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壮族土司田地契约文书的类型——壮族土司田地契约文书研究之一 被引量:8
1
作者 罗树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66-71,共6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广西大新县改土归流前的田地契约及相关文书进行分析,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清代广西壮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该篇首先对大新县发现的改土归流前的田地契约及相关文书产生的背景。
关键词 壮族土司 田地契约文书 类型
下载PDF
论壮族土司田地权利的转让——壮族土司田地契约文书研究之三 被引量:11
2
作者 罗树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68-74,80,共8页
通过分析广西大新县改土归流前田地买卖、典当契约 ,认为壮族土司地区田地权利转让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救饥和还债 ,转让者主要是贫困的农民而不是土官 ,否认了以往盛行的改土归流前土官大量出售田地之说 ;田地权利转让程序受汉族地区的立... 通过分析广西大新县改土归流前田地买卖、典当契约 ,认为壮族土司地区田地权利转让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救饥和还债 ,转让者主要是贫困的农民而不是土官 ,否认了以往盛行的改土归流前土官大量出售田地之说 ;田地权利转让程序受汉族地区的立帐问邻和订立契约制的深刻影响 ;田地权利转让价格受田地的质量、位置、性质及转让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土司 田地买卖契约 田地典当契约 田地所有权 田地使用权
下载PDF
清代田地交易契约中的税粮初探——基于《湖北天门熊氏契约文书》的研究
3
作者 盛承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20,共16页
在湖北天门熊氏田地交易契约中,民田以粮起科,渔田、官庄田以银起科,田赋科则相差甚大。此种差异是天门县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直接体现,与明代王府庄田的圈拨及其在清代的清理有直接关系。明代民田以粮起科,清代相沿不变。明代潞藩渔田... 在湖北天门熊氏田地交易契约中,民田以粮起科,渔田、官庄田以银起科,田赋科则相差甚大。此种差异是天门县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直接体现,与明代王府庄田的圈拨及其在清代的清理有直接关系。明代民田以粮起科,清代相沿不变。明代潞藩渔田、兴藩官庄田征收租银,入清以后二者按租起赋,田赋以银起科。天门县赋税征收时分立米册和银册,当税粮跨册过割时,通过转换税粮形态来维持税粮与册籍在类型上的统一。清代更名田是一种抽象的田地及赋税门类,在地域社会中有各种名目,契约中的渔田即潞藩更名田,官庄田即官庄更名田。另外,天门县的田赋科则既无清初的“本色米复归”现象,亦非兼征白银与实物,而“固化”的科则确定的税额是摊派实征税额的计税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地契约 赋税制度 王府庄田 更名田
原文传递
宗族、社会与国家——明代建文三年休宁汪猷买田契新论
4
作者 王裕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42-52,153,154,共13页
徽州村落大多在两宋时期已经形成,至明代前期一些村落为多姓多族聚居。多姓聚居村落中,各姓各族势力不等且不断分化。徽州宗族组织化并非始于明代中后期,而在明代前期已经出现,并设置了族长。明代基层组织经费由基层社会而非官府承担,... 徽州村落大多在两宋时期已经形成,至明代前期一些村落为多姓多族聚居。多姓聚居村落中,各姓各族势力不等且不断分化。徽州宗族组织化并非始于明代中后期,而在明代前期已经出现,并设置了族长。明代基层组织经费由基层社会而非官府承担,各户在承担徭役时采取轮充制和津贴制,此种情况在明代前期徽州已经存在。立契卖产原由为“攒运粮储盘缠”或“攒运粮储盘缠津贴”的数件建文三年七月或八月汪猷买田契,应有其特殊政治背景,当与靖难之役有关。岩井茂树对数件建文三年汪猷买田契背后含义没有深入剖析,周绍泉认为渠口朱氏迁自双溪口、渠口汪氏迁自珰坑街的见解不符合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文三年 田地买卖契约 徽州宗族 基层经费 靖难之役
下载PDF
中国民族地区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的清水江模式——清至民国西南内地边疆侗苗地区土地关系研究之三 被引量:4
5
作者 林芊 程颖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47-60,共14页
通过对清至民国时期3千余件土地买卖契约计量统计,分析土地买卖促成的土地流失方向,比较失地农户与买进田地农户户数,尤其是他们在整个土地市场上占有田地量的户比分析,对上述各环节特征的分析概括,形成了土地分配制度上的"清水江... 通过对清至民国时期3千余件土地买卖契约计量统计,分析土地买卖促成的土地流失方向,比较失地农户与买进田地农户户数,尤其是他们在整个土地市场上占有田地量的户比分析,对上述各环节特征的分析概括,形成了土地分配制度上的"清水江模式"。清水江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土地买卖活跃;土地有向少数人集中;土地买卖市场能培育出一个中农与富农间的阶层,却很难产生占有较多土地的地主阶层。进一步探索还发现,土地转移并不遵守"先亲近"的原则,极少出现一田二次或多次出售的现象,因土地收益不高及相对富裕的土地资源形成的田价低廉,都是清水江模式的深层内涵,也是生成清水江模式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文书 田地买卖契约 地权分配 民族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