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5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化学发光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丹 杨武英 王文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5-246,共12页
电化学发光是一种由电化学激发的化学发光现象,具有发光背景低、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宽和可控性好等优势,已在体外诊断领域广泛商业化。受此鼓舞,电化学发光在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已然是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 电化学发光是一种由电化学激发的化学发光现象,具有发光背景低、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宽和可控性好等优势,已在体外诊断领域广泛商业化。受此鼓舞,电化学发光在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已然是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电化学发光机制和体系组成,总结了电化学发光结合免疫分析、适配体和分子印迹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并分析了电化学发光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真菌毒素 抗体 适配体 分子印迹
下载PDF
电化学发光检测儿茶酚开放实验设计及教学反思
2
作者 刘根 王飞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将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用于本科生的开放实验教学。以儿茶酚为检测目标,在文献调研和方案优化的基础上,教导学生进行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数据获取与分析、结论的提炼与表达。该开放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将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用于本科生的开放实验教学。以儿茶酚为检测目标,在文献调研和方案优化的基础上,教导学生进行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数据获取与分析、结论的提炼与表达。该开放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暴露出的许多不足进行了反思,为今后开放实验的改进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碳球 儿茶酚 科研素养 开放实验
下载PDF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对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灵敏性、特异性分析
3
作者 王贵贤 魏旭明 杨明 《临床研究》 2024年第5期24-27,共4页
目的 探讨桥本氏甲状腺炎(HT)患者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ECLIA)的灵敏性、特异性。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查的疑似HT患者共计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ECLIA、放射免疫法(RIA)测定,以症状、病... 目的 探讨桥本氏甲状腺炎(HT)患者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ECLIA)的灵敏性、特异性。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查的疑似HT患者共计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ECLIA、放射免疫法(RIA)测定,以症状、病理检查及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测定技术的测定结果、阳性率、诊断价值及测定时间。结果 ECLIA测定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较RIA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ECLIA测定FT3、FT4、TSH、TPOAb、TgAb、TRAb阳性率较RIA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ECLIA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5.83%、95.00%、97.87%、90.48%、95.59%、0.861,RIA分别为79.17%、60.00%、82.61%、54.54%、73.53%、0.753,ECLIA较RIA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ECLIA平均测定时间时间较RIA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CLIA用于HT患者灵敏性、特异性均较高,且可缩短测定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氏甲状腺炎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 灵敏性 特异性
下载PDF
聚鲁米诺修饰复合电极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豆类样品中钼(Ⅵ)含量
4
作者 徐艺凤 徐承娥 熊海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211,共7页
本研究基于Mo(Ⅵ)对鲁米诺电还原发光信号的增敏作用,结合石墨烯与带正电荷的纳米金((+)AuNPs)的电信号放大作用,建立了一种灵敏且准确检测豆类种子中Mo(Ⅵ)含量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采用滴涂法先将Nafion-石墨烯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再... 本研究基于Mo(Ⅵ)对鲁米诺电还原发光信号的增敏作用,结合石墨烯与带正电荷的纳米金((+)AuNPs)的电信号放大作用,建立了一种灵敏且准确检测豆类种子中Mo(Ⅵ)含量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采用滴涂法先将Nafion-石墨烯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再通过静电组装及电化学聚合技术依次将(+)AuNPs、鲁米诺修饰于电极表面,从而制得Nafion-石墨烯/(+)AuNPs/聚鲁米诺复合修饰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与电化学发光技术对复合修饰电极进行了初步表征,并对测定Mo(Ⅵ)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饱和硼砂缓冲溶液、电位扫描速率100 mV/s、富集时间13 min等优化实验条件下,Mo(Ⅵ)浓度在5.0×10^(−9)~1.0×10^(−6)mol/L范围内与复合修饰电极表面增敏的电还原发光信号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与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10^(−9)mol/L及2.4%(C=1.0×10^(−7)mol/L,n=11)。应用该方法测定了黄豆与绿豆中Mo(Ⅵ)的含量,回收率在91.42%~108.0%之间。该方法简单、经济,有望应用于其它豆类种子中Mo(Ⅵ)含量的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鲁米诺 电化学聚合 电化学发光 黄豆 绿豆 Mo(Ⅵ)
下载PDF
鲁米诺电化学发光关键中间体的质谱在线表征
5
作者 于凯 乔志媛 +7 位作者 张铭旺 朱乾龙 刘吉林 王雪凝 余千云 姜延晓 张洪 姜杰 《质谱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48,I0005,共9页
鲁米诺优异的电化学发光性能使其在分析检测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然而,与反应机理相关的直接数据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电化学-微米管-质谱(electrochemistry-micro tube-mass spectrometry,EC-MT-MS)技术,选用具有微米尖端的高硼硅玻璃... 鲁米诺优异的电化学发光性能使其在分析检测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然而,与反应机理相关的直接数据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电化学-微米管-质谱(electrochemistry-micro tube-mass spectrometry,EC-MT-MS)技术,选用具有微米尖端的高硼硅玻璃管作为电解池和质谱电喷雾离子源,通过内置2根铂金丝电极连接自制的电化学工作站,实现鲁米诺电化学发光反应的实时在线质谱分析,结合串联质谱技术确认了相关产物的分子结构。本工作发现了鲁米诺电化学反应的2种关键中间体以及发光产物3-氨基邻苯二甲酸,确认了过氧化氢对于鲁米诺发光反应的增益机制。此外,将1,4-苯醌加入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验证了超氧根阴离子自由基(O^(·-)_(2),源于过氧化氢)在鲁米诺电发光反应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本实验结果为研究鲁米诺发光机理提供了直接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微米管-质谱(EC-MT-MS) 鲁米诺 过氧化氢 电化学发光 3-氨基邻苯二甲酸
下载PDF
基于共振能量转移策略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及肌红蛋白灵敏检测
6
作者 曹俊涛 林霄 +2 位作者 王玉玲 任书伟 刘彦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基于硫化镉纳米线(CdS NWs)与金纳米粒子(Au NPs)之间的共振能量转移(RET)效应,构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夹心型电化学发光(ECL)免疫传感器,用于肌红蛋白(Myo)的灵敏检测。由于CdS NWs的ECL发射光谱与Au NPs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产生完... 基于硫化镉纳米线(CdS NWs)与金纳米粒子(Au NPs)之间的共振能量转移(RET)效应,构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夹心型电化学发光(ECL)免疫传感器,用于肌红蛋白(Myo)的灵敏检测。由于CdS NWs的ECL发射光谱与Au NPs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产生完美重叠,二者可发生高效的RET,从而猝灭CdS NWs的ECL信号,实现Myo含量的灵敏检测。在优化条件下,测得Myo的线性范围为1.0×10^(-12)~1.0×10^(-7)g/mL,检出限为8.8×10^(-13)g/mL。将该传感器用于人血清样品中Myo含量的测定,检测结果与医院提供的参考值相吻合,相对误差不超过7.5%,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镉纳米线 金纳米粒子 电化学发光 共振能量转移
下载PDF
河南地区电化学发光法CEA、CYFRA21-1、NSE参考值的建立
7
作者 侯艳丽 闫春宇 +2 位作者 陈秀 付海雁 齐振普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 建立河南地区电化学发光法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参考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检测并进行性能验证,按照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 目的 建立河南地区电化学发光法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参考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检测并进行性能验证,按照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要求筛选符合标准的参考个体组成参考人群。进行CEA检测男1 517例,女923例;进行CYFRA21-1检测男1 456例,女1 049例;进行NSE检测男1 494例,女1 295例。以40岁为界分别统计≤40岁和>40岁的参考值。性别间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合并统计参考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则分别统计参考值。以单侧95%百分位数法确定参考值。结果 参考值如下。CEA:男(≤40岁)0.60~5.09μg/L,男(>40岁)0.60~7.86μg/L,女(≤40岁)0.60~2.95μg/L,女(>40岁)0.60~9.24μg/L。CYFRA21-1:(≤40岁)0.30~3.93μg/L,(>40岁)0.30~5.02μg/L。NSE:男(≤40岁)0.15~19.83μg/L,男(>40岁)0.15~23.06μg/L,女(≤40岁)0.15~19.73μg/L,女(>40岁)0.15~21.95μg/L。经小样本验证,全部通过。除≤40岁女性CEA低于罗氏说明书提供的参考值上限外,其他均高于罗氏说明书提供的参考值上限(P<0.001)。结论 国内使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EA、CYFRA21-1、NSE的实验室不宜直接使用罗氏说明书提供的参考值,而应该先验证罗氏参考值是否适用于该实验室服务的人群,必要时建立自己实验室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癌胚抗原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参考值
下载PDF
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8
作者 厍广庭 严进秋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6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究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酶联免疫法(ELIS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疑似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行ECLIA、ELISA检... 目的:探究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酶联免疫法(ELIS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疑似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行ECLIA、ELISA检验,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108例疑似乙肝患者经qPCR确诊79例。ECLIA灵敏度与准确率高于ELI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验方法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ECLIA乙肝E抗体(HBe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验方法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4)。79例确诊病例中HBsAg阳性42例。HBsAg 1.01~3.00 IU/mL时,两种检验方法HBsAg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 0.06~1.00 IU/mL时,ECLIA HBsAg检出率高于ELI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LIA在HBV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优于ELISA,诊断效能及低水平HBsAg检出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电化学发光 酶联免疫法 血清学检验
下载PDF
研究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李晓靖 张静 张可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4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本院接收的检验科进行血清学检验的乙肝患者76例纳入研究,使用ECLIA和ELISA法,对乙型肝炎...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本院接收的检验科进行血清学检验的乙肝患者76例纳入研究,使用ECLIA和ELISA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比较检验效果。结果:ECLIA法检验的准确率,比ELISA法高(P<0.05);ECLIA法检测的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率为97.37%、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96.05%、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率92.11%,与ELISA法的86.84%、84.21%、77.63%相比,明显更高(P<0.05);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率89.47%、92.11%、ELISA法为82.89%、85.53%,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炎e抗原、乙肝炎表面抗原、乙肝炎e抗体,ECLIA法检测,要高于ELISA法(P<0.05);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两种方法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检验中,ECLIA阳性检出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清学标志物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电化学发光
下载PDF
基于Au-g-C_(3)N_(4)NS纳米复合材料的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叶酸
10
作者 向莉 刘意明 杨敏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7-27,共11页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石墨相氮化碳纳米薄片(g-C_(3)N_(4)NS)因其优异的电化学发光(ECL)性能和良好的成膜特性在ECL传感领域备受关注。然而,g-C_(3)N_(4)NS在较高的工作电压下产生的ECL信号不稳定,而金纳米粒子(Au ...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石墨相氮化碳纳米薄片(g-C_(3)N_(4)NS)因其优异的电化学发光(ECL)性能和良好的成膜特性在ECL传感领域备受关注。然而,g-C_(3)N_(4)NS在较高的工作电压下产生的ECL信号不稳定,而金纳米粒子(Au NPs)的引入可明显改善其发光稳定性.基于这个特点,采用原位生长法将Au NPs引入g-C_(3)N_(4)NS中,制备了一种金-石墨相氮化碳纳米复合材料(Au-g-C_(3)N_(4)NS),以其作为ECL物质固定在电极上.同时,引入具有专一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构建了一种检测叶酸(FA)的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MIP-ECL)传感器.该传感器对FA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响应,在优化的条件下,信号变化与FA物质的量浓度在1.0×10^(-10)~1.0×10^(-3) mol·L^(-1)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LOD)达到0.07 nmol·L^(-1).并且探讨了检测机理,考察了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将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中FA的检测,获得满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ECL) 金-石墨相氮化碳纳米复合材料(Au-g-C_(3)N_(4)NS)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 叶酸(FA)
下载PDF
电化学发光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梅毒抗体的价值分析
11
作者 杨佳莉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6期153-155,共3页
目的:分析电化学发光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梅毒抗体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5月于常州市德安医院行梅毒抗体检测的检查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检查者行电化学发光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 目的:分析电化学发光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梅毒抗体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5月于常州市德安医院行梅毒抗体检测的检查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检查者行电化学发光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将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电化学发光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结果:100例检测者中有77例梅毒抗体阳性。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抗体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高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抗体的价值更高,适合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抗体 电化学发光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下载PDF
献血者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电化学发光测定值与免疫印迹确证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单振刚 廖峭 +5 位作者 王敏 许茹 黄杰庭 钟惠珊 付涌水 戎霞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研究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在献血者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检测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发光检测COI值与免疫印迹确证结果的相关性,为血站选择最佳筛查策略并优化确证实验流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6~2022年本省参加无偿献血且初... 目的研究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在献血者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检测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发光检测COI值与免疫印迹确证结果的相关性,为血站选择最佳筛查策略并优化确证实验流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6~2022年本省参加无偿献血且初筛不合格(HTLV酶免反应性)的1070份献血者血液标本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标本分别使用电化学发光方法和蛋白质印迹方法(金标准)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并绘制受检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利用ROC曲线寻找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最佳诊断临界值。结果1070份初筛不合格标本经电化学发光检测有285份阳性,阳性率26.64%(285/1070),经蛋白质印迹检测有70份阳性,确证阳性率6.54%(70/1070),该70份标本为发光和印迹双阳性。285份电化学发光阳性标本的平均COI值为81.92,中位数为4.98。按照印迹检测结果分为2组后,印迹阴性组中位数为2.76,印迹阳性组中位数为312.45(Z=-12.53,P<0.01)。根据ROC曲线,最佳诊断临界值为72.10(AUC=1,P<0.01),此时发光检测结果与印迹确证结果的符合率为99.35%。结论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适用于大规模检测的技术,合理设置诊断临界值后其检测结果与免疫印迹确证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在献血者HTLV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献血者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下载PDF
电化学发光检测法在梅毒抗体确证中的应用
13
作者 陈邦锐 许婷婷 +1 位作者 张红 乐淼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利用电化学发光方法建立适用于献血者梅毒抗体确证策略;方法收集梅毒ELISA检测阳性的献血者样本331份样本,分别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实验(TPPA)、电化学发光检测(ECLIA),对于二者不一致的样本再进行梅毒抗体免疫印迹确证;结果TPP... 目的利用电化学发光方法建立适用于献血者梅毒抗体确证策略;方法收集梅毒ELISA检测阳性的献血者样本331份样本,分别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实验(TPPA)、电化学发光检测(ECLIA),对于二者不一致的样本再进行梅毒抗体免疫印迹确证;结果TPPA检出213例阳性,而ECLIA检出222例阳性,15例检测不一致,其发光检测值COI均低于5,再将这15例不一致样本做免疫印迹最终确证,TPPA检出结果中有假阳性3例、假阴性5例,而ECLIA检出结果中仅有假阳性7例;结论电化学发光选择合适区间,配合TPPA实验,可以作为梅毒抗体确证的一种策略,即发光值COI大于或等于5判为梅毒阳性,而COI小于5的样本,增加TPPA的检测,两种方法结果不一致的样本再做免疫印迹最终确证,这样既减少工作量,又可以节约成本,且检测结果客观,数据便于保存,可以替代传统的TPPA的单一确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实验 确证实验
下载PDF
第四代HIV电化学发光诊断试剂初筛试验假阳性原因分析
14
作者 储楚 孙瑞红 杨瑞霞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6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探讨第四代HIV电化学发光诊断试剂初筛试验假阳性的原因。方法收集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但确证试验阴性的患者84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8例,对其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探讨引起HIV抗体假阳性的原因。结果HIV抗体假阳性组的WBC、AST、LDH... 目的探讨第四代HIV电化学发光诊断试剂初筛试验假阳性的原因。方法收集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但确证试验阴性的患者84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8例,对其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探讨引起HIV抗体假阳性的原因。结果HIV抗体假阳性组的WBC、AST、LDH、HBDH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抗体假阳性组的TC、TG、HDL-C、LDL-C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OI值与WBC(r=0.307)、AST(r=0.336)、LDH(r=0.335)、HBDH(r=0.321)呈正相关,与TC(r=-0.263)、HDL-C(r=-0.281)、LDL-C(r=-0.245)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ST、HBDH、HDL-C与COI值独立相关,β值分别为0.043、0.027、-2.410。结论WBC、AST、LDH、HBDH升高、血脂相关指标的降低与第四代HIV电化学发光诊断试剂初筛试验假阳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电化学发光诊断试剂 初筛试验 假阳性
下载PDF
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卡那霉素的测定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晨阳 康天放 +1 位作者 鲁理平 程水源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9-256,共8页
制备了硫化镉量子点-壳聚糖(CdS-CS)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GCE),记作CdS-CS/GCE。以卡那霉素为模板分子,3-氨基苯硼酸(APBA)为功能单体,采用循环伏安法在CdS-CS/GCE表面电聚合得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膜,所制备的传感器记作MIP/CdS-CS... 制备了硫化镉量子点-壳聚糖(CdS-CS)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GCE),记作CdS-CS/GCE。以卡那霉素为模板分子,3-氨基苯硼酸(APBA)为功能单体,采用循环伏安法在CdS-CS/GCE表面电聚合得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IP)膜,所制备的传感器记作MIP/CdS-CS/GCE。卡那霉素可与传感器表面的MIP特异性结合,占据印迹孔穴,阻断共反应剂K2S2O8扩散到电极表面的通路,使电化学发光强度减弱。以传感器在空白溶液中的电化学发光强度(I_(0))与传感器在卡那霉素标准溶液中的电化学发光强度(I)的差值ΔI(ΔI=I_(0)-I)作为响应信号,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响应信号ΔI与卡那霉素浓度的对数值在1.0×10^(-11)~1.0×10-7mol·L^(-1)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0,检出限(3S/N)为5×10^(-12)mol·L^(-1)。按标准加入法对实际样品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9.9%~103%,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为2.5%~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CS复合物 电化学发光 分子印迹聚合物 卡那霉素 传感器
下载PDF
基于碳量子点/羧基化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检测牛奶中林可霉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明威 金华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7-265,共9页
目的 构建一种高灵敏的核酸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适体传感器检测牛奶中的林可霉素(lincomycin, LIN)残留。方法 以壳聚糖为交联剂,在玻碳电极(glassy carbon electrode, GCE)表面固定羧基化石墨相氮化碳(carboxylat... 目的 构建一种高灵敏的核酸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适体传感器检测牛奶中的林可霉素(lincomycin, LIN)残留。方法 以壳聚糖为交联剂,在玻碳电极(glassy carbon electrode, GCE)表面固定羧基化石墨相氮化碳(carboxylated functionalized graphite-like carbon nitride,C-g-C_(3)N_(4))和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QDs),制得CQDs/C-g-C_(3)N_(4)/GCE。电极活化后,将LIN的适配体(Apt-DNA)和二茂铁标记的DNA (Fc-DNA)修饰至电极表面,构建新型的电化学发光适体传感界面。采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对传感器的构建过程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考察,同时对传感器的电化学发光行为进行分析,并应用于牛奶中LIN的检测。结果 CQDs和C-g-C_(3)N_(4)之间能产生强烈的协同效应,复合材料不仅能提供大量的活性催化位点,而且能促进S_(2)O_(8)^(2-)还原成大量的SO_(4)^(·-), CQDs/C-g-C_(3)N_(4)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发光信号达13606 a.u.,分别是CQDs/GCE和C-g-C_(3)N_(4)/GCE发光信号的24.2和5.6倍。当LIN不存在时,由于二茂铁的猝灭作用,Fc-DNA/Apt-DNA/CQDs/C-g-C_(3)N_(4)/GCE产生较弱的发光信号;当适体传感器经LIN培育后,由于Apt-DNA与LIN的高特异性结合,导致部分Fc-DNA从电极表面脱落,发光信号恢复。在最佳条件下,电化学发光强度与LIN质量浓度对数在0.10 ng/mL~100.00μ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3 ng/mL (S/N=3)。传感器对LIN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应用于牛奶中LIN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3.5%~104.0%,相对标准偏差为2.9%~4.1%。结论 制备的Fc-DNA/Apt-DNA/CQDs/C-g-C_(3)N_(4)/GCE适体传感界面可用于牛奶中LIN残留的高灵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羧基化石墨相氮化碳 林可霉素 电化学发光 适体传感器 牛奶
下载PDF
1例M蛋白干扰电化学发光检测的处理与分析
17
作者 汪玲 李慧明 +2 位作者 张庆 叶斌华 张青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277-1279,共3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分泌为特征的恶性浆细胞病,产生的M蛋白沉积可引起患者骨质破坏、肾功能损害、感染、贫血、高黏滞综合征等多种非特异的复杂临床表现。M蛋白具有独特均一的物理特性...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分泌为特征的恶性浆细胞病,产生的M蛋白沉积可引起患者骨质破坏、肾功能损害、感染、贫血、高黏滞综合征等多种非特异的复杂临床表现。M蛋白具有独特均一的物理特性,且多无免疫功能,但可在特定条件下干扰实验室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M蛋白 电化学发光 维生素B_(12) 干扰
下载PDF
新型电化学发光仪甲状腺激素项目性能验证
18
作者 汪津 唐妮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5期124-129,共6页
目的评价罗氏e 80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对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 目的评价罗氏e 80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对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精密度、线性范围、正确度、参考区间、分析灵敏度,以验证检测系统性能符合质量目标。方法收集泰州市中医院2022年8—10月门诊,住院,体检中心标本,排除脂血、溶血、黄疸血清样品,根据ISO15189医学实验室能力和质量认可准则制订方案,对检测系统进行性能验证。结果罗氏e 80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分析得到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分析灵敏度性能指标均满足临床检测要求。结论罗氏e 80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性能符合要求,能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满足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甲状腺激素 性能验证 精密度 正确度 分析灵敏度
下载PDF
适配体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灵敏检测氯霉素
19
作者 安静 肖珩玥 +1 位作者 贺彰瑾 鲁理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57-1162,共6页
利用带正电的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和带负电的硫化镉量子点(CdS QDs)依次吸附在氧化石墨烯(GO)表面制备氧化石墨烯-PDDA-量子点复合物,并将此复合物修饰到电极表面,通过酰胺键将DNA(cDNA)组装在量子点表面,氯霉素适配体(Apt)... 利用带正电的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和带负电的硫化镉量子点(CdS QDs)依次吸附在氧化石墨烯(GO)表面制备氧化石墨烯-PDDA-量子点复合物,并将此复合物修饰到电极表面,通过酰胺键将DNA(cDNA)组装在量子点表面,氯霉素适配体(Apt)与cDNA杂交结合构建了传感界面。最后利用嵌入DNA链中的氯化血红素催化氧化H2O2,使共反应剂H2O2被消耗,量子点发光强度降低。当氯霉素(CAP)存在时,Apt DNA会与CAP结合,脱离电极表面,导致量子点的发光强度增大,从而实现灵敏、特异性检测。在CAP浓度为1.0×10^(−10)~1.0×10^(−6)mol/L范围内,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检测信号,电化学发光(ECL)强度与CAP浓度的对数呈线性相关,检出限可达3×10^(-11)mol/L,且传感器具有优异的重复性、稳定性和特异性。将传感器用于牛奶实际样品中CAP的测定,测试结果满意。快速、简便的氯霉素传感检测技术将在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适配体传感器 量子点 氯霉素
下载PDF
基于g-C_(3)N_(4)-UiO-66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测定水中邻苯二酚的含量
20
作者 王国宇 单晓梦 椎木弘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0-386,共7页
利用锆金属有机骨架(UiO-66)与半导体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复合可形成异质结结构,构建了一种基于g-C_(3)N_(4)-UiO-66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水中污染物邻苯二酚的检测。分别合成g-C_(3)N_(4)和UiO-66,将二者充分... 利用锆金属有机骨架(UiO-66)与半导体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复合可形成异质结结构,构建了一种基于g-C_(3)N_(4)-UiO-66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水中污染物邻苯二酚的检测。分别合成g-C_(3)N_(4)和UiO-66,将二者充分研磨、煅烧后,得到g-C_(3)N_(4)-UiO-66复合物。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配制1.0 g·L^(-1)的g-C_(3)N_(4)-UiO-66分散液,分取3.0μL,用滴涂的方式修饰到处理好的玻碳电极(GCE)表面,自然晾干后,得到g-C_(3)N_(4)-UiO-66修饰的GCE(g-C_(3)N_(4)-UiO-66@GCE)。以g-C_(3)N_(4)-UiO-66@GCE为工作电极,铂丝为辅助电极,Ag/AgCl为参比电极,将该三电极系统置于含有50 mmol·L^(-1) K_(2)S_(2)O_(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5)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在-1.6~0 V内,以0.1 V·s^(-1)速率进行扫描,记录加入邻苯二酚前后体系的电化学发光强度差值,即猝灭值。结果表明:体系电化学发光强度猝灭值与邻苯二酚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1.0×10^(-5)~5.0×10^(-2)μmol·L^(-1),检出限为9.0×10^(-12)mol·L^(-1);用6根g-C_(3)N_(4)-UiO-66@GCE进行重现性试验,6次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3%;按照测试条件在-1.6~0 V内连续循环扫描31次,结果显示,加入邻苯二酚前后,测定值的RSD均小于4.0%;并且该传感器对对苯二酚、间苯二酚、葡萄糖、Na^(+)、K^(+)等干扰物质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用此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分析自来水样品并进行加标回收试验,结果未检出邻苯二酚,回收率为98.4%,测定值的RSD(n=5)为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传感器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 锆金属有机骨架(UiO-66) 邻苯二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