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紫砂田园风的一些探讨——作品《田园情趣》之创作感悟
1
作者 王鹏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3年第6期136-136,共1页
带有田园趣味的紫砂作品是整个紫砂艺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中国文化中勤劳、质朴的美好追求,带有强烈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些情感凝聚起来就组成了紫砂陶艺创作中的“田园情趣”,这种艺术气质从何而来,又要如何塑造,本文主... 带有田园趣味的紫砂作品是整个紫砂艺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中国文化中勤劳、质朴的美好追求,带有强烈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些情感凝聚起来就组成了紫砂陶艺创作中的“田园情趣”,这种艺术气质从何而来,又要如何塑造,本文主要通过对作品《田园情趣》制作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其中一部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 造型 文化 田园情趣
下载PDF
浅析具有田园情趣的山水画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海莹 《艺术科技》 2016年第5期155-,共1页
田园山水画描绘的是乡间、田头具有乡村风味的自然风光,与人类最有亲和力,其审美趣味迥异于传统的大山大水,具有特定的审美内涵。田园山水画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是自然美与人类生活的结合体。在各个朝代都有一些表现人民生活的田园山水... 田园山水画描绘的是乡间、田头具有乡村风味的自然风光,与人类最有亲和力,其审美趣味迥异于传统的大山大水,具有特定的审美内涵。田园山水画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是自然美与人类生活的结合体。在各个朝代都有一些表现人民生活的田园山水画。然而,在崇山峻岭为主的山水画坛,表现平川乡野的题材可谓凤毛麟角,更难觅专门从事这方面创作研究的画家。近年来,有一些人开始喜欢田园题材的创作和欣赏。但总的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此文从构思、过程、感悟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造型、笔墨、意境的深入思考,谈笔者对创作田园山水画的真实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田园情趣 创作 感悟
下载PDF
论紫砂"葡萄壶"的艺术之美和田园情趣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建新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1年第3期57-57,共1页
宜兴7000多年的制陶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陶的古都之美誉,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茶文化的不断推广使得紫砂茶具也逐渐地走入了千家万户,在后来的紫砂艺人代代相传和守正创新的努力之下,宜兴紫砂不仅仅在国... 宜兴7000多年的制陶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陶的古都之美誉,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茶文化的不断推广使得紫砂茶具也逐渐地走入了千家万户,在后来的紫砂艺人代代相传和守正创新的努力之下,宜兴紫砂不仅仅在国内闻名遐迩,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欢迎。从整体上来看此壶《葡萄》,简单的名字之中蕴含着不简单的造型艺术之美,同时也把我们最为向往和期待的田园风情跃然壶上,呈现出野趣盎然、悠然自得的精神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壶 葡萄 艺术之美 田园情趣
下载PDF
论紫砂壶《南瓜桩》的审美艺术和田园情趣
4
作者 李雪姣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0年第6期94-94,共1页
从这些紫砂的器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紫砂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古代人们寄情于田园山水之间,在洒脱自然的劳作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乐趣。于是各种瓜果蔬菜也成为了很好的紫砂创作题材,不仅仅为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紫砂审... 从这些紫砂的器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紫砂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古代人们寄情于田园山水之间,在洒脱自然的劳作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乐趣。于是各种瓜果蔬菜也成为了很好的紫砂创作题材,不仅仅为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紫砂审美艺术,更是能够体会到其中心旷神怡的田园风情。细细把玩此壶"南瓜桩",能够触摸到表面精细的纹理和树瘿的痕迹,可以看出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开拓创新,把紫砂花器的特征运用到了极致,同时在整体的协调性方面也做了很好设计,可谓是一件难得的紫砂佳作,让我们不仅仅感受到紫砂的造型之美,还能体会到其中浓浓的田园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壶 南瓜桩 审美艺术 田园情趣
下载PDF
论紫砂“金瓜壶”的筋纹之美和田园情趣
5
作者 萧明峰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0年第8期86-86,共1页
紫砂陶传统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形成了完整的工艺体系和良好的艺术氛围,尤其是随着茶文化的广泛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健康饮用更加的关注,在重视茶叶的品质和口感的基础之上,对于紫砂茶具也是越来... 紫砂陶传统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形成了完整的工艺体系和良好的艺术氛围,尤其是随着茶文化的广泛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健康饮用更加的关注,在重视茶叶的品质和口感的基础之上,对于紫砂茶具也是越来越注重。筋纹器更多的是聚焦于瓜果花卉的局部纹理形态来进行抽象的演绎,在表达造型之美的同时,更加彰显出创作者高超的紫砂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从整体上来看此壶《金瓜》,形态的自然清新搭配筋纹的举重若轻,再加上创作者匠心独运的精湛技艺和巧妙的设计,把紫砂艺术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完美地呈现出了秋天的丰收喜悦和我们对于田园生活和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壶 金瓜 筋纹之美 田园情趣
下载PDF
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如何正确认识田园诗
6
作者 尤志心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32-32,共1页
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如何正确认识田园诗尤志心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人选了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过故人庄》。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的田园诗,表现了农家恬静的生活,反映了诗人不贪恋官爵而乐于田园赏菊的思想感情... 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如何正确认识田园诗尤志心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人选了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过故人庄》。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的田园诗,表现了农家恬静的生活,反映了诗人不贪恋官爵而乐于田园赏菊的思想感情和对老友的深厚情谊。这首诗反映的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区别 田园情趣 田园 正确认识 孟浩然 过故人庄 封建士大夫 革命知识分子 思想感情 劳动人民
下载PDF
对古典诗歌不应采取虚无态度
7
作者 马立鞭 《当代文坛》 1985年第2期41-42,共2页
众所周知,对民族传统采取批判地吸收的态度还是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是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正确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这,革命导师们都曾作过明确的、原则性的论述。概言之,就是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众所周知,对民族传统采取批判地吸收的态度还是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是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正确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这,革命导师们都曾作过明确的、原则性的论述。概言之,就是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然而,近年来,受反理性、反传统这股文艺思潮的影响,在一些同志的文章和著作中流露出对我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虚无主义观点。认为“古典诗词中那些田园情趣以及蕴藉含蓄的格调,与高速公路、电子计算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古典诗词 新诗 蕴藉含蓄 抒情美 诗乐合一 古典诗歌传统 田园情趣 古代诗论 无产阶级文化
下载PDF
论“福韵溢香套壶”的文化内涵
8
作者 李学芬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19年第12期114-114,共1页
紫砂壶作为茶具之首,有着其他普通茶具不能比拟的优越性能和特质,材质的特殊性,成型工艺的复杂性,造型的多样性和蕴含文化的多元性使得紫砂壶成为当代手工艺术品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它以强大的实用功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又以丰富的壶... 紫砂壶作为茶具之首,有着其他普通茶具不能比拟的优越性能和特质,材质的特殊性,成型工艺的复杂性,造型的多样性和蕴含文化的多元性使得紫砂壶成为当代手工艺术品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它以强大的实用功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又以丰富的壶艺文化征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现在,紫砂壶以自己的实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人们欣赏它迷人的紫砂风采,更是陶醉于壶中世界蕴含的深刻文化和精神内涵。《福韵溢香套壶》不仅造型优美,功能突出,还结合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让人为之倾心。我们将通过分析这套紫砂壶来了解紫砂世界中的外形美和内在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壶 套壶 福文化 田园情趣
下载PDF
美国家居生活剪影
9
作者 陈浣 《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2期42-43,共2页
我三次旅美,每次感觉都不一样。第一次犹如蜻蜓点水,第二次可谓走马观花,第三次才有了点儿“蹲点”的感觉,对那个国度平民的家居生活有了些许了解,有些异趣之处,写出来与读者共赏。
关键词 美国 家居生活 田园情趣 旧物摊 传统习惯
下载PDF
心师造化 巧夺天工——祖传粉彩山水的艺术特色
10
作者 王昌虎 王昌彪 《景德镇陶瓷》 2009年第2期9-10,共2页
我们一家三代,从祖父王云泉,父亲王乃水,到我们兄弟之间,都是在江南水乡生活,在瓷都艺苑中,世代以山水瓷画为主要创作题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陶艺创作中承先启后,发展创新。
关键词 粉彩山水 祖传 田园情趣 陶瓷
下载PDF
山沟里的孩子会玩耍
11
作者 吴纪安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 2001年第2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主持人 守门员 标志杆 排成纵队 游戏 田园情趣 往返飞行 栖息地 丹顶鹤 戴上手套
下载PDF
Drought Adaptation and Coping Strategies Among the Turkana Pastoralists of Northern Kenya 被引量:6
12
作者 Francis Opiyo Oliver Wasonga +2 位作者 Moses Nyangito Janpeter Schilling Richard Mun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295-309,共15页
This study highlights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ny responses to drought stresses employed by Turkana pastoralists of northwestern Kenya. Multiple data sources, including socioeconomic interviews with 302 house... This study highlights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ny responses to drought stresses employed by Turkana pastoralists of northwestern Kenya. Multiple data sources, including socioeconomic interviews with 302 households,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nd informal interviews with pastoralists were used to capture various aspects of drought and drought adaptation and coping practices.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derived from long-term rainfall data obtained from the Kenya Meteorological Service was used to quantify different degrees of drought intensity between 1950 and 2012. Results revealed that extreme drought events were increasingly frequent, and have impacted negatively on pastoral livelihoods. In order to adapt to or cope with climatic anomalies, households are using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short-term coping mechanisms, the long-term adaptation strategies used include diversification of livelihood sources; livestock mobility to track forage and water resources;diversification of herd composition to benefit from the varied drought and disease tolerance, as well as fecundity of diverse livestock species; and sending children to school for formal education as a long term investment expected to pay back through income from employment. Policies and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that reduce risks, diminish livelihood constraints, and expand opportunities for increased household resilience to drought are critical complements to the existing pastoral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ive capacity Climate change Pastoralism RESILIENCE Turka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