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4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鲁士蓝修饰膜及其复合膜电变色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荣 吴霞琴 +2 位作者 黄春琴 郭晓明 章宗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1期57-60,共4页
在制备普鲁士蓝修饰膜及其复合膜的基础上 ,利用循环伏安、原位可见吸收光谱对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普鲁士蓝修饰膜及其复合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优良的电变色性能 。
关键词 普鲁士蓝膜 铁氰化物复合膜 电变色性能 修饰 原位光谱化学技术 复合电变色
下载PDF
反应溅射氧化镍电变色薄膜 被引量:3
2
作者 胡行方 陈晓峰 +1 位作者 田静芬 Hutchins Michael G.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56-360,共5页
本文研究高频反应溅射工艺制备氧化镍电变色薄膜及其光学性能.电变色性能良好的氧化镍薄膜具有“grey”的变色特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红外透过特性,当沉积在镀有 SnO_2∶F 导电薄膜的窗玻璃上,其漂白态的太阳透过率为70%,着色态为30%.同时... 本文研究高频反应溅射工艺制备氧化镍电变色薄膜及其光学性能.电变色性能良好的氧化镍薄膜具有“grey”的变色特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红外透过特性,当沉积在镀有 SnO_2∶F 导电薄膜的窗玻璃上,其漂白态的太阳透过率为70%,着色态为30%.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新的氧化镍薄膜电变色机理,即碱金属离子与电子的共注入和共抽出导致薄膜变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镍 薄膜 电变色 反应溅射
下载PDF
纳米晶体三氧化钨的电变色研究(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谢方艳 陈翠莲 +1 位作者 孟辉 沈培康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0,共4页
报道了一种结合泡沫形成和热处理技术制备纳米晶体三氧化钨的新方法.经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WO3的结构和表面形貌的表征证实,WO3呈正交结构,并形成由30~40 nm的纳米颗粒组成的晶体簇.以浸涂的方法将WO3修饰在ITO... 报道了一种结合泡沫形成和热处理技术制备纳米晶体三氧化钨的新方法.经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WO3的结构和表面形貌的表征证实,WO3呈正交结构,并形成由30~40 nm的纳米颗粒组成的晶体簇.以浸涂的方法将WO3修饰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备成电极,电化学测量表明由该方法制备的WO3具有很好的电变色可逆性和很快的响应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钨 纳米晶体 电变色 泡沫 薄膜
下载PDF
聚苯胺膜电变色反应的椭圆偏振光谱 被引量:1
4
作者 谢上芬 沈辉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1年第4期93-96,共4页
用现场椭圆偏振技术在330-700nm波长范围内研究了从酸性水溶液中电聚合而成的聚苯胺膜的电变色反应。膜的还原态(-0.2V)在390-400nm、氧化态(0.55V)在500-530nm出现椭圆谱峰;从还原态(黄色)到氧化态(绿色)的电变色反应要经历一个中间态... 用现场椭圆偏振技术在330-700nm波长范围内研究了从酸性水溶液中电聚合而成的聚苯胺膜的电变色反应。膜的还原态(-0.2V)在390-400nm、氧化态(0.55V)在500-530nm出现椭圆谱峰;从还原态(黄色)到氧化态(绿色)的电变色反应要经历一个中间态,其谱峰出现在466-47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膜 电变色 椭圆偏振光谱
下载PDF
WO_3电变色膜的保护 被引量:3
5
作者 沈培康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01-205,共5页
WO_3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一种电变色材料,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提高WO_3膜的稳定性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归纳了影响WO_3膜寿命的因素,提出了改善WO_3膜的稳定性的策略和保护WO_3膜的方法。
关键词 电变色 薄膜 保护 三氧化钨
下载PDF
复合铁氰化合物电变色膜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荣 曹晓卫 +4 位作者 黄春琴 郭晓明 王桂华 吴霞琴 章宗穰 《光谱仪器与分析》 2001年第1期20-25,共6页
一、引言普鲁士蓝(PB)膜修饰电极因具有独特的电致变色及可逆的氧化还原行为,使其有望应用作三色显示的电色器件和应用于电催化和光谱电化学研究。1978年以来的二十年间已相继制备出一系列的普鲁士蓝膜和相关配合物(K_xM_yFe(CN)_6,其中... 一、引言普鲁士蓝(PB)膜修饰电极因具有独特的电致变色及可逆的氧化还原行为,使其有望应用作三色显示的电色器件和应用于电催化和光谱电化学研究。1978年以来的二十年间已相继制备出一系列的普鲁士蓝膜和相关配合物(K_xM_yFe(CN)_6,其中 M=Fe、Cu、Ru、V、Pd、Co、Ni 等)修饰电极。这些物质虽属于同一类化合物,但其性质却随过渡金属离子的不同而异,并呈现不同的电变色行为。本文在对单一普鲁士蓝膜修饰电极的研究基础上,制备了稳定的普鲁士蓝和铁氰化铜复合膜修饰电极,并从原位光谱电化学测量的结果讨论了其电变色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变色 复合铁氰化合物 普鲁土蓝
下载PDF
WO_3薄膜的动态电变色特性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忠春 胡行方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32-936,共5页
本文以H2WO4和H2O2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地制备了WO3电色薄膜.经150℃处理的薄膜在循环伏安条件下的动态着色、消色效率分别为100、86cm2/C(第10个循环),在633um处δT达50%以上.经350℃处理的薄膜稳定性大大提高了,但其... 本文以H2WO4和H2O2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地制备了WO3电色薄膜.经150℃处理的薄膜在循环伏安条件下的动态着色、消色效率分别为100、86cm2/C(第10个循环),在633um处δT达50%以上.经350℃处理的薄膜稳定性大大提高了,但其变色幅度却较小.采用恒电量法(10mC/cm2)对薄膜进行电化学循环测定表明,薄膜的可逆性及循环寿命相对于循环伏安法大大提高,这是因为此法避免了对表面层的过度注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色 溶胶-凝胶 薄膜 三氧化钨
下载PDF
稳定WO_3乳液的制备及其电变色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魏小兰 沈培康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2-754,共3页
 在两亲高分子化合物的存在下,于水溶液中合成了稳定的WO3颗粒悬浮乳液,颗粒分布在100~230nm范围内。乳液放置数月不会发生沉降。SEM表征结果表明,由此乳液形成的薄膜的表面呈多孔颗粒状。电变色性能测试表明薄膜的变色具有良好的可...  在两亲高分子化合物的存在下,于水溶液中合成了稳定的WO3颗粒悬浮乳液,颗粒分布在100~230nm范围内。乳液放置数月不会发生沉降。SEM表征结果表明,由此乳液形成的薄膜的表面呈多孔颗粒状。电变色性能测试表明薄膜的变色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在扫描速度为100mV/s时,薄膜第一次循环的还原电量QR为10.8mC·cm-2,氧化电量QO为10.3mC·cm-2,电量损失率仅为5%,着色效率(CE)为69.8cm2/C。现场计时电流实验表明,薄膜具有很快的电变色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3 两亲高分子 变色
下载PDF
水相溶胶-凝胶法制备电变色TiO_2薄膜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忠春 胡行方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27-530,共4页
采用水相solgel 法制备了TiO2 薄膜, 以TG、DTA、FTIR、XRD和SEM 等方法研究了成膜过程中薄膜的结构变化.经350~450℃处理的薄膜为锐钛矿相结构,[204] 择优取向.经一次旋涂所得的薄膜在1... 采用水相solgel 法制备了TiO2 薄膜, 以TG、DTA、FTIR、XRD和SEM 等方法研究了成膜过程中薄膜的结构变化.经350~450℃处理的薄膜为锐钛矿相结构,[204] 择优取向.经一次旋涂所得的薄膜在150℃处理1 h 后, 厚度为50 nm ;在循环伏安特性测试中, 其注入/抽出电荷容量分别为4.78 、2 .52 mC/cm2.薄膜表现出较弱的阴极着色效应, 可望在电色器件中用作对电极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水相 变色 薄膜 二氧化钛
下载PDF
热处理WO_3电变色膜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正华 丘思畴 +1 位作者 黄汉尧 何华辉 《光电子技术》 CAS 1996年第2期125-130,共6页
采用电子束蒸发淀积WO3薄膜。根据已有的WO3薄膜脱水过程结论而选择适当温度对薄膜进行退火处理。在大量含水的和不含水的两类Li+电解质中进行比较性着色和消色循环实验,表明在290℃以下热退火处理能明显增加WO3薄膜在含水电解质中的... 采用电子束蒸发淀积WO3薄膜。根据已有的WO3薄膜脱水过程结论而选择适当温度对薄膜进行退火处理。在大量含水的和不含水的两类Li+电解质中进行比较性着色和消色循环实验,表明在290℃以下热退火处理能明显增加WO3薄膜在含水电解质中的循环寿命。而在无水电解中其电色性能并未受到损害。热处理膜在无水电解质中的消色速度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变快。对实验结果给出了定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色 热退火处理 稳定性 三氧化钨薄膜
下载PDF
Ni—O膜电变色特性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杨一民 殷志强 史月艳 《真空科学与技术》 CSCD 1993年第2期146-148,共3页
在有ITO膜的玻璃片上直流磁控溅射制备Ni-O膜。在电化学系统中,样品上加+0.8V和-1V电位分别得到着色与漂白态。在0.35~2.5μm波长范围内,用分光光度计测量Ni-O膜的着色与漂白态的垂直透射率。
关键词 溅射 薄膜 氧化铟 电变色性质
下载PDF
WO_3电变色材料的氢化技术研究
12
作者 黄士勇 曲风钦 +2 位作者 苗晔 孟兆坤 辛志荣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7-418,共2页
全固态电变色器件制作工艺复杂 ,氢化 (或锂化 )工艺是制备WO3电变色器件的关键技术。本文主要论述氢化工艺的制备方法、工艺过程及实验结果等。
关键词 变色 氢化 透光率 三氧化钨
下载PDF
以聚合物凝胶为电解质的多层全固态电变色器件的研究
13
作者 陈晓峰 胡行方 +1 位作者 李智勇 田静芬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23-626,共4页
本文在掺LiClO4与碳酸丙烯酯的聚乙二醇固体电解质离子电导特性与WO3、NiO薄膜离子插入性能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互补型WO3/NiO全固态电变色器件.同时研究了该器件变色过程的循环伏安特性与不同状态的可见、近红外透过特性.结... 本文在掺LiClO4与碳酸丙烯酯的聚乙二醇固体电解质离子电导特性与WO3、NiO薄膜离子插入性能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互补型WO3/NiO全固态电变色器件.同时研究了该器件变色过程的循环伏安特性与不同状态的可见、近红外透过特性.结果表明,互补型的WO3/PEG-LiClO4-PC/NiO器件在可见与近红外均具有良好的电变色特性,其漂白态在波长600nm的透过率为70%,着色态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质 变色器件 高聚物 凝胶
下载PDF
光电变色材料研究概况
14
作者 孙群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43-44,共2页
光电变色材料研究概况孙群辉(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广州510641)光、电变色材料的研究,目前国外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另一类是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1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这类材料的研究... 光电变色材料研究概况孙群辉(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广州510641)光、电变色材料的研究,目前国外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另一类是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1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这类材料的研究种类比较多,范围也比较广。如T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色材料 光致变色材料 液晶
下载PDF
氧化铑变色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变色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海红 赵崇军 +1 位作者 严曼明 江志裕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203-1208,共6页
采用溶胶 -凝胶方法制备了氧化铑电致变色薄膜 .通过施加阴极或阳极电位 ,薄膜在碱性电解液中呈现从亮黄 (还原态 )到深绿 (氧化态 )的可逆颜色变化 ,而且可达到上千次循环而性能不变 .采用XRD ,SEM ,TG ,DTA ,UV V ,FTIR和循环伏安等... 采用溶胶 -凝胶方法制备了氧化铑电致变色薄膜 .通过施加阴极或阳极电位 ,薄膜在碱性电解液中呈现从亮黄 (还原态 )到深绿 (氧化态 )的可逆颜色变化 ,而且可达到上千次循环而性能不变 .采用XRD ,SEM ,TG ,DTA ,UV V ,FTIR和循环伏安等技术对薄膜的晶态、形貌、热处理过程和电变色过程进行了研究 .得出 10 0℃处理的膜内含有一定量的结晶水 ,其性能最好 .对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如 :着色效率、响应时间及循环寿命、开路记忆等进行了测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色薄膜 制备 溶胶-凝胶法 氧化铑薄膜 变色 结构 性能
下载PDF
基于银纳米线/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电致变色薄膜及器件的制备与性能
16
作者 陈光伟 郭海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54,共7页
以质量比分别为1:5,1:15,1:25的银纳米线(AgNWs)和苯胺为原料,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银纳米线/聚苯胺(AgNWs/PANI)纳米复合材料,喷涂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上得到AgNWs/PANI电致变色薄膜,将喷涂AgNWs/PANI(质量比为1:15)和聚(3,4-... 以质量比分别为1:5,1:15,1:25的银纳米线(AgNWs)和苯胺为原料,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银纳米线/聚苯胺(AgNWs/PANI)纳米复合材料,喷涂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上得到AgNWs/PANI电致变色薄膜,将喷涂AgNWs/PANI(质量比为1:15)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电致变色薄膜的ITO基电极组装得到分层式电致变色器件,研究了AgNWs/PANI电致变色薄膜和电致变色器件的微观形貌和电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AgNWs/PANI电致变色薄膜中PANI均匀包覆在AgNWs上形成线性核壳结构,当AgNWs和苯胺质量比为1:5时薄膜中有很多AgNWs暴露在外,当质量比为1:25时AgNWs暴露缺陷较少但形成的导电通路连续性差,当质量比为1:15时AgNWs被PANI完美包覆且导电通路连续均匀;与纯PANI电致变色薄膜相比,AgNWs/PANI电致变色薄膜的峰值电流密度、离子扩散速率和光学对比度增大,电荷传递阻抗减小,变色效果明显,电致变色性能提升,AgNWs和苯胺质量比为1:15时电致变色性能最佳;电致变色器件的最大光学对比度为65.2%,着色和褪色过程响应时间分别仅为6.5,4.9 s,经历1 000次恒电位跃迁后光学对比度保留率高达97.7%,着色效率高达124.6 cm^(2)·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色 银纳米线 网络 聚苯胺
下载PDF
电致变色材料在智能运动服装中的应用
17
作者 郭海静 丁雪莲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39,共7页
为实现电致变色材料与柔性器件的集成,设计出高性能、低成本和舒适性的智能运动服装。采用文献综述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电致变色材料的基本原理、分类以及优越性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电致变色材料在智能运动服装中的温度调节功能和运... 为实现电致变色材料与柔性器件的集成,设计出高性能、低成本和舒适性的智能运动服装。采用文献综述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电致变色材料的基本原理、分类以及优越性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电致变色材料在智能运动服装中的温度调节功能和运动状态监测功能等功能与应用。电致变色材料在智能运动服装领域展现巨大潜力,但电致变色材料在智能运动服装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问题,如能耗高、响应速度慢和循环稳定性差等,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可为电致变色材料在智能运动服装中的应用提供可行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色材料 智能运动服装 可穿戴 子元件
下载PDF
二氧化硅增强复合电解质的电致变色纤维
18
作者 翟凯悦 范庆超 +5 位作者 吴锡录 侯成义 张青红 李耀刚 王宏志 李克睿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4,共5页
具有光反射调节的电致变色纤维在智能服装、自适应伪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有的电致变色纤维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电化学稳定性差、切换速度慢等问题。使用SiO_(2)纳米颗粒对电致变色电解质进行改性,对基于改性电解质制备的电... 具有光反射调节的电致变色纤维在智能服装、自适应伪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有的电致变色纤维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电化学稳定性差、切换速度慢等问题。使用SiO_(2)纳米颗粒对电致变色电解质进行改性,对基于改性电解质制备的电致变色纤维的光学性能、电化学性能进行讨论,同时分析SiO_(2)纳米颗粒对变色材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SiO_(2)改性电致变色纤维的着色效率达53.1 cm^(2)/C,展现出较快的切换速度(22.9/12.6 s);300个电化学循环后,仍具有良好的变色稳定性(光学反射对比度保持初始值的58.3%)。未掺杂SiO_(2)改性的电致变色纤维的着色效率(20.2 cm^(2)/C)较低、切换速度(34.7/38.4 s)较慢。此外,电致变色纤维器件具有优异的机械柔性,在可穿戴显示等领域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 变色 纤维 变色稳定性 变色切换速度
下载PDF
聚苯胺红外电致变色器件研究进展
19
作者 陈渊泽 牛春晖 +3 位作者 王雷 杨明庆 张世玉 吕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9-258,共10页
电致变色是材料反射、吸收等光学性质在外加电场驱动下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在不同波段可表现为颜色、红外发射率等变化。红外电致变色器件(IR-ECDs)能够动态调节物体的红外光学特性,在自适应伪装、热管理等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 电致变色是材料反射、吸收等光学性质在外加电场驱动下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在不同波段可表现为颜色、红外发射率等变化。红外电致变色器件(IR-ECDs)能够动态调节物体的红外光学特性,在自适应伪装、热管理等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最有代表性的有机电致变色材料,聚苯胺(PANI)制备方法简单,电化学性能优异,在多波段电致变色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从电致变色器件结构出发,介绍了从可见电致变色到红外电致变色的原理和器件结构的演变,对近年来增强聚苯胺红外电致变色器件性能的策略和最新进展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讨论了其多功能化应用的拓展方向,最后对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为今后发展优异性能的IR-ECDs提供了参考,希望能够对本领域研究者有所启发,促进电致变色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红外 变色 器件结构 多功能
下载PDF
Bi_(2)O_(3)电致变色薄膜的膜厚甄选
20
作者 吴浩 赵加栋 +1 位作者 刘春雨 俞圣雯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3,共11页
为了得到能够呈现出合理电致变色性能的Bi_(2)O_(3)薄膜,需要筛选其膜厚.通过磁控溅射法制备得到厚度为20~300 nm的Bi_(2)O_(3)薄膜,并利用UH4150紫外可见(ultravioletvisible,UV-Vis)分光光度计和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测试薄膜的电致... 为了得到能够呈现出合理电致变色性能的Bi_(2)O_(3)薄膜,需要筛选其膜厚.通过磁控溅射法制备得到厚度为20~300 nm的Bi_(2)O_(3)薄膜,并利用UH4150紫外可见(ultravioletvisible,UV-Vis)分光光度计和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测试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分别检测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物相结构.对变色对比度(ΔT_(λ=550 nm))、电致变色效率(η)以及性能保留度(R_(ΔT)、R_(η))的表现进行综合甄别,发现膜厚介于60~120 nm之间的Bi_(2)O_(3)薄膜的ΔT和η分别达到25%和10 cm^(2)/C,并且具有较高的电致变色性能保留度(R_(ΔT)=20%、R_(η)=44.6%).这可能与该厚度区间薄膜的主要物相为具有较高离子导电性的δ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厚 氧化铋 变色 薄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