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下极板电场通信传输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程天相 王剑平 金建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9,共9页
针对目前水下到水上跨介质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水下部分利用电流场在接收端形成感应电势差完成数据传输。采用有限元仿真水下极板电场通信系统在信号传输时电场的分布情况,通过改变信号频率,极板大小,电导率,介电常数,通信距... 针对目前水下到水上跨介质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水下部分利用电流场在接收端形成感应电势差完成数据传输。采用有限元仿真水下极板电场通信系统在信号传输时电场的分布情况,通过改变信号频率,极板大小,电导率,介电常数,通信距离及接收端间距等参数,分析对信号传输产生的影响,得到了系统最佳接收间距模型,拟合出最佳接收间距计算公式并进行实验验证,为极板电场通信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通信模型 有限元分析 影响因子 最佳接收模式
下载PDF
考虑环境影响的水下电场通信组网算法
2
作者 吴佳楠 温智皓 +2 位作者 贺曼利 吴剑 李念峰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为提升自主式水下航行器集群协作能力,减少群体网络能耗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网络可靠性,提出一种考虑实际水域电导率影响并采用水下电场通信方式的仿生鱼群自组网算法.该算法基于节点间通信时间计算节点优先级,进而确定节点角色与功能,生... 为提升自主式水下航行器集群协作能力,减少群体网络能耗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网络可靠性,提出一种考虑实际水域电导率影响并采用水下电场通信方式的仿生鱼群自组网算法.该算法基于节点间通信时间计算节点优先级,进而确定节点角色与功能,生成水下集群协作网络模型,实现小规模仿生鱼群的快速组网.以目的坐标为导向的子节点、失散节点自主巡航功能和主控节点备份功能的设定,不但能实现群体失散节点的寻回,而且间接优化了网络协作模型,减少了群体网络节点间的路由维护信息,有效节约网络能耗的同时也增强了系统安全性.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组网 机器鱼 电场通信 电导率
下载PDF
面向水下机器人的水下电场通信协议设计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晗 王伟 谢广明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4-141,共8页
作为一种新型的水下通信方法,电场通信具有能耗低,不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实时性、全向性好等优点,可在小型水下机器人水下通信、组网中发挥良好作用。在前期的研究中,已将电场通信系统集成在一款仿箱鲀机器鱼上。但由于使用的是共享信道,... 作为一种新型的水下通信方法,电场通信具有能耗低,不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实时性、全向性好等优点,可在小型水下机器人水下通信、组网中发挥良好作用。在前期的研究中,已将电场通信系统集成在一款仿箱鲀机器鱼上。但由于使用的是共享信道,当多机器鱼(节点)通信时,难免出现通信碰撞问题。文中基于无线通信网络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SMA/CA)协议提出了电场通信协议。介绍了协议的运行机制以及信道状态的检测方法。为验证设计协议的有效性,进行了MATLAB仿真及3条机器鱼电场通信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能有效减少通信碰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机器人 仿箱鲀机器鱼 水下通信 电场通信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
下载PDF
基于E-DSDV协议的水下电场通信组网设计与实现
4
作者 刘锐军 孟俊 刘书敏 《通信电源技术》 2021年第19期47-49,52,共4页
水下电场通信移动网络是一种特殊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网络中所有节点地位平等,不存在中心控制节点。为解决水下电场通信节点动态组网过程中存在的路由环路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水下电场通信的增强型目的序列距离矢量(Enhance-Destination S... 水下电场通信移动网络是一种特殊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网络中所有节点地位平等,不存在中心控制节点。为解决水下电场通信节点动态组网过程中存在的路由环路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水下电场通信的增强型目的序列距离矢量(Enhance-Destination Sequenced Distance Vector,E-DSDV)路由协议。协议提出可以实时从邻居节点获取接收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网络中需要的序列号,进而可以准确判断路由信息,增强了网络系统的鲁棒性,同时可以消除网络中存在的路由环路。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E-DSDV协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电场通信 组网 增强型目的序列距离矢量(E-DSDV)
下载PDF
自主仿生机器鱼水下电场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其新 熊伟 +1 位作者 王伟 谢广明 《系统科学与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9-448,共10页
水下机器人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其通信困难.文章首先设计一套水下电场通信系统,并且将此通信系统集成到仿生机器鱼上.值得注意的是,它解决了多个水下机器人在传统的的通信方式下不能正常通信的问题.其次,针对电流场的物理特性设... 水下机器人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其通信困难.文章首先设计一套水下电场通信系统,并且将此通信系统集成到仿生机器鱼上.值得注意的是,它解决了多个水下机器人在传统的的通信方式下不能正常通信的问题.其次,针对电流场的物理特性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引入误码率(BER)来评估通信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外部发射装置并应用水下电场通信系统来控制机器鱼的各种游动模态.该通信系统在水下机器人的近距离通信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场 水下电场通信 机器鱼 误码率
原文传递
风电场中嵌入式通信服务模块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邓清勇 段斌 颜娜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20-222,225,共4页
针对风电场原有组件因受自身硬件与软件资源的局限而不能与下一代风电机组实现无缝通信的问题,提出在风电场各组件中遵循风电场监控通信标准IEC61400-25的嵌入式通信服务模块的解决方案,设计ARM+Linux+J2ME平台并采用MMS技术与Web服务... 针对风电场原有组件因受自身硬件与软件资源的局限而不能与下一代风电机组实现无缝通信的问题,提出在风电场各组件中遵循风电场监控通信标准IEC61400-25的嵌入式通信服务模块的解决方案,设计ARM+Linux+J2ME平台并采用MMS技术与Web服务的方法提供统一的通信方式与通信接口,结果证明该方案能有效解决工程中监控系统难以兼容、风电场统一操作和维护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无缝通信 IEC61400-25标准 MMS技术 WEB服务
下载PDF
基于电流场的水下高速数字通信方法及实现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志强 李斌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90-1593,共4页
在水下大容量传感器数据回收的应用中,针对水声通信传输速率低、时延长的缺点,提出了以电场作为信息载体的近距离高速通信方法。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了该方法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影响通信距离的几个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 在水下大容量传感器数据回收的应用中,针对水声通信传输速率低、时延长的缺点,提出了以电场作为信息载体的近距离高速通信方法。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了该方法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影响通信距离的几个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水下电场通信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表明,该系统可实现近距离码元速率200kbit/s条件下的无误码通信。该通信方法与水下自主航行器(AUV)技术结合,可用于水下物理场监测数据的高效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无线通信 电场通信方法 DSP 数据回收
下载PDF
水下仿生电场感知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谢广明 郑君政 王晨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89-2305,共17页
复杂水下环境中水下机器人的感知与探测技术亟待突破,基于微弱电场的水下仿生感知是一类很有潜力的技术路径。自然界中,一类鱼可在身体周围产生电场并通过电场变化来感知环境和其它生物,被称为弱电鱼。受弱电鱼感知行为启发,国内外学者... 复杂水下环境中水下机器人的感知与探测技术亟待突破,基于微弱电场的水下仿生感知是一类很有潜力的技术路径。自然界中,一类鱼可在身体周围产生电场并通过电场变化来感知环境和其它生物,被称为弱电鱼。受弱电鱼感知行为启发,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基于微弱电场的水下感知原理、方法与智能水下机器人方面的应用研究。综述了弱电鱼的生物学机理、水下电场的建模和感知理论、水下电场感知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水下仿生电场感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水下机器人 弱电鱼 水下感知 仿生电场感知 目标物体感知 仿生电场通信
下载PDF
风电机组通信模块软硬件设计
9
作者 田淑娟 黄凌翔 《兵工自动化》 2009年第7期66-68,共3页
针对IEC61400-25明确提出风电机组的通信应基于制造报文规范通信协议,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IEC61400-25标准的风电机组通信模块。该模块采用ARM9+JAVA+MMS结构,通过提供IED配置、IED信息模型的重构、设备参数的读写等通信服务,以及对标准... 针对IEC61400-25明确提出风电机组的通信应基于制造报文规范通信协议,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IEC61400-25标准的风电机组通信模块。该模块采用ARM9+JAVA+MMS结构,通过提供IED配置、IED信息模型的重构、设备参数的读写等通信服务,以及对标准MMS通信协议风电场无缝通信的实现,可屏蔽风电机组的通信差异,有效解决一致通信问题,提高风电场通信的效率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无缝通信 制造报文规范 通信模块
下载PDF
Regulation of tissu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by electric fields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恩彤 赵敏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0年第1期55-61,共7页
Endogenous electric fields (EFs) have been detected at wounds and damaged tissues. The potential roles of EFs in tissu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have been an intriguing topic for centuries. Recent researches have pro... Endogenous electric fields (EFs) have been detected at wounds and damaged tissues. The potential roles of EFs in tissu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have been an intriguing topic for centuries. Recent researches have provided significant insights into how naturally occurring EFs may participate in the control of tissu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Applied EFs equivalent to the size of fields measured in vivo direct cell migratio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nerve sprouting at wounds. More remarkably, physiological EFs are a guidance cue that directs cell migration which overrides other well accepted directional signals including initial injury stimulation, wound void, contact inhibition release,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chemotaxis. EFs activate many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s in a directional manner. Modulation of endogenous wound EFs affects epithelial cell migratio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nerve growth at cornea wounds in vivo. Electric stimulation is being tested clinically for the treatments of bone fracture, wound healing and spinal cord injury. EFs thus may represent a novel type of signaling paradigm in tissu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Combination of the electric stimulation and other well understood biochemical regulatory mechanisms may offer powerful and effective therapies for tissu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This review introduc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endogenous EFs and discusses their roles in tissu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Wound heal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原文传递
Segmented cylindrical vector beams for massively-encoded optical data storage 被引量:10
11
作者 Mingcong Xian Yi Xu +3 位作者 Xu Ouyang Yaoyu Cao Sheng Lan Xiangping Li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0年第24期2072-2079,M0005,共9页
The possibility to achieve unprecedented multiplexing of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in nanoscale is of virtue importance from both fundamental scienc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points of view. Cylindrical vector beams(C... The possibility to achieve unprecedented multiplexing of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in nanoscale is of virtue importance from both fundamental scienc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points of view. Cylindrical vector beams(CVBs) manifested as polarization vortices represent a robust and emerging degree of freedom for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with increased capacities. Here, we propose and demonstrate massivelyencoded optical data storage(ODS) by harnessing spatially variant electric fields mediated by segmented CVBs. By tight focusing polychromatic segmented CVBs to plasmonic nanoparticle aggregates, recordhigh multiplexing channels of ODS throug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olarization states and wavelengths have been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d with a low error rate. Our result not only casts new perceptions for tailoring light-matter interactions utilizing structured light but also enables a new prospective for ultra-high capacity optical memory with minimalist system complexity by combining CVB’s compatibility with fiber op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lindrical vector beams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Plasmonic nanostructures Optical multiplexing Data stora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