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动砭术缓解颈型颈椎病疼痛随机对照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殷磊 徐艺菲 侯中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341-3344,共4页
目的:观察电动砭术治疗颈型颈椎病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9月至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收集颈型颈椎病疼痛患者5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29例采用电动砭术——砭钻进行保健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砭石刮痧... 目的:观察电动砭术治疗颈型颈椎病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9月至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收集颈型颈椎病疼痛患者5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29例采用电动砭术——砭钻进行保健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砭石刮痧疗法。两组治疗部位相同,均为胆经风池至肩井、督脉风府至身柱、膀胱经天柱至肺俞,并做局部定点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VAS、N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组间疼痛变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DI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治愈率、显效率总和为82.8%,对照组为71.4%。结论:电动砭术与刮痧疗法对于颈型颈椎病疼痛症状效果显著,止痛效果无明显差异;在颈椎功能改善方面电动砭术效果稍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砭术 颈型颈椎病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调查问卷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电动砭术对机体皮肤红外热成像及血流量影响的正交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煜陈 侯中伟 《现代中医临床》 2021年第3期10-16,共7页
目的观察基于转速、时间、震动等因素的多种电动砭术干预方案对机体皮肤红外热成像及血流量的影响,探索电动砭术取效的最佳方案。方法设计三因素两水平的正交表L8(27),招募8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8组,每组1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受试者... 目的观察基于转速、时间、震动等因素的多种电动砭术干预方案对机体皮肤红外热成像及血流量的影响,探索电动砭术取效的最佳方案。方法设计三因素两水平的正交表L8(27),招募8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8组,每组1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受试者进入实验室后,静坐5 min,以适应室内环境,并保持室内温度恒定。在受试者左侧前臂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路线上标记内关穴、郗门穴。用仪器检测受试者干预前内关穴和郗门穴之间区域的红外热像图及皮肤血流量,并做记录。操作者手持砭钻,沿心包经在左侧前臂循行部位曲泽穴到大陵穴的方向和部位均匀移动,操作过程中给予适度垂直于皮肤的压力,严格按照每组的治疗方案(不同的转速、时间及震动的大小)进行。检测受试者干预后即刻内关穴和郗门穴之间区域的红外热像图及皮肤血流量,并做记录。并记录5 min后、10 min后、15 min后的数据。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各组干预后即刻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红外热像各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显著变化。血流量变化除第5组、第6组外干预后即刻与干预前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在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未呈现显著后效应。红外热成像与血流量变化在干预后5 min, 10 min, 15 min与干预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可见各因素对红外热成像的影响程度为因素B(时间)>因素A(转速)>因素C(震动),对血流量的影响程度为因素A(转速)>因素B(时间)>因素C(震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因素A(转速)、因素B(时间)是影响红外热成像和血流量的显著性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红外热成像结果显示因素A(转速)(因素B(时间)两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电动砭术对机体红外热成像及皮肤血流量影响的即刻效果显著;(2)因素A(转速)、因素B(时间)是影响机体温度及皮肤血流量的显著因素;(3)影响机体温度及皮肤血流量的最佳砭术方案均为高转速(1 800转/min)、长时间(持续2 min)、小震动(震幅约为0.3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砭术 正交试验 红外热成像 皮肤血流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