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δ^(13)C法研究秸秆添加对棕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
21
1
作者
顾鑫
安婷婷
+2 位作者
李双异
李慧
汪景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3-247,312,共6页
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 C)标记的玉米秸秆添加入棕壤,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原位培养,研究玉米秸秆添加对棕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探索秸秆腐解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添加不仅促进了棕壤>...
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 C)标记的玉米秸秆添加入棕壤,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原位培养,研究玉米秸秆添加对棕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探索秸秆腐解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添加不仅促进了棕壤>2 000μ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而且显著提高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随团聚体级别增大而增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棕壤的团聚能力逐渐减弱,水稳性大团聚体破碎转变成微团聚体,MWD有所降低。大团聚体中总有机碳、新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微团聚体中总有机碳、新碳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棕壤总有机碳与团聚体有机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腐解
田间原位培养
水稳性团聚体
棕壤
Δ^13C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土壤水分、温度及氮素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
12
2
作者
董放
王媛
+1 位作者
关维刚
周建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8-114,共7页
【目的】为旱地土壤的水肥调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7-03~05利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常规对照(不覆盖无灌溉)、覆膜(覆盖地膜)和覆草(覆盖秸秆,4500kg/hm。))和施用氮肥(施用...
【目的】为旱地土壤的水肥调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7-03~05利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常规对照(不覆盖无灌溉)、覆膜(覆盖地膜)和覆草(覆盖秸秆,4500kg/hm。))和施用氮肥(施用纯N0,120kg/hm^2)对土壤水分、温度及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覆盖秸秆和地膜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覆盖地膜明显地提高了0~20cm土层的土壤温度,而覆盖秸秆后,土壤温度一直处在较低水平。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用氮肥提高了0~2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硝态氮淋溶量及土壤氮素矿化量。施用氮肥后,3种栽培模式相比,覆草模式土壤氮素矿化量最低;与常规模式相比,覆膜增加了土壤温度,但其土壤氮素矿化量并未增加。【结论】有必要进一步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研究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田间原位培养
法
水分
温度
氮素矿化
旱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δ^(13)C法研究秸秆添加对棕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
21
1
作者
顾鑫
安婷婷
李双异
李慧
汪景宽
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3-247,312,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1237)
文摘
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 C)标记的玉米秸秆添加入棕壤,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原位培养,研究玉米秸秆添加对棕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探索秸秆腐解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添加不仅促进了棕壤>2 000μ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而且显著提高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随团聚体级别增大而增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棕壤的团聚能力逐渐减弱,水稳性大团聚体破碎转变成微团聚体,MWD有所降低。大团聚体中总有机碳、新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微团聚体中总有机碳、新碳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棕壤总有机碳与团聚体有机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关键词
玉米秸秆腐解
田间原位培养
水稳性团聚体
棕壤
Δ^13C
Keywords
corn straw depravity
field incubation
water-stable aggregates
brown soil
δ^13C
分类号
S152.4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3.62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土壤水分、温度及氮素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
12
2
作者
董放
王媛
关维刚
周建斌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出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8-114,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87
40773057和3023023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文摘
【目的】为旱地土壤的水肥调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7-03~05利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常规对照(不覆盖无灌溉)、覆膜(覆盖地膜)和覆草(覆盖秸秆,4500kg/hm。))和施用氮肥(施用纯N0,120kg/hm^2)对土壤水分、温度及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覆盖秸秆和地膜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覆盖地膜明显地提高了0~20cm土层的土壤温度,而覆盖秸秆后,土壤温度一直处在较低水平。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用氮肥提高了0~2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硝态氮淋溶量及土壤氮素矿化量。施用氮肥后,3种栽培模式相比,覆草模式土壤氮素矿化量最低;与常规模式相比,覆膜增加了土壤温度,但其土壤氮素矿化量并未增加。【结论】有必要进一步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研究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
栽培模式
田间原位培养
法
水分
温度
氮素矿化
旱地
Keywords
cultivation pattern
field in-situ incubation method
water
temperature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dryland
分类号
S158.3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δ^(13)C法研究秸秆添加对棕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顾鑫
安婷婷
李双异
李慧
汪景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
2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土壤水分、温度及氮素矿化的影响
董放
王媛
关维刚
周建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