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52篇文章
< 1 2 2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午战后“四万万”话语的救亡意蕴
1
作者 李金飞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7,共9页
甲午战后,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四万万”话语迅速且广泛地传播开来,成为救亡群体反思败亡致因与政治理想表达时较为常用的概念。该话语在促进中华民族走向觉醒时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救亡群体使用“四万万”思考甲午一役乃至整个中外之战... 甲午战后,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四万万”话语迅速且广泛地传播开来,成为救亡群体反思败亡致因与政治理想表达时较为常用的概念。该话语在促进中华民族走向觉醒时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救亡群体使用“四万万”思考甲午一役乃至整个中外之战的败因、性质以及中国如何御外等问题;其次,救亡群体对“四万万”代表的国民全体进行了思想与身体上的检讨,从而揭露出国民的诸多旧有属性;再次,“四万万”概念还在现代国家建构中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四万万”与“国家”之间形成了互相决定的关系,“四万万”在国家中的“主人”角色成为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最后,“四万万”还与这一时期兴起的民族主义相结合,被用以形容“种族”“中华民族”等概念。这些关于“四万万”话语的认知与运用也标志着该话语的意蕴基本定型。总之,甲午战后,在救亡群体的话语表达中,“四万万”与战争、国民、国家、民族等密切相关,成为审视这一时期救亡图存下中华民族走向觉醒时应当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中华民族 救亡群体 四万万 国家 民族
下载PDF
审势与攻心: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媒体宣传
2
作者 刘威 姚宇菲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0,46,共11页
甲午一役,不仅表现在正面战场中的枪炮交锋,也体现在“第二战场”的媒体宣传上。相比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媒体的排斥与沉默态度,日本在不断扩充自身兵力、逐步扩大外交的同时,也在国内外持续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文... 甲午一役,不仅表现在正面战场中的枪炮交锋,也体现在“第二战场”的媒体宣传上。相比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媒体的排斥与沉默态度,日本在不断扩充自身兵力、逐步扩大外交的同时,也在国内外持续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文章在简要分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发动舆论攻势的背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日本为塑造自身形象而对本国与海外使用的舆论建构手段,同时,文章在最后重点探究了日本对清朝国家形象、军队形象以及国民形象的舆论建构,揭露日本在狂热战争情绪煽动之下的所作所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 舆论 宣传
下载PDF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档案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3
作者 林诗怡 《时代人物》 2024年第5期66-69,共4页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度成为日本转变对中国态度的一条分水岭。日本甲午战争相关档案出自甲午战争时期的随军记录或往来电报、书信等,极具史料价值。本文以形象学为方法,对甲午战争时期日本人撰写的近百份档案中所...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度成为日本转变对中国态度的一条分水岭。日本甲午战争相关档案出自甲午战争时期的随军记录或往来电报、书信等,极具史料价值。本文以形象学为方法,对甲午战争时期日本人撰写的近百份档案中所塑的中国形象进行全面考察,如军事纪行只从日本的主观诉求出发;更关注中国陋习等方面,重点梳理日本在甲午战争时期构建的中国形象脉络,并简要分析成因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甲午战争 档案 形象学
下载PDF
甲午战争后《独立新闻》英文版对清朝的舆论构建
4
作者 徐春景 刘威 《新闻前哨》 2024年第2期64-66,共3页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清政府与日本媾和,遂签订《马关条约》被迫承认朝鲜半岛的“独立”地位。朝鲜面对变幻莫测的东亚时局,为摆脱与清政府传统的宗藩体系,朝鲜国内以报刊媒介为特殊理论武器,探寻独特的政治路径,“脱清独立”的舆论...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清政府与日本媾和,遂签订《马关条约》被迫承认朝鲜半岛的“独立”地位。朝鲜面对变幻莫测的东亚时局,为摆脱与清政府传统的宗藩体系,朝鲜国内以报刊媒介为特殊理论武器,探寻独特的政治路径,“脱清独立”的舆论在朝鲜内部甚嚣尘上。《独立新闻》英文版作为朝鲜的一份民间报纸,在甲午战争后形成截然不同的对华观念,在国际政治博弈中谋求朝鲜“独立”地位。本文主要以《独立新闻》英文版的社论内容为研究线索,还原战后朝鲜报刊对清政府的舆论构建以及朝鲜民族独立意识所构成的具象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新闻》英文版 朝鲜报刊 甲午战争 舆论导向
下载PDF
从不满到变革:甲午战争后的晚清报刊舆论主题研究
5
作者 张晓旭 毕元辉 《时代人物》 2023年第24期69-71,共3页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之一,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刺激了中国的变革和觉醒。报刊作为反映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在搜集1895年到1912年报刊报道的基础上,梳理及总结了甲午战后民间舆论,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之一,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刺激了中国的变革和觉醒。报刊作为反映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在搜集1895年到1912年报刊报道的基础上,梳理及总结了甲午战后民间舆论,总结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及特点。作者认为,报刊所反映的社会舆论经历了从对清政府的不满与失望,到主张改革变法,再到以日为师改革思想上的提出,这样的变化。以此反映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全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维新变法 报刊
下载PDF
《征清诗史》对甲午“战争影像”的建构与其“诗史”特征
6
作者 杨霖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3-119,共7页
《征清诗史》是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日本汉诗专集,其以诗歌的方式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完成了对“诗史”的阐释,在甲午日本汉诗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征清诗史》详细记述了甲午战事的经过,表现了战争场面,通过对战争环境与氛围的渲染、对... 《征清诗史》是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日本汉诗专集,其以诗歌的方式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完成了对“诗史”的阐释,在甲午日本汉诗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征清诗史》详细记述了甲午战事的经过,表现了战争场面,通过对战争环境与氛围的渲染、对战争场景的多元表现及对参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三个方面建构出了甲午战争影像。在形式方面,其诗、注、评有机结合的叙事特点拓宽了传统“诗史”的表现形式,组诗的叙事方法又强化了其“诗史”特征。另外,《征清诗史》中征引了大量日方战争史料,对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汉诗 《征清诗史》 “诗史”特征
下载PDF
甲午百年硝烟尽 十年求索觅遗踪 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回顾与展望
7
作者 张敏(文/图) 周春水(文/图) 《大众考古》 2023年第2期20-38,共19页
八月的刘公岛人声鼎沸,游人如织,这是一年当中威海旅游的旺季,此刻人们享受着轻柔海风的吹拂、蔚蓝海景的静谧,在海军公所的牌匾前驻足并有所思.与这片宁静相对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里却又是另一番情景,沉痛的历史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战火... 八月的刘公岛人声鼎沸,游人如织,这是一年当中威海旅游的旺季,此刻人们享受着轻柔海风的吹拂、蔚蓝海景的静谧,在海军公所的牌匾前驻足并有所思.与这片宁静相对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里却又是另一番情景,沉痛的历史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战火纷飞,多少仁人志士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现在的这份宁静.他们的事迹需要被发掘出来,让后人铭记、缅怀;他们的精神需要被书写出来,让后人继承、传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考古 刘公岛 博物院 甲午战争 求索
下载PDF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北洋海军基地后勤保障设施的维修与利用
8
作者 魏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10期31-34,共4页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新一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开始,刘公岛北洋海军基地后勤保障设施作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批难能可贵的实体档案。文章通过对北...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新一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开始,刘公岛北洋海军基地后勤保障设施作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批难能可贵的实体档案。文章通过对北洋海军基地后勤保障设施建筑群的概况、保存现状、维修措施等进行梳理分析,并探讨其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公岛 中日甲午战争 文物维修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岭南名中医抗击“甲午鼠疫”述评 被引量:3
9
作者 屈志勤 罗英 文洁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1462-1465,共4页
"甲午鼠疫"是指1894年始在岭南爆发的恶性传染病鼠疫。在抗击鼠疫的过程中,当时的岭南中医名家如易巨荪、黎庇留、罗芝园、黎佩兰、林庆铨等批评了庸医(游医)只观察疾病发生的现象、不研究其本质的做法;岭南中医名家继承前人... "甲午鼠疫"是指1894年始在岭南爆发的恶性传染病鼠疫。在抗击鼠疫的过程中,当时的岭南中医名家如易巨荪、黎庇留、罗芝园、黎佩兰、林庆铨等批评了庸医(游医)只观察疾病发生的现象、不研究其本质的做法;岭南中医名家继承前人经验,结合甲午鼠疫的特异性,探寻鼠疫根本病因和病机,创立了如升麻鳖甲散、解毒活血汤等具明显疗效的验方和治法。因其根据的经典及观察视角的不同,故提出了不同的验方和治法,彼此间相互论争,又精诚合作,实践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也用临床实践抨击了"中医不识菌、岂能治传染病"的反中医言论。近代岭南医家治疫的大无畏精神和科学探索态度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鼠疫 中医疗法 升麻鳖甲散 解毒活血汤 岭南名医 近代
下载PDF
从“甲午”到“庚子”——论晚清华夷观念的崩溃 被引量:4
10
作者 宝成关 田毅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9-85,共7页
从“长时段”角度,可将晚清华夷观念解体崩溃的过程分为“松动期”、“解体期”、“开始崩溃”和“最后崩溃”四个时期。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最后一个藩属国的丧失,标志着晚清华夷观念开始走向“崩溃”;而义和团运动时期,在民族空前... 从“长时段”角度,可将晚清华夷观念解体崩溃的过程分为“松动期”、“解体期”、“开始崩溃”和“最后崩溃”四个时期。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最后一个藩属国的丧失,标志着晚清华夷观念开始走向“崩溃”;而义和团运动时期,在民族空前危机的形势下,虽然传统的华夷观念重新走向“炽烈”,但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晚清华夷观念宣告“最后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庚子事变 华夷观念 儒家思想 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 甲午战争
下载PDF
甲午前夕朝鲜海上对外贸易初探(1884-1893) 被引量:4
11
作者 毛立坤 张金苹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46,共11页
甲午前夕朝鲜对外贸易发生重大转型,进出口商品结构次第翻新,海上对日贸易取代陆上边境对华贸易成为其对外贸易的新主流。受不同贸易主导因素的影响,仁川、釜山、元山三口岸的具体贸易情形同中有异,支配朝鲜贸易活动的中日两国商人也各... 甲午前夕朝鲜对外贸易发生重大转型,进出口商品结构次第翻新,海上对日贸易取代陆上边境对华贸易成为其对外贸易的新主流。受不同贸易主导因素的影响,仁川、釜山、元山三口岸的具体贸易情形同中有异,支配朝鲜贸易活动的中日两国商人也各有优劣势。虽然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贸易的扩大,但对外贸易仍使朝鲜体验到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朝日贸易的互补性急剧增强是促使日本决心发动甲午战争进而吞并朝鲜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前夕 朝鲜 对外贸易
下载PDF
甲午战后50年间留日学生的日本观及其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喜所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1-108,共8页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将日本视为最佳学习榜样。中国留日生的日本观反映出他们对日本的印象从总体上讲是很好的。当时日本是欧美新思想传入中国的一座带有中介意义的“桥”,而留日生则充当了真正的架桥铺路人。
关键词 留日生 日本观 日本留学生 留日学生 甲午战后 郁达夫 甲午战争 中国留学生 《东游日记》 文化选择
下载PDF
甲午年初之气心血管病诊治规律探讨及病案两则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京 陈守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79-880,共2页
探讨运气学说推演甲午年及其初之气的气候变化及疾病发病规律,可知全年土运太过,初之气为太阳寒水加临厥阴风木。将其应用于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治中,提出治疗以祛湿为主,再结合个体差异佐以疏肝解郁、助火温阳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辨病... 探讨运气学说推演甲午年及其初之气的气候变化及疾病发病规律,可知全年土运太过,初之气为太阳寒水加临厥阴风木。将其应用于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治中,提出治疗以祛湿为主,再结合个体差异佐以疏肝解郁、助火温阳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辨病、辨证、辨体质、辨情志的基础上,加之辨五运六气,以期更全面地指导中医诊治心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年初之气 心血管病 诊治规律 病案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与黄人爱国诗歌创作的艺术新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峰 王晋玲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5,共4页
中日甲午战争是黄人政治思想与诗风艺格转变的重要分水岭。他擅文工诗,诗才多样,着力批判腐朽的社会现实,弘扬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不朽精神,表现了时代的呼声和主旋律,其爱国诗歌的主导风格与审美风貌由传统走向近代,风神昂扬蹈厉,终... 中日甲午战争是黄人政治思想与诗风艺格转变的重要分水岭。他擅文工诗,诗才多样,着力批判腐朽的社会现实,弘扬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不朽精神,表现了时代的呼声和主旋律,其爱国诗歌的主导风格与审美风貌由传统走向近代,风神昂扬蹈厉,终以打碎旧制度与创造新世界的民主革命气慨,展示了历史的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人 甲午战争 民主革命 爱国诗歌 艺术新变
下载PDF
甲午战争11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小东 陈美慧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4-276,共13页
20 0 4年 9月 1 7日至 1 9日 ,“甲午战争 1 1 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山东威海召开。本文就提交会议的论文 ,择要从甲午战前日本蓄谋侵华与中国的应对措施、中国方面战时的和战决策及实施、甲午陆海战及中国失败的教训。
关键词 甲午战争 110周年 学术讨论会 维新思想
下载PDF
甲午年医话医案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新明 宾炜 +1 位作者 古求知 老膺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05-1206,1208,共3页
根据中医古籍所记载的若干甲午年医案,结合史料佐证,利用五运六气理论和六气大司天理论,初步分析王肯堂和高鼓峰的痢疾案、王孟英治疗疟疾和梁龙章治疗温疫4个医案,基本揭示运气和大司天理论对一般内科杂症和疫病的理论指导意义,应该考... 根据中医古籍所记载的若干甲午年医案,结合史料佐证,利用五运六气理论和六气大司天理论,初步分析王肯堂和高鼓峰的痢疾案、王孟英治疗疟疾和梁龙章治疗温疫4个医案,基本揭示运气和大司天理论对一般内科杂症和疫病的理论指导意义,应该考虑大司天的常见证候,结合当年运气和实际气象特点综合判断,才能更加精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六气大司天 甲午 医案
下载PDF
甲午陆战与晚清陆军军事教育的发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建华 翟海涛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0-44,共5页
甲午陆战的失败是晚清陆军军事教育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汲取了甲午陆战失败的教训,陆军军事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无论是陆军军事学堂的数量还是教育人数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 甲午陆战 晚清 陆军军事教育 发展
下载PDF
甲午中日海上角逐与制海权问题 被引量:7
18
作者 戚其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4-161,共8页
海军战略的理论核心是制海权问题。甲午战前 ,中国一直强调陆军为立国根基 ,其海防思想始终未跳出单纯海岸守口主义的窠臼。而日本参谋本部于战争前夕制定的海陆兼顾统筹的作战计划 ,却以夺取制海权为基本战略方针。战争初期 ,虽然从理... 海军战略的理论核心是制海权问题。甲午战前 ,中国一直强调陆军为立国根基 ,其海防思想始终未跳出单纯海岸守口主义的窠臼。而日本参谋本部于战争前夕制定的海陆兼顾统筹的作战计划 ,却以夺取制海权为基本战略方针。战争初期 ,虽然从理论上说中日双方皆未掌握制海权 ,但日本海军采取多种手段和战术 ,使北洋舰队疲于奔命、徒劳无功 ,从而在实际上获得了行动的自由权。经过黄海决战 ,北洋舰队更主动地放弃了制海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军战略 制海权 北洋舰队 甲午中日战争 海上战争 海权观念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 被引量:6
19
作者 臧运祜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9-145,共7页
本文拟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位甲午战争。幕末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初步勾画的日本对外战略,成为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直接渊源。明治初期,日本对外取“远交近攻”之策,以“征韩论”与“征台论”表明了北进大陆与南进海... 本文拟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位甲午战争。幕末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初步勾画的日本对外战略,成为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直接渊源。明治初期,日本对外取“远交近攻”之策,以“征韩论”与“征台论”表明了北进大陆与南进海洋的政策意图,其亚太政策初露锋芒。山县有朋首相的“利益线”主张及其在国会发表的演说,标志着以大陆政策为主体的近代日本亚太政策,在甲午战争以前已基本形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初步实施该政策,取得了从北、南两个方面踏向亚洲大陆及南方海洋地区的基地,并打破了亚太地区旧有的“华夷秩序”,为其称霸亚太开辟了道路。甲午战后,日本进一步实施其亚太政策;日俄战争就是甲午战争的继续,战后日本在政略与战略方面的积极进取,则为其亚太政策的继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近代日本 亚太政策 大陆政策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占元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6,55,共9页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认同经历了多种路向和选择。孙占元认为,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族为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变法图强、反帝爱国、振兴中华的疾呼,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声浪,既延缓...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认同经历了多种路向和选择。孙占元认为,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族为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变法图强、反帝爱国、振兴中华的疾呼,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声浪,既延缓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推进了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李帆认为,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时期。"政治民族"认同与"文化民族"认同,是考量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点。由此而言,辛亥革命前"中华民族"并未得到普遍认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才使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起来,中华民族认同终得实现。俞祖华认为,在近代中国,"民族精神"概念与民族复兴观念几乎是同步生成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但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摄取时代精神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进而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民族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