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甲基苯甲酸铈对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赵金钢 柳召刚 +5 位作者 郝伟 李梅 胡艳宏 吴锦绣 冯福山 李帅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1,共8页
用复分解法制备了对甲基苯甲酸铈,确定产物的分子式为Ce(C8H7O2)3·2H2O。研究了对甲基苯甲酸铈对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甲基苯甲酸铈单独作为PVC热稳定剂时,其热稳定性和抗变色性都不强。将对甲基苯甲酸铈... 用复分解法制备了对甲基苯甲酸铈,确定产物的分子式为Ce(C8H7O2)3·2H2O。研究了对甲基苯甲酸铈对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甲基苯甲酸铈单独作为PVC热稳定剂时,其热稳定性和抗变色性都不强。将对甲基苯甲酸铈与其他热稳定剂联合进行二元、三元及四元复配,产物的协同作用良好,热稳定性有所提升;当复合稳定剂按对甲基苯甲酸铈∶钙锌复合体系∶季戊四醇=2∶1∶2的比例添加到PVC中,PVC样品的热稳定时间和抗变色性能最好,热稳定时间为42 min;对甲基苯甲酸铈的塑化能力良好,对甲基苯甲酸铈作为热稳定剂加入PVC后,PVC混料的塑化时间缩短,动态热稳定时间增加,塑化扭矩和平衡扭矩下降;对甲基苯甲酸铈与PVC降解过程中产生的HCl反应而生成CeCl3,降低了HCl对PVC降解的催化作用,从而达到增强PVC热稳定性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聚氯乙烯 热稳定性能 对甲基苯甲酸铈 复配
下载PDF
甲酸铈煅烧制备二氧化铈 被引量:2
2
作者 贾红伟 贾艳虹 +2 位作者 李斌 于婷 何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7-355,I0007,共10页
以硝酸亚铈与甲酸反应后的甲酸铈为煅烧原料,在不同条件下煅烧后进行表征,分析煅烧产物的粒径、比表面积、形貌、碳含量、氮含量和氧与铈原子比(简称O/Ce比)。结果表明,煅烧后的颗粒粒径和形貌与煅烧前的颗粒粒径和形貌有关。16 mol/L... 以硝酸亚铈与甲酸反应后的甲酸铈为煅烧原料,在不同条件下煅烧后进行表征,分析煅烧产物的粒径、比表面积、形貌、碳含量、氮含量和氧与铈原子比(简称O/Ce比)。结果表明,煅烧后的颗粒粒径和形貌与煅烧前的颗粒粒径和形貌有关。16 mol/L甲酸与硝酸亚铈反应制备的甲酸铈颗粒煅烧前为棒状结构的团聚体,煅烧后形貌不变,粒径稍有减少,在煅烧温度高于700℃时产生大量粒径小于0.100μm细颗粒;而20 mol/L甲酸与硝酸亚铈反应制备的甲酸铈颗粒煅烧前为接近球体的团聚体,煅烧后形貌不变,但煅烧后即产生大量粒径小于0.100μm细颗粒。比表面积的降低是由孔结构减少引起的,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晶体结构重新排列,晶格内缺陷减少,造成孔结构不断减少。煅烧后颗粒的碳含量和氮含量主要与煅烧温度有关,升高煅烧温度能有效降低碳含量和氮含量,而煅烧时间对碳含量和氮含量的影响较小。二氧化铈的晶体结构稳定,O/Ce比基本上维持在2.000±0.010之间。两种甲酸铈的煅烧工艺均选择煅烧温度为700℃,煅烧时间为1 h,煅烧时需要通入足量空气或氧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 甲酸铈 二氧化 煅烧 煅烧温度 煅烧时间
下载PDF
基于甲酸的硝酸亚铈微波脱硝前驱体的制备 被引量:1
3
作者 贾红伟 李斌 +2 位作者 贾艳虹 于婷 何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6-191,共6页
以硝酸亚铈的硝酸溶液为原料,微波加热得到块状的固体产物,加入甲酸后继续加热可生成分散性良好的粉末状前驱体,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确定各步产物,并对煅烧前和煅烧后产物的粒度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后得到块状的二水... 以硝酸亚铈的硝酸溶液为原料,微波加热得到块状的固体产物,加入甲酸后继续加热可生成分散性良好的粉末状前驱体,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确定各步产物,并对煅烧前和煅烧后产物的粒度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后得到块状的二水合硝酸亚铈,甲酸与其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棒状结构的甲酸铈。当甲酸浓度为16~20 mol/L、HCOOH/Ce摩尔比为18时,可得到粒度较为均匀的粉末。分别煅烧16 mol/L和20 mol/L甲酸制备得到的甲酸铈,煅烧后得到的二氧化铈与煅烧前的颗粒具有相同的形貌,粒径分布区间相似,但会生成一部分粒径小于0.30μm的细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 甲酸铈 微波 粒径 前驱体
下载PDF
对甲基苯甲酸镧铈的合成及对天然橡胶的硫化促进作用
4
作者 李帅 郝伟 +4 位作者 柳召刚 李梅 胡艳宏 吴锦绣 冯福山 《合成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5-309,共5页
以对甲基苯甲酸为配体、稀土镧铈为中心体合成了对甲基苯甲酸镧铈,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分析及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硫化促进剂添加到天然橡胶中,测定了添加量不同时胶料的硫化曲线和硫化参数,进行了溶胀实验,并根据... 以对甲基苯甲酸为配体、稀土镧铈为中心体合成了对甲基苯甲酸镧铈,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分析及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硫化促进剂添加到天然橡胶中,测定了添加量不同时胶料的硫化曲线和硫化参数,进行了溶胀实验,并根据硫化动力学模型对硫化曲线进行了非线性拟合,求得了硫化各阶段的活化能。结果表明,对甲基苯甲酸镧铈的加入使得天然橡胶的焦烧时间延长、最大转矩增大,热硫化阶段的硫化速率指数由未添加时的119提高至添加0.6份(质量)时的147,溶胀指数从4.8469降至3.9719,交联密度由1.14×10^(-4) mol/cm^(3)提高至1.89×10^(-4) mol/cm^(3),多硫键生成阶段、多硫键生成单硫键和双硫键阶段及多硫键断裂生成改性主链阶段的活化能分别为67.85,101.00,126.00 kJ/mol,均低于相应的未添加体系,说明对甲基苯甲酸镧铈发挥了促进天然橡胶硫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橡胶 对甲基苯甲酸 稀土促进剂 硫化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光-生物可降解光敏剂/TPS/PB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
作者 梁佳慧 冯佳利 +6 位作者 冯晓 李燕影 刘旭东 陈高昂 崔子涵 周盈盈 丁笑晖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13期43-46,89,共5页
为研究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基复合材料的光-生物可降解性能,采用溶融热压法制备了光敏剂/TPS/PBS复合材料,研究了在光敏剂存在条件下TPS对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热性能、光降解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PS含量的增... 为研究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基复合材料的光-生物可降解性能,采用溶融热压法制备了光敏剂/TPS/PBS复合材料,研究了在光敏剂存在条件下TPS对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热性能、光降解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PS含量的增加,降解速率越快,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之降低,且材料的结晶性能变化不明显。当TPS质量分数为30%且光敏剂质量分数为0.5%时,复合材料既能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又能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热塑性淀粉 邻苯二甲酸 光-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
下载PDF
对甲基苯甲酸镧铈PVC热稳定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范俊伟 柳召刚 +4 位作者 李梅 胡艳宏 冯福山 郝伟 赵金钢 《稀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54,共12页
以氯化镧、氯化铈、对甲基苯甲酸(PTA)、氢氧化钠为原料合成了对甲基苯甲酸镧铈(PTALC)。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的方法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刚果红试纸法和高温老化箱实验研究了对甲基苯甲酸镧铈对聚氯乙烯热稳定性... 以氯化镧、氯化铈、对甲基苯甲酸(PTA)、氢氧化钠为原料合成了对甲基苯甲酸镧铈(PTALC)。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的方法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刚果红试纸法和高温老化箱实验研究了对甲基苯甲酸镧铈对聚氯乙烯热稳定性能的影响;同时,将对甲基苯甲酸镧铈与硬脂酸锌、硬脂酸钙和季戊四醇(PE)等进行热稳定性能比较与复配。结果表明,合成的对甲基苯甲酸镧铈的分子式为:La_(x)Ce_(1-x)(C_(8)H_(7)O_(2))_(3)·H_(2)O,当对甲基苯甲酸镧铈单独作为PVC稳定剂时,抗变色能力和长期稳定性一般,初期着色较差;复配后热稳定时间和抗变色性能提高,各热稳定剂协同效果明显。当对甲基苯甲酸镧铈∶钙锌复体系∶季戊四醇=2∶1∶2进行复配时,PVC的稳定时间达到43 min;初期抗变色和长期抗变色性能良好。通过热稳定机理验证实验,证明对甲基苯甲酸镧铈可以吸收PVC分解释放的HCl生成CeCl_(3)、LaCl_(3),减少了HCl对PVC降解的催化作用,从而抑制PVC降解。如果能用镧铈混合稀土化合物作为热稳定剂使用,对于降低稀土稳定剂的成本,开发镧铈混合稀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热稳定剂 稀土 对甲基苯甲酸 复配
原文传递
Enhanced electro-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by a PdPt bimetallic catalyst on a CeO_2-modified carbon support 被引量:1
7
作者 YANG LiJun SU HuaNeng +1 位作者 SHU Ting LIAO ShiJu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391-397,共7页
PdPt bimetallic catalysts that employ CeO2-modified carbon black as a support have been prepared using an organic colloidal method. PdPt/CeO2-C shows excellent performance toward the anodic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T... PdPt bimetallic catalysts that employ CeO2-modified carbon black as a support have been prepared using an organic colloidal method. PdPt/CeO2-C shows excellent performance toward the anodic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The effects of varying both Pd to Pt ratio and CeO2 content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optimal Pd to Pt atomic ratio is 15, indicating that addition of small amounts of Pt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activity of the catalyst. When the CeO2 content in the catalyst reaches as high as ~15 wt.%, the catalyst shows the maximum activity. Adding CeO2 not only enhances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material, but may also change the mechanism of its catalysis of the anodic oxidation of formic acid. PdlsPh/15CeO2-C exhibited 60% higher activity than Pd/C, and had a negative shift in onset potential of more than 0.1 V. Based on characterization by X-ray diffracti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omponents are reveal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INUM PALLADIUM cerium oxide direct formic acid fuel cel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