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甲胎蛋白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熊少敏 罗钢 赵新华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甲胎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院就诊的62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甲胎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院就诊的62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单一TACE治疗,观察组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甲胎蛋白水平、辅助性T细胞(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水平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甲胎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可有效改善者免疫功能,降低甲胎蛋白水平,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酸阿帕替尼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晚期原发性肝癌 免疫功能 甲胎蛋白水平
下载PDF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唐欢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15期57-58,共2页
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LP)以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 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LP)以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并对其进行分析;分析并对比阳性和阴性AFP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同时对阳性AFP患者的AFP变化和肝功能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1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血清阳性AFP患者的49例、阴性71例,阳阳性AFP患者ALT指标,与阴性AFP患者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T、ALP以及GGT指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 毒性 肝炎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 肝癌诊断 价值分析
下载PDF
全自动微流控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低水平甲胎蛋白慢性乙肝患者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黄素钦 陈力 林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734-73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全自动微流控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低水平甲胎蛋白(AFP)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该院住院的178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50例轻中度慢... 目的探讨应用全自动微流控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低水平甲胎蛋白(AFP)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该院住院的178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50例轻中度慢性乙肝(轻中度慢性乙肝组)、45例重度慢性乙肝(重度慢性乙肝组)、40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肝硬化组)、43例慢性乙肝后肝癌(肝癌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AFP-L3%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AFP-L3%阳性率为24.2%。轻中度慢性乙肝、重度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组的AFP-L3%阳性率分别为0.0%、22.2%、25.0%、53.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3,P<0.01);重度慢性乙肝组AFP-L3%阳性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慢性乙肝组,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1、7.02,P<0.05);肝硬化组与重度慢性乙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重度慢性乙肝组AFP-L3%明显高于轻中度慢性乙肝,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t=2.71、8.70,P<0.05),肝硬化组与重度慢性乙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P>0.05)。随访10例AFP-L3%>10.0%的肝硬化患者,有4例在9~15个月内相继诊断为肝癌。肝癌术后AFP水平降为<20 ng/mL的肝癌复发者AFP-L3%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4,P<0.01)。结论低水平AFP慢性乙肝人群的AFP-L3%并不一定在正常检出范围内,采用高敏感检测方法可检测低水平AFP慢性乙肝人群AFP-L3%。AFP-L3%既能对低水平AFP肝癌起预警作用,又能对肝癌术后AFP降到低水平的患者是否会复发起预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 蛋白异质体比率 全自动微流控免疫荧光法
下载PDF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甲胎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曹春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20期132-133,共2页
目的分析通过检测患有肝病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的变化水平,对患者的预后以及癌变早期判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588例进行研究,将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水平作为对照,观察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及其与谷丙... 目的分析通过检测患有肝病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的变化水平,对患者的预后以及癌变早期判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588例进行研究,将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水平作为对照,观察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及其与谷丙转氨酶活力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肝癌的作用等。结果随着肝炎的程度加重,甲胎蛋白的含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其在慢性重度、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的患者中甲胎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278例谷丙转氨酶水平在250 IU/L及以上的患者中,其甲胎蛋白水平为(161.34±13.85)μg/L,高于310例谷丙转氨酶水平在250 IU/L以下患者的谷丙转氨酶水平(13.86±1.22)μg/L(P<0.05);甲胎蛋白水平在400μg/L及以上时的肝细胞癌患病率为29.14%,高于甲胎蛋白水平在400μg/L以下的患者(P<0.05)。结论甲胎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肝细胞癌变,诊断肝细胞受损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甲胎蛋白水平越高,则越易发生肝细胞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病 甲胎蛋白水平 临床意义
下载PDF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对肝功能及甲胎蛋白的影响
5
作者 朱青 段旭华 张延藏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13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阿帕替尼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 目的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阿帕替尼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PLC患者作本次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给对照组患者行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基于对照组基础之上再使用阿帕替尼,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病情控制率、肝功能及AFP变化)。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95.00%,对照组70.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血清ALT和TBIL)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AFP和HSP90α数据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血压上升、心脏毒性、声音沙哑、上消化道出血及手足综合征)率为15.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00%,P<0.05。结论对PLC患者采用TACE联合阿帕替尼进行治疗,能够很好改善患者肝功能,对其血清水平控制也有积极的作用,整体治疗效果佳,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阿帕替尼 原发性肝癌 临床效果 肝功能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高水平甲胎蛋白含量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王邦松 李庆兴 苏刚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水平蛋白 含量 预后
原文传递
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对肝癌患者AFP水平、复发率及生存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唐海峰 乔敏 袁翠云 《癌症进展》 2016年第10期1019-1021,共3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对肝癌患者甲胎蛋白(AFP)水平、复发率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肝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单独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组(单独治疗组),每组...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对肝癌患者甲胎蛋白(AFP)水平、复发率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肝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单独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组(单独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的AFP水平、复发率及生存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AFP阳性率低于单独治疗组,AFP水平下降率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长于单独治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均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能有效降低肝癌患者AFP水平及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 肝癌 甲胎蛋白水平 复发率 生存时间
下载PDF
分析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8
作者 王媛媛 周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28-30,共3页
对肝脏肿瘤患者采用用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加以评价。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新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40例,使用双盲法分为2组,采用常规射频消融治疗的20例患者命名为治疗1组,接受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的2... 对肝脏肿瘤患者采用用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加以评价。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新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40例,使用双盲法分为2组,采用常规射频消融治疗的20例患者命名为治疗1组,接受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的20例患者命名为治疗2组。将2组疗效开展对比。结果 治疗2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治疗1组(70.00%),(P<0.05)。治疗2组体温升高、转氨酶升高、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治疗1组(30.00%),(P<0.05)。治疗2组复发率(5.00%)、转移率(5.00%)低于治疗1组(30.00%、30.00%),治疗2组生存率(90.00%)高于治疗1组(40.00%),(P<0.05)。治疗2组甲胎蛋白水平(135.28±23.11)μg/L小于治疗1组(325.63±45.63)μg/L,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脏肿瘤患者应用超声介入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准确,可以改善患者恢复效果,降低并发症与复发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进行使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超声介入 射频消融 安全性 甲胎蛋白水平 疗效
下载PDF
冷循环微波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薇 《吉林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1987-1988,共2页
目的:探析冷循环微波消融联合TACE(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冷循环微波消... 目的:探析冷循环微波消融联合TACE(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冷循环微波消融联合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从治疗显效率的比较上来看,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甲胎蛋白水平,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甲胎蛋白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随访发现,观察组的2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上,采用冷循环微波消融联合TACE的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效果,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循环微波消融 TACE 原发性肝癌 甲胎蛋白水平
下载PDF
α-fetoprotein,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 and early recurrence of hepatoma 被引量:2
10
作者 Toshiya Kamiyama Masato Takahashi +5 位作者 Kazuaki Nakanishi Hideki Yokoo Hirofumi Kamachi Nozomi Kobayashi Michitaka Ozaki Satoru Tod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40-348,共9页
AIM:To investigate whether α-fetoprotein (AFP)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1 correlate with early recurrence of hepatoma/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METHODS:From 2000 to 2005,114 conse... AIM:To investigate whether α-fetoprotein (AFP)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1 correlate with early recurrence of hepatoma/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METHODS:From 2000 to 2005,114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HCC underwent primary curative hepatecto-my.The mean age was 60.7 (8.7) years and 94 patients were male.The median follow-up period was 71.2 mo (range:43-100 mo).Immediately prior to commencing laparotomy,5 mL bone marrow was aspirated from thesternum and collected in citrate-coated test tubes.The initial 2 mL of bone marrow aspirate was discarded in each case.AFP mRNA and VEGFR-1 mRNA in the bone marrow and peripheral blood (BM-and PH-AFP mRNA and BM-and PH-VEGFR-1 mRNA,respectively) were measur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 normal controls,VEGFR-1 mRNA in the bone marrow and peripheral blood was also measured in 11 living liver donors.These data were evaluated for any correlation with early recurrence,comparing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outcomes.RESULTS:The cut-off value of the BM-AFP mRNA and PH-AFP mRNA level in patients with HCC was set at 1.92 × 10-7 and zero,respectively,based on data from the controls.A total of 34 (29.8%) and six (5.4%) patients were positive for BM-AFP mRNA and PH-AFP mRNA,respectively.The BM-VEGFR-1 mRNA levels in all HCC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con-trols,and this was the case also for PH-VEGFR-1mRNA.The 25-percentile values for the BM-and PH-VEGFR-1 mRNA in HCC patients were used as the cut-off values for assigning the patients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these transcript levels.The High group for BM-VEG-FR-1 mRNA contained 81 (71.1%) HCC cases and the Low group was assigned 33 (28.9%) patients.These numbers for PH-VEGFR-1mRNA were 78 (75.0%) and 26 (25.0%),respectively.HCC recurred in 80 patients;in the remnant liver in 48 cases,in the remnant liver and remote tissue in 20,and in the remote tissue alone in 12.BM-AFP mRNA-positive case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 of early recurrence (within 1 year of surgical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M-AFP mRNA-negative patients (P=0.0091).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level/status of their BM-VEGFR-1 and BM-AFP mRNA as follows:group A (n=23),BM-VEGFR-1/BM-AFP mRNA=low/negative;group B (n=57) high/negative;group C (n=10) low/positive;group D (n=24),high/positive.This classifi-cation was found to correlate with a recurrence of thisdisease within 1 year (P=0.0228).The disease-free survival curve of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s B,C or D (P=0.0437,P=0.0325,P=0.0225).No other classification (i.e.,PH-VEGF-R1/BM-AFP,BM-VEGF-R1/PH-AFP,and PH-VEGF-R1/PH-AFP mRNA) showed such a correlation.CONCLUSION:The evaluation of BM-AFP and BM-VEG-FR-1 mRNA in patients with HCC may be a valuable pre-dictor of disease recurrence following curative re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toprotei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i MRNA Early recurrenc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下载PDF
健脾化瘀方对脾虚血瘀型原发性肝癌患者AFP,CA19-9,CEA及KPS评分,QOL评分的影响
11
作者 张会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97-0100,共4页
观察分析健脾化瘀方对脾虚血瘀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脏功能及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4年1-8月收治的脾虚血瘀型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加用健脾化瘀方治疗。比... 观察分析健脾化瘀方对脾虚血瘀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脏功能及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4年1-8月收治的脾虚血瘀型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加用健脾化瘀方治疗。比较患者肝脏功能指标及QOL评分等。结果 实验组肝脏功能指标好转,QOL评分改善,P<0.05,差异显著。结论 对脾虚血瘀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健脾化瘀方治疗可以改善肝脏功能同时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化瘀方 随机对照研究 脾虚血瘀 原发性肝癌 中医症候积分 CA19-9 甲胎蛋白水平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