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田间微集雨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
80
1
作者
莫非
周宏
+11 位作者
王建永
赵鸿
张恒嘉
吴姗
陈应龙
杨通
邓浩亮
Asfa Batool
王润元
Simon Nzou Nguluu
李凤民
熊友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7,共17页
过去30a,田间微集雨技术逐渐发展成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主要耕作技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同田间微集雨及覆盖(地膜、砂石和秸秆)栽培技术在黄土高原不断更新换代,先后经历了垄沟无覆盖技术、平地覆盖技术、垄沟半覆盖技术和垄...
过去30a,田间微集雨技术逐渐发展成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主要耕作技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同田间微集雨及覆盖(地膜、砂石和秸秆)栽培技术在黄土高原不断更新换代,先后经历了垄沟无覆盖技术、平地覆盖技术、垄沟半覆盖技术和垄沟全覆盖技术等发展过程,特别是沟垄地膜全覆盖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为西北旱区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本文综述了田间微集雨技术的演变历程及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机理,归纳了垄沟和覆盖模式及播种方式对作物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作物生理生态、土壤质量、土壤微生物、杂草、病虫害、覆盖物残留和作物物候等的影响,并分析了该技术的高产高效和生态风险以及两者的互作关系。文章最后还对该技术的高效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进行了讨论,旨在对雨养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降雨
田间微集雨
系统
雨养农业
高产高效
可持续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及播种行距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
13
2
作者
崔欢虎
王娟玲
+3 位作者
靖华
王裕智
马爱平
张红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4-918,共5页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提高自然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在山西临汾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及其播种行距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产流带覆盖面积与种植带面积比例为1:1.5和1:1的种植方式平均...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提高自然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在山西临汾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及其播种行距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产流带覆盖面积与种植带面积比例为1:1.5和1:1的种植方式平均产量均较对照(露地种植)显著增产,1:1.5、1:1和露地种植的播种行距分别以11.3cm、15cm和15cm具有较好的增产效应;1:1.5和1:1种植方式在拔节期的个体生物学性状株高、单株分蘖和单株绿叶数优于露地栽培;1:1.5、1:1和露地栽培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9.8kg·mm-1·hm-2、17.4kg·mm-1·hm-2、14.3kg·mm-1·hm-2。该项研究同时明确了不同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在各生育时段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田间微集雨
种植方式
播种行距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旱地冬小麦田间微集雨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红琪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6期76-76,79,共2页
从品种选择、播种、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构建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旱地冬小麦田间微集雨高产高效关键技术,以为黄淮麦区旱地冬小麦抵御干旱逆境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冬小麦
田间微集雨
技术
旱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冬小麦田间集雨模式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
16
4
作者
亢秀丽
王娟玲
+3 位作者
马爱平
靖华
王裕智
许玉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7-170,共4页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提高自然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在山西临汾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冬小麦田间集雨模式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年型条件下,覆膜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面积比例1∶1.5模式在起身期和起...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提高自然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在山西临汾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冬小麦田间集雨模式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年型条件下,覆膜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面积比例1∶1.5模式在起身期和起身至抽穗期具有较好的贮水和供水效应,水分利用效率达12.78 kg/(mm.hm2),较对照6.95 kg/(mm.hm2)模式提高5.83 kg/(mm.hm2);覆膜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面积比例1∶1.5、1∶2和1∶1的种植模式,均较土垄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面积比例1∶1、1∶1.5、1∶2及对照(露地种植)显著增产且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土垄集雨的3个种植模式均较对照减产。该项研究为冬小麦抵御干旱逆境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田间微集雨
种植模式
土壤水分动态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下)
5
作者
程保卫
《农友》
2002年第4期13-13,共1页
1.技术原理及作用。该项技术已在陕西省各地广泛应用,也称“小麦地膜垄盖精播机械化技术”,即“地膜小麦”,其主要优点是减少蒸发损失和提高地温,特别适合在低温冷凉旱作区和严重缺墒旱作区应用,地膜覆盖的作物主要有蔬菜、棉花...
1.技术原理及作用。该项技术已在陕西省各地广泛应用,也称“小麦地膜垄盖精播机械化技术”,即“地膜小麦”,其主要优点是减少蒸发损失和提高地温,特别适合在低温冷凉旱作区和严重缺墒旱作区应用,地膜覆盖的作物主要有蔬菜、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和玉米、小麦、谷子等粮食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
田间
集雨
保水
微
工程
集雨
补灌机械化工程
技术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田间微集雨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
80
1
作者
莫非
周宏
王建永
赵鸿
张恒嘉
吴姗
陈应龙
杨通
邓浩亮
Asfa Batool
王润元
Simon Nzou Nguluu
李凤民
熊友才
机构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干旱农业生态研究所/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西澳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及农业研究所
肯尼亚国家农业研究院Katumani研究中心
出处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7,共17页
基金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2009CB825101)
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子课题(GYHY201106029-2)
+2 种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lzujbky-2010-k02)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0DFA32790)
教育部直属高校海外名师项目(Ms2011LZDX059)
文摘
过去30a,田间微集雨技术逐渐发展成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主要耕作技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同田间微集雨及覆盖(地膜、砂石和秸秆)栽培技术在黄土高原不断更新换代,先后经历了垄沟无覆盖技术、平地覆盖技术、垄沟半覆盖技术和垄沟全覆盖技术等发展过程,特别是沟垄地膜全覆盖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为西北旱区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本文综述了田间微集雨技术的演变历程及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机理,归纳了垄沟和覆盖模式及播种方式对作物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作物生理生态、土壤质量、土壤微生物、杂草、病虫害、覆盖物残留和作物物候等的影响,并分析了该技术的高产高效和生态风险以及两者的互作关系。文章最后还对该技术的高效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进行了讨论,旨在对雨养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降雨
田间微集雨
系统
雨养农业
高产高效
可持续性
Keywords
soils
moisture
rainfall
micro-field rain-harvesting system
rainfed agriculture
high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sustainablity
分类号
S314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及播种行距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
13
2
作者
崔欢虎
王娟玲
靖华
王裕智
马爱平
张红芳
机构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4-918,共5页
基金
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29B04-03)
山西省科技厅科技专项(2006031040-1)资助
文摘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提高自然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在山西临汾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及其播种行距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产流带覆盖面积与种植带面积比例为1:1.5和1:1的种植方式平均产量均较对照(露地种植)显著增产,1:1.5、1:1和露地种植的播种行距分别以11.3cm、15cm和15cm具有较好的增产效应;1:1.5和1:1种植方式在拔节期的个体生物学性状株高、单株分蘖和单株绿叶数优于露地栽培;1:1.5、1:1和露地栽培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9.8kg·mm-1·hm-2、17.4kg·mm-1·hm-2、14.3kg·mm-1·hm-2。该项研究同时明确了不同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在各生育时段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特征。
关键词
小麦
田间微集雨
种植方式
播种行距
水分利用效率
Keywords
Wheat
Rainwater harvesting
Planting pattern
Row spac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旱地冬小麦田间微集雨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红琪
机构
山西省临猗县农业委员会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6期76-76,79,共2页
基金
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29B04-03)
山西省科技厅科技专项(2006031040-1)
文摘
从品种选择、播种、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构建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旱地冬小麦田间微集雨高产高效关键技术,以为黄淮麦区旱地冬小麦抵御干旱逆境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冬小麦
田间微集雨
技术
旱地
分类号
S512.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冬小麦田间集雨模式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
16
4
作者
亢秀丽
王娟玲
马爱平
靖华
王裕智
许玉娟
机构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7-170,共4页
基金
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29B04-03)
山西省科技厅科技专项项目(2006031040-1)
文摘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提高自然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在山西临汾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冬小麦田间集雨模式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年型条件下,覆膜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面积比例1∶1.5模式在起身期和起身至抽穗期具有较好的贮水和供水效应,水分利用效率达12.78 kg/(mm.hm2),较对照6.95 kg/(mm.hm2)模式提高5.83 kg/(mm.hm2);覆膜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面积比例1∶1.5、1∶2和1∶1的种植模式,均较土垄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面积比例1∶1、1∶1.5、1∶2及对照(露地种植)显著增产且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土垄集雨的3个种植模式均较对照减产。该项研究为冬小麦抵御干旱逆境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冬小麦
田间微集雨
种植模式
土壤水分动态
水分利用效率
Keywords
winter wheat
rainwater harvesting
planting pattern
soil water dynamic
water use efficiency
分类号
S512.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下)
5
作者
程保卫
机构
陕西陇县农技管理站
出处
《农友》
2002年第4期13-13,共1页
文摘
1.技术原理及作用。该项技术已在陕西省各地广泛应用,也称“小麦地膜垄盖精播机械化技术”,即“地膜小麦”,其主要优点是减少蒸发损失和提高地温,特别适合在低温冷凉旱作区和严重缺墒旱作区应用,地膜覆盖的作物主要有蔬菜、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和玉米、小麦、谷子等粮食作物。
关键词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
田间
集雨
保水
微
工程
集雨
补灌机械化工程
技术原理
分类号
S342.1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S23 [农业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田间微集雨技术研究及应用
莫非
周宏
王建永
赵鸿
张恒嘉
吴姗
陈应龙
杨通
邓浩亮
Asfa Batool
王润元
Simon Nzou Nguluu
李凤民
熊友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8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及播种行距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崔欢虎
王娟玲
靖华
王裕智
马爱平
张红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旱地冬小麦田间微集雨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张红琪
《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冬小麦田间集雨模式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亢秀丽
王娟玲
马爱平
靖华
王裕智
许玉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下)
程保卫
《农友》
200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