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粗糙金属电极的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法在固-液界面分析中的进展
1
作者 张煜松 张钰 +5 位作者 宫昊 曹加婷 沈嘉豪 李淼 张欣 李中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8-120,共13页
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利用入射光诱导物质分子的散射现象,通过测定拉曼光谱信号与电极电位或电流强度的变化关系,来表征电极表面(界面)的分子微观结构。该技术能够获取电化学界面上的分子振动信息以及与化学反应相关的结构信息,并进行实... 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利用入射光诱导物质分子的散射现象,通过测定拉曼光谱信号与电极电位或电流强度的变化关系,来表征电极表面(界面)的分子微观结构。该技术能够获取电化学界面上的分子振动信息以及与化学反应相关的结构信息,并进行实时监测,因此在物质界面表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的原理出发,综合叙述了基于粗糙金属电极的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在固-液界面分析的进展,包括分子吸附、析氧反应、析氢反应和氧还原反应;同时,探讨了界面结构、反应过程以及催化中间体与拉曼信号强度的关系,介绍了催化过程反应机理和催化物质的催化机理,最后,对下一阶段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法在固-液界面分析中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 固-液界面 分子吸附 析氧反应 析氢反应 氧还原反应
下载PDF
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技术对金电极表面生物分子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吴霞琴 曹晓卫 +2 位作者 王浙苏 孟晓云 章宗穰 《电化学》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21-427,共7页
报道腺嘌呤在裸金电极及其修饰的金电极上的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图 ,着重分析了不同电位下腺嘌呤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金电极上的吸附及其相互作用 ,初步讨论了腺嘌呤对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电子传递过程的作用机制 .
关键词 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 腺嘌吟 SOD 金电极 吸附
下载PDF
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技术在高温熔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宪伟 盛卓 +3 位作者 高炳亮 石忠宁 黄椿森 王兆文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2-38,共7页
综述了熔盐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用样品池结构及特点、熔盐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的研究进展。所用样品池主要以配合90°拉曼散射模式研究为主,且样品池通常都通入惰性气体。研究中主要采用恒电流/恒电位电解的电化学方法,研究内容涉及... 综述了熔盐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用样品池结构及特点、熔盐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的研究进展。所用样品池主要以配合90°拉曼散射模式研究为主,且样品池通常都通入惰性气体。研究中主要采用恒电流/恒电位电解的电化学方法,研究内容涉及到在氯化物熔盐中电解还原金属铝、汞、镉和钽的阴极行为,(Li-K)CO3和Li2CO3燃料电池中氧的还原,在以金属铝为阳极的高能熔盐电池中I2在AlCl3-NaCl熔盐中的电化学过程,钠-硫电池放电过程中S元素在AlCl3-NaCl熔盐中的行为,Y2O3稳定的ZrO2(YSZ)氧离子导体在Na2SO4熔盐中的电化学腐蚀,以及不同电位条件下熔融KNO3、NaNO3与铂电极界面的熔盐结构变化。最后,展望了熔盐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的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电化学 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 电化学拉曼样品池 高温熔盐
下载PDF
苯胺与邻-氨基苯磺酸电化学共聚的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文华 王百木 +1 位作者 郎秋华 张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8-373,共6页
运用原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分别研究了苯胺(AN)和邻-氨基苯磺酸(ABSA)在0.1mol/L HClO4溶液中的单独聚合及共聚过程。结果表明,在AN和ABSA的共聚过程中,ABSA首先被氧化生成其阳离子自由基,然后ABSA阳离子自由基与继而生成... 运用原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分别研究了苯胺(AN)和邻-氨基苯磺酸(ABSA)在0.1mol/L HClO4溶液中的单独聚合及共聚过程。结果表明,在AN和ABSA的共聚过程中,ABSA首先被氧化生成其阳离子自由基,然后ABSA阳离子自由基与继而生成的AN阳离子自由基和溶液中的AN及ABSA单体发生交互反应,生成混合低聚物中间体,在吸收光谱中对应于550 nm处的吸收峰。另外,随着混合溶液中AN浓度的增加,AN的聚合逐渐占主导地位,说明AN与ABSA的共聚过程与单体浓度比有关。红外光谱分析表明ABSA有效地连接在聚苯胺(PAN)骨架上,得到了自掺杂聚苯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 邻-氨基苯磺酸 电化学共聚 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
下载PDF
银电极上2-巯基吡啶和4-巯基吡啶自组装单层的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电化学
5
作者 纪佳华 杨海峰 +5 位作者 马晓玲 孙一平 朱璇 宋巍 段国萍 章宗穰 《光散射学报》 2008年第3期227-231,共5页
利用原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分别观察了2-巯基吡啶和4-巯基吡啶在银表面自组装单层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位的负移,2-巯基吡啶和4-巯基吡啶分子在银表面均呈现出先倾斜再垂直然后倾斜的吸附取向改变过程。但发生... 利用原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分别观察了2-巯基吡啶和4-巯基吡啶在银表面自组装单层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位的负移,2-巯基吡啶和4-巯基吡啶分子在银表面均呈现出先倾斜再垂直然后倾斜的吸附取向改变过程。但发生完全脱附的电位则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吡啶 银电极 自组装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原位光谱电化学
下载PDF
层层组装法制备核壳SiO2/Pt粒子及其CO电氧化和原位电化学FTIR光谱
6
作者 李永军 周宥辰 孙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73-1778,共6页
采用层层组装法合成了核壳SiO2/Pt粒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和原位电化学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研究了SiO2/Pt粒子对CO分子的氧化和吸附行为.透射电子显微研究表明:包覆SiO2的Pt壳是由团聚的Pt纳米微粒构成,其平均厚度大约为26nm... 采用层层组装法合成了核壳SiO2/Pt粒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和原位电化学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研究了SiO2/Pt粒子对CO分子的氧化和吸附行为.透射电子显微研究表明:包覆SiO2的Pt壳是由团聚的Pt纳米微粒构成,其平均厚度大约为26nm.CO在SiO2/Pt粒子修饰的玻碳(GC)电极上的主氧化峰为0.49V(vsSCE),表现出比本体Pt金属好的催化性能.电化学FTIR光谱研究发现:线性CO在SiO2/Pt粒子上的IR吸收带的方向发生倒反,而且在不同的研究电位下,每个吸收带劈裂为两个间隔约为14cm-1的吸收带,这种劈裂现象在饱和吸附CO的Pt金属表面上是很难观察到的.这些异常的红外吸收现象可能是由SiO2/Pt粒子的结构效应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粒子 一氧化碳 电氧化 原位电化学FTIR光谱
下载PDF
二苯胺和邻-氨基苯磺酸电化学共聚的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7
作者 郭成叶 袁文娟 +1 位作者 郎秋华 张雷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8-342,共5页
运用原位光谱电化学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二苯胺(DPA)和邻氨基苯磺酸(ABSA)在4.0mol/L H2SO4中单独聚合,及二者共聚的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过程。CV结果表明,DPA和ABSA单独聚合与二者共聚过程具有不同的电化学行为,且共聚过程与... 运用原位光谱电化学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二苯胺(DPA)和邻氨基苯磺酸(ABSA)在4.0mol/L H2SO4中单独聚合,及二者共聚的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过程。CV结果表明,DPA和ABSA单独聚合与二者共聚过程具有不同的电化学行为,且共聚过程与二者浓度比有关。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研究采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为工作电极,电位保持为0.8V。结果表明,在DPA与ABSA的共聚过程中有中间体生成,此中间体是由DPA阳离子自由基和ABSA的阳离子自由基发生交互反应产生的,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对应于570nm处的吸收峰。另外,随着混合溶液中DPA浓度的增加,DPA的聚合逐渐占主导地位,说明DPA与ABSA的共聚过程与单体浓度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胺 邻-氨基苯磺酸 电化学共聚 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
下载PDF
苯胺和邻氨基酚共聚的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研究
8
作者 张春花 张雷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3-377,共5页
采用原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苯胺(AN)和邻-氨基酚(OAP)在0.5mol/LH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共聚过程。结果表明,在AN和OAP的共聚过程中,OAP首先被氧化生成其阳离子自由基,对应于460nm处的吸收峰,然后OAP阳离子自由基与继而生成的AN阳... 采用原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苯胺(AN)和邻-氨基酚(OAP)在0.5mol/LH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共聚过程。结果表明,在AN和OAP的共聚过程中,OAP首先被氧化生成其阳离子自由基,对应于460nm处的吸收峰,然后OAP阳离子自由基与继而生成的AN阳离子自由基和溶液中的AN和OAP单体发生交互反应,生成混合二聚物中间体,对应于490nm处的吸收峰,此混合二聚物中间体再继续反应生成中性低聚物,对应于波长小于460nm处的吸收峰。在研究不同浓度比的AN和OAP进行电化学共聚时发现,当溶液中OAP浓度增大时,对AN的聚合会产生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 邻-氨基酚 电化学共聚 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
下载PDF
银电极上N-(4,6-二甲氧嘧啶-2-基)-N'-β-吡啶甲酰基硫脲的原位SERS光谱电化学研究
9
作者 金乔 沈姝 +4 位作者 陈颖萍 朱承迪 费婷婷 纪佳华 杨海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3期279-284,共6页
N-(4,6-二甲氧嘧啶-2-基)-N'-β-吡啶甲酰基硫脲(N-(4,6-dimethoxypyrimidin-2-y1)-N'-nicotinoylthioure,简称DMPNT)是一种新合成的功能性分子,被证明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也有望成为草坪地专用除草剂.目前对于DMPNT的分子光谱学... N-(4,6-二甲氧嘧啶-2-基)-N'-β-吡啶甲酰基硫脲(N-(4,6-dimethoxypyrimidin-2-y1)-N'-nicotinoylthioure,简称DMPNT)是一种新合成的功能性分子,被证明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也有望成为草坪地专用除草剂.目前对于DMPNT的分子光谱学研究尚未有报道.采用BLYP/6-311G算法对DMPNT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及其振动进行了理论归属,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原位拉曼光谱电化学考察了DMPNT自组装单层在银电极表面自组装行为.实验结果表明:DMPNT以巯基为吸附位点作用于银,吡啶环靠近电极表面.随电位负移,DMPNT分子在电极表面吸附构型发生变化:吡啶环翻转,氨基和甲氧基靠近表面,随着电位负移到-1.2 V,电极表面分子最终脱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银电极 原位光谱电化学 N-(4 6-二甲氧嘧啶-2-基)-N-β-吡啶甲酰基硫脲
下载PDF
电化学原位紫外可见反射谱用于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的表征
10
作者 王家正 刘佳 +2 位作者 周剑章 吴德印 田中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73-374,共2页
在锁相放大技术的基础上,搭建了光检测系统与恒电位系统联用的电化学原位紫外-可见电反射光谱测量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表面等离激元体系的反射率表征。对光滑银电极和银纳米粒子修饰电极进行了电化学原位反射光谱测量,得到在不同电位下的... 在锁相放大技术的基础上,搭建了光检测系统与恒电位系统联用的电化学原位紫外-可见电反射光谱测量系统,并将其应用于表面等离激元体系的反射率表征。对光滑银电极和银纳米粒子修饰电极进行了电化学原位反射光谱测量,得到在不同电位下的反射光谱变化,发现在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产生强的反射谱峰。推测这种谱峰来自于纳米间隙结构造成的热点效应,电位可显著地调控纳米间隙结构的光散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可见光谱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电化学原位光谱 纳米间隙
下载PDF
四(对-辛酰氧基 )苯基卟啉锰的现场光谱电化学研究
11
作者 柳巍 陶建中 +1 位作者 刘义杰 师同顺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95-97,共3页
以现场紫外 -可见及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四 (对 -辛酰氧基 )苯基卟啉锰在二甲亚砜中的电还原过程 .结果表明 ,该金属卟啉配合物在非质子介质中经历了二步单电子还原反应 ,氧化态敏感带出现在 1 52 2 cm- 1,1 464cm- 1,1 2 0 4 cm... 以现场紫外 -可见及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四 (对 -辛酰氧基 )苯基卟啉锰在二甲亚砜中的电还原过程 .结果表明 ,该金属卟啉配合物在非质子介质中经历了二步单电子还原反应 ,氧化态敏感带出现在 1 52 2 cm- 1,1 464cm- 1,1 2 0 4 cm- 1,1 0 0 5cm- 1和 80 7cm- 1附近 ,随中心金属氧化态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还原 原位光谱电化学 TOPPMnCL 锰卟啉
下载PDF
普鲁士蓝薄膜的电化学制备及其光电性质研究
12
作者 尉云平 刘婷玮 +2 位作者 陈涵睿 李金元 林猛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4期1-6,共6页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设计普鲁士蓝薄膜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研究的教学实验,将科学研究成果引入大学综合实验中。采用简单电化学沉积法,在ITO导电玻璃表面制备得到普鲁士蓝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循环伏安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设计普鲁士蓝薄膜合成及其光电性质研究的教学实验,将科学研究成果引入大学综合实验中。采用简单电化学沉积法,在ITO导电玻璃表面制备得到普鲁士蓝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循环伏安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研究普鲁士蓝薄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基于大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已掌握的实验技能,结合已有的电化学综合实验,设计搭建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及光电流测试平台。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在了解普鲁士蓝与普鲁士白等相互转化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普鲁士蓝电致变色现象及光电流产生的过程,以此激发学生对光电化学实验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科学发散思维的拓展和实验技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士蓝 电致变色 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 光电流
下载PDF
白藜芦醇与紫檀芪抗氧化活性差异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余沐洋 张萌 +1 位作者 高凌峰 何建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82,共5页
为揭示白藜芦醇(反式)与其衍生物紫檀芪的抗氧化活性差异的内在原因,对两种物质的氧化机理进行研究。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pH值、富集时间对氧化过程的影响,采用薄层长光程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原位监测氧化产物的形成。结果表明:紫檀... 为揭示白藜芦醇(反式)与其衍生物紫檀芪的抗氧化活性差异的内在原因,对两种物质的氧化机理进行研究。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pH值、富集时间对氧化过程的影响,采用薄层长光程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原位监测氧化产物的形成。结果表明:紫檀芪在油性碳糊电极表面上的吸附富集作用远强于白藜芦醇;两者的初始氧化都发生在对位羟基上,通过一电子一质子传递步骤生成苯氧自由基中间体;紫檀芪自由基中间体易于耦合迅速转化为二聚体产物,而白藜芦醇自由基在碱性介质中需经历较难进行的中间双键断裂途径,转化为可溶性小分子产物。紫檀芪较强的亲脂性引起的富集作用以及氧化中间体的快速二聚化,是其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活性 白藜芦醇 紫檀芪 循环伏安法 原位光谱电化学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在Pt电极上的界面电化学研究
14
作者 陈松妹 周剑章 +3 位作者 林仲华 曾冬梅 黄楠 万国江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60,共5页
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electrochemical in-situ FTIR)等研究了纤维蛋白原在Pt电极上的界面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在Pt电极上的吸附使电极的析氢与氧脱附过程减弱,影响程度随扫速的增加而增强;同样纤... 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electrochemical in-situ FTIR)等研究了纤维蛋白原在Pt电极上的界面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在Pt电极上的吸附使电极的析氢与氧脱附过程减弱,影响程度随扫速的增加而增强;同样纤维蛋白原的吸附会降低亚铁氰化钾-铁氰化钾电对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和电流;在-0.1~0.6V(vs.SCE)扫描范围内没有出现纤维蛋白原的特征“氧化还原”峰.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测试表明纤维蛋白原在0.3~0.5V(vs.SCE)间发生化学反应,有新的产物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吸附 凝血
下载PDF
乙醇在不同介质中电氧化的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起玲 张兵 +5 位作者 丁月敏 刘跃龙 饶贵仕 王国富 任斌 田中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32-1436,共5页
采用常规电化学伏安技术和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in-situ SERS)技术研究了不同介质中乙醇在粗糙铂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发现不论在酸性、中性还是碱性介质中,乙醇均能在粗糙铂电极上自发氧化解离生成强吸附中间体CO;碱性介质中... 采用常规电化学伏安技术和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in-situ SERS)技术研究了不同介质中乙醇在粗糙铂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发现不论在酸性、中性还是碱性介质中,乙醇均能在粗糙铂电极上自发氧化解离生成强吸附中间体CO;碱性介质中,CO在粗糙铂电极上基本氧化完全的电位(0.20 V)比中性和酸性介质中(0.50 V)负移了约0.30 V.而乙醇在粗糙铂电极上CV正向扫描的氧化峰电位(-0.20 V)比酸性介质中(0.65 V)负移了约0.85 V.比较不同介质中乙醇和CO在粗糙铂电极上的氧化峰电流和峰电位可以发现,粗糙铂电极在碱性介质中对乙醇和CO的电催化氧化活性比中性和酸性介质中更强;可以推测,不论在酸性、中性还是碱性介质中,乙醇在粗糙铂电极上的氧化过程均按双途径机理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氧化 粗糙铂电极 碱性介质 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下载PDF
原位^(57)Fe穆斯堡尔光谱技术及其在Ni-Fe基析氧反应电催化剂中的应用
16
作者 Jafar Hussain Shah 谢起贤 +7 位作者 匡智崇 格日乐 周雯慧 刘朵绒 Alexandre I.Rykov 李旭宁 罗景山 王军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78,共31页
近年来,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中针对高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电催化剂开发一直是构筑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存储系统和水分解生产清洁氢能燃料的重大障碍。OER过程涉及四电子、四质子耦合并形成氧-氧(O-O)键,因此动力学上进程... 近年来,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中针对高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电催化剂开发一直是构筑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存储系统和水分解生产清洁氢能燃料的重大障碍。OER过程涉及四电子、四质子耦合并形成氧-氧(O-O)键,因此动力学上进程缓慢。为提升其在水分解产氢及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中的应用,需要开发高效催化剂,降低OER过电位,以减轻能量转换过程中固有的能量损失。研究表明,IrO;和RuO;具有较低析氧过电位,但储量低、价格昂贵,大大限制了其在析氧反应中的大规模应用。而Ni-Fe基析氧催化剂在碱性水分解反应中展现了优异的性能,其在水分解过程中的催化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解决Ni-Fe基催化剂在析氧反应过程中反应位点及催化反应机制等关键问题,迫切需要更先进的原位技术来准确表征,原位追踪催化剂形态变化与电解质/电极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的影响。光谱与电化学结合的原位技术可以监测析氧反应过程催化剂自身的变化。目前,已有大量原位光谱技术与电化学进行结合,揭示Ni-Fe基催化剂在OER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及活性位点,包括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原位紫外-可见光谱、原位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及原位穆斯堡尔光谱等。其中,原位拉曼技术可以观察Ni-Fe催化剂的振动,可以在电解液中施加测试电压条件下监测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体,从而提供实时反应信息,有助于追踪电化学驱动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原位同步辐射技术可以研究OER过程中Ni-Fe催化剂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局部几何结构的信息,但目前的研究中更多的是探究Ni的价态变化,对Fe的研究信息较少。原位紫外-可见光谱也主要是针对Ni(OH);的变化展开研究,逐渐提高施加电位,Ni(OH);会向着Ni OOH逐渐变化,紫外-可见技术可以追踪Ni-Fe基电催化剂中的金属氧化过程。众多电化学原位光谱技术中,^(57)Fe穆斯堡尔谱因具有超高的能量分辨率,是确定催化剂相结构、鉴定活性位点、阐明催化机理以及确定催化活性与催化剂配位结构之间关系的最佳手段。此外,原位穆斯堡尔光谱技术基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超精细相互作用而给出的同质异能移、四极矩分裂以及有效磁场等针对催化剂中的Fe位点的氧化态、电子自旋构型、对称性和磁性信息进行研究,为Ni-Fe基催化剂在析氧反应中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957年,德国科学家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Rudolf Ludwig M?ssbauer)在其27岁时,发现作为晶格谐振子的原子在发射或吸收γ射线时以一定的概率不会改变它们的量子力学状态,而这一γ射线的核共振吸收现象于196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不久后被命名为穆斯堡尔效应。穆斯堡尔效应是来自于无反冲的γ射线吸收和发射的核共振现象,能量E;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Z质子和N中子)通过产生能量为E;的γ射线跃迁到能量为E;的基态,γ射线可能会被处于基态的另一个相同类型的原子核(相同的Z和N)吸收,从而转变为能量E;的激发态。只有当发射线和吸收线足够重叠时,才能看到共振吸收。原位穆斯堡尔谱在Ni-Fe催化剂析氧反应中应用,首先需要搭建;Fe穆斯堡尔谱仪与电化学工作站联用。标准的穆斯堡尔光谱仪主要由放射源(通常是;Co在Rh或Pd金属基质中用于;Fe穆斯堡尔光谱)、速度传感器、速度校准装置、波形发生器和同步器、γ射线检测系统、多通道分析仪、计算机,并且可选配低温恒温器或高温烘箱,以控制测量过程处于适宜温度。实际测试过程中,穆斯堡尔谱可以通过速度扫描方法生成,利用移动驱动器或速度传感器以特定速度重复移动源或样品(所谓的多普勒运动),同时γ射线连续传输或发射穿过样品并计数在同步通道上。获得穆斯堡尔谱图后,基于穆斯堡尔谱数据库(https://medc.dicp.ac.cn/,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研究所穆斯堡尔效应数据中心从全世界收集的穆斯堡尔谱样品数据),对;Fe穆斯堡尔谱进行分析拟合,对含Fe基材料的物相、价态、自旋态和配位结构进行归因和分析。数据分析拟合主要利用Moss Winn数据分析和拟合软件(http://www.mosswinn.com/)。以Ni-Fe氢氧化物催化剂为例,对于原始催化剂,其仅存在一种Fe^(2+)物种,当该催化剂参与OER过程后,可能会存在Fe^(2+),在双峰基础上,拟合结果中则会出现肩峰向负侧移动现象,可以确认高价Fe的存在,例如Fe^(2+)。为充分证明高价Fe的存在,对于Ni-Fe基催化剂的穆斯堡尔谱测试,还需在工况条件下进行原位测试。20世纪80年代后期,非贵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代替贵金属氧化物阳极催化剂的电解水研究开始受到关注。Corrigan等通过将Fe杂质引入Ni O阳极,测试过程中发现OER活性会增加,但后续的研究中对于Fe究竟如何改变Ni基催化剂的OER性能仍旧不清晰。尔后,原位穆斯堡尔谱的引入逐渐揭开Fe在Ni-Fe电催化水分解析氧反应中的作用。为提高测试准确性并保证穆斯堡尔谱信号的稳定,本实验室对原位穆斯堡尔谱装置做了开发和改进。主要包括三部分:(1)穆斯堡尔光谱仪,(2)电化学工作站,以及(3)自主设计的原位OER电化学反应池。在我们的实验室中,使用了具有14.4 ke V级γ射线的单线;Fe穆斯堡尔谱放射源;Co(Rh),可以减少电解液中的信号衰减并获得令人满意的信噪比,附带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对于常规的OER测试,在室温298 K条件下进行测试,测试前首先用α-Fe对穆斯堡尔谱仪进行多普勒速度校准,在进行原位穆斯堡尔谱-OER实验之前,电解液用氮气或氩气饱和以去除溶解的氧气。为了保证测试信号的准确性,实验中所使用的电解池不含任何Fe杂质,因此采用了Teflon材料。为避免测试过程中产生的O;气泡对信号产生干扰,可以采用蠕动泵循环电解液,并且保证测试过程中局部的微反应环境的一致性。对于普通OER测试,仅需要少量催化剂,但对于原位;Fe穆斯堡尔谱测试,只有保证Ni-Fe催化剂中;Fe含量充足的条件下,才可以获得高质量信号。但OER过程中,不建议催化剂载量过高,催化过程中主要是表面催化剂在反应,当样品过厚时,深层样品无法参与析氧反应过程,可能会有部分Fe仍旧维持Fe^(2+)状态。通常,对于常规;Fe穆斯堡尔光谱测量的催化剂,若在制备中使用普通Fe源,则需要Fe含量在5~10 mg·cm^(-2),这其中仅有~2.2%的自然丰度;Fe同位素,需要长时间监测才可以采集到信号。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可以在样品制备过程中直接使用;Fe源,方便快捷采集高质量信号。为了保证样品测试的准确性,在OER开始前,我们可以在同一电解液中,在开路电位(OCP)下,对其进行测试,这一原始样品的测试可与后续施加电位的Ni-Fe催化剂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有外加电压测试时,需要保证催化剂处于稳定状态下进行测试,整个测试过程中保持电流密度稳定,这不仅可以保证催化剂的稳定性,还有助于确定催化剂的真实结构。利用原位;Fe穆斯堡尔谱,我们对通过Ni-Fe普鲁士蓝类似物原位拓扑转换获得的Ni-Fe羟基氧化物电催化剂进行了测试。基于原位拉曼技术,我们发现在阳极电位下,Ni-Fe催化剂中α-Ni(OH);相会不可逆转变为γ-Ni OOH。原位;Fe穆斯堡尔谱测试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施加电位(例如1.22 V和1.32 V vs.RHE)下,Fe在NiFe^(2+)-O;H;中仅处于+3氧化态,其光谱结果与开路电位下NiFe^(2+)-O;H;谱图相似,其中只有一个双峰,两个峰的强度相等,可归因于高自旋Fe^(2+)物种。但随着外加电位增加并达到1.37 V,两个峰的强度开始变得不相等,开始出现一个小的肩峰,其同质异能移(δ)值约为-0.25 mm·s^(-1),可以归属为Fe^(2+)。随着电压的逐渐增加,催化剂中的Fe^(2+)含量逐渐增加。在OER过程中,施加电位1.42 V vs.RHE时,Fe^(2+)含量~12%。当施加的电势达到1.57 V时,催化剂中Fe^(2+)的含量进一步增加到约40%。这一实例充分展现了原位;Fe穆斯堡尔谱与Ni-Fe催化OER过程的应用,也体现了NiFe^(2+)-O;H;催化剂原位产生的Fe^(2+)物种的量与其水氧化反应性能呈正相关,进一步加深了对Ni-Fe水氧化催化机理的理解。Ni-Fe基催化剂因其价格低廉,电催化析氧性能优异,因此成为碱性水分解析氧过程的理想候选者。虽然Ni-Fe基电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OER活性,但缺乏长期稳定性阻碍了其在商业中的应用。因此,充分了解Ni-Fe催化剂的衰减机理,包括形态、组成、晶体结构和活性位点数量的变化,对于设计稳定和高效Ni-Fe催化材料非常重要,充分了解Ni-Fe催化剂在OER过程中的电子结构及其与析氧反应中间体的相互作用尤为重要。原位拉曼及原位紫外-可见光谱可以对Ni-Fe催化剂中的Ni(OH);到NiOOH的变化进行深入探究,而原位;Fe穆斯堡尔谱测试则可以揭示Ni-Fe基催化剂中Fe的电子环境及其电子的、结构的和磁性的变化。穆斯堡尔光谱为研究Ni-Fe催化剂中Fe的局部电子结构、局部配位、键合和氧化态的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最近,穆斯堡尔光谱在电催化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对于检测不同铁基催化材料中的主要活性位点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氧反应 Ni-Fe羟基氧化物电催化剂 原位电化学穆斯堡尔光谱技术 Ni-Fe普鲁士蓝类似物 关键中间物表征
下载PDF
电解水催化材料动态构效关系的原位拉曼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陶荟冰 田震 +4 位作者 谢勇 孙瑜 汪莉 康卓 张跃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8-539,共12页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产氢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未来可持续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电解水服役过程中,催化材料往往会发生复杂的结构演变,这对深入理解电解水催化材料反应机制和精准设计高效催化材料造成了挑战。原位电化学拉曼表...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产氢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未来可持续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电解水服役过程中,催化材料往往会发生复杂的结构演变,这对深入理解电解水催化材料反应机制和精准设计高效催化材料造成了挑战。原位电化学拉曼表征技术对催化材料结构动态演变过程的实时监测,是揭示电解水材料动态构效关系,解析催化反应机理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原位电化学拉曼表征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综述了其在催化材料相结构演变、表面活性位点和界面水分子行为中的最新进展,阐述了电解水催化材料在服役过程中结构演变与性能演变之间的变化规律,为实现催化材料全生命周期动态构效关系的精准构建提供了技术基础。最后,分析总结了原位电化学拉曼表征技术在电解水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对先进原位电化学拉曼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水催化材料 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 相结构演变 表面活性位点 界面水分子行为
下载PDF
普鲁士蓝修饰膜及其复合膜电变色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荣 吴霞琴 +2 位作者 黄春琴 郭晓明 章宗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1期57-60,共4页
在制备普鲁士蓝修饰膜及其复合膜的基础上 ,利用循环伏安、原位可见吸收光谱对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普鲁士蓝修饰膜及其复合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优良的电变色性能 。
关键词 普鲁士蓝膜 铁氰化物复合膜 电变色性能 修饰电极 原位光谱电化学技术 复合电变色膜
下载PDF
Comparison on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surface film of pure Mg and Mg−14Li alloy 被引量:4
19
作者 Chuan-qiang LI Zhi-pei TONG +3 位作者 Yi-bin HE Huai-pei HUANG Yong DONG Peng ZHA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9期2413-2423,共11页
To study different corrosion resistances and surface film types of hexagonal close-packed(HCP)pure Mg and body-centered cubic(BCC)Mg−14wt.%Li alloy in 0.1 mol/L NaCl,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including hy... To study different corrosion resistances and surface film types of hexagonal close-packed(HCP)pure Mg and body-centered cubic(BCC)Mg−14wt.%Li alloy in 0.1 mol/L NaCl,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including hydrogen evolution,mass loss,in-situ electrochemical testing combined with Raman spectroscopy and microstructural observ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pure Mg is superior to that of Mg−14Li,and the protective function of the surface films on both magnesium systems is elevated within 16 h of immersion in 0.1 mol/L NaCl.An articulated,thick,and needle-like surface film containing Li2CO3 on Mg−14Li,different from the typically thin,flaky Mg(OH)2 film on pure Mg,is confirmed vi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However,both surface films can be broken down at a high anodic over-potential.Thus,different corrosion resistances of the two Mg systems are ascribed to various protective films forming on their su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Li alloy corrosion resistance surface film electrochemical testing in-situ electrochemical-Raman spectroscopy
下载PDF
纳米铂钯合金膜电极上CO吸附的异常红外效应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治 孙世刚 +1 位作者 丁楠 周志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06-808,共3页
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共沉积方法在玻碳基底上制备纳米级厚度的铂钯合金膜电极(um-PtPd/GC).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观察发现,PtPd合金膜由椭圆形层状晶体组成.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显示出吸附在um-PtP... 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共沉积方法在玻碳基底上制备纳米级厚度的铂钯合金膜电极(um-PtPd/GC).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观察发现,PtPd合金膜由椭圆形层状晶体组成.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显示出吸附在um-PtPd/GC电极上的CO的红外吸收显著增强、谱峰方向与在Pt,Pd电极表面得到的谱峰方向相反、半峰宽明显增加等异常红外效应的特征,测得的红外增强吸收因子随PtPd合金膜厚度的增加发生变化,在实验条件下最大达到3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铂钯合金膜电极 原位FTIRS 异常红外效应 一氧化碳吸附 红外吸收 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