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fficient and mild recycling of waste melamine formaldehyde foams by alkaline hydrolysis
1
作者 Shaodi Wu Ning Zhang +7 位作者 Chizhou Wang Xianglin Hou Jie Zhao Shiyu Jia Jiancheng Zhao Xiaojing Cui Haibo Jin Tiansheng Deng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919-926,共8页
Melamine formaldehyde foam(MFF)generates many poisonous chemical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recycling methods for organic resin wastes.Herein,a high MFF degradation ratio of ca.97 wt.%was achieved under the mild conditi... Melamine formaldehyde foam(MFF)generates many poisonous chemical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recycling methods for organic resin wastes.Herein,a high MFF degradation ratio of ca.97 wt.%was achieved under the mild conditions(160℃)in a NaOH–H2O system with ammelide and ammeline as the main degradation products.The alkaline solvent had an obvious corrosion effect for MFF,as indic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he rea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s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by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and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Besides,the MFF degradation products that have the similar chemical structures and bonding performances to those of melamine can be directly used as the raw material for synthesis of melamine urea-formaldehyde resins(MUFs).Moreover,the degradation system demonstrated here showed the high degradation efficiency after reusing for 7 times.The degradation process generated few harmful pollutants and no pre-or post-treatments were required,which proves its feasibility in the safe removal or recovery of waste M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amine formaldehyde foam Degradation Alkaline hydrolysis RECYCLING
下载PDF
Indoor Formaldehyde Removal Techniques through Paints: Review
2
作者 Prajyot Dhawale Ravindra V. Gadhave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Due to its ability to cause illnesses and discomfort even at low concentrations, formaldehyde pollution of indoor air poses a significant risk to human health. Sources of formaldehyde in indoor environments include te... Due to its ability to cause illnesses and discomfort even at low concentrations, formaldehyde pollution of indoor air poses a significant risk to human health. Sources of formaldehyde in indoor environments include textiles, paints, wallpapers, glues, adhesives, varnishes, and lacquers;furniture and wooden products like particleboard, plywood, and medium-density fiberboard that contain formaldehyde-based resins;shoe products;cosmetics;electronic devices;and other consumer goods like paper products and insecticides.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indoor formaldehyde concentrations shouldn’t exceed 0.1 mg/m<sup>3</sup>. The methods include membrane separation, plasma, photocatalytic decomposition, physisorption, chemisorption, biological and botanical filtration, and catalytic oxidation. Materials based on metal oxides and supported noble metals work as oxidation catalysts. Consequently, a paint that passively eliminates aldehydes from buildings can be developed by adding absorbents and formaldehyde scavengers to the latex composition. It will be crucial to develop techniques for the careful detection and removal of formaldehyde in the future. Additionally,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is less expensive and produces fewer pollutants. The main goal of future research will be to develop a biological air quality control system that will boost the effectiveness of formaldehyde elimination. The various methods of removing formaldehyde through paints have been reviewed here, including the use of mixed metal oxides, formaldehyde-absorbing emulsions, nano titanium dioxide, catalytic oxidation, and aromatic formaldehyde abating materials that can improve indoor air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aldehyde ABSORPTION Paints Catalytic Oxidation NANOFILLERS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ndoor Formaldehyde Removal Techniques:Exploring Physical,Chemical,and Biological Methods
3
作者 Yizhe Li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4年第1期8-13,共6页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 of diverse approaches for removing formaldehyde from indoor environments,which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for indoor air quality.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physical,chemica...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 of diverse approaches for removing formaldehyde from indoor environments,which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for indoor air quality.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physical,chemical,and biological methods to ascertain their effectiveness in formaldehyde mitigation.Physical methods,including air circulation and adsorption,particularly with activated carbon and molecular sieves,are assessed for their efficiency in various concentration scenarios.Chemical methods,such as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using titanium dioxide and plasma technology,are analyzed for their ability to decompose formaldehyde into non-toxic substances.Additionally,biological methods involving plant purification and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are explored for their eco-friendly and sustainable removal capabilities.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while each method has its merits,a combined approach may offer the most effective solution for reducing indoor formaldehyde levels.The study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to integrate these methods in a practical,cost-effective,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manner,highlighting their potential to improve indoor air quality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oor air quality formaldehyde removal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Activated carbon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下载PDF
甲醛释放体类防腐剂致敏风险探讨
4
作者 黄湘鹭 邢书霞 孙磊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24年第4期75-81,共7页
甲醛释放体类(formaldehyde releasers,FRs)是化妆品中常用的防腐剂,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DMDM乙内酰脲和咪唑烷基脲是使用频率较高的FRs。FRs可分解释放游离甲醛,可能会引起消费者过敏反应。对FRs在化妆品中的使用情况、可能存在的... 甲醛释放体类(formaldehyde releasers,FRs)是化妆品中常用的防腐剂,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DMDM乙内酰脲和咪唑烷基脲是使用频率较高的FRs。FRs可分解释放游离甲醛,可能会引起消费者过敏反应。对FRs在化妆品中的使用情况、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及标准管理情况等进行梳理分析,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为了保证化妆品质量安全,规范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关注化妆品中游离甲醛释放情况,必要时加强此类原料的管理措施,同时引导行业积极开展防腐剂新原料的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防腐剂 甲醛 甲醛释放体 过敏 标准
下载PDF
Mn掺杂Zigzag(8,0)型单壁碳纳米管吸附甲醛分子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5
作者 程婷 陈晨 +2 位作者 张晓 温明月 王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3,共6页
甲醛是一种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的污染物。气态甲醛浓度的准确检测对大气空气治理评估和室内环境安全均有重要意义,而高效传感器的研发则是甲醛分子检测技术优化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基于第一性原理的DFT计算软件VASP,对甲醛分子在Mn掺... 甲醛是一种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的污染物。气态甲醛浓度的准确检测对大气空气治理评估和室内环境安全均有重要意义,而高效传感器的研发则是甲醛分子检测技术优化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基于第一性原理的DFT计算软件VASP,对甲醛分子在Mn掺杂Zigzag(8,0)型单臂碳纳米管上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n掺杂Zigzag(8,0)型单臂碳纳米管是一种稳定的分子构型。区别于在原始CNT上的物理吸附过程,甲醛分子在Mn掺杂CNT上的吸附键长更短,吸附能更大,属于化学吸附过程。同时,甲醛分子在Mn掺杂CNT上的吸附过程还伴随着明显的电荷转移。吸附过程发生后,吸附样品的光吸收曲线在580~705 nm以及365~447 nm的范围内出现明显的蓝移,在307~360 nm的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掺杂 碳纳米管 甲醛 吸附
下载PDF
超低甲醛释放木质素基胶黏剂的制备及应用
6
作者 高士帅 谢宜彤 +2 位作者 张代晖 储富祥 王春鹏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5,共7页
针对脲醛树脂耐水、耐候性能差和潜在甲醛释放的问题,以工业碱木质素(L)为原料,通过与苯酚(P)、尿素(U)和甲醛(F)共缩聚反应制备了符合ENF级Ⅰ类胶合板要求的木质素基胶黏剂(LPUs)。考察了L、P和U质量比对LPUs凝胶时间、游离甲醛含量、... 针对脲醛树脂耐水、耐候性能差和潜在甲醛释放的问题,以工业碱木质素(L)为原料,通过与苯酚(P)、尿素(U)和甲醛(F)共缩聚反应制备了符合ENF级Ⅰ类胶合板要求的木质素基胶黏剂(LPUs)。考察了L、P和U质量比对LPUs凝胶时间、游离甲醛含量、储存稳定性、固化反应活性以及胶合板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L/(mP+mU)为1∶1时制备的树脂LPU1~LPU4中,随着尿素用量的增加,LPUs树脂的凝胶时间逐渐缩短,m(P)∶m(U)=30∶70时制备的LPU4,其凝胶时间为(18±2)min,约为LPU1(m(P)∶m(U)=90∶10)的凝胶时间(30±2)min的40%,游离甲醛含量从0.05%(LPU1)升高至0.18%,储存期由127 d缩短至14 d,表现出脲醛树脂的理化特性。DSC监测固化过程焓变行为表明,LPUs树脂反应活化能仅为商业酚醛树脂和脲醛树脂的2%~7.8%。mL/(mP+mU)=1且苯酚用量不低于尿素时制备的LPU1~LPU3树脂胶合板耐沸水胶合强度和甲醛释放量满足ENF级Ⅰ类胶合板要求,其中LPU2树脂的施胶量可降低至工业生产工艺的66.7%,此时,依然可以确保胶合板的耐沸水胶合强度和甲醛释放量满足ENF级Ⅰ类要求,可有效降低胶合板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共缩聚反应 胶合板 耐沸水胶合强度 甲醛释放量
下载PDF
聚脲甲醛缓释肥减量深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氮肥吸收率的影响
7
作者 吕金岭 尤克 +2 位作者 何斌 寇长林 李太魁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3,共8页
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 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对比传统尿素(OPT)处理,PF处理小麦、玉米产量显著高于OPT处理,尤其PFS处理较OPTX处理小麦和玉米季产量分别高12%和6.4%,较OPTS处理分别高3.4%和1.8%;与产量不同,PFS处理仅显示玉米季氮肥利用率(NUE)高于OPTX和OPTS处理,而小麦季NUE甚至低于OPTS处理,这可能与PF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养分释放速度慢有关。对比两种耕作方式,发现PFS处理小麦季产量与PFX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别,而玉米季产量显著高于PFX处理;与产量不同,PFS处理小麦季NUE显著低于PFX处理,而玉米季无显著差别,这可能与玉米季更适宜的气象条件和小麦季PF养分的后续释放有关。对比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残留量和总氮浓度,发现作物收获后,PFS处理0~30和30~60 cm土层NH_(4)^(+)-N残留量与PFX处理无显著差异,NO_(3)^(-)-N残留量显著低于PFX处理,而总氮含量略高于PFX处理,这可能与PF处理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氮素未释放完全有关。总而言之,依据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聚脲甲醛缓释肥在深耕条件下显示出更高的产量效益和增产潜势,尤其玉米季作物吸氮量、产量和NUE有了显著提升,值得被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甲醛缓释肥 小麦玉米轮作 深耕与旋耕 砂姜黑土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在室内甲醛检测中的应用
8
作者 陈希尧 蔡泽仁 +1 位作者 钟义林 李学辉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78-80,共3页
目的:为有效利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对室内甲醛含量进行检测。方法:通过控制样品采集、实验检测过程,验证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检测室内甲醛含量的回收率和精密度,并对6户住宅装修后的室内甲醛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吸光度和甲醛含量的线... 目的:为有效利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对室内甲醛含量进行检测。方法:通过控制样品采集、实验检测过程,验证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检测室内甲醛含量的回收率和精密度,并对6户住宅装修后的室内甲醛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吸光度和甲醛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468X+0.000413,R^(2)=0.9998。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检测的3组5μg/mL甲醛标准溶液回收率范围为87.46%~97.28%,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25%、0.90%、0.64%,都小于1.5%,重复性较好;6户住宅装修后的甲醛质量浓度满足国家标准,均小于0.08 mg/m^(3)。结论: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对于检测室内甲醛钠的结果良好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丙酮 分光光度法 室内 甲醛 检测
下载PDF
苯酚-甲醛树脂MK-95在轿车子午线轮胎胎体胶中的应用
9
作者 冯鸣 王学梅 +3 位作者 朱舒东 张丽丽 李彦果 邢涛 《轮胎工业》 CAS 2024年第7期426-429,共4页
研究苯酚-甲醛树脂MK-95(简称MK-95)在轿车子午线轮胎胎体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MK-95不含游离间苯二酚和其他添加剂,其软化点和挥发分含量低于间苯二酚-甲醛树脂;在胎体胶中以MK-95等量替代间苯二酚-甲醛树脂,胶料的硫化特性、物理性... 研究苯酚-甲醛树脂MK-95(简称MK-95)在轿车子午线轮胎胎体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MK-95不含游离间苯二酚和其他添加剂,其软化点和挥发分含量低于间苯二酚-甲醛树脂;在胎体胶中以MK-95等量替代间苯二酚-甲醛树脂,胶料的硫化特性、物理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粘合性能相当,成品轮胎的高速、耐久和路试性能均达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甲醛树脂 轿车子午线轮胎 胎体胶 粘合性能
下载PDF
石墨烯光催化降解甲醛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胡洪亮 徐海博 李晶辉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期79-84,114,共7页
甲醛为室内常见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之一,长期吸入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光催化降解甲醛是当今净化甲醛的研究热点与市场首选,但单一的光催化剂仍存在一些问题。石墨烯是一种新型二维碳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高导电率、强化学稳定... 甲醛为室内常见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之一,长期吸入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光催化降解甲醛是当今净化甲醛的研究热点与市场首选,但单一的光催化剂仍存在一些问题。石墨烯是一种新型二维碳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高导电率、强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在光催化技术领域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详细介绍了石墨烯光催化降解甲醛复合材料的机理,总结了石墨烯/光催化降解甲醛二元与三元复合材料相关性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存问题,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光催化 复合材料 甲醛
下载PDF
亚热带常见室内绿植对甲醛净化效果及生理机制
11
作者 张莉 张哿烨 +3 位作者 林健涛 马方园 赵振 易志刚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23-30,共8页
为探究室内绿植对不同浓度甲醛净化效果及生理机制,以白鹤芋、花叶万年青、也门铁和麒麟尾为研究对象,采用玻璃箱密闭熏蒸法,设置甲醛浓度分别为2.70,4.53,7.87 mg•m^(-3)共3个处理(每个处理下光照强度均为50μmol•m^(-2)•s^(-1)),测定... 为探究室内绿植对不同浓度甲醛净化效果及生理机制,以白鹤芋、花叶万年青、也门铁和麒麟尾为研究对象,采用玻璃箱密闭熏蒸法,设置甲醛浓度分别为2.70,4.53,7.87 mg•m^(-3)共3个处理(每个处理下光照强度均为50μmol•m^(-2)•s^(-1)),测定不同甲醛浓度下植物甲醛净化速率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4种植物均具有净化甲醛能力,且净化速率随甲醛浓度增加显著增加,高甲醛浓度下(7.87 mg•m^(-3))4种植物净化甲醛能力排序为:也门铁(219.81 ng•cm^(-2)•h^(-1))>麒麟尾(197.29 ng•cm^(-2)•h^(-1))>白鹤芋(173.47 ng•cm^(-2)•h^(-1))>花叶万年青(125.15 ng•cm^(-2)•h^(-1))。2)白鹤芋甲醛净化速率与丙二醛、总有机酸含量以及甲醛脱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麒麟尾甲醛净化速率与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甲醛脱氢酶和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与甲醛在植物体内代谢过程密切相关。3)利用隶属函数法对植物叶绿素、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白鹤芋甲醛抗性最强,花叶万年青抗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植 甲醛 室内空气 净化速率 生理机制
下载PDF
EPS填充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基固体浮力材料的制备
12
作者 李金娥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39,共4页
以三聚氰胺与甲醛为原料,制备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采用间歇法工艺将发泡聚苯乙烯(EPS)微球填充到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基体中制备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基固体浮力材料,对浮力材料的断面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吸水率和压缩强度进行了测试与分析... 以三聚氰胺与甲醛为原料,制备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采用间歇法工艺将发泡聚苯乙烯(EPS)微球填充到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基体中制备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基固体浮力材料,对浮力材料的断面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吸水率和压缩强度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并对影响浮力材料密度的EPS微球粒径和影响浮力材料储能模量的EPS微球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静水压力的增加,固体浮力材料的吸水率增大,当静水压力超过80 MPa时,固体浮力材料结构受到明显破坏,吸水率急剧上升;该固体浮力材料的水下性能良好,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也符合基础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聚苯乙烯 三聚氰胺 甲醛 固体浮力材料 间歇法工艺
下载PDF
对甲基苯甲醛合成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泽壮 刘经伟 +2 位作者 徐骏 杨丽华 茆瑞佳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69-72,共4页
介绍了甲苯羰基化、对二甲苯卤代水解氧化、对二甲苯间接电氧化和对二甲苯直接氧化等对甲基苯甲醛合成技术研究现状。对催化剂发展进行了评述,指出对二甲苯间接电氧化与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结合和对二甲苯直接液相氧化并联产对甲基苯甲... 介绍了甲苯羰基化、对二甲苯卤代水解氧化、对二甲苯间接电氧化和对二甲苯直接氧化等对甲基苯甲醛合成技术研究现状。对催化剂发展进行了评述,指出对二甲苯间接电氧化与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结合和对二甲苯直接液相氧化并联产对甲基苯甲酸工艺,具有工业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对二甲苯 对甲基苯甲醛 催化剂
下载PDF
室内人造板甲醛释放承载限量验证研究
14
作者 贾祥焱 秦晓雷 李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31-136,共6页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类型的人造板在不同条件下的甲醛释放量,验证了人造板极限甲醛释放量最热月平均温度、最高月平均湿度校正系数,实际检测结果偏差为-25.7%~29.2%,基本符合温湿度校正系数换算数学模型。同时通过典型装修工程室内人造板...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类型的人造板在不同条件下的甲醛释放量,验证了人造板极限甲醛释放量最热月平均温度、最高月平均湿度校正系数,实际检测结果偏差为-25.7%~29.2%,基本符合温湿度校正系数换算数学模型。同时通过典型装修工程室内人造板甲醛释放量和使用量分析,以及实际室内空气甲醛含量检测,验证了人造板理论甲醛极限承载限量计算结果与实际检测结果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板 甲醛 承载限量 验证研究 室内装修
下载PDF
2,6⁃单取代双酚A间苯二甲醛树脂的合成及其在可逆热敏变色复合NiBR膜中的应用
15
作者 王晓辉 董黎明 +3 位作者 顾俊杰 么冰 陈艳 李靖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9,共8页
采用双酚A与低熔点、弱π⁃π堆积作用且活性略高于对苯二甲醛(TPD)的潜在生物质——间苯二甲醛(IPD)为单体,在开放与溶液共缩聚体系中,微波辅助合成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_(n))为1.150×10^(3)g/mol、多分散指数(PDI)为1.004的2,6⁃单... 采用双酚A与低熔点、弱π⁃π堆积作用且活性略高于对苯二甲醛(TPD)的潜在生物质——间苯二甲醛(IPD)为单体,在开放与溶液共缩聚体系中,微波辅助合成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_(n))为1.150×10^(3)g/mol、多分散指数(PDI)为1.004的2,6⁃单取代双酚A间苯二甲醛低聚酚醛树脂,采用核磁氢谱(^(1)H⁃NMR)、核磁碳谱(^(13)C⁃NM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其结构,以树脂做显色剂制备可逆热敏变色复合镍系顺丁橡胶膜。结果表明,由于IPD的低熔点、弱π⁃π堆积作用,BPA⁃IPD树脂的柔性及部分生成的IPD端COOH,有利于生成潜热较低的低、高温段共结晶相,提升低温段共结晶相的结晶限、变色速度(ΔE/t)以及与1,4⁃高顺式顺丁橡胶(NiBR)的互容性、稳定性;经配方优化的复合膜,在12~37℃的总色差(ΔE),在480~600 nm、600~660 nm可见光区的吸收/散射色差(ΔK S)分别达85左右,20与45左右,ΔE/t达2.14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单取代双酚A间苯二甲醛树脂 可逆热敏变色 复合膜 制备
下载PDF
刺球TiO_(2)溶剂热合成及甲醛降解性能研究
16
作者 靳龙 庄港豪 +1 位作者 张豪 周铭 《天津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4-7,共4页
甲醛是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之一。TiO_(2)光催化技术可以有效降解甲醛,然而,TiO_(2)因其较大的禁带宽度,使其只能吸收紫外光,在可见光下催化活性微弱。为此,本文采用溶剂热自生长法制备刺球TiO_(2),对刺球TiO_(2)形貌与成分结构进... 甲醛是室内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之一。TiO_(2)光催化技术可以有效降解甲醛,然而,TiO_(2)因其较大的禁带宽度,使其只能吸收紫外光,在可见光下催化活性微弱。为此,本文采用溶剂热自生长法制备刺球TiO_(2),对刺球TiO_(2)形貌与成分结构进行X射线衍射、拉曼和扫描电镜表征,通过降解甲醛的方式来评价刺球TiO_(2)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光催化测试发现刺球TiO_(2)对甲醛有着良好的催化降解活性,2 h甲醛降解率可达61.62%。对刺球TiO_(2)甲醛降解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刺球TiO_(2)甲醛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采用拉曼表征方式对刺球TiO_(2)降解甲醛前后进行拉曼表征,发现刺球TiO_(2)晶体结构未遭到破坏,展现出良好的光催化结构稳定性。刺球TiO_(2)良好的催化稳定性有望在空气净化领域实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球 光催化 甲醛降解
下载PDF
磷掺杂缺陷型二氧化钛的水凝胶合成及对甲醛的降解性能
17
作者 毕祥 李欣颖 +7 位作者 梁李原 仇钰豪 钱佳 王磊 陈昱蒙 周粤美 宋治峰 王立中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1-161,共11页
[目的]高效、低成本地治理装修涂料所释放的甲醛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和难点。[方法]以次磷酸和缺陷型TiO_(2)水溶胶为原料,通过湿化学氧化还原法制备了不同磷掺杂量的TiO_(2)。利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物理吸脱附、拉曼光谱、透... [目的]高效、低成本地治理装修涂料所释放的甲醛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和难点。[方法]以次磷酸和缺陷型TiO_(2)水溶胶为原料,通过湿化学氧化还原法制备了不同磷掺杂量的TiO_(2)。利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物理吸脱附、拉曼光谱、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电化学测量等技术手段对光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光电化学性质进行表征。根据带隙数据和莫特-肖特基曲线,探讨了磷掺杂TiO_(2)光催化降解甲醛的机理。[结果]以Ti元素与次磷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1所制备的磷掺杂TiO_(2)在紫外光下催化降解甲醛的性能最优,2 h内甲醛的降解率达到90.8%,是未使用催化剂时的45倍和使用未改性Ti O_(2)时的4.5倍。由于磷元素的引入,材料的光响应能力增强,比表面积增大,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递加快,光催化性能显著提高。[结论]磷掺杂Ti O_(2)材料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于生产、环境友好等优点,在空气净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磷掺杂 缺陷 涂料 甲醛 降解
下载PDF
基于MAX-DOAS观测的鹤山地区对流层甲醛廓线反演研究
18
作者 钱园园 罗宇涵 +7 位作者 周海金 窦科 常振 杨太平 奚亮 汤付颖 徐自强 司福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1-1788,共8页
甲醛(HCHO)是大气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痕量气体,它不仅与人类健康和环境密切相关,还在对流层光化学反应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珠三角地区的秋季对流层臭氧及甲醛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而对流层甲醛也是分析边界层臭氧形成机理的... 甲醛(HCHO)是大气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痕量气体,它不仅与人类健康和环境密切相关,还在对流层光化学反应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珠三角地区的秋季对流层臭氧及甲醛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而对流层甲醛也是分析边界层臭氧形成机理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因此,在珠三角地区开展甲醛观测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AX-DOAS)反演了鹤山超级站2019年9月20日至10月3日期间的氧气二聚体(O_(4))与HCHO的差分斜柱浓度(DSCD),使用几何近似法得到了甲醛的大气质量因子(AMF),进而获得了对流层甲醛的垂直柱浓度(VCD)。结果显示,观测期间的对流层甲醛VCD在4.99×10^(13)~6.48×10^(16)molec·cm^(-2)之间波动,平均值为2.18×10^(16)molec·cm^(-2)。将MAX-DOAS反演的对流层甲醛VCD与TROPOMI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MAX-DOAS与TROPOMI结果近乎一致,相关性系数R为0.80,但9月25日与28日的TROPOMI结果偏低了约25%,这可能是由于观测方式不同所导致的。此外,该研究还基于反演的O_(4)与甲醛DSCD,使用基于最优估计算法的海德堡大学廓线反演算法(HEIPRO)反演了观测期间的对流层气溶胶及甲醛廓线,结果表明,甲醛污染主要集中在近地面0~800 m内,观测期间的甲醛污染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工业及机动车尾气排放。将MAX-DOAS技术反演的近地面甲醛结果与2,4-二硝基苯肼色谱技术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技术的近地面甲醛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均观测到了9月27至29日的近地面甲醛高值(峰值达到了14.31μg·m^(-3)),且相关性系数R为0.88,斜率为0.98,验证了MAX-DOAS技术反演的近地面甲醛结果的可靠性。MAX-DOAS技术可实现对流层甲醛VCD的实时监测,可作为验证星载观测结果的一种重要手段,结合最优估计算法,MAX-DOAS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流层甲醛廓线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 对流层甲醛 最优估计算法 鹤山 卫星校验
下载PDF
中原地区秋季大气甲醛污染特征及对臭氧生成的影响:以漯河市为例
19
作者 宋镇泽 薛爽 +4 位作者 牛大伟 刘盈盈 叶思杭 杨文 耿春梅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2-1242,共11页
甲醛(HCHO)是对流层中重要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之一,它具有较高的臭氧(O3)生成潜力和反应活性。基于2022年秋季(9月1日−11月30日)漯河市大气综合观测站大气HCHO等VOCs以及常规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参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 甲醛(HCHO)是对流层中重要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之一,它具有较高的臭氧(O3)生成潜力和反应活性。基于2022年秋季(9月1日−11月30日)漯河市大气综合观测站大气HCHO等VOCs以及常规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参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量HCHO的主要来源,利用0维大气框架模型(F0AM)探究O_(3)污染时段HCHO对O_(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漯河市区HCHO平均体积分数为3.9×10^(−9)±1.6×10^(−9),日变化呈早晚高峰分布特征。O_(3)污染天时的HCHO体积分数明显高于非污染天,高温、低湿、强辐射有利于促进HCHO二次生成。②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大气HCHO主要来自一次排放(76.7%)和二次生成(23.3%),一次来源主要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③F0AM模型模拟结果表明,NO_(x)、人为源VOCs(AVOC)、天然源VOCs(BVOC)和CO的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均为正值,削减这些污染物均有利于降低O_(3)污染;O_(3)生成对HCHO敏感,模型中不约束HCHO会使日间O_(3)净生成速率被低估9%,控制HCHO的一次排放对日间O_(3)削峰效果较显著。研究显示,污染天时减少HCHO排放、协同控制VOCs/NO_(x)是控制O_(3)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0维大气框架模型(F0AM) 漯河市
下载PDF
基于碳球@铂@活性炭纳米复合材料传感器检测白酒中甲醛
20
作者 蒋艳 乔正明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158,共7页
制备新型的碳球@铂@活性炭纳米复合材料(Cs@Pt@ACn),并构建电化学传感器对白酒中甲醛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萘酚(Nafion)质量分数、纳米材料以及富集时间的优化,确定传感器的最佳工作条件。结果表明:Cs@Pt@ACn对甲醛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 制备新型的碳球@铂@活性炭纳米复合材料(Cs@Pt@ACn),并构建电化学传感器对白酒中甲醛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萘酚(Nafion)质量分数、纳米材料以及富集时间的优化,确定传感器的最佳工作条件。结果表明:Cs@Pt@ACn对甲醛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和吸附性,可以有效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传感器的最佳工作条件为Nafion质量分数1.0%、Cs@Pt和ACn质量比50∶3、富集时间40 s。氧化峰电流(Opc)分别在甲醛浓度0.05~5.0μmol/L和5.0~1800μmol/L范围内与其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183μmol/L,制备的传感器对常见干扰物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好,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对白酒中甲醛进行快速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甲醛 碳球 活性炭 传感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