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核分枝杆菌铁氧还蛋白还原酶FdrA和FprA在CYP125A1的电子传递链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乔峰 张健美 +5 位作者 白银磊 杨信怡 李聪然 李国庆 胡辛欣 游雪甫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12年第3期178-186,共9页
目的体外评价结核分枝杆菌(Mtb)铁氧还蛋白还原酶FdrA和FprA的活性,探索它们分别与两种铁氧还蛋白的偶联作用,并分析它们在CYP125A1的电子传递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肠杆菌作为宿主克隆结核分枝杆菌FdrA、FprA和CYP125A1编码基因并进... 目的体外评价结核分枝杆菌(Mtb)铁氧还蛋白还原酶FdrA和FprA的活性,探索它们分别与两种铁氧还蛋白的偶联作用,并分析它们在CYP125A1的电子传递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肠杆菌作为宿主克隆结核分枝杆菌FdrA、FprA和CYP125A1编码基因并进行蛋白外源表达;以NADH或NADPH为电子供体,2,6-二氯酚靛酚(DCPIP)为电子受体评价FdrA及FprA的活性;应用细胞色素C为电子受体研究FdrA或FprA与不同铁氧还蛋白的偶联作用;分析CYP125A1对4-胆甾烯-3-酮的代谢作用进而研究FdrA和FprA在CYP125A1的电子传递链中的作用。结果 FdrA对NADH亲和力较高,Fdx对FdrA活性有明显提升作用,菠菜铁氧还蛋白(spFDX)对其活性没有提升作用,FdrA/Fdx和FdrA/spFDX均不能支持CYP125A1的活性。FprA对NAPDH亲和力较高,Fdx和spFDX均对FprA活性有明显提升作用,Fdx尤甚,FprA/spFDX可以支持CYP125A1的活性,FprA/Fdx不能支持CYP125A1的活性。结论 FprA是结核分枝杆菌CYP125A1的电子传递链蛋白,FdrA可能不是CYP125A1的电子传递链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铁氧还蛋白NAPP还原酶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电子传递链复合蛋白质类
下载PDF
DNA的长程电子传递特性研究的现状
2
作者 张志凌 庞代文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8-82,共5页
本文介绍了关于 DNA长程电子传递的两种不同观点—— DNA分子导线机制和类蛋白的电子传递机制及理论研究的结果 ,并简单地介绍了实验体系的设计和研究方法 ,对近十多年来
关键词 DNA 长程电子传递 分子导线 蛋白电子传递过程
下载PDF
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铜绿假单胞菌EtfA和EtfB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白芳 殷腾飞 +1 位作者 徐海津 乔明强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共6页
EtfA 蛋白与 EtfB 蛋白是铜绿假单胞菌 etfA 基因和 etfB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别构成电子传递黄素蛋白的α亚基和β亚基.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对 EtfA 和 EtfB 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发现 EtfA 与EtfB 之间存在较强的蛋白质问相互作... EtfA 蛋白与 EtfB 蛋白是铜绿假单胞菌 etfA 基因和 etfB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别构成电子传递黄素蛋白的α亚基和β亚基.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对 EtfA 和 EtfB 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发现 EtfA 与EtfB 之间存在较强的蛋白质问相互作用,说明铜绿假单胞菌的电子传递黄素蛋白是以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的;并推测 EtfA 和 EtfB 是电子传递链的重要组分,可能为细菌鞭毛的旋转提供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酵母双杂交 电子传递黄素蛋白
下载PDF
咪唑-细胞色素c复合物的溶液结构研究
4
作者 吴义兵 陆军 +7 位作者 姚勇 白志平 唐雯霞 朱德熙 BANCI Lucia BERTINI Ivano LIU Gaohua REDDIG Tim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47-948,共2页
The solution structure of the imidazole adduct of oxidized horse heart cytochrome c(Im cyt c) has been determined through 2D NMR spectroscopy. The 35 conformers of the family show the RMSD values to the average struct... The solution structure of the imidazole adduct of oxidized horse heart cytochrome c(Im cyt c) has been determined through 2D NMR spectroscopy. The 35 conformers of the family show the RMSD values to the average structure of 0.063±0.007 nm for the backbone and 0.107±0.007 nm for all heavy atoms, respectively.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elements and the overall folding of the present structure are substantially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olution structure of native protein. However, the replacement of the axial ligand Met 80 with the exogenous imidazole ligand induces significant conformation changes in both backbone and side chains of the residues locating in the distal axial ligand regions. The electron delocalization on the heme moiety and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ensor are consistent with these structural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cNMR 复合物 溶液结构 电子结构 咪唑 核磁共振 电子传递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