时注重治病求本、辨证论治,对现代临床有借鉴意义。
-
关键词
《石室秘录》
陈士铎
汤剂
用量特点
-
Keywords
Secret Records in a Stone Room
CHEN Shiduo
decoction
dosage characteristics
-
分类号
R2-03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从《温病条辨》中探析吴鞠通甘草观
- 3
-
-
作者
李成
张思超
-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75-79,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183)
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第二轮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9]62号)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2019-0016)。
-
文摘
清代医家吴鞠通对甘草的运用有独特见解,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有多处论及甘草加减取舍的情况。吴鞠通临证运用甘草时不单纯局限于药物功效,主张从病证、病位、病性三方面入手,合理使用。在病证方面,偏于实证或有水湿痰饮等有形病理产物阻滞的,因甘草浊腻、易生壅滞,多弃而不用;偏于虚证,需要发挥甘草补益之功时,不可舍用。在病位方面,上焦病常需与桔梗相配,开提肺气;中焦病可巧用甘缓之性,集中药力于病所,取其逗留中焦之意;下焦病常因温病后期热伤真阴,需用甘草坐镇中洲,以待真阴来复。在病性方面,病性急迫需药物迅达祛邪外出的,因甘草能缓和药力而削弱他药疗效,故不宜使用。至于用量,在发挥佐助佐治功效时,用量较少,常为五分或一钱;取清热解毒之意时,多为生用,且用量多在二钱或三钱;取坐镇缓急功用时,多为炙用,且用量要大,范围可在一两至三两之间。
-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甘草
甘缓之性
临证运用
用量特点
三焦辨证
学术思想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明代医家应用人参规律探讨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宋佳
王红艳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天津市海洋石油总医院中医科
-
出处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1期126-129,共4页
-
基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选题中青年教师资助项目(2014-JYBZZ-JS-004)
-
文摘
通过传统文献研究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选取的明代13位医家临床应用人参的剂量特点以及配伍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得出人参是明代医家临床最常用的第三大药物,人参在明代的平均用量为8.7 g,最常用剂量为3.7 g,最大剂量为111.9 g,常用剂量范围为1.9~18.5 g,且不同医家呈现不同的剂量特点。明代人参的常用配伍有益气养血之品,行气消滞之品,滋阴清热之品,淡渗利湿之品,辛散升提之品,与温里散寒之品。
-
关键词
明代
人参
用量特点
经验总结
-
Keywords
Ming Dynasty
Ginseng
Dosage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 Summary
-
分类号
R289
[医药卫生—方剂学]
-
-
题名明代医家应用麦冬规律探讨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宋佳
闫晓凡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851-853,共3页
-
基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青年教师自主选题面上项目(2015-JYB-JSMS003)
-
文摘
通过传统文献研究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选取的明代13位医家临床应用麦冬的剂量特点以及配伍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得出麦冬是明代医家临床最常用的滋阴之品,麦冬在明代的平均用量为9.9 g,最常用剂量为3.7 g,最大剂量为185 g,常用剂量范围为2.6~11.1 g,且不同医家呈现不同的剂量特点。明代医家应用麦冬常与解表药、清热药、养阴药、益气生津药、收敛固涩药相配伍。
-
关键词
明代
麦冬
用量特点
配伍
-
分类号
R28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明代医家应用黄芩规律探讨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宋佳
汤巧玲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1363-1365,共3页
-
基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奥奖励基金(2016XAJLJJ-007)
-
文摘
通过传统文献研究及数据统计的方法,对13位明代著名医家临床应用黄芩的剂量特点以及配伍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得出黄芩是明代医家临床最常用的清热之品,黄芩在明代的平均用量为4.8 g,最常用剂量为3.7 g,最大剂量为37 g,常用剂量范围为2.2~11.1 g,且不同医家呈现不同的剂量特点。明代医家应用黄芩常与解表药、养阴清热药、理气化痰药、淡渗利湿药和益气健脾药相配伍。
-
关键词
明代
黄芩
用量特点
配伍
-
分类号
R282
[医药卫生—中药学]
-
-
题名明代医家黄连用药规律探讨
被引量:5
- 7
-
-
作者
宋佳
张戬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630-1633,1645,共5页
-
基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青年教师自主选题面上项目(2015-JYB-JSMS003)
-
文摘
采用传统文献研究及数理统计方法,对明代13位医家临床应用黄连的剂量特点以及适应证进行研究。总结出黄连是明代医家临床常用的清热之品,黄连在明代的平均用量约4.8 g,最常用量约3.7 g,最大用量约18.5 g,常用剂量范围为0.7-18.5 g,且不同医家呈现不同的剂量特点。黄连在明代主要用于治疗痞证、痰证、血证、下痢、泄泻、消渴、呕吐、鼓胀以及痈疽疮疡、时疫热毒等各科疾病。应用广泛、配伍灵活是明代医家应用黄连的特点。
-
关键词
黄连
明代文献
用量特点
适应证
-
Keywords
Huanglian [Coptis chinensis]
literature of Ming Dynasty
dosage feature
adaptation diseases
-
分类号
R289
[医药卫生—方剂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