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批投料对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共聚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陈其政 郭玉海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6期788-793,共6页
采用两步投料法,通过过氧化苯甲酰引发自由基本体聚合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丙烯酰胺(AM)共聚物,有效消除一步投料时AM单体的析出现象。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特性黏度和压缩性能测试... 采用两步投料法,通过过氧化苯甲酰引发自由基本体聚合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丙烯酰胺(AM)共聚物,有效消除一步投料时AM单体的析出现象。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特性黏度和压缩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BMA分批投料对BMA/AM共聚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MA分批投料比的增大,AM单体的转化率提高,BMA/AM共聚物的特性黏度逐渐增大;当BMA分批投料比为50/50时,合成的BMA/AM共聚物中AM链节量最多,BMA/AM共聚物的热稳定性能和压缩强度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 本体聚合 共聚合 分批投料
下载PDF
单体配比对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共聚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饶小波 陈建勇 +2 位作者 唐红艳 张华鹏 陈其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90,共5页
以自由基本体聚合法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丙烯酰胺(AM)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ATR)、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热重分析(TGA)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方法对不同单体配比合成的共聚物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单体比... 以自由基本体聚合法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丙烯酰胺(AM)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ATR)、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DSC)、热重分析(TGA)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方法对不同单体配比合成的共聚物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单体比例的减少,共聚物分子链中AM单元的含量增加,对应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和压缩性能提高。单体BMA与AM的物质的量比为1∶1时制备的共聚物分子链中AM单元的含量较高,物质的量比为1∶1和0.5∶1制得的共聚物有单体残留,影响共聚物的压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丁酯 丙烯酰胺 本体聚合 表征
下载PDF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丁酯改性纤维素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德增 刘智超 +1 位作者 赵婷 郭静 《合成纤维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7-31,共5页
以纤维素为基体,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通过悬浮接枝聚合法制备出了纤维素基吸水吸油材料;考察了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 以纤维素为基体,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通过悬浮接枝聚合法制备出了纤维素基吸水吸油材料;考察了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接枝聚合物的吸水、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体与纤维素的质量比为3.0∶1.0,AM∶BMA的质量比为2.0∶1.0,相对于单体,引发剂质量分数为6.0%,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5%,分散剂质量分数为0.5%,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4 h的条件下,得到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其吸油倍率为11.55 g/g,吸水倍率为23.51 g/g,聚合度为53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酸丁酯 双吸性聚合物 接枝共聚
下载PDF
均相制备纤维素/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德增 刘智超 +1 位作者 赵婷 郭静 《弹性体》 CAS 2012年第5期1-6,共6页
以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新型溶液溶解纤维素,在均相条件下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出了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考察了聚合温度、... 以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新型溶液溶解纤维素,在均相条件下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出了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考察了聚合温度、时间以及(NH4)2S2O8、AM、BMA、MBA的用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接枝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的最佳合成条件为:m(纤维素)∶m(AM)∶m(BMA)∶m[(NH4)2S2O8]∶m(MBA)=1∶4∶2∶0.05∶0.006,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接枝率可达87%,接枝效率为36%。制备的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的吸水倍率为583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酸丁酯 均相接枝聚合 接枝共聚物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流变行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玉婷 肖长发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共4页
利用美国AR-1000型流变仪研究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在低剪切速率下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该溶液属非牛顿假塑性流体,溶液表观粘度随溶液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溶液浓度升高而升高;溶液温度的升高、浓度的降低均使... 利用美国AR-1000型流变仪研究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在低剪切速率下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该溶液属非牛顿假塑性流体,溶液表观粘度随溶液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溶液浓度升高而升高;溶液温度的升高、浓度的降低均使溶液体系的非牛顿指数增大;而溶液的结构粘度指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溶液浓度升高而增大;溶液浓度的增加、温度的降低使溶液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 流变性能 表观粘度 剪切速率
下载PDF
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互穿聚合物网络聚合物的阻尼性能 被引量:13
6
作者 吕冬 杜中杰 +1 位作者 张晨 励杭泉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94-997,共4页
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出一系列阻尼性能良好的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PU/P(MMA-BMA))互穿聚合物网络(IPN)聚合物,通过动态力学分析方法表征了PU/P(MMA-BMA)IPN聚合物的阻尼性能。探讨了加入催化剂、高温后处理、交联... 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出一系列阻尼性能良好的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PU/P(MMA-BMA))互穿聚合物网络(IPN)聚合物,通过动态力学分析方法表征了PU/P(MMA-BMA)IPN聚合物的阻尼性能。探讨了加入催化剂、高温后处理、交联剂用量及PU与P(MMA-BMA)的质量比对PU/P(MMA-BMA)IPN聚合物阻尼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高温后处理后,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交联剂二乙烯基苯用量(占MMA和BMA的摩尔分数)为1.5%、PU与P(MMA-BMA)的质量比接近1或小于1时,PU/P(MMA-BMA)IPN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丁酯 互穿聚合物网络 阻尼材料 动态力学分析
下载PDF
羟丙基纤维素接枝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7
7
作者 郭明 宋传虎 +2 位作者 卢迪 王欢 孙立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138,共7页
采用羟丙基纤维素(HPC)与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原料,通过乳液接枝共聚反应成功合成羟丙基纤维素接枝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HPC-g-PBMA)。利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合成接枝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测试了HPC-g... 采用羟丙基纤维素(HPC)与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原料,通过乳液接枝共聚反应成功合成羟丙基纤维素接枝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HPC-g-PBMA)。利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合成接枝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测试了HPC-g-PBMA的溶解性能,利用热重分析(TG)、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对合成接枝产物的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PC-g-PBMA的结构及表观形貌较HPC发生了改变,热塑性能得到增强并具有良好的抗强酸、抗强碱和抗有机溶剂侵蚀性能。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该合成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丙基纤维素 甲基丙烯酸丁酯 接枝改性 结构表征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 被引量:7
8
作者 邹友思 邱志平 +2 位作者 庄荣传 林东海 戴李宗 《合成化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3,7,共4页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两种不同极性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嵌段共聚和无规共聚,得到了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嵌段共聚物和无规共聚物。聚合过程中分子量和单体转化率成比例增加,多分散性指数变化不大。...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两种不同极性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嵌段共聚和无规共聚,得到了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嵌段共聚物和无规共聚物。聚合过程中分子量和单体转化率成比例增加,多分散性指数变化不大。用1HNMR法测定共聚组成,Kelen-Tudos法计算竞聚率。得到γS=0.91,γBMA=0.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聚合 共聚 甲基丙烯酸丁酯 苯乙烯 ATRP
下载PDF
杂多酸催化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 被引量:8
9
作者 周德凤 朱志平 +1 位作者 刘景福 刘向东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3-36,共4页
报道了以杂多酸为催化剂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的研究结果 ,探讨了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酸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 ,讨论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使用寿命 .合成产品用气相色谱监测 ,并用IR和H
关键词 杂多酸 催化剂 甲基丙烯酸丁酯 反应时间 合成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反向ATRP“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文俊 董宇平 李前树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93-795,共3页
A new effecient catalyst system(FeCl 3/2PPh 3) for the “living”/controll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butyl methacrylate by a reverse ATRP process was reported in this paper.With the presence of this catalyst system,... A new effecient catalyst system(FeCl 3/2PPh 3) for the “living”/controll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butyl methacrylate by a reverse ATRP process was reported in this paper.With the presence of this catalyst system,the number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s of the obtained polymer increased in direct proportion with monomer conversion,and the MWDs (molecular weight disctributions) were narrow throughout the reactions(1 17< w/ n<1 22).This reaction system did not include the conventional initiators which were used to generate the primary radic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丁酯 自由基“活性”聚合 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甲基丙烯酸丁酯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 被引量:4
11
作者 邹友思 邱志平 +2 位作者 庄荣传 林东海 戴李宗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这两种不同极性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嵌段共聚和无规共聚,得到了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嵌段共聚物和无规共聚物.聚合过程中分子量和单体转化率成比例增加,多分...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这两种不同极性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嵌段共聚和无规共聚,得到了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嵌段共聚物和无规共聚物.聚合过程中分子量和单体转化率成比例增加,多分散性指数变化不大.用1HNMR法测定共聚组成,KelenTudos法计算竞聚率.得到rSt=091,rBMA=0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共聚物 自由基聚合 甲基丙烯酸丁酯
下载PDF
采用甲基丙烯酸丁酯整体微柱芯片系统测定血样中痕量异烟肼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溢 徐平洲 +2 位作者 曹强 卢倩 温志渝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36-1640,共5页
将合成的甲基丙烯酸丁酯(BMA)整体柱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结合,在PMMA芯片上以K3Fe(CN)6-NaOH-异烟肼化学发光体系为样品对象,在优化混合发光试剂比例和流速以及选择适合的洗脱液基础之上,实现了BMA整体微柱对异烟肼样品的富集作用,平均富... 将合成的甲基丙烯酸丁酯(BMA)整体柱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结合,在PMMA芯片上以K3Fe(CN)6-NaOH-异烟肼化学发光体系为样品对象,在优化混合发光试剂比例和流速以及选择适合的洗脱液基础之上,实现了BMA整体微柱对异烟肼样品的富集作用,平均富集倍数和回收率分别达到16.8和84.2%,由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FIA-CL)芯片系统测定血液中痕量异烟肼的浓度的方法,可有效地实现异烟肼血药浓度分析的片上预处理和快速测定,检出限低于0.2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丁酯整体柱 微流控芯片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 异烟肼测定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二氧化硅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启卫 章永化 +2 位作者 陈守明 熊红兵 龚克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97-200,共4页
用硅酸钠制备了聚硅酸溶胶,作为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无机组分前驱物,以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偶联剂,通过溶胶-凝胶技术与甲基丙烯酸丁酯制得两相间有共价键结合的透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二氧化硅杂化材料。用红外光谱、透... 用硅酸钠制备了聚硅酸溶胶,作为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无机组分前驱物,以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偶联剂,通过溶胶-凝胶技术与甲基丙烯酸丁酯制得两相间有共价键结合的透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二氧化硅杂化材料。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TG和DSC等对杂化材料进行了表征,热失重分析表明,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且杂化材料的玻璃化温度Tg也有一定的提高,同时杂化材料的透光率可达80%,硬度比纯PBMA有很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丁酯 二氧化硅 杂化材料 制备 性能 聚硅酸 溶胶-凝胶法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丁酯微波无皂乳液聚合 被引量:9
14
作者 何卫东 潘才元 卢涛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1-14,共4页
以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微波无皂乳液聚合,讨论了单体浓度和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粒子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与常规乳液聚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通过微波无皂乳液聚合,乳胶粒子的粒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但... 以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微波无皂乳液聚合,讨论了单体浓度和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粒子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与常规乳液聚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通过微波无皂乳液聚合,乳胶粒子的粒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但是聚合速率大为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微波 甲基丙烯酸丁酯 聚合 PBMA
下载PDF
纤维素-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被引量:3
15
作者 申越 肖舒 +1 位作者 戴林 何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1-614,620,共5页
以2-溴异丁酰溴为溴化剂,在离子液体([Amim]Cl)中与纤维素反应制备溴化纤维素大分子引发剂,以溴化纤维素/CuBr/N,N',N',N″,N″-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PMDETA)为引发体系,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 以2-溴异丁酰溴为溴化剂,在离子液体([Amim]Cl)中与纤维素反应制备溴化纤维素大分子引发剂,以溴化纤维素/CuBr/N,N',N',N″,N″-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PMDETA)为引发体系,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合成了结构明晰的以纤维素为主链,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为支链的接枝共聚物Cellulose-g-PBMA。通过FTIR、1HNMR和GPC分别对大分子引发剂和接枝聚合物进行了分析。考察了聚合反应的活性特征,反应时间、催化体系、溶剂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简称分子量,下同)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反应转换率随时间呈线性增加,反应过程是活性可控聚合,催化剂和溶剂分别选用PMDETA/CuBr和DMF使反应更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离子液体 ATRP 接枝共聚 甲基丙烯酸丁酯 丙烯酸系列化学品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丁酯在碳黑上的接枝聚合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友慧 刘俊峰 董红兵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4-46,共3页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碳黑体系中,甲基丙烯酸丁酯在碳黑的接枝聚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的升高及BPO用量的增加,与甲基丙烯酸丁酯在碳黑上的接枝速度几乎无关,仅使甲基丙烯酸丁酯的自聚速度增加。碳黑经...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碳黑体系中,甲基丙烯酸丁酯在碳黑的接枝聚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的升高及BPO用量的增加,与甲基丙烯酸丁酯在碳黑上的接枝速度几乎无关,仅使甲基丙烯酸丁酯的自聚速度增加。碳黑经接枝处理后,其阻聚性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黑 聚合 甲基丙烯酸丁酯 接枝共聚
下载PDF
核-壳有机硅/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超浓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贾少晋 张臻麒 +4 位作者 丁振刚 李荣毅 董鹏 刘臻 江平开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3-496,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分散相,偶氮二异丁腈(azobisisobutyronitrile,AIBN)为引发剂,通过超浓乳液聚合制各具有一定核一壳结构的复合高分子材料.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测了...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分散相,偶氮二异丁腈(azobisisobutyronitrile,AIBN)为引发剂,通过超浓乳液聚合制各具有一定核一壳结构的复合高分子材料.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测了材料的形态特征,并表征了共聚物的吸水率和接触角.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超浓乳液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聚合材料耐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浓乳液 甲基环四硅氧烷 甲基丙烯酸丁酯 核-壳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丹凤 范楼珍 +1 位作者 郭瑞华 樊择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66-2471,共6页
采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KH550)对氧化石墨烯表面进行修饰,得到功能化氧化石墨烯(FGO),然后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用下,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得到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FGO/PBMA... 采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KH550)对氧化石墨烯表面进行修饰,得到功能化氧化石墨烯(FGO),然后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用下,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得到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FGO/PBMA)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GO/PBMA复合材料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材料相比热稳定性显著提高,TGA结果显示,FGO/PBMA的最大失重区由PBMA的267℃升高到339℃,同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 原位聚合 热稳定性 反应机理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共聚物纤维的制备和性能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玉婷 肖长发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9-404,共6页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苯乙烯(St)共聚物,将共聚物溶于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配制成纺丝溶液,将其用湿法纺丝成形后制备出具有吸附弱极性液态有机物(油品)功能...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苯乙烯(St)共聚物,将共聚物溶于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配制成纺丝溶液,将其用湿法纺丝成形后制备出具有吸附弱极性液态有机物(油品)功能的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共聚物纤维.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1H核磁共振波谱仪(NMR)研究了共聚物的化学结构,用热重分析仪(TG)、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单丝强力仪等对纤维的相关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MA/St70/30共聚物纤维的性能良好,对煤油、石油醚和庚烷等油品的饱和吸附率分别达到3.7g/g纤维、5.3g/g纤维和4.1g/g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高分子材料 甲基丙烯酸丁酯 苯乙烯 共聚物纤维 吸附特性
下载PDF
微乳液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乙烯基吡咯烷酮)纳米粒子 被引量:4
20
作者 叶芳茂 何卫东 +3 位作者 王延梅 李林峰 刘群峰 张徐节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7-91,共5页
 以BPO和FeSO4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使用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吐温80,在低乳化剂浓度下(w<0.06)进行甲基丙烯酸丁酯和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微乳液聚合,制备了粒径窄分布的纳米乳胶粒子。研究了微乳液聚合的引发方式、单体配比和单体加入方式...  以BPO和FeSO4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使用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吐温80,在低乳化剂浓度下(w<0.06)进行甲基丙烯酸丁酯和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微乳液聚合,制备了粒径窄分布的纳米乳胶粒子。研究了微乳液聚合的引发方式、单体配比和单体加入方式对聚合反应、乳胶粒子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分析了界面引发微乳液聚合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乙烯基吡咯烷酮) 纳米乳胶粒子 微乳液聚合 反应条件 界面引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