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泥中SRB对A_3钢电偶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经磊 侯保荣 +1 位作者 刘玉珊 郭公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8-452,共5页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在海泥中硫酸盐还原菌 (SRB)对A3钢电偶效应的影响。实验在两个大型塑料槽中进行。A3钢样尺寸为 2 0cm× 1 0cm× 0 .3cm ,海泥中SRB的含量用MPN三管计数法进行测定 ;电导率、pH、氧化还原电位、泥温和...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在海泥中硫酸盐还原菌 (SRB)对A3钢电偶效应的影响。实验在两个大型塑料槽中进行。A3钢样尺寸为 2 0cm× 1 0cm× 0 .3cm ,海泥中SRB的含量用MPN三管计数法进行测定 ;电导率、pH、氧化还原电位、泥温和盐度等参数用SY - 5型电导 -pH/mV -温度计进行测量 ;用失重法测量腐蚀速度 ;用零电阻表测量电偶电流。试验共进行 2 61d。SRB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基本保持恒定。在电偶条件下A3钢在灭菌泥和有菌泥中的腐蚀速度分别为0 0 0 77mm/a和 0 0 4 9mm/a,在非电偶条件下A3钢在灭菌泥和有菌泥中的腐蚀速度分别为 0 0 0 89mm/a和 0 0 4 4mm/a。A3钢在有菌泥和无菌泥中的样板之间的电偶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幅度在2 5μA左右 ,且有方向逆转现象。试验结果表明 ,在有菌泥中A3钢的腐蚀速度是无菌泥中的 5 5倍 ,说明SRB在海泥腐蚀中有重要作用。埋在相邻的有菌海泥和无菌海泥的试样之间都发生了电偶腐蚀。处在有菌海泥中的钢样为电偶对的阳极 ,处在无菌海泥中的钢样为电偶对的阴极。在实验期间内电偶效应对试样的加速作用为 1 1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泥 硫酸盐还原菌 钢铁 电偶效应 腐蚀
下载PDF
管道防腐设计中电偶效应不容忽视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朝辉 于佰俭 耿广辉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01年第1期33-35,共3页
阐述了电偶效应的定义、机理 ;分析了影响电偶效应的因素 ;指出电偶效应的抑制作为一种辅助的腐蚀控制手段 ,应引起重视 ;提出了管道防腐设计中控制电偶效应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位控制 管道输送 防腐设计 电偶效应
下载PDF
镁合金在大气环境中的电偶腐蚀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继心 张巍 +2 位作者 李久青 马征 曾桂芝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4-460,共7页
研究了AZ91D,AM50,AM60三种镁合金分别与0235碳钢、316L不锈钢、H62黄铜、 LY12铝合金4种材料组成电偶对在青岛和武汉大气暴晒实验场进行周期分别为3,6,15,20,27 个月的大气腐蚀行为及规律.结果表明,镁合金作为电偶对的阳极其腐蚀速率... 研究了AZ91D,AM50,AM60三种镁合金分别与0235碳钢、316L不锈钢、H62黄铜、 LY12铝合金4种材料组成电偶对在青岛和武汉大气暴晒实验场进行周期分别为3,6,15,20,27 个月的大气腐蚀行为及规律.结果表明,镁合金作为电偶对的阳极其腐蚀速率在与实验所用材料偶接后显著提升.其中,与Q235碳钢、316L不锈钢偶接后大气电偶腐蚀效应最大,而与LY12铝合金偶接后大气电偶腐蚀效应最小.青岛站镁合金试样的大气电偶腐蚀效应要明显高于武汉站的试样.不同镁合金的大气电偶腐蚀效应γ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为AZ91D最大,AM50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大气环境 腐蚀 腐蚀效应
下载PDF
表面蒸发式空冷器管束失效分析与防护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昱杰 杨树方 +1 位作者 李德义 熊金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5-231,共7页
目的查明表面蒸发式空冷器管束失效原因,提出避免再次失效的对策。方法目测管束失效部位宏观形貌,用金相显微镜得到管束基体的金相组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管束失效部位的微观形貌,用能仪谱获得管束基体及其失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等。结果目... 目的查明表面蒸发式空冷器管束失效原因,提出避免再次失效的对策。方法目测管束失效部位宏观形貌,用金相显微镜得到管束基体的金相组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管束失效部位的微观形貌,用能仪谱获得管束基体及其失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等。结果目测可见失效部位管件表面有红褐色腐蚀产物存在,且管壁减薄非常明显,远离失效部位的管件表面完好;金相显微分析表明,管件基体金相组织与标准20#钢金相组织吻合;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管壁表面腐蚀产物疏松多孔;能谱分析表明,管件基体化学成分主要缺少了Cr、Ni、Cu这3种合金元素,管壁表面腐蚀产物化学成分由Fe、Zn、O、S组成。结论Cr、Ni、Cu合金元素的缺失导致了管基体耐蚀性能降低,管程内烃类介质的含硫组分和管壳外换热介质的氧成分成为腐蚀源,电偶效应下的全面腐蚀导致管件基体快速减薄而穿孔泄露。使用化学成分符合国标的20#钢生产管束,并保证管束表面镀锌层的完整性,尽量减少烃类介质的含硫组分和换热介质的氧等含量,可以避免管束再次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冷却器 管束 镀锌20钢管 全面腐蚀 电偶效应 失效分析
下载PDF
混凝土结构中箍筋的锈蚀机理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喜德 韦树英 秦伟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0-13,共4页
根据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分析了混凝土结构中箍筋的锈蚀机理,认为在混凝土碳化过程中在箍筋与纵筋间存在宏观电池腐蚀及其它增加箍筋锈蚀量因素,利用已有的试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观点,并提出了箍筋与纵筋的联合经时模型.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箍筋 锈蚀机理 碳化过程 耐久性 腐蚀效应 化学腐蚀
下载PDF
大气环境条件下电力金属材料的电偶腐蚀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林德源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对由紫铜和Q235碳钢、Zn、以及304不锈钢垫圈组成的3种电偶组件在福建省16个地点进行了为期1 a的大气暴露试验,获得了3种电偶组件在不同大气环境下的腐蚀失重数据,并结合各地区的气象和环境数据、试样表面形貌以及腐蚀产物成分,对典型... 对由紫铜和Q235碳钢、Zn、以及304不锈钢垫圈组成的3种电偶组件在福建省16个地点进行了为期1 a的大气暴露试验,获得了3种电偶组件在不同大气环境下的腐蚀失重数据,并结合各地区的气象和环境数据、试样表面形貌以及腐蚀产物成分,对典型地区的电偶腐蚀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气环境下,Cu与Q235碳钢、Zn耦合后Cu为阴极,与304不锈钢耦合后Cu为阳极,电偶作用明显加速了阳极金属的腐蚀,且与大气环境有直接的关联。电偶效应规律为:γ_(Cu-Zn)>γ_(Cu-Q235)>γ_(Cu-304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腐蚀 垫圈 腐蚀 电偶效应 腐蚀形貌 腐蚀产物
原文传递
异种金属焊接接头不同环境下的腐蚀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永红 邵晓锋 +4 位作者 宋嘉良 胡添奇 白子恒 高瑾 肖葵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76-81,共6页
为了研究A型动车组典型结构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在5种地区腐蚀环境模拟液中的电偶腐蚀敏感性,对异种金属304不锈钢和Q345碳钢之间选择ER 309L Si进行焊接,将焊缝试样在模拟北京、郑州、武汉、广州和万宁的溶液中浸泡120 d;通过电化学测试... 为了研究A型动车组典型结构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在5种地区腐蚀环境模拟液中的电偶腐蚀敏感性,对异种金属304不锈钢和Q345碳钢之间选择ER 309L Si进行焊接,将焊缝试样在模拟北京、郑州、武汉、广州和万宁的溶液中浸泡120 d;通过电化学测试对腐蚀后焊缝试样不同位置进行腐蚀速率及腐蚀电位的分析,并对除锈后试样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分析焊缝与母材之间的电偶效应。结果显示:母材和焊缝金属在5个地区的模拟溶液中腐蚀速率由大到小为:万宁>广州>武汉>郑州>北京,Q345碳钢与焊缝相互构成电偶对,前者作为阳极,产生的电偶效应作用距离由大到小为:万宁>郑州>广州>北京>武汉。经分析环境中Cl~-含量对腐蚀速率及电偶效应作用距离的影响都是最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异种金属焊接 焊接接头 腐蚀 电偶效应
下载PDF
某采气井支线进集气干线三通处的爆管原因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岩 单华 +2 位作者 白文龙 张杨 徐海霞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56-1059,1064,共5页
某采气井在生产运行三年多时,单井支线与集气干线连接的三通发生了爆管事故,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通爆管是由管壁腐蚀减薄导致管体无法承压引起的,而管壁腐蚀是由CO2腐蚀、高速流体冲刷、局部紊流冲蚀及电偶效应共同作用的结... 某采气井在生产运行三年多时,单井支线与集气干线连接的三通发生了爆管事故,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通爆管是由管壁腐蚀减薄导致管体无法承压引起的,而管壁腐蚀是由CO2腐蚀、高速流体冲刷、局部紊流冲蚀及电偶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局部紊流和电偶效应是造成管壁腐蚀减薄穿孔直至爆管的主要原因。为控制电偶腐蚀的发生,应避免电位不同的两种金属或合金的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田 集输管线 腐蚀 紊流 电偶效应
下载PDF
镀银铝粉的制备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贾贤潇 朱晓云 龙晋明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57,共6页
通过置换反应法制备镀银铝粉时所得到的银层不够致密,为了提升银镀层对铝粉的包覆效果,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观察镀银铝粉的包覆效果和微观结构,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反应过程中铝基体电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 通过置换反应法制备镀银铝粉时所得到的银层不够致密,为了提升银镀层对铝粉的包覆效果,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观察镀银铝粉的包覆效果和微观结构,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反应过程中铝基体电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活化的铝粉表面依靠铝银之间的置换反应可以使银沉积,但由于电化学微电偶电池效应的存在,仅通过置换反应无法得到致密的镀银层。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添加合适的还原剂来降低置换反应中的微电偶电池效应的影响,可以改善银颗粒的沉积形貌并提高镀银层的致密性,从而降低镀银铝粉的压片电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银铝粉 置换反应 效应 还原剂 压片
下载PDF
Electric-field promoted C–C coupling over Cu nanoneedles for CO_(2) electroreduction to C_(2) products 被引量:4
10
作者 HuangJingWei Li Huimin Zhou +4 位作者 Yajiao Zhou Junhua Hu Masahiro Miyauchi Junwei Fu Min Liu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519-525,共7页
Cu-based catalysts are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CO_(2)RR)to multi-carbon(C_(2))products.Optimizing the C-C coupling process,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for C_(2)product generatio... Cu-based catalysts are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CO_(2)RR)to multi-carbon(C_(2))products.Optimizing the C-C coupling process,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for C_(2)product generation,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and selectivity of the C_(2)products.In this study,we determined that the local electric field can promote the C-C coupling reaction and enhance CO_(2)electroreduction to C_(2)products.First,finite-element simul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 curvature of the Cu nanoneedles results in a large local electric field on their tips.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 proved that a large electric field can promote C-C coupling.Motivated by this prediction,we prepared a series of Cu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urvatures.The Cu nanoneedles(NNs)exhibit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curvatures,followed by the Cu nanorods(NRs),and Cu nanoparticles(NPs).The Cu NNs contain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adsorbed K+,which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local electric field on the needles.CO adsorption sensor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Cu NNs exhibited the strongest CO adsorption ability,and in-situ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showed the strongest*COCO and*CO signals for the Cu NNs.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high-curvature nanoneedles can induce a large local electric field,thus promoting C-C coupling.As a result,the Cu NNs show a maximum FEC_(2)of 44%for CO_(2)RR at a low potential(-0.6 V vs.RHE),which is approximately 2.2 times that of the Cu NPs.This work provide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enhancing the production of multi-carbon products during CO_(2)R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field effect C–C coupling Cu nanoneedle C_(2)products CO_(2)electroreduction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NiFe_2O_4-NiO solid-solid diffusion couple
11
作者 时凯华 周科朝 +1 位作者 张雷 李志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411-2415,共5页
The solid state interdiffusion between NiFe204 and NiO in nitrogen atmosphere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diffusion couple technique. NiFe204/NiO diffusion couple with plane interfaces was made by clamping method and sint... The solid state interdiffusion between NiFe204 and NiO in nitrogen atmosphere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diffusion couple technique. NiFe204/NiO diffusion couple with plane interfaces was made by clamping method and sintering at 1 300℃ for 10 h.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SEM) 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ry (E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hase composition of the diffusion coup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porous layer of uniform thickness forms along the NiFe2O4/NiO bonding interface and exhibits a deep penetration in the NiFe2O4 due to the Kirkendall effect. Furthermore, SEM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the needle-like nickel ferrite precipitates form in NiO near the interface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m are inferred to be diffusion type solid-state phas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FE2O4 microstructure DIFFUSION Kirkendall effect
下载PDF
管线钢在沉积物下的腐蚀行为及有机膦缓蚀剂的作用效果 被引量:9
12
作者 徐云泽 黄一 +3 位作者 盈亮 杨飞 李兵 王晓娜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0-330,共11页
利用动电位扫描(PDS),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线性极化电阻法(LPR),研究了石英砂沉积物覆盖下的X65管线钢在含氧盐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及有机膦缓蚀剂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钠(EDTMPS)的作用效果.通过丝束电极(WBE)对沉积物所导致的电偶效应进行... 利用动电位扫描(PDS),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线性极化电阻法(LPR),研究了石英砂沉积物覆盖下的X65管线钢在含氧盐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及有机膦缓蚀剂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钠(EDTMPS)的作用效果.通过丝束电极(WBE)对沉积物所导致的电偶效应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覆盖下的X65钢平均腐蚀速率变缓,但伴随有局部腐蚀发生.在溶液中加注35 mg/L的EDTMPS后,裸露的X65钢电极的腐蚀速率在3 h内由0.17 mm/a降低并稳定在0.082 mm/a,沉积物覆盖下的X65钢电极在6 h内腐蚀速率由0.051 mm/a降低到0.026 mm/a并保持稳定,EDTMPS对裸钢和沉积物覆盖下的碳钢均有良好的缓蚀效果.WBE电偶效应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覆盖区域电位较低,表现为阳极区并伴随有严重的局部腐蚀发生.在注入35 mg/L缓蚀剂后,WBE平均电位迅速下降,阳极区域逐渐减小,在加入EDTMPS缓蚀剂24 h后,最大阳极电流密度和阳极总电流分别从0.21 m A/cm2和0.056 m A降低至0.078 m A/cm2和0.021 m A.监测数据表明,EDTMPS对沉积物覆盖所引起的电偶效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线钢 沉积物腐蚀 EDTMPS 电偶效应 丝束
原文传递
单、双光束技术确定纳米金膜倍频系数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芙香 严捷 +3 位作者 唐炜栋 杨旭雯 胡逸君 潘勤鹤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1-219,共9页
对比分析了单、双光束偏振倍频技术在确定各向同性纳米金膜二阶非线性效应方面的优劣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射频磁溅射方法制备的100 nm金膜样品具有面内各向同性特征。在单光束手性实验装置中,当采用p线偏振起始光并探测(p±s)偏振... 对比分析了单、双光束偏振倍频技术在确定各向同性纳米金膜二阶非线性效应方面的优劣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射频磁溅射方法制备的100 nm金膜样品具有面内各向同性特征。在单光束手性实验装置中,当采用p线偏振起始光并探测(p±s)偏振倍频光时,纳米金膜的实验拟合展开系数不唯一,改以s或(p+s)偏振为起始光时,相应实验展开系数唯一;而对于双光束技术相关展开系数的唯一性则不受起始光偏振条件的限制。单光束技术仅能测定纳米金表面结构对称性破缺产生的有效表面电偶极贡献,双光束技术则能实现其内部多极贡献(磁偶极和电四极效应)的完全分离;由两实验装置确定的非零独立二阶非线性极化率张量元在数值和位相上接近,当仅考虑纳米金的表面电偶极效应时,双光束技术测得的张量元可实现其质量自检验。在表征纳米金膜的非线性效应方面,双光束技术更具优势,且这一结论适用于具有高对称结构的薄膜/块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 倍频 极和多极效应 纳米金膜 单、双光束技术 展开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