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复合物Ⅲ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氢盐水药物后适应中的作用
1
作者 张国明 戴翠莲 +6 位作者 晋群 张红明 孙媛媛 王禹 张乐 李刚 王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07-1310,共4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复合物Ⅲ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氢盐水药物后适应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后适应组及抗霉素A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开胸,在左心室前壁注射生理盐水60μl。模型组、后适应组及抗霉素A组... 目的探讨线粒体复合物Ⅲ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氢盐水药物后适应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后适应组及抗霉素A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开胸,在左心室前壁注射生理盐水60μl。模型组、后适应组及抗霉素A组在急性心肌缺血45min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氢饱和盐水、氢饱和盐水+抗霉素A。检测各组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等相对表达水平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假手术组无心肌缺血梗死,其他3组缺血面积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0.01%~53.67%,P>0.05)。与后适应组比较,抗霉素A组羟自由基、丙二醛、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P-ERK、P-Akt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肌梗死面积增大[(14.22±2.61)%vs(10.01±1.21)%,P<0.05]。结论线粒体复合物Ⅲ在氢盐水药物后适应发挥重要保护作用,但并非全部保护作用与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电子传递复合物ⅲ 心肌梗死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盐水 高渗
下载PDF
UQCRC1对H9c2心肌细胞耐受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易婷婷 李洪 +1 位作者 吴潇潇 杨天德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44-1347,1350,共5页
目的构建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UQCRC1)重组腺病毒载体,探讨UQCRC1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PCR法从cDNA文库钓取UQCRC1基因,经SalⅠ和XbaⅠ双酶切,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将鉴定后的pAdTrack... 目的构建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UQCRC1)重组腺病毒载体,探讨UQCRC1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PCR法从cDNA文库钓取UQCRC1基因,经SalⅠ和XbaⅠ双酶切,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将鉴定后的pAdTrack-UQCRC1转化BJ 5183菌,筛选阳性克隆后用脂质体介导转染293T细胞,整合包装成重组腺病毒并转染H9c2心肌细胞,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和UQCRC1基因与蛋白表达;并检测细胞活性和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结果成功构建了UQCRC1重组腺病毒;UQCRC1过表达能显著增加缺氧/复氧后H9c2心肌细胞的活性(P<0.05),减少LDH的释放(P<0.05)。结论 UQCRC1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有保护作用,其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UQCRC1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传递复合物 重组腺病毒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心肌细胞 心脏
下载PDF
新型喹啉类杀虫杀螨剂Flometoquin及其开发 被引量:2
3
作者 谭海军 《现代农药》 CAS 2019年第2期45-49,共5页
作为新型的喹啉类杀虫杀螨剂,flometoquin的化学结构新颖、作用机理和位点独特,对缨翅目、蜱螨目、半翅目和小型鳞翅目,以及抗性靶标害虫均有效,且速效性和持效性显著,对有益生物影响小,其产品和开发情况值得关注。
关键词 flometoquin(ANM-138 ME5915) 喹啉类杀虫杀螨剂 线粒体电子传递复合物抑制剂 Qi作用位点 杀蓟马药
下载PDF
地氟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兵 魏霞 +3 位作者 李文志 崔晓光 周华成 潘鹏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 评价地氟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1.0MAC地氟烷组(D1.0组... 目的 评价地氟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1.0MAC地氟烷组(D1.0组)和1.5MAC地氟烷组(D1.5组)。采用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D1.0组和D1.5组缺血前分别吸入1.0MAC和1.5MAC地氟烷40min。再灌注4h时,迅速断头取前脑,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线粒体,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Ⅲ、Ⅱ+Ⅲ和Ⅳ的活性,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复合体Ⅰ+Ⅲ和Ⅳ的活性降低(P〈0.05);与I/R组比较,D1.0组和D1.5组复合体Ⅰ+Ⅲ和Ⅳ的活性升高(P〈0.05);各组复合体Ⅱ+Ⅲ、D1.0组及D1.5组复合体Ⅲ+Ⅲ和Ⅳ的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体积增大、基质电子密度降低、嵴间隙增宽、破裂、膜崩解;D1.0组和D1.5组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不明显。结论地氟烷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提高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Ⅲ和Ⅳ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吸入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电子传递复合物 电子传递 复合物 电子传递复合物ⅲ 电子传递复合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